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案例《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6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某施工项目的两项基础工程:基础工程A和基础工程B。
生产过程为: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回填土。
该施工项目的制造费用合计为80000元,包括三项费用:a.租用车辆的租金b.运输相关人员的工资c.占用设备的折旧费。
两种结构的工程量均为1000m3。
运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成本项目中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项。
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的比例来分配,基础工程A分得20000元,基础工程B分得60000元。
运用作业成本法时,制造费用首先被追踪到各相关的作业中,然后再以各结构工程对作业的消耗量为基础,分配至两种结构工程中。
在此例中,总的制造费用不变,仍然为80000元。
只有四项与制造费用有关的作业: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回填土。
在制造费用中包括以下资源消耗:相关人员的工资40000元,设备租金10000元,设备折旧30000元。
首先将各种资源的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
将“工资”这项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时,可将参加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的员工人数作为资源成本动因,分别为5人,10人,20人,5人,则成本动因分配率为40000÷(5+10+20+5)=1000元/人,因此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所分得的成本分别为5000元,10000元,20000元,5000元;在分配“租金”时,将汽车的数量作为成本动因,假定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所用车的数量分别为3台,2台,2台,3台,成本动因分配率为10000÷10=1000元/辆,因此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这四项作业所分得的成本分别为3000元,2000元,2000元和3000元;关于设备折旧,按照具体的使用额加以分配,本例中四项作业分别分得10000元,5000元,8000元和7000元的成本。
在得到各项作业的成本后,下一步就是运用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两项基础工程上。
《作业成本法在CK公司应用的案例研究》一、引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复杂性的提高,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
本文以CK公司为例,探讨作业成本法在该公司的应用,分析其实施过程、效果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二、CK公司背景及作业成本法实施动因CK公司是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面临着成本控制和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压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公司决定引入作业成本法。
三、作业成本法在CK公司的实施过程1. 成立项目组:CK公司成立了由财务、生产、研发等部门组成的项目组,负责作业成本法的实施。
2. 作业识别与分类:项目组对公司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将作业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3. 资源归集与分配:项目组将企业资源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并根据作业的复杂性和工作量进行资源分配。
4. 制定成本库:根据作业的特点,将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等多个成本库。
5. 确定作业动因:项目组分析影响作业的因素,确定各作业的动因,如生产工时、机器工时等。
6.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动因和成本库,计算各作业的成本。
7. 实施与优化:将计算出的作业成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优化。
四、作业成本法在CK公司的应用效果1. 成本控制效果显著:通过作业成本法,CK公司能够更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2. 决策支持更加科学:作业成本法为CK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成本信息,使公司在产品定价、生产计划、产品设计等方面能够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3. 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分析各作业的动因和资源消耗情况,CK公司能够找出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环节,进行流程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4. 员工意识提升: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使员工更加关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氛围。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 实施难度大: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岗位,需要充分沟通与协作。
西安理工大学MPA CC课程案例课程名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黄瑞案例性质:□√内部开发□外部引用案例名称: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适用课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案例开发者:黄瑞案例:作业成本法分析一、案例材料1.背景资料普华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
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
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
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
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1)公司的定价策略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
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
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
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
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归集的结果二、案例分析1.完成作业成本计算,谈谈你对该公司产品销售方面的看法?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2. 试对比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假设公司生产手机,其中一个重要的作业是组装。
为了分析组装作业的成本,该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
首先,公司根据组装作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了两个作业成本对象:手机主板和手机壳。
手机主板是最重要的组件,手机壳是附属品。
为了方便分析和控制成本,公司将这些成本分为两个独立的作业池。
然后,公司对每个作业池进行成本分配。
对于手机主板作业池,公司确定了两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和工作复杂度。
工作时间是用于完成一个主板的总时间,工作复杂度是根据装配主板所需的技术难度进行评估。
对于手机壳作业池,公司只考虑了一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
接下来,公司计算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作业成本率。
以工作时间为例,公司将该作业池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预算总和除以工作时间总和,得到了作业成本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追踪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乘以作业成本率,得到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
例如,6月主板作业池的工作时间总和是100小时,作业成本率是50美元/小时,那么主板作业池的成本就是100小时乘以50美元/小时,即5000美元。
最后,公司根据作业成本的详细信息和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对各个作业和成本对象进行了成本分析和控制。
通过对比预算和实际成本,公司可以了解哪些成本超出了预期,从而决定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成本或调整预算。
首先,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使公司能够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驱动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和优化成本。
其次,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并计算作业成本率,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成本并进行成本分析。
最后,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调整。
通过与预算的比较,公司可以发现成本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作业成本。
通过对该手机制造公司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
案例二:作业成本法案例“最近我们公司利润的下降速度令人很难接受。
水泵价格的大幅下降已使我们的税前利润率跌到了3%以下,远远低于我们10%的历史平均水平。
幸运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们完全忽略了在流量控制器方面的利润机会。
我们最近提高了流量控制器的价格10%,而其销量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相思山公司的总经理马定三正在和公司的财务总监李维苹、制造总监卢望雄讨论公司上月的经营业绩。
会议室里笼罩着一丝不安的气氛。
相思山的竞争对手们最近几个月在不断地降低水泵的销售价格。
水泵是相思山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相思山必须跟随对手们降价以保持其市场份额。
但是,价格的下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特别是在公司的水泵部门。
下面表一和表二列出了公司上月(即2000年3月) 的经营情况。
相思山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为武汉和长沙的污水净化设备企业供应部件。
卢望雄发明了一项独特的阀门设计使得相思山公司生产的阀门抗压强度要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
由相思山的严格的质量管理,马定三很快就为公司建立了一个忠实的顾客群。
后来,马定三和卢望雄又发现相思山现有工人的技术和现有设备还可以生产水泵和流量控制器。
相思山的阀门客户也大量需要购买水泵和流量控制器。
很快,相思山就在销量巨大的全国标准水泵市场和按客户需求定做的流量控制器市场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相思山的生产过程包括(1)向几家供应商购买半成品部件;(2)公司的生产车间用先进的设备将这些部件加工到一定的强度并将部件组装成产品。
公司同样的工人和设备被用来生产所有的三种产品。
车间的生产流程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而安排,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都同意采用即时生产(Just-in-time)的生产、送货方式。
生产阀门时需要组装四种不同的部件。
根据卢望雄设计,机器可以首先将四个部件固定,然后进行自动加工。
阀门是市场的标准产品,公司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和销售。
虽然卢望雄觉得已有几家企业的阀门产品能够达到相思山的质量标准,但是没有一家在采取降价的方式以增加其市场份额。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确定和分配成本。
它通常用于制造业,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以下是一个关于作业成本法案例的分析:某食品加工公司(Company A)生产各种食品产品,如薯片、饼干和巧克力。
该公司想了解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首先,公司A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独立的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了成本驱动因素。
例如,对于薯片的生产,工作岗位可以是切片、炸制和包装。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随后,公司A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切片机每小时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乘以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升食用油的成本乘以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件包装材料的成本乘以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最后,公司A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例如,薯片的制造成本可以是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A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如果薯片的制造成本较高,公司A可以考虑降低切片机的使用时间或减少食用油的消耗量,以降低制造成本。
总结起来,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涉及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成本驱动因素,然后根据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最后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产品的成本,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理工大学
MPA CC课程案例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黄瑞
案例性质:□√部开发□外部引用案例名称: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适用课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案例开发者:黄瑞
案例:作业成本法分析
一、案例材料
1.背景资料
普华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
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
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
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
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
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
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
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
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归集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
1.完成作业成本计算,谈谈你对该公司产品销售方面的看法?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
2. 试对比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3. 请解释为什么Y和Z产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应?企业应该怎样定价?企业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考虑用作业成本法解决问题?
第一题:
该公司在销售三种产品时,其成本核算未准确区分。
其制造费用的归集仅仅是通过除以每种产品耗用的工时再加上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而得到的产品成本。
忽视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其他环节所耗用的成本。
例如:装配、产品包装、管理、工程处理等环节。
单位总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批量较小、技术上较复杂的甲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
批量大、技术上较为简单的的乙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
说明,在传统成本法下,批量越大、技术越简单产品,成本信息被高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成本信息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
单位制造费用:
扣除产品所耗原材料和直接人工这一不可比因素,仅就制造费用进行比较,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结果导致成本信息被歪曲程度看得更明显。
因此,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即为不同的作业消耗选择相应成本动因向产品分配制造费用,使成本计算准确性大大提高
第二题:
3、公司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相对简单的Y产品的成本,同时大大低估了产量低、工艺最复杂的Z产品的成本。
也就是说,成本在Y、Z两种产品之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
工艺复杂、产量低的Z产品,事实上没有承担其应分配的成本份额,而工艺简单、产量高的Y产品则承担了过多的成本份额。
成本扭曲导致价格扭曲。
公司将Y产品的价格定得偏高,而Z产品的价格则偏低。
这样一来,竞争对手总是可以把与Y类产品相竞争的产品价格压得很低;与此相反,由于公司Z类产品的成本估计偏低,所以竞争对手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而以低成本制定的偏低价格,则让C类产品在市场上异常火爆
在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其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和产量差异较大时就应该采用作业成本法去核算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