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13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6·中医中药·偏头痛是临床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该症以中青年女性为高发群体,多数患者存在遗传背景。
目前,偏头痛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内分泌/代谢、饮食与精神、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症发病机制复杂,在工作劳累、情绪波动、生活起居异常等因素下诱发或加重头痛,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特点。
西医治疗偏头痛以对症处理、减少复发为主,但疗效欠佳。
中医因具有辨证论治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治疗偏头痛方面亦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旨在探讨其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偏头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湛妙玲(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广州 511385)【摘要】目的 探讨养血平肝方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偏头痛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
对照组41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养血平肝方治疗,1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前,两组头痛频率、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相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与对照组75.61%比较,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44%,与对照组17.07%比较,明显更低(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可短期改善其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养血平肝方;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白芍、灸甘草、生姜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疏风散寒、清热凉血、祛风解毒以及清热利湿的功效[14]。
该方在银屑病、湿疹及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且效果可靠[15-16]。
《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满意的疗效。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川芎葛辛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00例偏头痛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葛辛汤。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4周),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头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伴随症状得到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2.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仅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并未影响治疗进程。
总体来说,川芎葛辛汤在治疗偏头痛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川芎葛辛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从中医理论来看,偏头痛多与气血瘀滞、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川芎葛辛汤中的主要成分川芎、葛根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风解表、平肝潜阳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川芎葛辛汤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抑郁等作用,能够从多个角度改善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葛辛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表明,在偏头痛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血管神经性头痛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7-01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头痛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感受器受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而引起。
血管神经性头痛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常有遗传背景,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2-3m。
笔者自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采用中成药与西药结合治疗108例病人。
全部病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①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
②头痛时下列体征中至少伴有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电针灸治疗痛在同一侧:,鼻塞,流涕,面部和前额出汗,眼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眼睑水肿或睑下垂。
③发作频率从隔日一次到每日八次。
④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的同时以上三项至少有符合1-3项的5次发作。
⑤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
慢性丛集性头痛是持续在一年以上者;而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是指如两次头痛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而中间有过14天缓解期者1.2 一般资料对照以上标准选择7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a组)40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18-55岁之间,病程3个月-25年,b组38例,男性8例,女性22例。
1.3 治疗方法 b组单纯西药治疗,钙离子拮抗剂西比灵胶囊5mg/d)睡前口服,尼莫地平片30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30mg一日两次口服。
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制药集团公司生产)9g一日三次温开水冲服,西比灵胶囊5mg睡前口服。
养血清脑颗粒以当归、白芍、细辛为主要原料,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平肝和通经活络等功效。
养血清脑颗粒在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四物汤”基础上研制而成。
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3,V o l .31N o .9 作者:杜红旗,E -m a i l :671148229@q q.c o m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杜红旗(山西省泽州县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ʌ摘要ɔ 目的:探讨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㊂常规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川芎清脑颗粒治疗㊂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㊂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㊁偏头痛发作次数㊁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及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评分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及白细胞介素-1β(I L -1β)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33/38),高于常规组的73.7%(2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治疗慢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机体炎性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头痛程度及头痛发作次数㊂ʌ关键词ɔ 慢性偏头痛;川芎清脑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视觉模拟评分法;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926 偏头痛是指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阵发性㊁搏动性㊁剧烈的头部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4~72h ,多伴有恶心㊁呕吐㊁畏光等症状,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1]㊂我国偏头痛发病率高达9%,是引起患者工作失能的内科疾病之一㊂根据偏头痛的发作次数㊁持续时间及其他特征,偏头痛又被分为慢性偏头痛(c h r o n i c m i g r a i n e ,C M )和发作性偏头痛(e pi s o d i c m i gr a i n e ,E M )[2],其中C M 占2%~3%,且每年约有2.5%的E M 患者会发展为C M [3]㊂C M 反复发作及持续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容易引起患者抑郁㊁焦虑状态㊂布洛芬缓释胶囊是临床治疗慢性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常用药,服用后可快速缓解慢性偏头痛症状,但疼痛缓解后易复发[4-5],故临床多数患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㊂研究表明,川芎清脑颗粒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㊂因此,本研究观察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泽州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㊂常规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0~51岁,平均(33.26ʃ9.75)岁;病程3~6个月,平均(4.37ʃ1.46)个月;就诊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为4~9分,平均(7.41ʃ1.55)分;体质量48~82k g ,平均(63.05ʃ11.20)k g ㊂观察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18~50岁,平均(34.21ʃ8.93)岁;病程3~6个月,平均(4.24ʃ1.38)个月;就诊时V A S 评分为4~9分,平均(7.09ʃ1.27)分;体质量45~81k g,平均(61.00ʃ10.67)k g 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内容[7]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8]制定慢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㊂①每月头痛天数ȡ15d ,持续>3个月㊂②平均头痛持续时间>4h /d,有>8d 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表现㊂③伴或不伴药物过度使用[8]㊂(2)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风的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类制定:头痛反复发作,疼痛部位多在一侧前额部㊁额颞部㊁颠顶部,持续时间久,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性质多呈刺痛感㊁胀痛感;舌暗红或有瘀斑㊁瘀点,苔白,脉弦或细涩[9]㊂48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5月第31卷第9期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3,V o l .31N o .91.3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慢性偏头痛者;V A S 评分ȡ4分者;年龄大于18岁,性别不限;无其他脑血管疾病者;纳入前1周内未接受过其他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措施者;病例资料完整者;对本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㊂1.4 排除及剔除标准 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同时参加其他医学研究项目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治疗期间突发其他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㊁哺乳期患者㊂2 治疗方法2.1 常规组 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10900089,0.3g/粒),每次1粒,每日2次,早晚服用㊂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㊂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川芎清脑颗粒(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 20060177,10g/袋),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㊂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V A S 评分㊂采用V A S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评分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㊂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㊂②头痛发作频率情况㊂记录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后1个月的头痛发作次数㊂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㊂分别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5m L ,离心(3000r /m i n ,时间10m i n)后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 L I S A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及白细胞介素-1β(I L -1β)水平㊂E L I S A 试剂盒购自默赛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B K -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购自济南千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㊂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0]㊂临床痊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无复发㊂显效:治疗后疼痛停止,偶有复发,但复发后V A S 评分降低>50%㊂有效:治疗后疼痛未完全消失,但V A S评分降低>20%且ɤ50%㊂无效: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较低,V A S 评分降低ɤ20%㊂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用四分位法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V A 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 A 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慢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M (P 25,P 75)]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385(4,6)1(1,2)һә常规组385(4,6)3(2,4)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头痛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慢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比较(次/月,x 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次数治疗后次数观察组387.58ʃ1.681.61ʃ0.67әһ常规组387.84ʃ1.344.13ʃ1.43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3)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 N F -α㊁I L -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T N F -α㊁I L -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常规组(P <0.05)㊂见表3㊂表3 两组慢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 g/m L ,x ʃs )组别例数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观察组38治疗前31.72ʃ4.6825.26ʃ3.12治疗后20.58ʃ4.78әһ16.94ʃ3.94әһ常规组38治疗前32.68ʃ4.6125.86ʃ5.10治疗后27.04ʃ4.00ә20.35ʃ5.72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4)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5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5月第31卷第9期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3,V o l.31N o.9 (33/38),高于常规组的73.7%(2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两组慢性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临床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385820586.8һ常规组38211151073.7注:与常规组比较,һP<0.05㊂4讨论慢性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常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偏头痛引起的健康寿命年损失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11]㊂研究认为,慢性偏头痛可能与遗传㊁环境㊁精神状态及机体内分泌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三叉神经血管(T G V S)相关[12]㊂偏头痛在发作过程中,T G V S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释放大量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D G R P)等神经肽,促使T N F-α㊁I L-1β等炎症因子释放,致使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浆蛋白外渗㊁肥大细胞脱颗粒㊁脑膜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脑膜神经源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是慢性偏头痛持续的主要因素[13]㊂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常规用药,而布洛芬作为非甾体抗炎药中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舒张血管,改善血管痉挛,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偏头痛㊂因此,布洛芬在慢性偏头痛急性发作时被广泛应用,但单一使用布洛芬仅能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程度,对降低慢性偏头痛的复发率效果一般㊂慢性偏头痛归属中医 头痛 头风 偏头风 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湿蒙蔽清窍㊁瘀血阻络㊂‘张氏医通㊃诸痛门“曰: 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 可见头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 治宜祛风通络㊂ 风邪与痰湿互结,邪气入脑,清阳被扰,阻遏气机,气血不畅发为 头风 ㊂瘀血是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灵枢“曰: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㊂ 头痛日久,瘀血阻络,脉络不通,发为头痛㊂故治疗宜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止痛㊂川芎清脑颗粒由当归㊁川芎㊁白芷㊁防风㊁独活㊁香附㊁细辛㊁菊花㊁黄芩㊁生姜㊁甘草等中药组成㊂其中川芎为君药,辛温走散,能行能散,走气分,可上行至颠顶,又可入血分,可活血行气㊁祛风止痛,为治疗偏头痛之要药㊂又加羌活入太阳经,加白芷入阳明经,加细辛入少阴经,可祛风除湿㊁通络止痛㊂菊花㊁黄芩入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息风㊂当归㊁白芷与防风可祛风解痉㊁通络止痛㊂药理研究认为,川芎清脑颗粒对钙离子内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提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抑制环加氧酶的合成,降低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的黏稠度[14-15]㊂T N F-α及I L-1β是反映偏头痛患者炎性水平的细胞因子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可有效降低T N F-α㊁I L-1β水平,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提示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可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偏头痛症状㊂川芎清脑颗粒内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信号转录,缓解机体炎性反应[16],其中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素可通过抑制核细胞因子-κB(N F-κB)的核内易位,下调T L R4/N 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17]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 A S评分㊁偏头痛发作次数及T N F-α㊁I L-1β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常规组,提示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偏头痛疗效较好,优于单独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值得临床推广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选取样本量较少,在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从慢性偏头痛的中医证候分型入手,进一步探究川芎清脑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偏头痛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㊂参考文献[1]王皓缘,孙莹茹,王贺波.偏头痛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6):403-406.[2]B U R S H T E I N R,B U R S H T E I N A,B U R S H T E I NJ,e t a l.A r e e p i s o d i c a n d c h r o n i cm i g r a i n e o n e d i s e a s e o r t w o[J].C u r r P a i nH e a d a c h eR e p,2015,19(12):53.[3]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 22(10):721-727.[4]王光辉,赵军红,王永彬.布洛芬联合加减川芎茶调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3): 49-51.(下转第102页)6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5月第31卷第9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3,V o l.31N o.9患者服上方后大便正常,耳鸣消失,口干口苦㊁五心烦热㊁尿黄均减轻,但盗汗未见明显改善㊂原方去苍术㊁厚朴㊁陈皮㊁茯苓,加当归10g,生地黄15g,煅龙骨㊁煅牡蛎各30g(先煎),继服7剂,盗汗明显减轻,余症皆愈㊂嘱再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㊂按语:‘张氏医通“云: 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㊂ [8]本案患者长期饮酒,而生湿助热,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则见口干㊁口苦㊁耳鸣;湿热下注,则见尿黄㊁阴囊潮湿;湿热内迫大肠,则见大便黏滞不爽;湿热迫津外泄,则见汗出色黄㊂证属湿热熏蒸,迫津外泄,故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泄热,合三妙散清热燥湿,加茵陈㊁虎杖清热利湿,平胃散燥湿厚肠,陈皮㊁茯苓健脾利湿,故口干口苦㊁心烦耳鸣㊁大便黏腻㊁小便色黄等湿热之象显著好转㊂二诊患者盗汗明显,湿气减轻,故去苍术㊁厚朴㊁陈皮㊁茯苓化湿之属,加当归㊁生地黄滋阴养血和营,与煅龙骨㊁煅牡蛎配合敛汗,药证合一,盗汗明显好转㊂6小结酒精相关性多汗症为临床常见病,辨证运用中医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㊂然临证时,首先要区别阴阳虚实㊂多汗症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肝火㊁湿热者多属实证㊂病程久者,自汗可以伤阴,盗汗也可以伤阳㊂实证久病,可能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则可夹湿㊁夹火,以致出现阴阳虚实错杂之证㊂辨证施治,贯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的原则,并根据主次适当兼顾虚实夹杂者,可酌加麻黄根㊁浮小麦㊁仙鹤草等固涩敛汗之品㊂另外,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 竟有用补气㊁固表㊁滋阴㊁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㊁盗汗,用血府逐瘀汤㊂ 可见,久治不效者,可从瘀血论治㊂参考文献[1]虞瑞尧.多汗症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08,1(1):6-7,61.[2]林雪霏,吴楠,张海萍.多汗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情况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5):841-846. [3]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洪俊豪,夏永良.夏永良治疗盗汗验案举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1):1266-1269.[5]王悦,周江.周江论治汗证临床经验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53-56.[6]张介宾.景岳全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7]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张璐.张氏医通[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收稿日期:2023-01-22)(上接第86页)[5]潘海鹏,金永健.氟桂利嗪与布洛芬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比较[J/C 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5):2,4.[6]吴芸,叶慧,陈骁鹏.H P L C同时测定川芎清脑颗粒中8种成分[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6):721-725. [7]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 544-546.[8]L I P T O N RB.C h r o n i cm i g r a i n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d i f f e r e n t i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e p i d e m i o l o g y[J].H e a d a c h e,2011,51(2): 77-83.[9]头风的诊断依据㊁证候分类㊁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 Y/T001.1-94)[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0):165.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11]高雅然,王贺波.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年鉴(2018.6-2019.6)[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9,15(6):459-464.[12]S U M,Y USY.C h r o n i cm i g r a i n e:a p r o c e s s o f d y s m o d u l a t i o na n d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J].M o l P a i n,2018,14:1744806918767697.[13]K R A I GRP,M I T C H E L LH M,C H R I S T I E-P O P EB,e t a l. T N F-αa n dm i c r o g l i a l h o r m e t i c 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n e u r o l o g i c a l h e a l t h&m i g r a i n e[J].D o s e R e s p o n s e,2010,8(4): 389-413.[14]陈伟峰.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 e t a分析[J].光明中医,2020,35(5):646-651. [15]郭培,郎拥军,张国桃.羌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9,41(10):2445-2459.[16]康广隶,杜玉光,李振振.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前庭型偏头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4):594-596.[17]刘骥飞,苏刚,高娟,等.黄芩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21):2773-2776.(收稿日期:2022-04-24)2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5月第31卷第9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证【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片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女性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片及天麻钩藤饮,随症加减。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P<0.05。
结论针对女性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证患者的治疗,尼莫地平片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尼莫地平片。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丹东市中心医院(于绣红)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以女性多见。
无先兆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缺乏典型的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
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头痛终止。
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医证属肝阳上亢证无先兆偏头痛的29例女性患者,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拟定的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1]的女性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肝阳上亢证头痛[2]。
1.3 排除标准由感染、高血压、中毒、颈椎病、癫痫、颅内占位、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眼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引起的偏头痛;合并心、肝、肺、肾、造血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止痛药或止痛药依赖者;近4周使用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服用镇静催眠药;哺乳期妇女、孕妇;心理障碍及精神失常者;过敏;酗酒者。
1.4 一般资料将符合以上标准的58例就诊于凤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
对照组年龄(36.72±9.58)岁,病程(5.16±3.04)年;治疗组年龄(37.65±10.27)岁,病程(5.39±3.21)年。
2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汇报人:2023-12-12•引言•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目录•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实践•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评估•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优势与不足目录•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浊内生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注重调理气血、祛痰化瘀。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试验组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
观察指标包括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生活质量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
疗效判定标准包括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
02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邪气、情志内伤和饮食不节等。
偏头痛的病因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机主要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和痰浊中阻等。
偏头痛的病机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头痛而胀,眩晕耳鸣,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
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痰浊中阻型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涩。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030201偏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紧张和疏通经络,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中药汤剂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如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
03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实践临床案例一: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头痛、眩晕、耳鸣、心烦易怒、口苦咽干。
1 偏头痛 一、概述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为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经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一系列其他症状,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中医文献中,该病可归属“头痛”、“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200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⑴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下述(2)~(4)项标准。 ⑵头痛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⑶头痛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2项: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至重度(影响日常生活);④上楼梯或其他类似的日常躯体活动使之加重。 ⑷发作期间至少有下列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⑸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无器质性和其他系统代谢性疾病证据;或 经相关检查已排除;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2、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2
⑴至少有2次下述(2)项发作. ⑵至少具有以下4项特征中的3项: ①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现为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②至少有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min以上;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60min,但有一个以上先兆症状时,持续时间相应延长;④头痛发生在先兆后,间隔少于60min(头痛可与先兆同时发生)。 ⑶至少具有下列各项中的1项: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无器质性和其他系统代谢性疾病证据;或经相关检查已排除;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二)辅助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头颅CT和(或)MRI 3、MRA和(或)DSA 三、辨证分型 (一)肝阳证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二)痰浊证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 3
或沉滑。 (三)瘀血证 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如锥如刺,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偏头痛的治疗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或预防性治疗。 1、一旦头痛已经开始,就应采取急性发作期治疗逆转或阻止头痛发展。可单用止痛剂、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或联合应用;若无效,可用麦角制剂或曲普坦类药物;头痛进展或伴严重呕吐时,以注射给药或应用中医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等外治法为主。 2、预防性治疗旨在减少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严重程度。中医辨证论治、针灸、中成药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西药预防性治疗的支柱是普萘洛尔、阿米替林、丙戊酸钠等三种结构上无关的药物,一种药物无效时选用另一种药物可能有效。 (二)西药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曲普坦类:常用琥珀酸舒马普坦(尤舒);佐米普坦、利扎曲坦那拉曲坦、依立曲坦、阿莫曲坦、夫罗曲坦等。 4
(2)镇静剂:如安定类可促使患者镇静、入睡。 (3)麻醉品类:哌替啶。 (4)麦角类:如二氢麦角胺或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 (5)止痛剂:一般的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止痛剂如布洛芬。 (6)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7)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合用止吐剂:如胃复安;或使用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 2、预防性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常用普萘洛尔。 (2)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西汀等。 (3)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托吡酯等。 (4)钙通道拮抗剂:氟桂利嗪或尼莫地平。 (三)辨证论治 1、肝阳证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 钩藤 杜仲 山栀 黄芩 牛膝 石决明 桑寄生 益母草 茯苓 夜交藤等。 5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复方羊角胶囊。 (2)痰浊证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等。 中成药:正天丸。 (3)瘀血证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大枣 生姜 麝香 葱白 黄酒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天口服液。 (四)其它疗法 1、针灸 (1)体针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列缺、合谷、内关。 配穴:外关、太冲、太溪、足三里、关元、中脘。 (2)耳针 常用穴:皮质下、额、枕、肾、胆区找敏感点针刺或埋针。 2、其他 (1)敷贴法(2)熏洗法(3)塞鼻法 6
五、应用策略 (一)中医辨证要点 中医偏头痛辨证需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原因以外,尤应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辨证论治。偏头痛属内伤头痛,多为实证。 (二)用药特点 1、西医治疗选择:治疗前,首先应明确诊断,同时应明确患者就诊时是处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 治疗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让患者参与自己的治疗(如讨论治疗及药物的选择、饮食及精神因素的控制等);第二,根据患者需求个体化治疗。 (1)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选择 ①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②阿片制剂 ③麦角胺 ④氯丙嗪 ⑤偏头痛特效药物(曲普坦类、麦角胺类)。 ⑥ 肾上腺皮质激素 (2)缓解期西医治疗选择:缓解期预防性治疗的适应证包括:虽经急性发作期治疗,但还能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偏头痛;急性发作 7
期药物治疗失败或有用药禁忌证或不良反应明显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用药过量者;发作非常频繁者(每周2次以上,有用药过量危险);患者偏好;特殊情况,如偏瘫型偏头痛或有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风险的发作。 药物治疗应注意:治疗前应首先消除偏头痛诱发因素,再酌情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服用,缓慢增加剂量,直到效果出现又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应维持足够长时间,因为有些药物在2~3个月后才有显效;避免可能产生干扰作用的药物;服用长效药物可使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可以选择以下药物: ① 普萘洛尔 ② 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③ 抗癫痫药中,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托吡酯、卡马西平。④ 钙通道拮抗剂中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 2、中医中药治疗选择: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但以对症治疗为主,远期疗效并不满意,而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方法非常丰富,不仅近期效果良好,而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没有明显毒副反应。 (1)辨证论治:适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① 肝阳证: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可酌加生龙骨以加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肝火内盛、头痛剧烈、口苦、便结加夏枯草、龙胆草;失眠加枣仁、远志;如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8
子、旱莲草、石斛等。 ② 痰浊证: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若痰郁化热显著,出现口干、便结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 ③ 瘀血证: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止痛;头痛严重可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久病气虚加黄芪、当归。 上述各证之方药,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引经药,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选细辛;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2)其他治法: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可使用中成药治疗;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在急性发作期使用,不仅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还可解决因呕吐引起不能口服药物的困难。各种方法可互相配合或配合辨证论治使用,疗效更好。 缓解期预防治疗可单独选用或合用辨证论治、中成药、针灸、药膳疗法、按摩疗法等,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六、疗效评判 (一)计分 1、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计6分,3~4次计4分,2次以下计2分。 9
2、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计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计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计2分。 3、头痛持续时间,2天以上计6分,持续12小时至2天计4分,小于12小时计2分。 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三项或以上计3分,两项计2分,一项计1分。 5、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升高40%以上计3分,20%以上计2分,升高超过正常不足20%计1分。 (二)综合评分 1、严重头痛积分在19分或以上。 2、中度头痛积分在14分或以上。 3、轻度头痛积分在8分或以上。 七、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Cephalalgia,2004,24:1-160 [2]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