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8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马克思的四种异化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四种异化”的概念,即物化异化、生产异化、社会关系异化和自我异化。
下面将对这四种异化进行详细解读。
一、物化异化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机器之中,机器不断地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成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被剥夺了自己的价值,变成了商品,成为他自己所不能拥有的物品。
这种剥夺了劳动者的产品是物化异化的表现。
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感到自己只是生产工具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造成了自我价值的丧失。
二、生产异化马克思把生产过程分为三个元素:物质、技术和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三个元素都被分离开来,工人所做的只是体力劳动。
资本家占有所有资源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方向,工人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被动的角色。
这种生产的分离使得工人与工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而资本家们也不必关心工人所面临的贫困和艰难处境。
因此,生产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问题。
三、社会关系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竞争和利益驱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异化。
资本家们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剥夺了工人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竞争之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忽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们失去了相互信任和团结的基础,也导致了人们在孤独和失落中继续生活。
四、自我异化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剥削和艰苦的环境下,他的生活和意识也会逐渐被异化。
他不再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和本能,而是把自己看作一件产品或工具。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会忽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继续为了生存而不断工作和劳动。
这种自我异化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尊严,变成了机器般的存在。
总结马克思的四种异化概念,可以看作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
这种异化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更侵蚀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性,使得劳动成为单纯的物质和利益的追求。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的分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是被剥夺了控制权和自由的,他们不再将劳动视为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是被迫去完成雇主赋予的任务。
这种异化劳动让劳动者感到他们与劳动的产品和自身的关系成了异化的关系,劳动成了一种负担,不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剥夺了劳动者的人性和创造力。
基于对劳动的异化现象的观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消费”这个概念。
异化消费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通过消费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异化消费体现了劳动者对消费品的无意识购买和无意义的消费行为,他们借此来追求一种短暂的享乐和满足感。
异化消费的逻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物和自身的关系成为异化的关系,劳动者不再能够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这使得劳动者寻求其他的个人满足感和快感,而消费成为了他们追求这种感觉的一种途径。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推动了消费的不断增长和扩大,产品的多样性和广告的宣传让劳动者陷入一种无尽的欲望循环中。
劳动者通常会购买一些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这种购买行为是出于对自我满足感的渴望,但却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决策的能力。
而这种自主权的丧失会延伸到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无法真正地自主选择和决策自己的消费行为。
在异化劳动的逻辑下,劳动者购买的商品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而是受到市场和广告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些消费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被动和无意识的选择,进一步强化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消费”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消费行为的特点和逻辑。
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对消费的态度和目的的改变,使他们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的压力和痛苦,从而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消费循环中。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四种异化状态,它们分别是劳动力的异化、商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
的异化。
劳动力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工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工人们变得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商品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成为了商品,人们
的生产意识被剥夺了,商品成为了生产的目的,而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
人与人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间变得陌生,
利益关系替代了人类本真的情感和关怀,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
人与自然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
自然环境,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注,导致了生态危机。
以上四种异化状态使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深陷痛苦的境地,不
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能真正享受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因此,
马克思主张消除这些异化状态,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共的
理想。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想理论,它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异化从根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发挥,客观上限制了个体发展。
马克思分析了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依次为经济异化、政治异化、文化异化和思想异化。
首先,经济异化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的阶级割裂,马克思提出,经济分工造就了个体经济地位的多样性,经济权力在社会中分离出两个不同的类型,而这种分离使一方成为生产者,另一方成为消费者,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分工。
其次,政治异化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动摇秩序,社会结构内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衝突,从而制造出社会变革的空间。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权力政治化和政治权力经济化,政治体制的利益结构无法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文化异化表现为资本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种封建、僵化的文化,它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信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四,思想异化体现为意识形态的分化和失控,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势力的不均衡会造成分层次的思想差距,从而导致一些思想观念、自由意志、决策能力和社会角色的失控。
以上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本质,是我们完善社会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了四重内涵:劳动者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
通过研究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类解放的呼吁。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产品变成了异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劳动过程本身也因为资本主义的目的性而变得异化。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者、产品、人与人、劳动过程、概念、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批判之一。
异化劳动理论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经历的种种异化现象,包括劳动者本身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四重内涵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展开讨论,探究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各种异化现象,以及这些异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对社会的深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将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为读者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为文章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身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其与自身劳动成果产生了隔阂和疏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甚至产生了产品本身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摘要: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
(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
(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
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
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41)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生产行为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 (P.43)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P.47)其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1](P.47)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卢卡奇在他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把“物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考察,成为自己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
但是他是在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情况下对异化问题所作出的系统表述。
马克思的《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谈到异化问题的重要著作,在1932 年才发表。
而卢卡奇的《意识》一书发表于1923 年,卢卡奇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开始对“物化”现象的分析的。
“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3](P.224)他的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上就蒙上了一层物的纱帘。
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其二,资本主义社会失去其整体性,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人们的职业愈益专门化,其生活局限在狭小范围内,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景象把握的能力,更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三,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侵入人的内心世界。
在资本主义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一切劳动都以一种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意识受到机械化的压抑,从整个人格中分离出去,变成一种物品。
卢卡奇没有明确地把消除物化和消灭私有制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三、辨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物化或异化,分别构成了卢卡奇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即二人都从物化现象或者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社会实践性特色。
对于相同点,这里不多做论述,本文重点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包括对象化,也包括异化;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和对象化却有明确的区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异化、物化概念的差异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2] (P.91)劳动产品作为客体。
只有与主体相分离、相对立,才有客体的客观存在,这本身并不是异化。
只有“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P.91)此时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
因此,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异化只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卢卡奇没有把对象化和异化相区分,而是把它们混同。
他认为:“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它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从客观的方面看,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
”[3](P.96)显然,卢卡奇把对象化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2.异化、物化现象产生根源的差异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然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生产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饰。
卢卡奇在《意识》中认为,劳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
这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体现。
而马克思则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并着重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
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必然后果,随后二者就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了。
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却加深了劳动的异化,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3.扬弃异化、物化途径的差异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地消灭异化,首先,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产品。
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和自身内在的需要直接分离,即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分离,从而使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因此,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灭于异化劳动的消灭看作同一过程;其次,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实现敌对于工人的。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斗争到底,消灭私有制关系;最后,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经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与马克思不同,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这时,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因此,自我意识就是“革命过程本身”,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在其中融合为一体。
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并且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显然是不科学的,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4.异化、物化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还未形成。
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尖锐的,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问题,在革命中还没有突显出来。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从《手稿》到《资本论》,是从劳动异化的概念,深入到分析商品拜物教,并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入手,逐步深入地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的扬弃与根本变革私有制联系了起来,为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卢卡奇写作《意识》的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科学技术不但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化。
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而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基础之上,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概念,并追溯到劳动的异化。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近现代哲学演进过程中,曾有一些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异化问题。
例如,黑格尔曾阐述过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曾描述过宗教的异化,而青年马克思则主要关注人的本质活动——劳动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所带来的非人化的后果。
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表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
这部手稿完成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时期,却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直到1932年才得以问世。
但是,“手稿”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陈旧,相反,这部手稿一发表,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培育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影响了20世纪许多理论家,包括大哲学家海德格尔。
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内含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哲学视野,可以成为20世纪人类应付文化—历史困境的重要的文化批判精神。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试图从自我意识出发超越不合理的世界,即不合理的国家和政治制度。
但是,在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和政治制度,并不像黑格尔断言的那样,构成市民社会的基础,相反,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以私有制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市民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幸福。
在1844年写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造成市民社会自我分裂和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由此,马克思表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