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概述[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评估测验的编制及效度和信度检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1)二、研究背景与目的 (2)三、研究方法 (2)四、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评估测验编制 (3)1. 测验设计原则 (4)2. 测验内容选择 (5)3. 测验形式与结构 (6)五、效度检验 (8)1. 内容效度检验 (9)2. 构想效度检验 (10)3. 实证效度检验 (11)六、信度检验 (12)1. 重测信度检验 (12)2. 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13)七、结果分析 (14)1. 效度检验结果分析 (15)2. 信度检验结果分析 (16)八、讨论与结论 (16)一、内容概览引言:阐述阅读障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何需要编制一个有效的评估测验。
同时简要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概述:介绍汉语阅读障碍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影响因素,为后续评估测验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
评估测验编制原则与方法:阐述编制测验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等。
详细介绍测验内容的选取、题型设计、难度设置等方面的考虑。
同时介绍测验编制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效度检验:对编制的测验进行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
通过对比已有研究和实际测试结果,验证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信度检验:对测验进行信度检验,包括内部信度和外部信度。
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时间点的重复测试,验证测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试结果分析与解读:介绍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得分标准等级划分等。
同时提供解读测试结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与建议:根据检验结果,讨论测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探讨测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强调评估测验在汉语阅读障碍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在认知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阅读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特殊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不同视野注意能力摘要以某城市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和同年龄对照组两组儿童,采用不同视角的刺激探测任务初步探查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不同视野注意能力及特点。
研究使用圆点、数字和汉字三种刺激类型并设置了30°,120°17°三种视角条件。
结果发现,在数字和汉字条件下,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对刺激探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同年龄对照组儿童.说明在加工复杂刺激时。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可能存在知觉加工迟缓的缺陷。
但是,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扩散的视觉空间注意模式,即更多地注意外侧视野的信息。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表现为随着视角的增加,正确率降低,反应时延长。
关键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视觉空间注意,外侧视野。
1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然而,对于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儿童,有近10%的儿童会受到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困扰(Shaywitz,1998),在我国,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9%(张承芬,张景焕,常淑敏,周晶,199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ICD—10(2009)的定义,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和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是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是什么,目前尚存在争议。
有研究者提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实际上是起因于更基本的认知加工缺陷(Goswami,2014),其中包括视觉空间注意缺陷(Vidyasagar&Parnmer,2010)。
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阅读前的视觉空间注意能力可以独立预测他们在1年级和2年级的阅读水平,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缺陷可能是引起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原因(Franceschini,Gori,Ruffino,Pedrolli,& Facoetti,2012)。
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研究概览摘要:本文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检出率,阅读障碍儿童所面临的困难、心理机制、筛查、干预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概述,提出国内应该加大普及对阅读障碍相关知识推广的力度,以更好地帮助阅读障碍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阅读障碍;检出率;心理机制;筛查;干预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
前者是指后天脑损伤造成的阅读困难,后者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性损伤、智力正常儿童的阅读水平显著落后于智力或年龄相应的阅读水平[1]。
自从1896年詹姆斯•克尔(James Kerr)第一次报告了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可以拼出每一个单独的字母,但却是字词盲(word blindness)以来,国外研究者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病率、表现形式、病因、筛查、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对患有阅读障碍的儿童开展筛查、治疗等工作。
国内相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也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际研究相比,尤其是干预治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关的筛查和干预工作更是一片空白,甚至教师和家长几乎对此一无所知。
一、阅读障碍的检出率在目前的文献中,各研究对儿童阅读障碍检出率的报告不尽相同。
美国的儿童阅读障碍检出率为5%~17.5%[2];英国为3%~6%[3]或者4%~8%[4],研究表明一般适龄儿童中有7%会存在阅读障碍[5]。
当有关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障碍日益受到重视的时候,许多人却认为表意文字系统(中文、日文等)不会存在阅读困难。
1982年,Stevenson进行的跨语言研究结果显示,日本、中国台湾、美国五年级学生的阅读障碍检出率分别为5.4%,7.5%和6.3%[6]。
这表明在表意文字系统中也存在阅读障碍,并且其发生率并不低于拼音文字体系。
这个研究结果得到了后继研究的证实[7]。
张承芬使用不一致定义和低成就定义法,阅读障碍儿童的检出率分别是7.96%和4.55%[8]。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研究现状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精神疾病,它会影响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能力。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如何发生以及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近年来,学者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主要与孩子们无法完全掌握语言或认知能力有关。
事实上,多数孩子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涉及了指向性,记忆,执行功能和注意不集中等认知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阅读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测试孩子的要素加工,如眼动记忆和视觉注意力,来检测孩子的注意损失程度,也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发展。
在视觉-认知训练方面,孩子可以通过练习要素加工,如维持
注意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发展,并能够以正面的方式面对挑战。
此外,一些孩子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行为表现,如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也可以通过行为治疗以及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得到促进和调节。
总之,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注意缺陷的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孩子的注意力缺陷,这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及环境因素。
因此,确切的治疗方案必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以帮助孩子改善发展性阅读障碍,并带来最佳的社会和学习结果。
一线教师视角下小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解读与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1-06-11T10:46:11.3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作者:李晨[导读] 文章论述了阅读障碍的概念与症状表现李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87摘要:文章论述了阅读障碍的概念与症状表现,并基于脑科学研究下得出阅读障碍产生的原因包括:左脑额中回激活不足;右脑枕下回激活过度;左脑额中回的灰质密度显著降低;汉语语音处理意识不足四种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站在一线教师视角下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包含:掌握儿童阅读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儿童进行阅读能力测试;基于儿童阅读成长特点,恰当创新教学方式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一线教师;脑科学;小学生;汉语;阅读;障碍;建议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阅读障碍是阻碍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受早期研究影响,人们往往会将儿童的学习能力低下原因归结为内在身心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两大要素上。
刘弘白认为,综合造成学习障碍的各种因素、可分成环境、身体、心理问题上(刘弘白,1989);顾蓓晔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行为特征会受到身心发展、社会交往、认知水平和家庭等方面原因(顾蓓晔,1991);孙静则表示,导致儿童学习障碍的因素可归类为胜利、环境和心理三大类(孙静,1995)但这些原因分析都较为宽泛,无法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改善措施。
就这一个现象,近几年的研究将问题集中于发展性阅读障碍上。
张承芬指出学龄儿童的阅读障碍发生率为5%~10%,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障碍(张承芬,1998)。
国内学者就此展开了相关研究,黄晨开展了探究语言特性对阅读障碍者视觉空间注意的研究(黄晨,2018);刘丽从认知神经机制角度出发探究阅读障碍的机理(刘丽,2018)。
但上述及国内相关研究均以极高的专业性对儿童阅读障碍进行了分析,对于直接接触儿童的一线教师并没有可操作性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就此现状,将阅读障碍基于脑科学角度进行解读,并站在一线教师视角下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缺陷的脑科学研究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摘要阅读障碍语音缺陷是阅读障碍的关键原因之一。
脑科学研究发现,拼音文字系统中阅读障碍者在语音加工的神经机制上存在缺陷,相关脑区包括颞一顶一枕联合区和额下回;而汉语阅读障碍者语音加工时,激活的脑区和拼音文字系统阅读障碍者激活的脑区不同,涉及左额中回和右脑一些皮层。
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教学建议。
关键词阅读障碍语音缺陷,脑机制,阅读教学。
1发展性阅读障碍中的语音缺陷1.1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定义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一种严重的学习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ICD-10的定义标准。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
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
近年来,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儿童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检出率在10%左右,舒华等人的研究发现使用汉语的儿童也存在阅读障碍。
且其发生率与拼音文字系统中的阅读障碍发生率相当接近。
1.2发展性阅读障碍中的语音缺陷自从1917年Wood以“字词盲”(wordblindness)提出儿童阅读障碍以来。
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近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说。
其中,语音缺陷理论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支持。
当前。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语音缺陷是在拼音文字中阅读形成障碍的核心,是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语音缺陷理论主张:发展性阅读障碍是由于儿童不能对言语的语音结构进行有效地知觉和操纵,进而不能掌握文字中的形一音转换规则,导致他们阅读技能落后。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语音缺陷研究的深入。
发现语音缺陷包括了语音意识障碍、解码障碍、词汇译码障碍以及语音表征障碍等。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也存在相似的缺陷。
2016年第12期现代特殊教育(高教)Journal of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Academic)12th Issue2016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综述王艳*朱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目前国内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筛选标准、亚类型鉴定、认知缺陷、认知神经机制、教育干预五个方面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文献进行了分析,建议今后从拓展研究领域、加强诊断标准的规范化、增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完善实验操作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
[关键词]发展性阅读障碍认知综述[中图分类号]G76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10)将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定义为,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学习困难儿童最显著的问题之一[1]。
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学业成绩不佳,常被误认为智力落后,易遭受挫折感,这对儿童的发展极为不利。
近年来,我国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研究成果呈多元化趋势,为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
本文对国内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从筛选标准、亚类型鉴定、认知缺陷、认知神经机制、教育干预研究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了分析。
一、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筛选标准研究筛选标准是阅读障碍研究的基础,决定了实验结果解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
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筛选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由于阅读过程的复杂性和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高异质性,研究者在筛选标准上存在较大分歧。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层面分析了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等语言加工技能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
这些分析有助于发现阅读障碍儿童不同的认知缺陷模式背后的共同本质属性,为探索发展性阅读障碍矫治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因素语言加工技能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指儿童在非言语智力方面发展正常或正常以上,在同等的教育机会、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下,排除学习动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阅读成绩明显落后于其智力所应达到水平的儿童[1]。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寻阅读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希望以此促进儿童的阅读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引起发展性阅读障碍可能与某些生理性因素有关,但更多的阅读障碍问题是由某种认知缺陷造成的。
阅读包含了字词、句、篇等不同水平,其中字词识别是阅读的基础。
阅读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口头语言与印刷语言之间的匹配关系,尽管不同语言文字系统在形音对应规则的透明度和精细度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但任何语言的阅读都需获取文字的字形、语音、语义等方面的语言信息,从而学会阅读,即需要不同语言加工技能的共同参与。
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是阅读过程中重要的语言加工技能。
1.语音意识语音意识是指对口语中的各种语音单元进行感知、识别、操作的能力[2]。
语音单元的不同,使得每种语言都存在不同水平的语音意识。
在不同语言系统的阅读中,语音意识受特定语言书写系统的语音结构及形音对应规则的双重影响。
语音意识的测查任务一般包括语音成分的计数、删除、添加或替换以及首音、韵尾的检测等。
无论是全面认定还是部分认定阅读能力发展与语音意识发展的一致性,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的研究均证实了语音意识是儿童学习阅读的重要预测变量。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由于不能有效地知觉和操纵语音结构,进而无法掌握文字的形-音转换规则,致使阅读技能落后。
语音意识缺陷被认为是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是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语素意识特点研究《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汉语使用的复杂结构,一项研究着重分析了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的语素意识特点。
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小学生对汉语语法特点和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的语素意识特点,表现在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上。
由于汉语的复杂性,小学生会遇到很多障碍,在理解语言时会出现困难,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语言的结构。
例如,他们很难识别语言的范畴和原始的意义。
此外,小学生会出现复杂性和精确性的语法问题,比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介词短语,宾语从句等,这些问题都会对理解带来困难。
其次,阅读障碍小学生在理解语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汉语具有双重语义,语义密集性,这使得汉语的意义更加抽象和复杂,小学生理解汉语语义时会遇到困难。
此外,小学生很难理解汉语的成语,这也是汉语语义理解的一大障碍。
此外,汉语的修辞手法也会带来理解的困难,小学生缺乏修辞知识,理解汉语文本时会存在很多局限性,并且容易产生歧义。
总之,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对汉语语素意识特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他们在理解语法特点和意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学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改进汉语教学,使其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一种更为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汉语的结构和意义,提高汉语
阅读水平。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及正字法缺损的认知过程基础【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不仅是学习困难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语言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西方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阅读障碍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对阅读加工过程中内在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阅读障碍的成因,并可为后期的干预提供帮助。
当前研究者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大量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但较少从心理加工机制角度加以探讨。
本研究以PASS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基于PASS理论的DN:CAS认知评估系统为主要测评工具,并结合改编的言语认知测验,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的认知加工机制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研究一考察了测量工具——汉化版DN:CAS认知评估系统的信效度。
结果表明:汉化版的DN:CAS具有良好的信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
PASS四因素模型不论是从统计分析结果还是理论基础上都胜过(PA)SS三因素模型,这与Das等人的理论较为吻合。
同时本研究采用小学3-5年级样本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CAS的结构提供了支持,也为下个阶段大范围内的标准化过程提供数据上的参考,表明PASS理论和DN:CAS适用该年龄范围的我国青少年儿童。
研究二采用改编的言语认知测验对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语音加工和正字法加工的特点及其缺陷进行了深入考察。
结果发现:3-5年级的正常组儿童已经具备语音加工和正字法加工的能力,但是阅读障碍组儿童在语音加工、正字法加工和中文听写上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
本研究引入阅读水平匹配组与阅读障碍组和生理年龄匹配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阅读障碍组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任务上的成绩均明显差于生理年龄控制组和阅读水平匹配组;阅读障碍组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任务上的成绩不如生理年龄匹配组,仅达到阅读水平匹配组水平。
因此,本研究认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缺陷,这两种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儿童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缺陷;阅读障碍儿童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上的不足可能是发展迟滞所致。
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一、什么是发展性阅读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一种个体具有正常智力和感知能力,但在阅读方面存在困难的学习障碍。
具体地说,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
二、汉语DD会影响英语的学习吗?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语音加工技能的重要成分—语音意识,无论在拼音语言系统(如,英语)还是非拼音语言系统中(如汉语),在儿童读写获得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语音意识与阅读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正常儿童的双语阅读中也获得了支持。
大量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语音意识和英语语音意识之间存在相互迁移的关系,语音加工技能的跨语言迁移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语音缺陷会影响其相应的英语语音技能发展,进而导致英语学习及阅读困难。
对阅读障碍儿童双语研究的结果普遍支持了不同文字系统存在的语音中心缺陷假说,即双语阅读障碍者一种语言出现的语音缺陷会迁移到另一语言,进而导致两种语言的阅读困难。
因此,语音加工技能差的阅读障碍患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也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
三、DD孩子大多都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吗?在学习障碍门诊,大多数家长及教师对于儿童为什么学习困难、学业成绩差往往只是把原因归于儿童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集中等,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阅读困难造成的学习困难。
学业困难使得孩子使得孩子难以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拖拉拉,甚至出现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
因此,很多阅读障碍的孩子都因怀疑患有“多动症”来就诊。
但事实上,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学习障碍,临床调查显示,8O%的学习障碍者都属于这一类。
国外研究报道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共病阅读障碍患病率较高,为20%-40%。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评述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指儿童在学龄期出现的阅读困难,没有伴随明显的智力、听力、视力、身体和情感上的障碍。
这种障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其社交和情感发展。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阅读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父母或近亲中有阅读障碍者的孩子在遗传上更容易患上阅读障碍。
基于遗传因素,早期干预及时,可避免阅读困难的发生。
2. 神经生理因素发展性阅读障碍与神经生理发育异常有一定关联,如右半球发育不足、左半球功能障碍等。
此类因素会影响儿童的阅读认识和表达能力,使其难以理解及记忆单词和句子,进而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语言能力发展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是阅读过程中需要的能力。
语言能力不良是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中语言刺激不足、听力障碍、口腔发音问题、语法不规范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
阅读障碍儿童的交流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社交发展。
4. 学习环境孩子的学习环境也会影响其阅读能力。
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家庭环境与孩子的阅读行为密切相关。
若家长缺乏阅读兴趣,不注重阅读教育,则孩子阅读习惯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学校方面,教师的阅读教育方法、阅读材料的种类和品质等也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
发展性阅读障碍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这种障碍会降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抗挫折的力量也会减弱,影响情感的稳定性,容易出现焦虑、抗拒学习等问题。
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总之,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神经生理、语言能力发展、学习环境和心理因素等。
针对不同问题和原因,需要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
及时干预和帮助儿童克服阅读障碍,是提升其阅读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概述
摘要:本文对近些年我国有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进行梳理,旨在使读者对我国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关键词:阅读障碍;亚型研究;异质性
阅读障碍是儿童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起于婴幼期或童年期,6~7岁明显。
有时,阅读障碍在低年级可被代偿,9岁或之后才明显严重。
英语国家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病率高达5%~10%;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阅读困难学生的检出率分别为5.4%和7.5%。
在我国大陆地区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手段,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标准,因此得出的检测结果也不同,周晓林的研究表明中文学龄儿童的阅读障碍发生率在4%~8%之间。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1993)将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
前者是指由于后天脑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后者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
我们一般说的阅读障碍概念指后者,即发展性阅读障碍。
在西方,发展性阅读障碍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
而在国内,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显薄弱。
下面对近些年有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一、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
(一)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
由于阅读障碍是一种异质性障碍,因此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朗读时遗漏字,加字,读错字(如把“愁”读成“秋”、“搏斗”读成“博士”、“横过马路”读成“黄过马路”等),替换字(如“摔了一跤”读成“跌了一跤”),读错相似结构的音(如“狐”读成“孤”),多音字读错,不能区分同音字,窜行停顿次数过多,等等。
不能回忆起所读的内容,不能从所读的资料中得出结论或推理,用一般常识回答所读特殊故事里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故事里的信息。
计算时易忽略小数点记错运算符号。
(二)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中存在着不同的认知缺陷模式。
所以关于阅读障碍的成因,一般从认知角度和生理基础角度进行研究。
首先,认知角度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层次加工的缺陷和非语言学层次加工的缺陷,由此形成两种解释理论:语言特异性理论和非语言理论。
前者主要涉及阅读障碍儿童的言语信息表征和加工,后者注重阅读障碍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研究。
比如,吴思娜、舒华等人认为,语素意识缺陷可能是解释汉语阅读障碍的核心认知因素;赵微认为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视觉空间认知障碍。
认知方面的研究结果表现出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阅读障碍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对“阅读障碍”界定不严的影响。
其次,国内一些研究者从认知神经的角度采用fmri、spect、erp等脑电技术从脑功能和脑结构两方面进行脑机制研究,探讨阅读障碍者的生物学基础。
比如,陈洪波的研
究结果支持了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脑功能异常的观点。
脑结构的研究发现,汉语阅读障碍者左侧额中回灰质体积减小。
(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亚型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阅读障碍的异质性较大,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类型。
所以根据汉语阅读障碍的特异性开展的亚类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国内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障碍的亚型和类别进行研究,比如陈洪波把阅读障碍儿童分成三类。
(四)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诊断。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整个筛选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目前国内(除香港外)尚无一套标准的、权威的阅读障碍评价系统来对阅读障碍者进行测评。
香港学者ho等开发出了一套适合香港学生的标准化评估方法。
这一套方法通过读写能力测试来测定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其他地方,学者们一般通过测试根据儿童在阅读成绩与其所处年纪或年龄之间成绩上的差异来鉴别阅读障碍。
在大陆,有关阅读障碍诊断测验编制方面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五)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
在香港,人们很容易获得关于阅读障碍的信息,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能提供资料,告诉家长发现孩子有阅读障碍后该怎么办。
教师要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学期期末为他们进行学习能力的初步检测,并对疑似阅读障碍的孩子再做专业评估,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能获得政府的资助,学校也会采取对应的措施。
除此之外,有能力的家庭还能在心理辅导机构自行购买相关的服务。
香港也有很多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社工
会协同教育心理学家和职业治疗师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服务。
但是在中国内地,较少学者做过对阅读障碍的教学干预实验,比如李静的实验表明,干预性帮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儿童的阅读能力。
而实践上还没有所谓权威的鉴定和矫正机构,只有极少数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在和香港等地合作,做一些帮助阅读障碍孩子的事。
二、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的思考
研究者普遍认为,对阅读障碍的界定存在分歧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相关的研究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持,因此对疑似阅读障碍者进行历时的跟踪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可以为支持或反对阅读障碍理论提供有力证据,从而对于阅读障碍的亚类型研究以及概念的界定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有关汉语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认知特点及心理机制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关成果还不多,结果也不一致;而其生理基础、脑功能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之少。
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又要根据汉语阅读障碍的特异性开展本土化研究,使我国汉语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理论不断发展,从而有效指导干预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思娜,舒华,刘艳茹.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3):35-38.
[2]赵微.汉语阅读困难学生语音意识与视觉空间认知的实验研
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134.
[3]陈洪波,王大斌,杨志伟.汉语阅读障碍儿童spect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3,22(04):210-212.
[4]siok w t,niu z,jin z,et al. a structural-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14):5561-5566.
[5]陈洪波,杨志伟,唐效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ⅰ][ⅱ][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6(01).
[6]李静.幼儿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