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_物化与文化批判
- 格式:pdf
- 大小:643.72 KB
- 文档页数:3
异化yì huà 1. catabolize2. dissimilation3. alienation 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2.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3.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
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当代作家·殷谦《棒喝时代》:“现在的很多人,就是被上述的外在的异化力量主宰着,我们无奈地顺从它的摆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没有自由拒绝它的奴役。
这种力量如此任性,如此强大,它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就将强人变成弱人,好人变成坏人,把英雄变成小人。
见义勇为几乎成了傻瓜和弱智的代名词。
生活中很多人都成了这种无稽之谈的受害者。
因此受凌辱、受伤害的深刻记忆,直到今天仍然折磨着那些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好人的心灵。
” 异化(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异化”的双重历史效应代蕊【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异化理论一直受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关注和探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异化的双重历史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形成应有的共识.学界往往过多强调异化概念的批判意蕴而忽视了早期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历史性肯定,类似的偏向也表现在了卢卡奇和韦伯关于异化的理解中.在异化现象依然普通存在、异化问题依然严峻的今天,辩证、全面、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异化的双重历史效应,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5【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异化;物化;切事化;历史唯物主义;双重历史效应【作者】代蕊【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异化是马克思传统理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在其著作中一直都在使用。
韩立新、王南湜等人说明,在马克思早期的巴黎手稿中,就对交往异化问题有丰富的论述。
而俞吾金、王东等人也早就发现,在马克思后期文本中也不乏异化话语[1-4]。
当今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是一个贬义词,带有浓厚的批判意蕴,直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才表明了对异化的历史性肯定。
例如“尽管青年马克思也从道德评价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后,马克思坚持首先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待异化现象”[5]。
“在其早期,马克思还曾将劳动本身理解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一种人类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因而将人的解放与实现自主劳动等同了起来,认为只要消除了异化,生产劳动本身便可成为自由的活动领域。
”[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不是在中性的或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范畴,而是在否定的和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对于这样认识和用法,笔者并不认同。
浅谈异化 -------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摘要: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较为迅猛,并迅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的生存方式。
从马克思开始,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开始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
对有关异化的前提,范围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并且分析了几种走出异化的方式,以期对探讨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重塑了经济与社会,也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思维。
就人本身而言,社会的现代化通过解放生产力,在物质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也构筑了一个“钢铁囚笼”,人的价值与尊严在种种宏观构建中被解构,当社会的现代性展示出其高度“理性”与自觉时,身处其中的人类便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和意义追求。
如此,人的异化便产生了。
一关于异化的理论综述(一)异化概念缘起近代最早使用异化概念的是霍布斯,其次是卢梭、爱尔维修。
德国古典哲学也对异化这一命题有所涉猎。
首先是费希特,然后是黑格尔,但黑格尔所说的异化并非是人的异化,而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从而把异化概念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费尔巴哈则与黑格尔的理论相反,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异化,认为并不是绝对理念异化为人,相反而是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以及所有类似造物主的“上帝”,因此上帝的本质是对象化了的人。
在马克思之前,尽管青年黑格尔有关于劳动和异化概念的论述,但总体来说异化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因此所谓“人的异化”还没有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马克思对于异化概念的论述最早将异化这一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下,为人类设置了一个“类本质”,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点之下才有了人相对于这样一个“类本质”的异化。
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作者:杨洋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
弗洛姆则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相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
三位学者的异化理论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5.01.11“异化”一词在西方历史发展悠久,代表人受异己力量统治的状态。
当费希特将异化引入“自我设立非我”“非我”反作用于“自我”的概念时,异化正式被引入了哲学领域。
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精神自我演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费尔巴哈将异化描述为一个价值范畴,具有浓烈的道德批判本性。
马克思指出,这些异化观念大都是关于“人的个性能否彻底解放、人类自由能否彻底实现的问题”。
[1]382自马克思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西方哲学的异化研究都要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作参照,或批评或借鉴。
客观地说,后来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马克思的方向,比如卢卡奇和弗洛姆。
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当时社会关注的真挚表达,表达出了异化理论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关注点与生命力。
一、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的继承与发展(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理论。
学术界很多学者都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主义分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异化”正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
特别是在其《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大量运用“异化”概念。
具体讲,主要是通过“异化”“外化”“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论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
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本质对象化的外在表现,从属于劳动者,是劳动的结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与工人脱离,变成与工人对立的力量。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李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20世纪初,卢卡奇依据商品拜物教等诸多马克思后期的理论和概念推断出物化理论,并迅速产生广泛影响力。
当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再次问世时,物化被认为是异化的进一步拓展,异化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化”。
这导致与异化紧密相连的劳动本体让位于与物化相连的精神本体。
西马学者由此逐渐脱离劳动实践,开始向后寻找革命迟缓的理由,并专注于民众意识形态的转化。
革命与异化的勾连导致实践行动的日渐消沉,审美救赎成为唯一出路,最终演化成各种形式的审美乌托邦。
关键词:异化;物化;马克思;卢卡奇;革命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13-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0320世纪前期,新的革命环境催生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统之外的异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思想的锐利,但这一流派很快堕入“学院”状态,脱离革命基础,失去其实践维度。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此种发展现状,其引领者卢卡奇难辞其咎,由他提出并迅速传播的物化概念为此种现状预埋了种子。
因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重新问世时不可避免地被拉进物化的理论轨道,并迅速被其同化,异化的普遍化和意识形态化是“物化化”异化的关键特征,它严重影响到西马学者未来的理论建构及其革命实践。
本文将着重考察物化与异化之间不可化约的内核,分析这种异质的内核中所包裹的迥异理论指向和时间维度。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认“物化化”的异化通达艺术乌托邦的具体路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异化的“物化化”处理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的主要发生场域是劳动。
对异化的“物化化”思考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异化被无限扩大并将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反思作者:韩思齐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2期“异化”作为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深刻性和预见性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现象有极大的助益。
在马克思这里,异化指的是“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的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杀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制约,较为典型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通过韦伯理论的中介,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化批判精神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主体结合起来,形成了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体现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性和预见性。
异化已经被运用到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然而并不是每种运用都恰如其分。
由于对概念理解的误差,如把异化简单化地理解为事物发生了违背初衷的变异,把异化批判为堕落和腐化等,使得其运用范围被夸大,内容琐屑。
虽然对异化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泛滥,但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现象确实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值得我们运用理论进行反思。
一、经济领域全球化趋势将各国纳入了彼此紧密关联的网络之中,然而,它对各国经济格局造成的影响却大有不同。
西方社会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所谓异化现象减弱的趋势。
但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处在劳动产业链的低端,不断涌现的血汗工厂成为异化大本营。
工人与外商签订不平等的工作合同,承受漫长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极低且没有医保覆盖,工作过程受到监视器监控,行动自由受限甚至被禁止……这些都无疑是工人与劳动活动、劳动产品的异化在当代的延续。
另一方面,在风险性极高的国际市场中,不仅廉价劳动力被国际资本榨取,经济的波动也造成工人和企业雇员财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极大地加剧了主观异化感。
《长江丛刊》2018.03197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吕 敏/赣南师范大学摘 要:异化劳动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基础上,创立的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发展。
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脱离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路径,异化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异化。
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法语“alienation ”,其本意是“转让”或者“出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独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即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在近代西方,异化是作为“转让”来解读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使用了“转让”意义,这种转让是政治权力的转让,异化概念在政治领域探讨。
继卢梭之后,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从经济、伦理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异化概念最初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使用,并没有普泛化。
将异化概念普泛化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费希特是第一个使“异化”概念具有普遍的、抽象的思辨意义的哲学家。
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自我”创造和异化的产物,是“非我”。
世界就是一个“自我——非我”的异化过程。
在费希特笔下,异化具有了哲学内涵。
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看来,异化就是一种客观化、对象化。
异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用来描绘精神自我演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继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性交于宗教,人的价值与尊严发生了异化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
费尔巴哈的异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与人本主义色彩,异化成为了一个价值范畴。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
(5哲学研究62001年第6期)物化、异化及其观念反抗)))阿多诺5否定的辩证法6解读张一兵物化与异化问题,是自青年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关注的理论逻辑焦点。
在5否定的辩证法6一书中,当阿多诺说明了否定的辩证法有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之后,他也对物化与异化的批判逻辑表示了某种理论兴趣。
阿多诺这里的分析是十分复杂而细微的。
他先从认识思想史中的经验唯心主义发生原由开始追问,并发现反对物化现实的斗争原策源地竟然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呼喊。
这也是后来马克思以降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前提。
显然,阿多诺是反对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因为这是否定的辩证法所致力反对的同一性逻辑的现实基础。
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反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肯定的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
我以为,在这一点上,他深刻地与马克思站在一边。
诚然,阿多诺拒绝马克思并不在意的人类中心主义。
一、/物体0的消解与经验直接性的新幻觉我们知道,对认识直接性的批判是自青年卢卡奇5历史与阶级意识6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理论传统,但是,已有的讨论始终还是不够深入。
我发现,阿多诺此处关于认识的直接性与中介性关系的分析是该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理论进展。
传统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反对素朴实在论的过程中,将直接性回归为主体一边,客体不再是直接性的对象,而是被/当作主体的材料或属性0。
于是,结论成了/存在就是被感知0的白色幽默不足为怪。
对于经验主义来说,经验是一堵墙(列宁语),人们不能穿透感性经验走向客体,所以,贝克莱和休谟都是以这种将客体对象和事物化归为感觉材料的直接性来反对实在论的。
阿多诺说,/整个经验主义对素朴实在论的批判在休谟的废除事物中达到了顶点。
这种批判依赖于直接性的人为特点,并且怀疑主体是否有资格当创造者0(阿多诺:5否定的辩证法6,美茵河畔法兰克福,苏坎普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以下简称/德文本0];英译本,E1B1阿什顿译,纽约,康帝奴出版社1973年版,第187页[以下简称/英译本0];中译本,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页[以下简称/中译本0]。
名词解释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这一概念最初运用在绘画评论,后来用于文学艺术各领域,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均有表现,其特征为思想上不满社会现实,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在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与特点,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自下而上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4、意识流:包含的意思可以指一个现代主义的流派,指一种小说文体,指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5、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6、心理时间: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理论,他的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7、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技巧,是人物内心无声无息的的语言意识的表达。
8、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指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
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
9、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战后形成了高峰,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自由选择”及“荒诞体验”是其重要的观念和基本主题,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哲理化。
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一、本文概述《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
文章首先对异化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异化是指人与自身创造物的关系颠倒,人成为了自己创造物的附属品,失去了对自身创造物的支配权。
随后,文章分析了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与异化的关联,揭示了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文章通过对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这种扭曲关系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剥夺。
文章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强,物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而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则逐渐被物化、物象化和拜物教所侵蚀。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人的异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精神空虚、价值迷失、人际关系冷漠等。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警惕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现象的危害,重新审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文章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以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异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异化,作为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将其自身的力量、属性、关系等转化为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和关系,从而使自身受到控制和支配。
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异化。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自身却陷入了贫困和奴役的境地。
这种劳动者与其劳动产物的对立关系,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异化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人的本质力量被物化,人的社会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
重识异化概念异化概念之定义纷乱,导致异化概念的滥用。
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澄清了异化概念的初始含义,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了异化含义的演变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异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
在词源学意义上,异化一词可追溯到拉丁文。
在拉丁文中,这个词有三种含义:第一,在法学领域中,指权利、财产的过渡和转让;第二,在心理学领域中,指人的软弱无力、麻木;人的精神失常、精神错乱、疯狂;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指一种使之敌对、疏远的行为和状态。
上述三种含义,在英语中用“Alienation”或“estrangement”来表示,在法语中用“aliénation”来表示,在德语中用“Entfremdung”(异化)来表示。
异化的原初含义给予了思想家以灵感和启发,发展为后来不同形态的异化理论。
或许正是异化概念原初含义具有高度广泛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从而导致不同思想家在面对不同时代问题时发展出了不同的含义。
《圣经》把异化描述为原罪的人对上帝——本真存在——的背离和遗弃;卢梭、霍布斯从政治学的角度把异化理解为权利、财产的转让和过渡;黑格尔从精神哲学的高度把异化把握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一种运动方式;费尔巴哈则立足于抽象人本学把宗教异化理解为人对自身本质的放逐。
特别是在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之后,伴随着异化概念的广泛使用,异化概念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卢卡奇则把异化等同于物化,以此展开现代文化批判;弗罗姆把异化理解为人对世界的一种陌生化、疏远化的心理体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异化理解为事物在无意义世界中的荒谬状态;迪尔凯姆把异化与“社会反常状态”联系起来,等等。
在思想史上,很少有哪一种概念被赋予如此众多却又如此不同的内涵。
无怪乎有人称异化为“语言中最难解的名词之一”。
确实,异化作为一个使用广泛而意义含混的术语,似乎什么都可以言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说清。
正由于这一点,异化概念被一些思想家责难。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批判理论。
它们都关注了生产和劳动的问题,探讨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处境和文化变化,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生产和语言交流都被物化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物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以商品为中心的,包括文化生产和消费。
因此,人们在物化的社会中变得被动和普遍化,他们的生命体验变得越来越简化和消耗,文化生产和传播被收归经济规律,成为商品价值的延续。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社会破坏了主体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处境。
他关注工人阶级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条件。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在资本家控制的生产过程中被“异化”的,因为他们无法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只能以一种被动和机械的方式从事劳动。
这种经济上的异化,进一步引发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方面的隔阂。
两种理论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分析层次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批判,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生产和劳动状态。
2.研究方法不同。
卢卡奇主要从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而马克思则主要从生产条件和阶级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工人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动和支配的地位。
3.影响的范围和方向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角度出发,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和自由的问题,着重分析人的主观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消失的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从人的地位和权利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生产和劳动条件受到剥削和控制的问题。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批判,而在具体的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内容上有所不同。
它们都反对物化和异化这两种社会状态,强调人的自由和主体性,提倡劳动者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
法兰克福学派是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主要观点包括:
1.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异化、物化、工具理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丧失。
2. 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商业化、大众化、标准化的文化,这种文化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使人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技术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只关注技术的效率和功能,而忽视了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4. 社会变革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来实现。
总之,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变革,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将一切关系都转化为商品关系,将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对物的关系,导致了“物化”的现象。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扩张,物化现象日益加剧,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逐渐被丧失。
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物化”现象进一步深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
在20世纪,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卢卡奇、阿多尔诺等开始关注“物化”现象,并将其提升为理论范畴进行深入剖析。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变迁、意识形态的嬗变等方面。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物化”现象的批判,试图唤起人们对于人性、人文精神的关注,解放人的主体性,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产生的。
这一批判逻辑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1.2 对“物化”批判概念的理解对“物化”批判的理解还包括了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商品拜物教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现象普遍存在,即人们将商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将物质需求看作是唯一目的,忽视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团结合作。
这种拜物化现象导致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贫乏,也加剧了社会的互相对立和分裂。
对“物化”批判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分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只有通过对“物化”现象的深刻理解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的自我实现问题。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基本逻辑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基本逻辑是指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进行批判的逻辑体系。
收稿日期: 2007-06-15作者简介: 张献忠(1960-),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42007年8月 Jou r n al ofNort h C h i na I n stitute ofW ater Con s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c Po w er(Social Science) Aug 2007异化、物化与文化批判张献忠(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
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关键词: 异化;物化;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 B5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7)04 0105 031932年出版的马克思早期著作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是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还是 不成熟时期的作品 ,至今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未有定论,而沉寂很久的 异化 概念却日益凸显在哲学争论的视域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 手稿 的出版还有力地佐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独具慧眼。
尽管异化与物化概念有着较大差别,但这并不妨碍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种机缘契合,更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下的一种深层放释,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批判。
一、 手稿 里的异化观在 手稿 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批判研究及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26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已经蜕变为异化劳动。
但是他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为一谈,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
作为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展现。
而异化的物化则是由于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们可以把这种工业理解为上述普遍运动的一部分,正像可以把这个运动本身理解为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一样,因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2](P507)不仅如此,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异化的批判性反思还可能促成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为对它的辩证反思指向的恰恰是 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3](P506)在马克思看来,需要否定和批判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这种异化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独立于人、支配人的物的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进行了疯狂的原始积累,财富被少数资本家所掌握,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1](P267)在这种状况下: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劳动变成了否定、摧残自身的活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
[1](P271)3)劳动者与人的 类本质 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转化成人的异己性存在;4)人与人相异化,人对他人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
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 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2](P509)因此,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
在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然之我向自由之我的真正转向。
这种转向是基于现实历史而展开的,因此, 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
恰恰相反,它们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1](P511)可见,异化的扬弃必须以现实的历史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必须回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进程:它既指向西方工业文明掩盖下的异化关系,也指向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化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这正是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当代理论效应。
二、 历史与无产阶级意识 中的物化观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山鼻祖的卢卡奇在其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建构了两大理论逻辑向度: 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
[3](序P8)物化概念正是承载着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向度。
前面已经提到,在 手稿 中,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的描述:由于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产生出的异化本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必然的,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产品,人与劳动,人与人的异化却达到极致,因此必须加以批判,加以否定。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恰好契合了这一需要,对异化状态下的资本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从这一层面来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一种发展,是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对异化问题所做的更进一步的探索。
在 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为前提,运用物化理论来探讨商品拜物教这个现代资本主义一个特有的问题。
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
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 幽灵般的对象性 。
[4](P143)从对商品结构的分析中,他得到物化的第一个事实: 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4](P147)即人的活动与人本身相对立起来,成为商品。
通过工具理性和数的量化,将经济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破碎化、机械化。
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一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
[4](P150)这与马克思 手稿 里劳动活动与人本身相异化具有一致性,也是对发达工业化时代的工具理性精神的批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产生出整个社会的统一的意识结构。
这也导致第二个事实: 商品关系变为一种具有 幽灵般的对象性 的物,这不会停止在满足需要的各种对象向商品的转化上。
它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
[4](P164)即人的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越是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分工越是细致,必将导致一切越来越形式化,标准化。
人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气质、表达能力等等心理特征与人格相分离。
这样,资本主义的道德颓废,人性的扭曲便找到了社会根源。
物化的第三个事实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物化。
商品交换的普遍化,使物消灭了原有的、真正的物性。
真正的物性被合理化计算的商品特性所取代,这造成了人与物的关系的物化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最终也就通过货币这种 物 表现出来。
由于工作的专门化,任何整体景象都消失了。
[4](P168)这就是物化的第四个事实。
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普遍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社会结构本身被划分为不同的领域。
这种物化不仅表现在各门学科中,也表现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即从经济结构到政治法律结构和思想观念领域,都受到了物化意识的影响,造成了整体性图景的消失,而且无法真正地提出为什么整体性图景消失了的问题。
物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就表现为自在之物的二律背反。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哲学上便是自在之物的问题。
是自在之物的非理性和不可抗拒性,表现为人们难以把握总体性及理论与实践的分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和数的筹划被广泛的运用,甚至人也被当成了计算的对象。
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统治也越来越精致化,隐蔽性也越来越强,对 心灵领域 、 道德领域 的物化侵蚀也越来越强,心理和人格的分离致使无产阶级 面临着在意识形态上屈服于资产阶级文化的这种极其空洞和腐朽的形式的危险。
就无产阶级的意识来说,发展不会自行发挥作用的,旧的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的真理,即变革和解放只能出自自己的行动 客观的经济发展只能确立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他的立场 但是,这一改造本身却只能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自由的行动。
[4](P304)不可否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的层面上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对工具理性内在矛盾(获得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却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的揭示,体现了当时社会现状和学术现状,影响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西方工业文明的生产力成就伴随的是人类主体性的深度消解。
物质与精神的严重失衡,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伴随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日益空虚,同时,在资本的拜物逻辑中,人自觉不自觉地沦为工具理性的奴仆,陷入了福柯所阐释的权力惩戒的现实机制,人可悲地逃避着弗洛姆所界说的自由。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与阿多诺,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同一种声音:逃离工具理性!这恰恰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积极的回应,因为,数或技术筹划的单维度性指向的必然是人性的分裂,它必然导致人们对自身存在的历史性误读:在所谓理性的促逼下,人性的丰富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与扭曲,人们在拥有文化碎片的同时却在整体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后现代的文化批判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所渲染的大众文化的力量日益增10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年8月长,消费主义对当代日常生活不断侵袭。
在后现代性的缺憾中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与安全感的丧失,致使生活在碎片中的人们,开始撕破已有的道德幕纱,重新思考道德选择与道德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从以往主要针对外在革命的 批判理论 ,延伸到对社会进行 内在的 批判,异化批判也进入新的阶段,即对消费社会现有的文化模式的批判。
波德里亚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逻辑向度,将大众传媒视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的延伸工具,这将直接导致社会否定性力量的丧失,个人精神生活的匮乏与愚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