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论文相对贫困论文: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印度作为全球第二人口大国,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为解决贫困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举措。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1. 就业促进政策印度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就业促进政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制造业、扶持中小微企业等,以提高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印度政府还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项目,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2. 农村扶贫政策印度政府实施了众多农村扶贫政策,包括提供农业补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措施,以帮助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 社会保障政策印度政府实施了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发放养老金、提供医疗救助、发放孤儿和贫困家庭补助金等,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
印度政府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政策,包括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发放助学金、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5. 社区发展政策印度政府通过实施社区发展政策,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卫生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1. 多种政策措施结合印度反贫困政策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形成了政策组合效应,使得政策更加全面、有力。
这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参考,表明仅依靠单一政策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相互配合。
2. 对贫困人口的综合帮扶印度反贫困政策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不仅限于提供经济援助,还包括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帮扶,使得贫困人口能够全面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自我发展。
4. 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印度反贫困政策非常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发放助学金、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持。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极大的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举措。
这些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贫困问题,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一、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1. 雇工保障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雇工保障计划,旨在提供就业机会,并确保工人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
该计划主要包括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和城市就业保障计划两大部分,通过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公共工程项目和就业机会,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计。
2. 公共食品分发计划印度政府实施公共食品分发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提供廉价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该计划通过建立政府控制的粮食库存和零售店,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优惠价格的食品和杂货,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3. 住房保障计划印度政府通过住房保障计划向贫困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并提供贷款和补助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质量。
这一举措旨在减轻贫困家庭因为住房问题而面临的生活压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4. 教育补助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教育补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教育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这一举措旨在打破贫困家庭因为教育条件限制而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
5. 健康保障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健康保障计划,通过建立公共医疗设施和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医疗服务,保障贫困家庭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
这一举措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 全面发展印度的反贫困政策注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来帮助贫困家庭,同时也注重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这一经验提示我们,在解决贫困问题时,应该注重全面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支援。
2. 公共参与印度的反贫困政策重视公共参与,通过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1. 引言1.1 概述印度反贫困政策的背景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然而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印度社会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印度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面对这一现实,印度政府不断努力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希望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印度反贫困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当时印度政府开始推行“贫困减轻计划”,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政府不断完善和调整反贫困政策,提出了包括“穷人的全面发展计划”、“就业担保法”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以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府的持续努力,印度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贫困率在逐渐下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也在不断扩大。
贫困问题在印度依然存在,并且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印度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反贫困政策的力度,致力于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1.2 印度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贫困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和谐。
贫困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通过采取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可以减少贫困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反贫困政策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贫困群体的存在会拉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增强国家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贫困政策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贫困是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印度的反贫困政策对于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反贫困经验2008.07贫困是当今世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目前,世界的贫困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90% 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蒙古、中美洲、巴西及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总体来看,东亚、中东、北非和南亚的贫困稍有缓解,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相对稳定,而东南亚、东欧和中亚则呈上升趋势。
世界范围的反贫困虽有所进展,但行动艰难,然而,消除贫困的努力却从未放弃过。
中东及北非地区:劳动密集型经济助推就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及北非的贫困比较有限,贫困率只有5%,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也比较低。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这里的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贫困也在逐步出现,尤其是从事小生意的个体户贫困者为多。
贫困人口最显著的特征是缺乏教育,如在突尼斯,贫困家庭中90% 的家长没有上完小学。
与国际经验一致,在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在反贫困中的作用远甚于收入再分配。
同时,经济增长模式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贫困人口分散的地方,要采取目标更加明确的反贫困措施,这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也不例外。
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劳动密集型。
近年来,中东及北非地区国家优化了宏观经济结构,强化了激励机制,提高了出口能力。
但是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价格则有所降低。
由于采取了灵活的工资制度,控制了实际工资增长,就业迅速扩张。
不足的是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在公共部门的预算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偏差:为了追求有利于富人的高水平社会服务而牺牲了有利于穷人的基础教育和大众健康服务。
因此,公共支出需要重新分配,以使穷人最大限度地从社会服务中受益。
目前,中东和北非的大部分国家中,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很大一部分源于私人部门,如果进一步改进激励机制,私人部门的作用将会更大。
欧洲和中亚地区:加强培训开发人力资源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按照每人每天消费一美元的标准衡量,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贫困程度最轻。
扶贫工作的国际经验借鉴扶贫工作是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扶贫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成功的扶贫模式,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中。
1. 区域合作与经验分享在国际扶贫事务中,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经验分享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中国为例,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和技术。
通过主动建立合作机制,可以促进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从而推动各国间扶贫工作的共同进步。
2. 跨部门合作与综合扶贫扶贫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形成综合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机制,通过整合教育、卫生、就业等各方面资源,提供综合性的扶贫服务。
这种综合扶贫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并使扶贫效果更加显著。
3. 创新金融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缺乏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挑战,因此创新金融模式对于扶贫工作至关重要。
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了包括无抵押贷款、信用合作社以及移动支付等在内的创新金融方式,解决贫困人口的资金问题,促进他们独立自主地发展产业。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扶贫项目中,打造具有长期效益的发展模式。
4. 社会参与与扶贫动员扶贫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过动员社会资源,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扶贫”的局面。
同时,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增强广大民众对扶贫工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结论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可以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然而,要想将国际经验应用于本国实际,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灵活运用,并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
如何减轻全球贫困作文贫困问题自古存在。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按照2011年国际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1.9美元的极端贫困标准估算,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的18.95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7.36亿人,贫困率从35.85%下降到10%。
尽管30年来贫困人口减少了70%,但剩下的30%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贫困治理不仅需要各国自身努力,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助。
全球贫困治理成绩显著,但也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是全球贫困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提高经济增长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战略。
实践证明,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总数。
从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全球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发展农业生产对发展中国家减贫来说十分重要,否则高的经济增长率不一定能达到减贫的效果。
例如印度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6%,但是由于农业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贫困问题没有因此得以缓解。
人口素质特别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减贫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十分重视教育对减贫的作用,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教育与培训,成功地解决了农业过剩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过渡。
最后,在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设立特殊就业项目,建立减贫制度是直接有效的大规模减贫办法。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与饥饿等许多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提前实现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
只有各方一起合作,上下一条心,才能够早日实现全球脱贫。
论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借鉴意义[摘要]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与国家的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贫困理论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意义深远。
中国反贫困事业和社会管理的改善要取得巨大突破,必须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做法,通过制订切实有效的扶贫政策以达到。
国外学者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有借鉴意义,故以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贫困社会管理阿马蒂亚·森贫困是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古老而又现实的共同难题,同时与国家的社会管理(尤其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密切相关。
当前,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障碍的因素之一则是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产生了诸多不稳定现象。
因此,优化农村社区管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也正是因为贫困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研究热情一直不减。
至于何谓贫困,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界定,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随着时代的不同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贫困大致可分为收入贫困说、能力贫困说和权利贫困说。
本文就对国外学者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进行简要论述,并阐述其理论对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之一即是对贫困的研究。
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贫穷,贫困的概念中含有一个不能去掉的“绝对核心”,即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
[1]他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这是识别贫穷的通行标准。
”[2] 森所说的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指对于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
从这个定义上看,可行能力就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
海外学者对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多维总结及其评析海外学者对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多维总结及其评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国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贫困治理政策。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总结海外学者对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评析。
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方法来解决贫困问题。
国家通过精准识别和分类贫困户,区分出不同类型的贫困原因,制定因户施策,因地制宜。
同时,政府通过启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计划,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各方面的援助。
这一方法获得了海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将扶贫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其次,在贫困治理方面,中国政府注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进行务实的合作。
政府通过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海外学者指出,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民有机会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为中国贫困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中国政府注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海外学者指出,这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做法,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公正和公平的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
然而,尽管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海外学者提醒中国政府应注重长期投资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短期扶贫的现象。
其次,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以确保贫困地区脱贫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海外学者对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多维总结说明了中国政府在贫困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拉美国家就业扶贫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近年来,拉美国家在就业和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拉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也可以给中国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拉美国家就业扶贫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借鉴其经验,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提供启示。
一、拉美国家就业扶贫的现状1. 就业形势拉美国家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青年和妇女群体就业困难较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拉美地区青年失业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且青年就业不稳定、工作质量低,这些都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扶贫现状拉美国家的扶贫工作相对较为薄弱,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国家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来看,拉美地区的贫困程度依然较为严重。
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农民缺乏产业支持和技能培训,导致农村地区贫困率居高不下。
3. 挑战和问题拉美国家在就业和扶贫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偏向不平衡,服务业和农业就业机会较少;二是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导致青年和妇女就业困难;三是政府扶贫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产业支持。
二、对中国的启示1. 完善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中国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在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经验,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和贫困群体的就业能力。
2. 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拉美国家在就业结构不平衡方面的问题可以给中国一些启示,中国可以加大对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减少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的就业困难。
3.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拉美国家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和缺乏产业支持方面的问题,提醒中国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4. 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执行在扶贫政策执行方面,中国可以学习拉美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的扶贫政策执行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美国贫困门槛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业部根据经济学家奥珊斯基的建议首次制定了美国官方贫困门槛,而奥珊斯基的贫困门槛则基于营养支出法和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到。
美国的贫困线兼具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方面,美国贫困门槛建立于绝对贫困的概念之上,属于一种绝对贫困线。
另一方面,美国的贫困门槛以全体人口的消费类型为依据制定,也即参考了当时社会的实际平均生活水平,也是一种相对贫困线。
对美国贫困门槛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中国贫困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贫困线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国家贫困线制度;第二,建立贫困线的正常调整机制;第三,规范贫困线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美国;贫困门槛;贫困线虽然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对贫困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受个人主义贫困观的影响,美国官方一直没有建立用于统计和救济的贫困线。
直到一百年后,美国社会保障局的莫莉·奥珊斯基(Mollie Orshansky)根据美国农业部食品计划及1955年美国农业部家庭食物消费调查得到的恩格尔系数计算得到美国贫困门槛(poverty threshold),这一方法得到美国经济机会办公室和预算局的肯定。
美国贫困门槛的建立,为保障穷人的基本生存、降低贫困发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美国贫困门槛的绝对性也遭受一些人的批评。
本文回顾了美国贫困门槛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方法,对美国贫困线的性质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贫困线制度的相应建议。
一、美国贫困门槛的发展历史(一)贫困门槛建立之前的贫困线研究美国贫困门槛研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工人生活工资和家庭支出研究,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欧洲早期工人阶级家庭支出研究,包括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 Engel)、英国社会学家布思(Charles Booth)和郎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的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报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贫困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各国纷纷实施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被广泛采用。
本报告将通过比较国际上的精准扶贫政策,探讨各国经验并寻求借鉴之路。
一、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国际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解决国内贫困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的成功案例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学习。
首先,中国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通过划定贫困线、建立贫困数据库等手段,中国将扶贫政策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变,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定位和帮扶。
其次,中国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扶贫。
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共同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这种公众参与的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再次,中国重视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中国还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国际上的精准扶贫政策及其经验借鉴1. 瑞士的精准扶贫政策瑞士作为一个高收入国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贫困问题。
瑞士的扶贫政策注重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同时重视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此外,瑞士还积极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低收入者通过创业来改善生活。
瑞士的经验表明,提高低收入者的能力和创造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
2. 巴西的精准扶贫政策巴西是拉美地区的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成功降低了贫困率。
巴西的扶贫政策主要侧重于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提供基本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此外,巴西还通过发放现金转移等方式直接帮助低收入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巴西的经验表明,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直接帮助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手段。
美国EITC反贫困的特点、效应及经验(一)摘要:EITC是美国当前最有效的反贫困制度之一。
在反贫困战争背景下,美国EITC基于负所得税理论应运而生,倡导低收入家庭劳动脱贫。
经过5次法律修订,EITC已经成为一项内容完善的税收抵免制度。
就具体的税收要素而言,EITC明确规定了税收抵免者的资格条件、劳动所得的课税性质和内涵,以及税收抵免额的计算规则,采取了纳税人自主申报为主的申报程序,并通过严格的程序和罚则预防和惩罚滥用行为。
EITC在反贫困强度、鼓励劳动脱贫、尊重家庭伦理以及法治治理贫困等方面别具一格,取得了显著的反贫困效应。
EITC创新税制,利用税法的制度优势消除经济贫困尤其是权利贫困,并鼓励中央和地方、官方和私人资本协同治理贫困,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和加强子女教育等手段防范代际贫困,为反贫困战争史贡献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EITC,反贫困,劳动所得,税制扶贫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The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以下简称EITC),是根据家庭劳动所得给予中低收入家庭一定税收抵免,通过边际税率使中低收入家庭逐渐脱贫的法律制度。
从1963年美国提出“反贫困战争”到今天,美国EITC每年帮助500—600万贫困者脱贫。
5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表明,EITC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激励低收入家庭劳动脱贫为核心目标,不仅具有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还比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走得更远,成为美国当前最有效的反贫困制度之一。
一、美国EITC的立法背景和发展随着传统福利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对抚养孩子的家庭补助计划等传统现金援助式反贫困制度难以激励贫困者的劳动积极性,助长“福利依赖”,这与美国长期以来持有的道德观点——劳动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不相符。
因此,在1964年反贫困战争中,约翰逊总统直言现金援助这种方法不能触及贫困的根本,只有组织和允许所有的贫困者去生产和劳动才会更好。
2020.08 LANZHOUXUEKAN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者简介:潘文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收入分配视角下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研究”(项目编号:2018FZX015)。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及对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的启示潘文轩摘 要 中国成功战胜绝对贫困的主要经验,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作用、全社会大扶贫、多维精准扶贫、减贫动力机制、减贫方法协同、扶贫资源管理等方面。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反贫困重点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消除绝对贫困的宝贵经验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进入反贫困新阶段后,要将传承经验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同时,根据相对贫困新形势适时推进制度调适与制度创新。
要在现有贫困治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2020年后多元主体协同减贫、多维相对贫困治理、贫困主体自我发展、益贫式经济增长、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融合、反贫困资源合理配置的新路径,不断丰富减贫政策手段与工具,逐步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贫困治理;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8-0175-11 一、引言中国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后,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就得到了彻底解决,也不意味着今后将没有贫困人口。
2020年后,虽然按照现行标准衡量的绝571对贫困基本消除,但相对贫困现象仍将长期广泛存在。
解决相对贫困既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减贫的新奋斗方向①。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的反贫困将进入到以缓解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背景下,国内学界开始总结扶贫脱贫经验并对未来减贫战略进行展望。
农村贫困问题中国与美国的对策对比农村贫困问题:中国与美国的对策对比农村贫困一直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在努力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个挑战。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农村贫困问题上的对策,以期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一、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中国采取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意在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群,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中国政府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各类扶贫政策,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策制定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美国政府通过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鼓励农村创业和吸引外资等措施,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美国还推动社区发展计划,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非常重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扶贫工作。
中国政府设立了扶贫基金,通过政府补贴、拨款和社会捐助等途径,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中国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合力。
美国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预算,以及来自慈善组织和民间捐款的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预算计划,确保农村地区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
此外,美国的慈善组织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募捐和项目支持,为农村地区提供额外的资金和资源。
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等。
这些保障措施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有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美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美国政府设立了社会保险计划,如社会安全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贫困论文相对贫困论文: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和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各种反贫困计划等。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有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培训和促进就业等。
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贫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启示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73-02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比例和程度不等的贫困人口。
贫困不仅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也是发达国家挥之不去的隐痛。
比较不同类型国家反贫困措施的差异,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政府反贫困的方式、途径和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发达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对温饱和生存威胁较小,所以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救助加开发"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缓解贫困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收入保障体系向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提供一般津贴和特殊补助,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是发达国家应对城市贫困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社会福利是覆盖全部对象群体的项目,社会救助特别针对其中的特殊困难群体。
英国是老牌的福利国家,早在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就决定在全国征收了济贫税,1601年颁布了在人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济贫法》,对贫困群众和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人予以津贴补助。
1948年英国成立国民救济委员会,同年开始执行《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率先进入现代福利国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建成了公共福利方案,主要包括4个项目,即对有小孩负担家庭的援助、额外保障收入、医疗救助方案和食品(券)补贴,公共福利方案形成美国福利制度的核心,它面对所有贫困人群,对缓解贫困危机、特别是城市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对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如经济落后的城市和区域、资源枯竭的厂矿等地区采取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区域发展。
英国在整个20世纪一直不断地实行区域开发和移民政策,以帮助失业的贫困者重新就业,其中在30年代开发了4个高失业率地区,"把工作带给工人",1945至1975年又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工业发展法案,鼓励投资,促进就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实施"选择性地区援助",对迁入落后地区的企业提供财政援助,对服务业实行特别补贴,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新企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为缓解失业和贫困,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4年美国执行了《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分别由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署批准了6个城市受援区和65个城市受援社区,用于贫困群体的居住环境改善和社区发展,帮助城市贫民获得可持续性生计。
第三,针对贫困群体的具体状况,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旨在提高困难群体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各种反贫困计划。
在发达国家,有财力保证的反贫困计划往往是一揽子社会工程,对保障贫困群体的生活和发展效果显著。
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行的"向贫困挑战"计划,对世界反贫困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措施至今在发达国家屡试不爽。
该计划由10个具体计划组成,分成两大类,其一是授权计划,即健康、教育、福利机构执行的就业计划,劳动部门执行的青年人集团计划,各大学执行的勤工俭学计划,农业部门执行的乡村贷款计划;其二是直接计划,即向贫困挑战的中心计划、共同行动计划、农业季节工计划、职业团计划和地区发展计划。
"向贫困挑战"计划执行10年后,美国的贫困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
在该计划中,政府出台了三方面对策,一是学费分期偿还制,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平等的收入政策,以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负所得税方案,对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家庭用所得税补足差额部分,增加向贫困者转移支付。
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措施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直接影响温饱和生存。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是基本措施,这一措施注重向困难群体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包括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
如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行"绿色革命"计划,对贫困者增加粮食供给,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二,培训和促进就业。
培训和促进就业措施是发展中国家所重视的政策,并且常常受到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援助,但是,就业量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景况的限制,在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时期,培训和促进就业的措施并不能给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带来普遍实惠。
关于这一点,世界银行有许多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培训却不能促进就业的案例。
第三,构建社会保护网络。
贫困是社会结构问题,也是权益失衡问题,不是政府救济和促进就业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帮助贫困者构建社会保护网络的措施普遍兴起。
在印度、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穷人组建贫民联合会,以相互提供支持。
如印度全国贫民窟居民联合会(nsdf)与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利用穷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其创造力。
在肯尼亚的内罗华,贫困者不仅组成联合会,而且建立各种自助团体、小型企业和妇女日常节余组织,以相互提供援助和精神鼓励。
在乌拉圭,贫困者成立了全国性住房合作社联盟,为解决住房问题争取资源。
贫困群体保障发展的新趋势是工作福利制。
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为缓和日益增长的财政危机以及减弱被救助群体对福利的依赖性,福利国家纷纷走上改革之路。
社会救助最明显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对福利金领取人的再就业要求和扶持,即所谓的工作福利政策或积极就业政策,核心是不参加工作就不能得到福利,具体做法是:首先,法定工作要求。
在大多数国家,传统失业人群领取失业金需要经过的"工作验证",已经扩展到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的更大范围。
其次,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再就业。
工作福利政策通常对找到工作的人实行收入税减免,以鼓励再就业。
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该项工作的主要启示(一)立法保障,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国际反贫困的历史也是一部立法保障的历史,因为贫困更多是社会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个人的懒惰和缺陷所致。
在我国,贫困群体主要由于区域性发展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别,以及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而错失了应有的资源,但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此必须从立法的高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实现多年,对保障近2000万城市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其中也显示出困难重重,无论在保障的合法性、保障面、保障内容还是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不是一部国务院条例所能涵括的。
我国应当加快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助方面的立法,以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二)构建服务体系,使扶贫措施惠及贫困群体世界银行2004年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让服务惠及穷人",这是世界银行多年在全球反贫困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许多国家,各种旨在扶贫、减贫的措施频频出台,但贫困面不降反升,个中缘由主要是这些措施往往远离穷人,不能给穷人带来任何福利,反而给富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
所以,我们要将服务体系构建在困难群体的身边、延伸到困难群体的家中。
要做好困难群体的需求调查,针对需求设计服务内容才能增加贫困群体的福利。
特别要关注对贫困群体的精神服务,帮助他们战胜自我,重新走向社会。
对此,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三)分类救助,维护社会公正国外近几年兴起的工作福利制和积极就业政策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公正原则的要求,即给予有劳动能力者和无劳动能力者同样的救助对二者和其他纳税人都是不公平的,从而影响救济的效率。
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应保尽保",保障了贫困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的基本生活,但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如在广大的中低收入地区,越来越多的接近行业评估收入的劳动者辞掉了工作,转而申请低保救助,不仅给低保对象的甄别和救济金发放带来很大压力,而且违背了低保救助的原本精神。
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分类救助的工作福利制度原则,进一步完善或设计城市低保及其他相关社会救助制度。
(四)实施扶贫开发和网络建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城市改革开始,我国城市的新贫困就初露端倪,直到20世纪末发展成新的社会问题,但这是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急剧变迁所不可避免的消极一面。
为维持困难群体的可持续生计,根据国外的经验,实施包括扶贫开发和困难群体网络建构在内的一揽子社会工程迫在眉睫。
我们不能把困难群体视作社会福利和救助的被动接受者,而要把他们吸引到各种开发计划中去。
只有困难群体的生计可持续了,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困难群体多数是从原来的"单位制"中脱离出来的,要帮助他们构建新的社会网络,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1]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顾朝阳,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刘冬梅.中国农村反贫困与政府干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迪帕·维拉扬.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付岩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陶晓辉,熊坤新.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借鉴的外国经验[j].中国发展,2003,(4):60-69.[5]沈红.印度的乡村贫困和扶贫体制[j].社会学研究,1994,(5):84-92.[6]张术茂.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国外经验的借鉴[j].社会发展,2005,(2):73-74.[7]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