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通过“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提问指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该时代评价的方法。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命运,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其影响是否延续下去。商鞅虽死,但是其变法内容却一直在秦国沿用,也帮助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

1. 知道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获得政治上的霸主地位,不断进行军事战争,而且战争愈演愈烈,到了战国时期军事上的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性质。乱世之中思想文化的火花不断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理解社会巨变与各个思想学派相继出现的因果关系。理解何为“百家争鸣”(百为虚指)。

2. 介绍孔子和其“仁”“礼”的思想主张。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有人际关系就会有各种矛盾。怎么调节呢?就要靠“仁”。按孔子的话来说,他这一个“仁”字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也就是理解、体贴、宽容他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把“仁”置于至高位置。另外,统治者采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种是暴力形式的军队、刑法,另外一种就是礼仪教化,不同级别的贵族都有自己那一级别该做的事,谁都不要越级。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仁”。礼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主张。那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孔子开办了私学,打破了原来只能有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我们看一下孔子的讲学图。观察他的学生,教育对象上有什么特点?有教无类,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颜回家很贫穷;子贡家是平民;子路性格粗野等,孔子都收为自己的弟子。他们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论语》,这也使得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学说内涵。介绍孔子作为老师的教育观。

3. 介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是有本源的,“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回归自然,清静无为就能找到“道”。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高下、长短、前后、美丑等,对立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祸福相依,相互转化。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在2000多年前难能可贵。

4. 通过战国“稷下学宫”的讲述,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末期思想领域活跃,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竞相招贤纳士。再加上大量私学的开办,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不同观点的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各派相互辩论相互发展,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填写表格形式掌握儒法道墨家的基本主张:儒家认为礼乐要以“仁爱”

为道德基础;道家认为应该忘却礼乐,忘却仁义,这样才能超越现实;由于墨家的主要学徒是下层人民,所以墨家反对繁杂的礼乐,走简朴道路;法家重法轻礼,主张以法治国。

5. 能力拓展:设置情境,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

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上述三种思想的看法,就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问题给学校写的三份建议书。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指出其中各属于哪家学派思想。

①强调班规的重要性,所以体现了法家思想;

②提出用仁慈的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同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③强调让学生自行改正,不横加干涉,体现了道家思想。

三、科技成就

1. 天文成就——《甘石星经》:作者及内容、地位

古代,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受气候的影响。古代人预测气候的方式很原始,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敬授民时”。因此,战国中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通过测定恒星来观测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他们的作品合集被称为《甘石星经》,里面记载有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2. 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构造、功能、地位

古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

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国势日盛,他们认识到巴、蜀地区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于是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发挥分水、拦沙、截留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 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内容、地位。

传说中医起源于黄帝时代。战国时期,扁鹊是民间有名的医生,他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医术,采用望色、闻声、问疾和切脉的“四诊法”为人诊病。据说,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遇到虢国太子去世,扁鹊了解了太子死亡的原因和时间后,在太子头部、胸部和四肢扎了几针。没过多久,太子慢慢苏醒。人们盛赞扁鹊“起死回生”。他的“四诊法”也成为我国中医学的传统诊病方法。

除了扁鹊等名医的出现,这一时期还开始进行医学理论集大成之作《黄帝内经》的编撰,总结前人的医学成果,这是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传统中医的发展结晶,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4. 学生理解科技成就与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有需求就有发展、有创新。一系列的科技成就都是为了古代人民的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暗示了我国古代的实用性发明创造较多,而理论性成就较少的原因。

【小结】

西周末年天子权威一落千丈,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呈现出战乱纷飞、绝对权力真空的特点,各个国家都想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不为他国鱼肉。秦国的改革成效最突出,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乱世之中,思想家们著书立说,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了满足古代百姓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天文、水利、医学等方面产生了众多

成就,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汲、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

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合、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曦、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本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篇一:苏秦合纵联六国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

唐代、春秋战国著名建筑地点

唐代著名建筑地点 长安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洛阳城: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东。 芮城: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 平顺: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 五台县: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 五台山:山西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 唐代著名大城市 长安(西安) 洛阳 扬州 益州 广州 泉州 长安、洛阳是当时的首都 扬州、成都是以商业的繁荣而文明,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是成都的别称。 广州、泉州是当时著名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建筑主要是列国的都城 东周王城洛邑:东周王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遗址上多为现代建筑。齐国临淄:临淄齐国古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 燕下都:地处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即今天的高陌乡及周边一带, 赵国邯郸故城:中国战国时赵国都城遗址,在河北省邯郸市,是已知战国时期惟一的一座宫城和大城不相连的都城。 秦咸阳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为何的北岸。 楚郢都:郢都是南方的霸者楚国的都城,位於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郑韩城:河南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 宋代 著名建筑 开封铁塔、 湖南岳阳楼、 岳麓书院、 江西赣州城墙(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墙)、 赣州八镜台、 石城宝福院塔(建于宋崇宁元年,江南佛塔)、 香港宋王台、 杭州岳王庙、 巩县宋陵、 赣州赣县县学、 南昌西山万寿宫、 天师府等。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1.成文法制订、颁布的主要活动。 2.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4.《法经》 5.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是铁器的发现和使用),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法律的变化,西周维系国家统治的礼治在政治、社会关系、法律方面都遭到挑战,即“礼崩乐坏”。新兴的统治手段—法治应运而生,其最先的表现就是成文法律向社会公开宣布。 二、主要法律活动: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楚国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 【概念辨析】: 如何区分铸刑书、竹刑、铸刑鼎三次主要法律活动。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盛行和《法经》的制定。 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无论亲属贵贱,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颁布成文

法;实施重刑,即重刑轻罪。 二、魏国、楚国、秦国相继在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最成功。 三、李悝制定《法经》,它是中国第一步封建法典。 【疑难分析】: 战国时期盛行的法治思想与西周时期的礼制思想相对立 法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刑罚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这与西周的礼制或法律指导思想相反。 【概念辨析】: 《法经》: 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第三节商鞅在秦国的法治改革 【基本内容】: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两次进行。这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对秦国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奖励农业生产;第二、颁布“分户令”,要求成年男子分家独立。 二、政治方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一、设置三十一个县,以秦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省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 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 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元雍、元琛、元晖、法庆、尔朱荣、郦道元、刘裕、刘义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刘湛、宇文泰、高欢、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欢迎阅读与借鉴!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威王听毕,明白淳于髡是说自己拿出来的礼物太轻,赵国肯定会不满意,这样搬救兵就很难了,便把礼品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丰厚无比,淳于髡这才动身前往赵国。赵国国君对礼物非常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大批兵马。楚国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知敌不过,忙连夜撤退了。齐国又一次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欲献一只天鹅给楚王,派淳于髡送去,可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淳于髡并不惊慌,他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 淳于髡见了楚王,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只天鹅,可路上经过水塘,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它却飞了。我准备以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雅乐的来源 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周公的“制礼作乐” 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中国古代历代建筑发展成就

中国古代历代建筑发展成就 中国建筑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本文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具体表现为: (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 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学记》的教育思想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一学术下移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二士阶层的形成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第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一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第 一 节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前375年至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前368年至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前320年至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前314年至前256年 周顺王姬杰前255年至前249年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C.周平王迁都洛邑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B.寓兵于农C.废除井田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B.召陵之盟C.苏秦合纵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B晋一秦一楚C.秦一宋楚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B崤之战C.邲之战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B.秦国 C.赵国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B.两次打败楚军C.与秦国同时称帝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B.西戎C.犬戎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B.三桓专鲁C.三家分晋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B刀币一齐国C.铲币秦国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B.“玺书”制度C.俸禄制度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C.“量人修赋”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争霸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 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B韩非子的法、术、势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甘德发现行星的逆行现象B.《墨经》中对几何问题的论述C.《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医学理论的大作D.《周髀算经》中对勾股定理的记述 二、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2.四书五经3.葵丘之盟4.合纵连横5.长平之战6.徐州相王7.礼崩乐坏8.郑国渠9.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