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西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他结合黑格尔的思想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物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文化领域。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对比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从概念、批判重点、角度和途径上揭示两者的区别。
标签:物化;异化;对象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也试图用革命的方式夺得政权,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此时,卢卡奇试图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西欧革命全部失败的现状做出分析,而他的物化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的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新诠释。
一、何为“物化”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主要来源于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和对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一种凝结人的劳动力的物,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控制作用。
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商品拜物教”。
这是一种把商品当作圣物,对此敬畏的类似宗教的社会现象。
卢卡奇被称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因就是他始终试图用黑格尔的哲学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分析,物化理论也不例外。
黑格尔认为“主体即实体”,将主客体区分开来,把历史的主体定义在绝对精神上。
卢卡奇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移植入现实社会,扬弃绝对精神,而将历史的主体定为工人阶级,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物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物化”?卢卡奇这样描述:“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
人的劳动应该是由其自身控制的自主自愿的活动,而其劳动所生产的物也应该是由人所支配的。
但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下,人的劳动结果,所生产的物却变为控制人,支配人的力量。
这就是物化。
又因为卢卡奇已经将工人阶级定为历史的主体,那么由于“物化”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的情况,就是工人阶级在主观上无法意识到自己是革命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造成的,所以西欧的革命不可能不以失败告终。
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经济与社会发展ECONOM I C AND SOC I A L DEVELOP MENTVOL.7.N o.1J AN.2009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辨析吕艳红[摘 要]卢卡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本人那里汲取理论和方法上启蒙,但二人的思想发展逻辑不同。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可以归结为:异化表现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后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社会关系异化理论。
卢卡奇早期的异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继承马克思晚期的异化理论的内容,并且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晚期则更成熟些,将马克思的早期与晚期思想结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主体异化[作者简介]吕艳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53[中图分类号]B5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006-03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主体的缺失,本应身为自身主人的人反而成为自己的奴仆,也就是说主体对自身的异化。
卢卡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本人那里吸取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但二人的思想发展逻辑不同,卢卡奇早期以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为代表的异化思想,很大程度上继承马克思晚期异化理论的内容,并且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以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为代表作,则充分体现了卢卡奇更为成熟的异化思想,将马克思的早期与晚期思想结合起来,更侧重马克思早年的思想。
这样,卢卡奇关于异化问题的思想就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许多异同点,下面就其异同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可以归结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早年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开始认识到人的类本质恰恰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私有财产是人的劳动的客体化,因而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异化。
卢卡奇混淆了异化与物化的概念:
1、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有两种异化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4种异化,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物的异化。
第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这是自我异化。
第三是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这时的异化概念主要是指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相分离。
2、1845年后,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概念。
异化是指主体的活动及其产物成为独立于主体、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力量,这种力量不受主体的控制,反过来,主体受到这种力量的控制。
如果把物化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物,而这种外化物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在这种意义上,物化就是异化,准确地说是异化的一种表现,物化与异化是同一的。
3、但是,马克思后来的物化概念有时也指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必须体现在对象物上,人的劳动力转化为物,这种“物化”不是异化。
这种意义的物化是与人本身相联系的,有人就有人的劳动,就有劳动的物化。
物化只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只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任何实践活动中都有客体化的现象发生。
4、因此,“物化”与“异化”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但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是把物化与异化当作同义词使用的,没有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虽然二者密切相关,但是无论从社会内涵还是概念上来分析,都是不一致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
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
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一、“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及物化现象的特性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在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他引证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描述:“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来反映并被物所遮蔽。
卢卡奇认为物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其一,资本主义物化是社会的整体性现象,所有参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阶级或阶层都难逃物化命运。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物化了”。
即不管是工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经历着同样的物化,区别只在于数量上的不同以及对待物化的反应。
资产阶级总是在这种对自己有利的物化现象中极力维持现状,而无产阶级则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反对物化。
其二,资本主义物化具有普遍性。
卢卡奇把“物化”作为构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来理解。
不仅所有参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人被物化,这种物化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的所有领域,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中。
可见,物化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方面的核心问题。
其三,资本主义物化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
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所组成的物的世界,反过来通过“客观”规律来统治主体。
二、生产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物化卢卡奇并没有停留在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分析上,而是由此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劳动异化理论。
卢卡奇将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概念与韦伯的合理化、可计算性原则相结合,描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物化情况。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
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
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
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的形而上学相标榜,靠反传统形而上学起家,结果是反了传统形而上学,却变成了不自觉的以“科学”、“实证”为标签和特征的新形而上学。
卢卡奇与马克思“物化”“异化”理论的比较作者:李丹丹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深入分析的物化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将研究者引入一个更深一步的研究领域,也促使《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本文对二者共同的含义、形成方式以及最终结果三个维度做了比较,再分别从研究体现在理论的产生背景、概念方面的差异、社会扬弃“物化”的途径以及研究“物化”理论,卢卡奇以及马克思的不同目的和结果等这几个方面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一、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相同之处(一)从对于物化、异化的含义,二者具有相似之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即农业手工业分工、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以及机械大工业的不断过渡过程中,劳动活动的整体被不断碎片化,工人们被局限在不断细化的分工范围之中,主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客体化,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主体所受的来自他们所创造的客体的压迫的程度就越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价值的交换活动普遍性掩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后的一点痕迹。
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的研究,劳动主体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的生产产品,这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过程,劳动主体感受到来自产品或是资产阶级的压迫与束缚,其劳动过程作为被剥削、压迫的过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亲情、友情异化成为数字、物质的关系。
(二)从物化、异化形成方式的维度,二者具有相似之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强调,由于人们劳动实践过程中,合理性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种类也更加丰富,导致在不同的劳动者手中会产生不同的带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交换现象仅仅偶尔发生在主体之间。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明细,劳动主体之间的差异和个性被越来越细的分工所掩盖,主体成为劳动机器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血缘、亲情、友情等维度过渡到相互劳动协作的方式,而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又抽象为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的现象。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Entfremdung)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指人类自己被错置了他所创造的产品之外。
异化出现于商品生产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将自己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
异化是资本生产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人被迫以固定的工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占有了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剩余价值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结果是工人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甚至对生命本身失去信心,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无助群体。
卢卡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概念,它是指社会关系被冻结在事物之中,变成了可触碰的、看得见的、可量化的东西,忘记了它们本来的含义和目的。
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表现为物品被看作是万能的财富源泉,人们的关系和活动也被视为是物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科技进步的促进而逐渐产生的,它使人变得更加自私和孤立,集体意识逐渐瓦解,人们成为了自己经济关系的俘虏。
尽管马克思和卢卡奇对于异化和物化有不同的表述,但它们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损害人类真正自由和尊严的危害。
马克思主张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而卢卡奇则认为通过社会变革来打破现有的社会结构,扭转物化现象。
二者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简介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思想,强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了一种使人疲惫的剥削性活动,劳动者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与生产过程、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
而卢卡奇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现象学》中则提出了物化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的商品化和物化过程导致人们的关系变得被物化和异化,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都被压缩成了物的关系。
两者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现象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
本文将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异同点、应用及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辨析,以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解释和改造的启示和价值。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源自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被剥夺了自身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导致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被视为商品,而不是劳动者自身的创造物;其次是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被迫将自身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主动控制和参与权。
马克思还关注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劳动者被迫进入竞争中与他人争夺生存资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
马克思还探讨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能力的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最终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创造力和尊严。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强调了劳动者在这一社会体系下的被剥夺和异化状态,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与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
作者:李继冉
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7期
【摘要】“异化”是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总是引起思想家对它的关注,并相应形成了各种理论。
马克思在他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创异化劳动理论;而卢卡奇将对异化问题的思考集中于物化理论的研究中。
他们都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思想逻辑、思想路径、消除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异化理论物化理论
异化理论是哲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异化更是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的异同,为我们了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也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认清现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之前,异化理论已经被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思想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考察和探究。
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异化观的基础上,随着自己思想的发展、转变,逐渐赋予异化概念全新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自身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与主体自身相对立、支配自己的某种异己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内在关系,亦即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摄和奴役人们的一种异己力量。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卢卡奇在深入研究和总结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理论和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论,标示着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因为物化现象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
就物化的客体而言,物化可以理解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而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一种与人的本质和价值截然对立的“非人”的存在;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是指主体“客体化”和主体“非人化”。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之处
(一)两种理论的时代任务相同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现象越明显、越深入,对劳动者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程度就越高,卢卡奇的“物化”直接依据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两种理论都致力于揭露商品拜物教所掩盖的物统治着人、奴役着人的现象,而他们的时代任务就是探索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说明异化和物化劳动造成了人与创造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反常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其本性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存在着人的异化,由此便引申出关于人的解放的主题。
(二)两种理论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启发下产生的,可以说物化是异化的集中体现,是异化所展现的时代特征。
首先,两种理论都具有异己性。
马克思指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客观的不以自身意志转移的异己性,人的劳动生产过程不再是人的价值实现,资本与人的劳动相对立。
卢卡奇也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活动主体性被清除,作为一种物性而存在,生产由此作为一种客观异己物与人相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物性结构呈现出非人的特性。
其次,两种理论最初的概念具有一致性。
“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观化,变成一种商品,…,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着紧密的一致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虽然,两人的用词有一些不同,但是马克思论述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与卢卡奇商品的物化是近似同一的。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两种理论的思想逻辑不同
马克思先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本体论的异化观,然后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这表明了马克思把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卢卡奇也对异化进行了批评性的研究,青年卢卡奇的异化理论受到新康德主义和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影响,他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谈论和规定物化。
他们的思想逻辑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卢卡奇将物化与异化等同起来了,而应该看到他们各自的思想的逻辑发展。
(二)两种理论发展的思想路径不同
在追溯异化与物化发展的起源上,马克思与卢卡奇都以社会生产方式作为逻辑追问的切入点,但二者所遵循的思想路径截然不同。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是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产物。
卢卡奇则是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入手,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所导致的产品堆积使得物的关系、物的性质掩盖人的关系和人的性质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相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更具实践意蕴。
(三)两种理论的消除途径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的真正消除必须有赖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唯有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真正的归劳动者所占有和支配,劳动才能够消除其异质性和外化性,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消除不是像马克思那样通过以物质力量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现实革命来实现,而是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觉解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才能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有效确证和发挥。
可见,虽然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研究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理论”,但事实上他却走出了一条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截然悖向的逻辑道路。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6.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