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77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
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
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
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的。
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
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
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
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
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
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
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
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
第三章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475年BC——221年BC)[知识点提示]:(一)战国帛画;(二)青铜工艺;(三)装饰性绘画;(四)漆器装饰性绘画;(五)工艺装饰性雕塑;(六)陶;(七)木俑[重、难点提示]:介绍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变化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这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战国美术概况一、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春秋的“五霸”争夺战,发展为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的“七雄”战争。
直至BC221年,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
在这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自然也随之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局面。
思想的解放推动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二、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造型艺术的两种形式—绘画和雕塑,已开始脱离工艺装饰的地位,各自以独立的美术形式发挥其社会功能,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
2、表现对象与题材内容:战国美术以新取得统治权的封建贵族为主要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
题材内容:不是炫耀统治阶级的武功和军工,就是表现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或是死后升天的幻想性神异性的题材。
3、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
4、表现手法:善于从事物发展过程中选取关键性的情节,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生活、刻划形象。
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于重视外部形貌肖似的同时,更刻意追求对象心理特征的表现。
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工艺美术上的重视纹样,都很重视形象富有韵律的强烈运动感的表现。
第二节走向独立的战国绘画艺术一、战国绘画总的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它在造型艺术中扩大了自己的独立的阵地,更能以绘画艺术本身的面目和要求来显示它的作用与威力。
西周以来,我国的绘画艺术绝大部分主要依附于工艺品上呈现其面目,这至少在形式上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性,在内容上也受到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学案一、背景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统治都进行了改革。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
生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有艺术成就的是和,另外,染织工艺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二、青铜工艺1】青铜器型及功能的转变2、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从造型和式样上来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如鼎产生了,增加了,盖上用鸟兽等做装饰;还有实用的铜灯、铜镜发展于国;带钩流行于中原;铜剑以的制作最为精美。
3、从装饰来看,表现手法甚多,有、、、、等3】演变和创新1、鼎春秋早期:,微向外张,马蹄足;春秋晚期:多有。
战国晚期:直耳微倾,高2、敦盛放黍稷的食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创3、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增加了。
4、鬲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
5、壶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作为用,后也代替的地位。
6、盘战国后期演变为无耳无足。
7、簋春秋时期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与的对比。
8、鉴9、其它。
3】装饰:1、纹案、、云纹、动物纹、宴饮攻占纹2、格式上下左右连续的方连续纹样3、艺术特点繁缛、清新三、青铜器的加工:焊接、刻划、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1、鎏金。
2、镂空。
一般采用法。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的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器型和装饰,内外敷泥,待干后注入铜液,蜡液体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它可以产生层次丰富,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
3、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处用细金银线进行镶饰,一般构成和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与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四、铜镜、带钩和铜剑1】铜镜(四大铜镜:、、、)1、战国铜镜图案: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兽纹镜、狩猎纹镜2、带钩:最早出现于时期可能源于胡俗五、漆器工艺这时期漆器的出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等地为代表。
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三章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BC475~BC221年)一、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战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春秋“五霸”争夺战,发展为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的“七雄”战争。
直至BC221年,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这种封建割据局面。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分类方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自然也随之相应发生了变化。
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局面,思想的解放推动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的突出成就:两种形式:绘画+雕塑已开始脱离工艺装饰的地位,各自以其独立的美术形式发挥其社会功能,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
表现对象:新取得统治权的封建贵族题材内容:①炫耀统治阶级武功军功②奢侈享受生活,死后升天的幻想性、神异性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和主要特征。
表现手法:①善于在发展过程中选取关键性情节,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生活、刻画形象。
②雕塑绘画都重视外貌肖像相似的同时,更刻意追求对对象心理特征的表现。
③雕塑绘画的装饰纹样,都重视形象富有韵律,通过动态表现。
第二节走向独立的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一、战国绘画的发展趋势:①表现为它的造型艺术中扩大了自己的独立阵地,更能以绘画艺术本身的面目和要求来显示它的作用和威力。
②西周以前,我国的绘画艺术大部分主要依附于工艺品上,呈现其面目,这至少在形式上不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征,在内容上也受到限制。
致使我国远古绘画艺术严重的带有装饰风,成为我国绘画民族形式的主要特点。
二、文献记载中的绘画活动三、战国绘画艺术的成就①宫室、庙宇里鸿篇巨制的壁画②※直接用墨笔画在绢帛上的绘画真迹③工艺装饰性绘画:青铜器上的若干装饰性画像、漆器装饰性绘画四、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毛笔墨书和彩绘的缯帛美术品。
战国美术战国美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绘画、雕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青铜画像、漆画、帛画-壁画-俑)秦代美术:建筑(秦都咸阳与阿房前殿、秦瓦当)-工艺性绘画(湖北江陵漆器)-壁画(咸阳秦宫遗址壁画)-秦兵马俑雕塑汉代美术:建筑(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壁画(西汉宫殿壁画、两汉墓室壁画)-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河南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工艺绘画(漆画、青铜画像)-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东汉雕塑)-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论述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和《《《《人物御龙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主题和艺术特色。
1949年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陈家大山楚国墓葬中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
图画用丝织品帛绘制,绘出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侧身而立,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故定名为《人物龙凤帛画》。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另外一幅战国帛画,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条弯曲成舟状的龙身上,头上端有华盖遮护,龙下面有游鱼,龙尾上立着一只白鹤,华盖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出乘龙遨游飞驰前进之疾速。
在原始和商周时代,龙凤都是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是巫师活动中巫师得以凭借其沟通天地人神的助手,战国帛画中的龙凤是导引灵魂升天的灵物。
《人物龙凤帛画》表现死者祈求在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人物御龙帛画》表现死者驾驭神力巨大的巨龙升天。
两幅帛画分别出土于埋葬男女死者的坟墓里,画中人物可能为死者的肖像。
帛画上缘有一根细竹竿,当中系绳,可能作悬挂之用。
《御龙人物帛画》出土时置放在棺郭盖板下的隔板之上,当为古代丧葬仪式使用的铭旌,后世招魂出丧的“引路幡”。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当时工匠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