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春秋战国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7
春秋战国艺术史之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一)概况在春秋战国艺术门类中,工艺美术最丰富、也最富活力,成就也最高。
春秋晚期齐国人总结工艺技艺的专著《考工记》,对中国战国以前的科学技术给予了全面总结,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百工的社会地位、分工、工艺思想、城市、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许多方面。
结合先秦诸子所记述的工艺技艺材料,可以综合构成一部完整的先秦科学技术文献。
《考工记》记述当时主要手工业部门分工情况为:(1)攻木之工①轮人、②舆人、③弓人、④庐人、⑤匠人、⑥车人、⑦梓人。
(2)攻金之工①筑氏、②冶氏、③凫氏、④栗氏、⑤段氏、⑥桃氏。
(3)攻皮之工①函人、②鲍人、③■人、④韦氏、⑤裘氏。
(4)设色之工①画、②缋、③钟氏、④筐人、⑤■。
(5)刮摩之工①玉人、②榔人、③雕人、④矢人、⑤磬氏。
(6)■埴之工①陶人、②旊人。
按当时的社会分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六职指:1。
王公:坐而论道;2。
士大夫:作而行之;3。
百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4。
商旅:通四方珍异以资之;5。
农夫:饬力以长地财;6。
妇功:治丝麻以成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手工业分工是相当精细的,但二千多年来有许多木、皮、陶等易朽的工艺品没有流传下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石器、漆器、青铜器、织绣品等工艺品来看,春秋战国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玉石器主要用作装饰品,成为显示身份的重要标志,象征君子之德.作工讲究,制作精巧,立体雕饰绝少,趋于平面化;用于祭祀的玉琮几乎绝迹,即使有个别出土,从作工到形态都已失去早期的神圣性质。
春秋战国时的漆器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把漆器工艺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使用范围扩大、技术大有长进、地方风格出现、分布广。
艺术风格富丽辉煌,以红黑为主调,漆画大量出现,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实物和经验。
这些都为两汉漆器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青铜工艺,就整个中国青铜工艺而言,其铸造工艺和艺术处理都达到了青铜史上的最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学案一、背景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统治都进行了改革。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
生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有艺术成就的是和,另外,染织工艺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二、青铜工艺1】青铜器型及功能的转变2、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从造型和式样上来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如鼎产生了,增加了,盖上用鸟兽等做装饰;还有实用的铜灯、铜镜发展于国;带钩流行于中原;铜剑以的制作最为精美。
3、从装饰来看,表现手法甚多,有、、、、等3】演变和创新1、鼎春秋早期:,微向外张,马蹄足;春秋晚期:多有。
战国晚期:直耳微倾,高2、敦盛放黍稷的食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创3、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增加了。
4、鬲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
5、壶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作为用,后也代替的地位。
6、盘战国后期演变为无耳无足。
7、簋春秋时期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与的对比。
8、鉴9、其它。
3】装饰:1、纹案、、云纹、动物纹、宴饮攻占纹2、格式上下左右连续的方连续纹样3、艺术特点繁缛、清新三、青铜器的加工:焊接、刻划、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1、鎏金。
2、镂空。
一般采用法。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的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器型和装饰,内外敷泥,待干后注入铜液,蜡液体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它可以产生层次丰富,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
3、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处用细金银线进行镶饰,一般构成和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与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四、铜镜、带钩和铜剑1】铜镜(四大铜镜:、、、)1、战国铜镜图案: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兽纹镜、狩猎纹镜2、带钩:最早出现于时期可能源于胡俗五、漆器工艺这时期漆器的出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等地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