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均成本法

年均成本法

年均成本法
年均成本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知识点】更新项目现金流量估计及其决策方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

一、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下面以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为例介绍其基本原理(为了与教材内容一致,暂不考虑所得税问题)。

所谓更新决策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购置新设备的选择。

平均年成本法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方案,并且假定将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平均年成本=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1. 教材中介绍了三种具体的方法,只需要掌握第一种方法即可。另外,教材例题中没有考虑所得税,如果存在所得税,还应该考虑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2.如果新旧设备使用年限相同,则不必计算平均年成本,只需计算总成本即可。这种方法也可称为“总成本法”。

二、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考虑所得税影响)

税法规定使用年限(年)已用年限

尚可使用年限

每年操作成本

两年末大修支出

最终报废残值

目前变现价值

每年折旧额: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6000

6

3

4

8600

28000

7000

10000

(直线法)

9000

9000

9000

4

4

5000

10000

(年数总和法)

18000(45000×4/10)

13500(45000×3/10)

9000(45000×2/10)

4500(45000×1/10)

表9-4 单位:元

更新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比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多3134.80元,因此,继续使用旧设备较好。

【提示】本题中,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相同,因此,比较现金流出总现值,如果尚可使用年限不同,则需要计算年均总成本,然后进行比较。

【总结】考虑所得税的固定资产更改决策现金流量确定要点

1.折旧与折旧抵税的计算

按照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即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净残值等数据计算各年的折旧额。折旧抵税的计算也按照税法折旧计算。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例?计算题】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60000元,预计残值为2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年折旧率及各年折旧额计算详见下表。

『正确答案』折旧计算表(双倍余额递减法)

2.初始现金流量确定

对于继续使用旧设备方案来说,其初始现金流量的金额,其实就是出售旧设备所获得的现金净流入。一般包括两部分:

(1)旧设备变现价值

(2)旧设备变现对所得税的影响。即变现损失减税或变现收益纳税。

3.残值相关现金流量的确定

包括两部分:

(1)实际残值收入

(2)实际残值收入与税法残值不一致对所得税的影响

4.设备使用过程中大额支出(如大修支出)的处理

(1)费用化支出。按照税后付现成本处理,将税后支出的金额列作现金流出。

(2)资本化支出。

发生时点:全额列作现金流出。

各年摊销或计提折旧时:将折旧摊销抵税(即折旧摊销额乘以税率)列作现金流入。

【例?单选题】在计算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时,报废设备的预计净残值为12000元,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净残值为14000元,所得税率为25%,则设备报废引起的预计现金流入量为( )元。

A.7380

B.8040

C.12500

D.1662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设备报废引起的现金流入量=12000+2000×25%=12500(元)

【例?单选题】年末ABC公司正在考虑卖掉现有的一台闲置设备。该设备于8年前以40000元购入,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残值率为10%,目前可以按10000元价格卖出,假设所得税率25%,出售该设备对本期现金流量的影响是( )。

A.减少360元

B.减少1200元

C.增加9640元

D.增加10300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税法年折旧=40000×(1-10%)/10=3600元

变现时的账面价值=40000-3600×8=11200元

变现损失=11200-10000=1200元

变现损失减税=1200×25%=300(元)

对本期现金流量的影响=10000+300=10300元

【例?计算题】D公司正面临印刷设备的选择决策。它可以购买10台甲型印刷机,每台价格8000元,且预计每台设备每年末支付的修理费为2000元。甲型设备将于第4年末更换,预计无残值收入。另一个选择是购买11台乙型设备来完成同样的工作,每台价格5000元,每台每年末支付的修理费用分别为2000元、2500元、3000元。乙型设备需于3年后更换,在第3年末预计有500元/台的残值变现收入。

该公司此项投资的机会成本为10%;所得税率为30%(假设该公司将一直盈利),税法规定的该类设备折旧年限为3年,残值率为10%;预计选定设备型号后,公司将长期使用该种设备,更新时不会随意改变设备型号,以便与其他作业环节协调。

要求:分别计算采用甲、乙设备的平均年成本,并据此判断应购买哪一种设备。(2002年考题)

『正确答案』

甲设备:

设备投资(第0年)=8000(元)

每年税后修理费(第1-4年)=2000×(1-30%)=1400(元)

每年折旧抵税(第1-3年)=[8000×(1-0.1)/3] ×30%=720(元)

残值损失减税(第4年)=800×30%=240(元)

现金流出的总现值=8000+1400×(P/A,10%,4)-720×(P/A,10%,3)-240×(P/S,10%,4)=8000+1400×3.1699-720×2.4869-240×0.6830=10483.37

平均年成本=10483.37/(P/A,10%,4)=3307.16

10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3307.16×10=33071.6(元)

乙设备:

设备投资(第0年)=5000(元)

每年修理费:第1-3年分别为2000元、2500元、3000元

每年折旧抵税(第1-3年)=[5000×(1-0.1)/3]×30%=450(元)

残值流入=500(元)(实际残值与税法残值一致,对所得税无影响)

现金流出总现值=5000+2000×(1-30%)×(P/S,10%,1)+2500×(1-30%)×(P/S,10%,2)+3000×(1-30%)×(P/S,10%,3)-450×(P/A,10%,3)-500×(P/S,10%,3) =7801.93

平均年成本=7801.93/(P/A,10%,3)=3137.21

11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3137.21×11=34509.31(元)

甲设备的平均年成本较低,应当购置甲设备。

案例:假设某公司为降低每年的生产成本,准备用一台新设备代替旧设备。旧设备原值100000元,已提折旧50000元,估计还可使用5年,5年后的残值为零。如果现在出售,可得价款40000元。新设备的买价、运费和安装费共需110000元,可用5年,年折旧额20000元,第5年末税法规定残值与预计残值出售价均为10000元。用新设备时每年付现成本可节约30000元(新设备年付现成本为50000元,旧设备年付现成本为80000元)。假设销售收入不变,所得税税率为50%,新旧设备均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资本成本为15%。

1.排列顺序法

2.增量收益分析法

3.总费用现值法:适用于收入相同、计算期相同的项目之间的比选。

旧设备费用现值=35000*PVIFA15%,5=117325(元)

新设备费用现值=65000+15000*PVIFA15%,5-10000* PVIF15%,5=110311(元)

4.年均费用法

例题:某公司目前使用的P型设备是4年前购置的,原始购价20000元,使用年限10年,预计还可使用6年,每年付现成本4800元,期末残值800元。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较为先进的Q型设备,价值25000元,预计使用10年,年付现成本3200元,期末无残值。此时如果以P型设备与Q型设备相交换,可作价8000元,公司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为14%。要求为该公司作出决策。(假设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局外人观点:

AC(P)=【8000+4800*(P/A,14%,6)-800(P/F,14%,6)】/(P/A,14%,6)=6764(元)

AC(Q)=【25000+3200*(P/A,14%,10)】/(P/A,14%,10)=7993(元)

实际现金流量计算:

AC(P)=【4800*(P/A,14%,6)-800(P/F,14%,6)】/(P/A,14%,6)=4706(元)

AC(Q)=【(25000-8000)+3200*(P/A,14%,10)】/(P/A,14%,10)=6459(元)

(完整版)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成本法 1、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试列出成本法估价的基本步骤? 3、新开发土地价格构成的项目有哪些? 4、何谓房地产重新购建价格? 5、何谓建筑物的重置成本与重建成本? 6、土地的重新购建价格如何求取? 7、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如何求取? 8、何谓建筑物折旧?其造成的原因有哪些? 9、求取建筑物折旧的方法有哪些? 10、求取建筑物折旧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11、取得某3平方公里成片荒地的价格为600元/平方米,将其开发成熟地的费用为550元/平方米,税收和利润为可转让熟地价格的14%,其可转让土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则该荒地开发完成后可转让熟地的平均单价为多少? 12、某建筑物建筑总面积为200平方米,重置价格为2000元/平方米,现值为284 800元。该建筑物已使用15年,经济寿命为50年,建筑物价值损耗是均匀的。试用直线法求建筑物的重新建造成本、已使用价值总额和残值率。 13、某建筑物于8年前建成,重置价格为1000元/平方米,耐用年限50年,土地总面积2500平方米,是10年前通过征用农地取得的,当时建筑造价800元/平方米,现时建造同类建筑物每平方米为1100

元,估计该建筑物有八成新,该类建筑物的残值率为2%,试选用所给资料评估该房地产的现时总价和单价。 14、某公司于5年前以出让方式取得某一宗面积200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年限为40年,于3年前建成物业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现时重新取得40年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为2000元/平方米,重新建造建筑物的建筑造价为1000元/平方米。门窗、墙面等损坏的修复费用为8万元;装修的重置价格为140万元,平均寿命为5年;设备的重置价格为100万元,平均寿命为10年,假设残值率均为零。试计算该宗房地产现时的价格。(土地资本化率为8%)

完全成本法

高低点法:Y=a+bx b=(最高点成本-最低点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 a=最高(低)点成本-b*最高(低)点业务量 变动成本法本期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完全成本法:本期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法利润计算: 营业收入-变动成本=贡献边际 贡献边际-固定成本=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单位非变动成本*本期销货量 固定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性(财务,管理,销售,制造)费用之和 传统式计算方法: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营业毛利-营业费用=营业利润营业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本量利的基本关系式: 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贡献边际指标的计算公式: 贡献边际(T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px-bx=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cm*x=销售收入*贡献边际率=px*cmR 单位贡献边际(cm)=单价-单位变动成本=p-b=贡献边际/销售量=Tcm/x=销售单价*贡献边际率=p*cmR 贡献边际率(cmR)=贡献边际/销售收入*100%=Tcm/px=单位贡献边际/单价*100%=cm/p*100% 本量利基本关系式 营业利润(P)=贡献边际-固定成本=Tcm-a=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固定成本=cm*x-a 变动成本率公式=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bx/px=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b/p 贡献边际率与变动成本率的关系 贡献边际率(cmR)+变动成本率(bR)=1 cmR=1-bR 或bR=1-cmR 保本点基本公式

房地产评估-成本法

成本法—房地产评估2 房地产评估使用成本法主要对象 政府的办公楼、学校、医院、图书馆、军队营房、机场、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新开发土地等没有收益,也很难进入市场交易,则可选择成本法。 应用举例 [例]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一块土地面积为15000m 2 ,该地块的土地征地费用(含安置、拆迁、青苗补偿费和耕地占用税)为每亩10万元,土地开发费为每平方公里2亿元,土地开发周期为两年,第一年投入资金占总开发费用的35%,开发商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为10%,当地土地出让增值收益率为15%,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试评估该土地的价值。 该土地的各项投入成本均己知,可用成本法评估。 (1)计算土地取得费。 土地取得费 =10万元/亩=150元/平方米 提示:1亩=667平方米 (2)计算土地开发费。 土地开发费 =2亿元/平方公里=200元/平方米 提示:1平方公里=106平方米 (3)计算投资利息 土地取得费的计息期为两年,土地开发费为分段均匀投入,则, 土地取得费利息=150×[(1+6%)2-1] =18.54(元/平方米) 土地开发费利息=200×35%×[(1+6%)1 .5-1]+200×65%×[(1+6%)0.5-1] =6.39+3.84 =10.23(元/平方米) (4)计算开发利润。 开发利润 =[(1)+(2)]×10%=35(元/平方米) (5)计算土地价值。 土地单价 =[(1)+(2)+(3)+(4)]×(1+15%) =(150+200+18.54+10.23+35)×(1+15%) =475.84(元/平方米) 土地总价=475.84×15000=7137600(元) 该宗地单价为 475.84元/平方米,总价为7137600 三、新建房地产评估的成本法操作步骤 新建房地产价值 =土地取得费用+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税费+正常利润) 四、旧建筑物评估的成本法操作步骤 建筑物价值=重置成本-年贬值额×已使用年限 1.重置成本 应该是更新重置成本,应当包含利息、利润和税费 2.贬值额 (2)贬值额的计算方法 计算贬值额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直线折旧法、余额递减法、偿还基金法、年数合计法、

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的比较

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的区别一、含义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或市场价格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售出(交易)的类似资产的异同,将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比较:市场法的资料直接来源于市场,同时又为即将发生的资产业务估价,所以市场法的应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资产的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运用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资料具有时效性。而成本法的资料是历史资料,受时间的限制不大。收益法则是通过估算未来预期收益来评估资产价值。

二、基本原理 市场法,是按所选参照物的现行市场价格,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参照资产之间的差异并加以量化,以调整后的价格作为资产评估价值。 成本法: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收益法,是通过预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收益并将其折现,以各年收益折现值之和作为资产的评估价值。 三、资产计价尺度 市场法,是以市场价格作为资产评估的计价尺度。 成本法,是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评估的计价尺度。 收益法,是以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计价尺度。 四、前提条件 市场法:

1、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 2、公开市场上存在在功能、面临的市场条件上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资产及交易活动(参照物),且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间隔不长。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3、参照物的基本数量至少为3,参照物成产成交价格必须真实,参照物成交价应是正常交易的结果,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之间大体可替代 成本法: 1、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 2、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成本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的,如复原重置成本的计算、成新率的计算等,要求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收集; 3、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损耗是必要的; 4、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是

标准成本法

幻灯片1 成本管理学课程快速导读图 1. 导论 2. 成本会计的发展和环境 第一篇总论 3. 生产成本核算原理 4. 生产费用汇集与分配的程序和方法 5. 成本计算基本方法 6.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应用 第二篇 成本核算 第三篇 成本计划与控制 7. 成本计划和控制原理 8. 标准成本法 9. 责任成本制度 第四篇 成本报表与分析 10. 成本报表 11.成本分析

12. 其他行业成本计算 13. 作业成本法 14. 物流成本15. 质量成本会计 16. 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第五篇 成本会计专题 幻灯片2 第三篇成本计划与控制 第七章成本计划和控制原理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第九章责任成本制度 幻灯片3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标准成本法的概念、标准成本的种类和制定,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方法。 幻灯片4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第二节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幻灯片5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 标准成本——是在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 它是成本控制的依据、评价成本升降的尺度和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 幻灯片6 (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标准成本法,亦称为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系统和标准成本会计。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依据,把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账务处理,并通过成本差异的报告,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控制措施,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幻灯片7 标准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配合泰罗制的实施而引入成本管理中,形成成本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年均成本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 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 更新决策。 【知识点】更新项目现金流量估计及其决策方法 ――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 一、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计算完整现金流量,从而不能计算净现值或其他 指标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下面以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为例介绍其基本原理(为了与教材内容一致,暂不考虑所 得税问题)。 所谓更新决策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购置新设备的选择。 平均年成本法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方案,并且假定将 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平均年成本=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1. 教材中介绍了三种具体的方法,只需要掌握第一种方法即可。另外,教材例题 中没有考虑所得税,如果存在所得税,还应该考虑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2. 如果新旧设备使用年限相同,则不必计算平均年成本,只需计算总成本即可。 这种方法也可称为“总成本法”。 二、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考虑所得税影响) 「【例9-3】某公司有一台设备,购于3年前,现在考虑是否需要更新。该公司所得税率为40%其他有关资料见表5-11。假设两台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同,并且未来可使用年限相同。 表9-3 单位元

表9-4 单位:元 更新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比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多3134.80元,因 此,继续使用旧设备较好。 【提示】本题中,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相同,因此,比较现金流出总现值,如果尚可使用年限不同,则需要计算年均总成本,然后进行比较。 【总结】考虑所得税的固定资产更改决策现金流量确定要点 1.折旧与折旧抵税的计算

成本法练习题

实际成本法例题 【例题1】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发出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运输费不考虑增值税。 2015年4月,与A材料相关的资料如下: (1)1日,“原材料—A材料”科目余额20 000元(共2 000公斤,其中含3月末验收入库但因发票账单未到而以2 000元暂估入账的A材料200公斤)。 4/1 借:应付账款 2000 贷:原材料 2000 (2)5日,收到3月末以暂估价入库A材料的发票账单,货款1 800元,增值税额306元,对方代垫运输费400元,全部款项已用转账支票付讫。 4/5借:原材料 1800+400=220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306 贷:银行存款 2506 (3)8日,以汇兑结算方式购入A材料3 000公斤,发票账单已收到,货款36 000元,增值税额6 120元,运杂费用1 000元。材料尚未到达,款项已由银行存款支付。 借:在途物资——A材料 3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6120 销售费用 1000 贷:银行存款 42220 (4)11日,收到8日采购的A材料,验收时发现只有2 950公斤。经检查,短缺的50公斤确定为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A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37 000 贷:在途物资37 000 (5)18日,持银行汇票80 000元购入A材料5 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49 500元,增值税额为8 415元,另支付运输费用2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剩余票款退回并存入银行。 借:原材料 49 500+2 000=51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 415

标准成本操作流程

标准成本操作流程 标准成本基础数据设定→物料标准成本制订过程→标准成本生效→销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仓库管理→实际成本数据收集→费用分配→差异核算→差异还原→账务处理 1.1.1总体流程 标准成本基础数据的设定 各项分配标准设置,如系统预设标准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可先在成本资料设置中自定义分配标准; 对应分配标准数据录入 归集各项产量信息,包括投入、完工、在产、废品 归集各项费用信息,包括材料、人工、折旧、其它 进行费用分配 进行差异核算 进行差异还原 凭证处理 1.1.2标准成本相关参数设置 标准成本应用级次为“任务单级” 启用作业成本系统 1.1.3标准成本基础数据的设定

1.1.3.1成本类型维护 1.1.3.2物料标准单价维护 1.1.3.3成本BOM设置 1.1.3.4成本工艺路线设置

成本中心标准费率设置 成本类型代码成本类型名称 001 Cost01 1.1.3.5定时服务设置 反映凭证定时账务处理,后台执行。 反映任务单定时管理,后台执行。 1.1.4费用分配 成本中心间费用分配: 在标准成本模块中进行成本中心间费用分配 查看分配结果。 材料费用分配: 领料单中指定生产任务单的材料费用,无需进行分配。如果领料单中未指定生产任务单,则要在任务单财务结算时进行材料费用分配。 材料费用分配在标准成本模块中进行: 在分配标准设置中,设置材料费用分配标准为“完工产量”; 在材料费用分配界面,采用自动分配模式分配。 查看分配明细表。

其他费用分配: 费用归集单中指定生产任务单的,无需进行分配。如果其他费用单中未指定生产任务单,则可以在月底前进行其他费用分配。如果不进行差异还原,也可以不进行分配。 其他费用分配在标准成本模块中进行: 在分配标准设置中,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费用分配界面,采用手工分配模式分配。 查看分配明细表。 1.1.5期末成本差异结算 月底结账前,进行期末成本差异结算,系统自动进行以下数据计算: 计算成本中心未吸收差异; 计算未财务结算的生产任务单期末在制品成本; 查看未吸收差异报表、生产任务单差异报表。 1.1.6差异还原 原材料差异还原 运行还原向导,系统自动进行外购物料的差异还原。还原成功后,可查看还原报表,报表中展示外购物料物流单据的标准成本、差异、实际成本。 自制物料差异还原 自制物料差异还原与作业成本模块集成,调用作业成本计算功能。因此要求作业成本已启用,且与标准成本在同一会计期间,数据条件要满足作业成本计算合法性检查的要求。运行自制物料差异还原向导,系统自动进行差异还原。还原成功后,可查看还原报表,报表中按任务单展示自制物料标准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明细数据。 1.1.7凭证管理 凭证模板:采用系统预设模板; 生成凭证;按照单据使用预设模板进行生成 凭证查询;查询生成的凭证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有什么区别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有什么区别 一、适用范围不同: 1、成本法适用的范围(注意变化的部分) (1)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旧准则不同)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适用的范围 (1)共同控制;(2)重大影响。 两种方法的比较: 成本法注重的是初始投资成本,受资企业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一般不做调整。 权益法注重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只要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了,投资企业也随之进行调整。 二、核算不同: 投资单位采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 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相应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因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需要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的。只要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就要相应的进行调整。所以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的时候,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增加了,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要调增,确认投资收益,发生亏损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了,所以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发生变动时,也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判断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第一条是题目给出投资企业对 于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成本法:投资方对被投资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采用成本法;投资方能够控制被投资方,也应该采用成本法; 权益法:投资方对于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用权益法; 第二条途径是给出持股比例: 成本法:持股比例在20%以下或者50%以上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 权益法: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包括20%和50%)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

房地产评估之成本法

成本法及其运用 要求 1.熟悉成本法的含义; 2.熟悉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3.掌握成本法适用的估价对象; 4.熟悉成本法估价需要具备的条件; 5.熟悉成本法估价的操作步骤; 6.掌握房地产价格构成; 7.掌握成本法的基本公式; 8.熟悉重新购建价格的含义; 9.熟悉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思路; 10.掌握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方式; 11.熟悉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方法; 12.掌握建筑物折旧的求取; 13.了解房屋完损等级评定的有关规定; 14.了解房屋折旧的有关规定。 第一节成本法概述 本节阐述成本法的含义(熟悉),理论依据(熟悉),适用的估价对象(掌握),成本法估价需要具备的条件(掌握)以及成本法估价的操作步骤(熟悉)。 1.成本法的含义

简要地说,成本法是根据估价对象的重置成本或重建成本来求取估价对象价值的方法。具体地说,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新购建价格和折旧,然后将重新购建价格减去折旧来求取估价对象价值的方法。所谓重新购建价格,是指假设在估价时点重新取得全新状况的估价对象的必要支出,或者重新开发建设全新状况的估价对象的必要支出及应得利润。所谓折旧,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房地产价值减损,其金额为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市场价值与在估价时点的重新购建价格之差。 成本法也可以说是以房地产价格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累加为基础来求取房地产价值的方法,即先把房地产价格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求取各个组成部分,再将各个组成部分相加。因此,成本法也被称为积算法,由此还可知成本法中的“成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不含利润),而是价格(包含利润)。但在该方法中也用到了通常意义上的成本,此外还用到了费用、支出、代价等相关概念。因此,在遇到“成本”、“费用”、“支出”、“代价”等词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判定它们的具体内涵。 本质,是以房地产的重新开发成本为导向来求取房地产价值,测算出的价格称为积算价值。 优点:价值易于区别项目构成,测算有依据 成本法是先分别求取估价对象时点的重新购建价格和折旧,然后将重新购建价格减去折旧来求取估价对象价值的方法。()【正确答案】正确

第36讲_更新决策现金流量确定及平均年成本法应用(1)

(四)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1.更新决策现金流量的特点 更新决策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即使有少量的残值变现收入,也属于支出抵减,而非实质上的流入增加。 2.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 (1)含义: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 (2)计算公式: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现金流出总现值/(P/A,i,n) 3.确定相关现金流量应注意的问题 (1)旧设备的初始投资额应按其变现价值考虑。 (2)设备的使用年限应按尚可使用年限考虑。 【教材例5-4】某企业有一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更新要求,有关数据如表5-11所示: 表5-11 单位:万元 旧设备新设备 原值22002400 预计使用年限1010 已经使用年限40 最终残值200300 变现价值6002400 年运行成本700400 图5-1 继续使用与更新设备的现金流量 【教材例5-4答案】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600+700×(P/A,15%,6)-200×(P/F,15%,6)]/(P/A,15%,6)=836(元) 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2400+400×(P/A,15%,10)-300×(P/F,15%,10)]/(P/A,15%,10)=863(元)使用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较低,不宜进行设备更新。 (3)使用平均年成本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平均年成本法的假设前提是将来设备再更换时,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找到可代替的设备。 ②平均年成本法是把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看成是两个互斥的方案,而不是一个更换设备的特定方案。因此,不能将旧设备的变现价值作为购置新设备的一项现金流入。对于更新决策来说,除非未来使用年限相同,否则,不能根据实际现金流动分析的净现值或内含报酬率法解决问题。 【提示】更新决策的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一:互斥方案选择 方法二:差量分析法(售旧购新) 前提:新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一致。 【例题?单选题】在设备更换不改变生产能力且新旧设备未来使用年限不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应选择的方法是()。(2015年)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及股权比例变动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及股权比例变动的核算 : 一、成本法核算需明确的重点:(一)成本法核算下如何确认收益①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应按投资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②所确认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数,若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二)原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冲减的投资成本恢复①获得的属于投资前被投资单位累积利润或投资后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投资后累积实现利润的,投资单位均需按投资比例相应冲减投资成本作投资成本收回。 ②若以后被投资单位每年实现的利润大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均需按投资比例相应恢复原冲减的投资成本,但恢复的投资成本不能高于原冲减的投资成本,即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恢复到原始投资成本数,同时将恢复的投资成本确认为收益。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利润大于(或等于)累积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恢复到原始投资成本数。 (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可以在每年度结束时,也可在某一年度的中间。为方便理解,以下例题假定分派利润为年度结束时。 (四)举例A企业于95年1月1日投资于甲企业,投资成本6000万元,占股份10%,甲企业95年初未分配利润为1000万元,A企业采取成本法进行核算。

毕业论文 ①年初A企业投资的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6000万 贷:银行存款6000万 ②95年甲企业实现利润500万,当年末分派股利400万元因甲企业本年分配股利小于本年实现利润,故不需冲减投资成本,A企业分得的股利可全部作为当年收益。 A:企业分录: 借:银行存款40万 贷:投资收益40万 ③96年甲企业实现利润600万,当年末分派股利800万元。 甲企业本年分派利润大于本年实现利润,应冲减投资成本。A企业投资后甲企业累积分派利润1200万元,累积实现利润1100万元。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利润1200万,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利润1100万(假定在每年末分派股利。若为下年度中间分派96年度利润,则为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利润)。 应冲减投资成本=(1200万-1100万)×10%-0=10万应确认收益=800万×10%-10万=70万 A企业分录: 借:银行存款80万

房地产估价之成本法

第六章成本法 教学时数:6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成本法的基本公式,掌握建筑物的重新构造成本与折旧,掌握建筑物减价修正额的估算方法教学重点:建筑物减价修正额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建筑物的重新构造成本与折旧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原理 一、成本法的称呼原价法、承包商法、成本逼近法、旧房评估方面称重置成本法、重建成本法 二、概念成本法是指以开发或建造估价对象房地产或类似房地产所需的各项必要费用之和为基础,再加上利润和应纳税金得出估价对象房地产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积算价格。 三、理论依据从买方的角度看,是替代原理;从卖方的角度看,生产费用价值论。 四、适用条件与对象——特别适用于既无收益又很少交易的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办公楼、军队营房、公园等公共建筑、公益设施。 ——单纯建筑物——独立或狭小市场上无法运用市场法进行估价的房地产估价时须用客观成本,不能用实际成本 五、一般步骤: 1、搜集有关成本、税费、开发利润等资料 2 、估算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 3、估算折旧4 、求出积算价格 第二节房地产价格构成 房地产价格的一般构成(采用成本法) 1、土地取得费用——征地费和“房屋折迁安置补偿费”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地价款——有关土地 取得的手续费及税金 2、开发成本——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费——开发过程中的税费 3、管理费用主要是指开发费和开发过程中管理人员工资等 4、投资利息 5、销售税费——销售费用:广告费、代理费——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税、城市建设税、教育附加— —其他销售税费:由卖方负担的印花税、交易手续费、产权移转登记费 6、开发利润 第三节基本公式 一、基本公式:房地产价格=重新构建价格-折旧 二、新开发土地:新开发土地价格=取得待开发土地的成本+土地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开发利润 三、新建房地产:新建房地价格=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开发成本+建筑物建造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开发利润 新建建筑物价格=建筑物建造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开发利润 四、旧房地产:旧房地价格=房地的重新构建价格-建筑物的折旧=土地的重新构建价格+建筑物的重新构建价格-建筑物的折旧 旧建筑物价格=建筑物的重新构建价格-建筑物的折旧 第四节重新购建价格 一、定义:假设在估价时点重新建筑或购置全新状态的旧有房地产时,所必要的适当成本或价格。 二、房地产重新构建的求取 1、方法:先求取土地的重新取得成本,再加上建筑物的重新建造成本。 2、土地成本的求取若土地是在既成的城市建成区内,难以把握其重新开发成本时,则通常是采用市场比较法或收益法等其他估价方法,求取假设地上建筑物不存在时的实地价格。 3、建筑物重新建造成本求取 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可能因持股比例下降或上升而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一、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在自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新增长期股权投资两部分分别处理:(1)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①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即原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②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应同时调整留存收益(追溯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下图所示: (2)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注意:两次投资形成的商誉或计入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综合考虑,以确定与整体投资相关的商誉或应计入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金额。 (3)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 ①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调整长期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 o§标准成本简单 o§标准成本有效 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领用时,分录如下: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 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标准成本法案例-2015

标准成本法案例 公司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在产品采用约定产品法,原材料一次性投入,存货永续盘存制度。 公司原材料甲标准成本标准10元/kg,乙材料20元/kg,产成品a定额标准甲材料10*4kg=40元,乙材料20*3kg=60元,直接人工10*4小时=40元,制造费用8*4小时=32元,标准成本合计=172元。 本月月初账目 原材料-甲-标准成本4000元/价格差异100元(数量400kg),乙-标准成本3000元/价格差异-300元(数量150kg)。在产品a100件,成本明细-原材料-甲材料-标准成本4000元/价格差异200/数量差异-100,乙材料-标准成本6000元/价格差异-300/数量差异100,直接人工-标准成本2000/价格差异200/数量差异-100,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600/价格差异-200/数量差异200。(约定产品50件) 本月采购 本月一次性采购原材料甲2000kg,实际成本19800元,采购乙1600kg,实际成本33000元 借:原材料-甲材料-标准成本20000 -价格差异 -200 -乙材料-标准成本32000 -价格差异1000

贷:应付账款-某某供应商 52800 本月领用原材料 本月公司领用原材料-甲2000kg,乙1450kg,产品入库480件,生产线尚有120件未完工,约定完工比例40% 有条件可知本月原材料投入的产量=480+120-4000/40=500件 投入甲材料的价格差异=100+(-200*1600/2000)=-60元 数量差异=(500*4-2000)*9.9=0 乙材料的价格差异=-300+(500*3-150)*(1000/1600)=543.75元或者 (3000-300)+1350*33000/1600-1500*20=543.75元 数量差异=(1450-500*3)*33000/1600=-1031.25元借: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甲材料-标准成本20000 价格差异-60 乙材料-标准成本 30000 价格差异 543.75 数量差异 -1031.25 贷:原材料-甲材料-标准成本 20000 价格差异 -60 乙材料-标准成本 30000 价格差异 -487.5 月末材料成本

成本法与权益法比较表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基本核算对照表

一、因股份上升,由成本法—权益法,会计分录包括三部份,一是新投资入帐,二是新旧投资初始确认金额的调整,三是原投资在两 个时点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帐务处理。 (一)、新投资入帐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按付出对价) 贷:银行存款等 (二)、调整新、旧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1、计算原投资的商誉=原付出对价—按当时公允价值计算的份额 2、计算新投资的商誉=新增投资付出对价—按新增投资时公允价值计算的份额 3、总商誉=原投资商誉+新投资商誉 4、如果总商誉>0,原投资初始确认不作调整,新投资初始确认金额不再调整,就按付出对价入帐,即使新投资付出对价小于被投 资企业公允价值相应比例份额,也不再记营业外收入。 5、如果总商誉<0,需分三种情况: (1)、原商誉<0,调整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2)、新商誉<0,调整新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3)、原商誉<0,新商誉<0,分别调整新旧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注意:谁是负数就调谁,调整的金额为总商誉的绝对值。是原商誉为负的,如果是以前年度就投资了的,则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因为正常的投资权益法下是这样作会计分录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营业外收入(差额) 由于现在是要调整以前年度,以前年度的营业外收入都早已结转损益,成为累积的留存收益了,所以就调整留存收益,就是: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注意,这个调整仅是调整负商誉,即是差额部分(营业外收入) 如果是本年度投资的,则直接调整营业外收入,即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差额) 新商誉为负的,调整新投资初始确认金额的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房地产估价报告-成本法.

房地产估价报告 估价项目名称:阿荣旗那吉镇阳光二期工程拆迁评估委托估价方: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受理估价方:牙克石市铭泰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 法人代表:***(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估价作业日期:2007年3月15日至2007年4月3日 目录 一、致委托方函 二、估价师声明 三、估价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四、估价结果报告 五、房地产估价技术报告 六、附件 (一)分户估价报告 (二)《2007年阿荣旗那吉镇地区各类 房屋评估市场指导价格》 (三)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证书 (四)营业执照 (五)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证书 致委托方函 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我所受贵公司委托,对坐落在阿荣旗那吉镇向阳西路以北、滨河西路以东、西小河以西,拆迁范围内的房屋及附属物市场价值进行评估。 估价对象大部分为砖木结构住宅房屋,计56幢,总建筑面积4,193.58m2。 估价对象均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一、估价目的: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二、估价时点: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三、估价结果:

估价人员遵循合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T50291—1999《房地产估价规范》和相关法规,在现场查勘的基础上,经科学计算、专业分析论证,确定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价值为:合计:RMB:4,400,430.00元。人民币(大写):肆佰肆拾万零肆佰叁拾元整。 。 牙克石市铭泰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 法人代表:*** 二00七年四月三日 估价师声明 我们郑重声明: 一、我们在估价报告中陈述的事实是真实的和准确的。 二、本估价报告中的分析、意见和结论是我们自己公正的专业分析、意见和结论。 三、我们与本估价报告中的估价对象没有利害关系,也与有关当事人没有个人利害关系或偏见。 四、我们依照《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部《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2007年阿荣旗那吉镇地区各类房屋评估市场指导价格》进行分析,形成意见和结论,撰写本估价报告。 五、我们已对本估价报告中的估价对象进行了实地查勘(查勘人:史

11i期间平均成本法简明手册

Periodic Average Costing ORACLE EBS 应用系统 -----期间平均成本法 (Periodic Average Costing) 文档作者: 郭甲烯 文档校对: 需校对,请指正 创建日期: 2007-12-01 确认日期: 控制编码: 当前版本: 1.2

Periodic Average Costing 目录 目录 (2) 概述 (3) 文档控制 (3) 内容简介 (3) 系统环境 (3) 基础介绍 (4) 会计原理 (4) 成本计算步骤图示 (5) 系统相关术语 (6) 系统设置 (7) 启用要求 (7) 相关模块设置 (7) 成本模块设置 (8) PAC逻辑 (13) 计算逻辑简介 (13) 成本更新 (14) 差异处理 (14) 计算逻辑实例(源自:Oracle白皮书) (15) 操作流程 (33) 成本调整 (33) 成本获取 (34) 计算PAC成本 (34) 产生会计分录 (35) 成本更新调整 (35) 应计冲销 (36) 关闭PAC会计期间 (36) 传送总账 (36) 附注:关闭期间相关说明 (37) 其他操作 (40) 物料成本查询 (40) 物料事务处理查询 (40) 查询WIP事务处理 (41) 复制成本 (42) 系统报表 (43) 会计分录 (44) 采购分录 (44) 在制品分录 (45) 库存事务分录 (46) 成本更新 (47) 成本调整 (47) PAC存在问题 (49) 问题 (49) Patch list (50) 未解决问题 (51) 参考文档 (51)

Periodic Average Costing 概述 文档控制 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对ORACLE 11i 期间平均成本法的运算逻辑、系统设置、日常操作、月末主 要工作及产生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附有实例。同时也对相关会计原理、 关闭会计期间的通用步骤、问题产生原因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平时测 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Metalink上列出的BUG也有介绍; 文档主要来源公司培训文档、日常测试和ORACLE白皮书,所有操作均在ORACLE EBS 中测试通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_^ 。 系统环境 RDBMS : 9.2.0.6.0 Oracle 应用产品 : 11.5.10.2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案例名称: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案例类型:企业案例 案例单位具体名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章丘市世纪大道2712号 邮政编码:250200 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一个准确的标准成本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尽可能地做到事前规避市场变化引起的销售量变动对产品变动成本的影响,保证标准成本在年初的设定更加贴近实际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对市场变化、制造费用的实时监控能够使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设置一个有效的考核目标,真正意义上对控制产品成本起到激励作用。 本文以明水公司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现状为依据,分析了明水公司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明水公司成本控制和成本差异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一套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的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规避市场变化风险,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真正意义上激励生产、控制生产费用。 一、背景描述 (一)明水公司基本情况 明水公司是集团下属电子驱动事业部、起发动机事业部在中国的生产、研

发、应用和销售基地,主要产品包括冷却风扇系统、水泵、天窗电机、举窗电机、雨刮电机与连杆系统、雨刮杆刮片、起动机、发电机等,同时也是为一汽大众供货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明水公司下设两个主要的事业部,包括电子驱动事业部和起发电机事业部。公司组织结构呈矩阵式管理结构,各部门日常工作直接汇报给上级领导直至总经理,各事业部就业务情况及盈利水平等经营状况还要上报集团总部分管该事业部的负责人。 (二)明水公司管理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标准成本应用的事前成本控制 明水公司现行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下,首先,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仍然是管理关注的重点,相比之下在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控制力度严重缺乏。其次,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中,成本控制的焦点主要还集中在产品量产(SOP)之后,对前期发生的产品开发成本费用关注不够。 2.事中成本控制不合理 明水公司产品种类繁多,且产品生产复杂程度不一样,使用单一成本动因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风险。由于成本动因过于单一,对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的定义过于狭窄,结果导致生产复杂程度较低的产品可能分配过多的制造费用,而生产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可能过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反映产品真实的成本。 3.需要完善事后成本控制 明水公司现行的成本考评主要是以回顾上月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成本例会由财务部门和部门经理沟通讨论,分析实际成本和预算之间的差异。这种考评机制使得成本控制参与的人员较少,具有局限性,所有的指标都止于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