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60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7.01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5例偏头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针灸治疗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偏头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5例患者中,显效4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4%。
结论西医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标签:针灸;偏头痛;疗效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指颞部发生反复搏动性头痛,并伴有呕吐、视觉改变等。
偏头痛好发于女性,其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患者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平均年龄25~34岁。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饮食、药物、情绪等因素有关,由于头痛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1]。
为了探究西医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5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针灸治疗的65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44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26.9±6.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0.8±0.4)年。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西药联合中医针灸疗法。
(1)西医治疗:发作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前列腺素抑制剂、镇静剂,发作间歇期应用甲基麦角酰胺。
同时嘱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以增强体质。
(2)中医针灸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对毫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根据患者头痛部位由近到远取穴:合谷穴、太冲穴、中渚穴、侠溪穴、天井穴、头维穴、率谷穴、太阳穴、正营穴及百会穴,其中前5处穴位均取双侧,后5处穴位均取患侧。
在针刺率谷穴及太阳穴时,应用沿皮刺法,此法速度快且疼痛感轻,一般捻针速度为200次/min,其他9处穴位均采用常规进针法。
患者针灸治疗时间为30 min/次,1次/d,病情较重者可增加至2次/d,1疗程为2周[2]。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58例疗效观察
潘源邦;甘路军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3(026)0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88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30例,在内服654-2和西比灵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自拟止痛汤;对照组加服谷维素,维生素B1,去痛片或颅通定.两组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654-2和西比灵基础上加服自拟止痛汤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潘源邦;甘路军
【作者单位】平南县中医院,537300,广西平南县平南镇平安路;平南县中医
院,537300,广西平南县平南镇平安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马永芝
2.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 [J], 樊鹏举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亢血虚型偏头痛51例疗效观察 [J], 刘少宾;陈以卫
4.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 [J], 武彦杰
5.中西医结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45例疗效观察 [J], 王智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42例临床疗效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7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平肝通络汤治疗,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9%,对照组为8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标签:中西医结合;偏头痛;自拟平肝通络汤;疗效偏头痛为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笔者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1)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2)符合肝阳上亢证辨证标准;(3)头痛在1个月内发作次数≥2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4)本次疼痛未使用镇痛药者;(5)受试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1)感染性、中毒性、颅内占位、脑血管畸形及五官科疾病等引起的头痛;(2)合并心、肝、肾、血液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人组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者。
1.3 一般资料87例病例均为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治疗及住院患者,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2—7O岁,平均(39.8±11.0)岁;病程4—21年,平均(7.5±2.0)年。
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5—75岁,平均(42.2±10.2)岁;病程3—20年,平均(6.2±2.7)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1.4.1 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口服,5 mg/次,每晚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
武丹平;郭学玲
【期刊名称】《中医药研究》
【年(卷),期】1997(013)002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武丹平;郭学玲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0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马永芝
2.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 [J], 樊鹏举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亢血虚型偏头痛51例疗效观察 [J], 刘少宾;陈以卫
4.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 [J], 武彦杰
5.中西医结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45例疗效观察 [J], 王智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江黎;冯方俊【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临床疗效较好.【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2页(P1169-1170)【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作者】江黎;冯方俊【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7.2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不详,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
偏头痛是一种严重且可致残的疾病[2],由于其反复发作,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增加药物滥用的风险[3]。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偏头痛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40~83岁,平均(58.48±11.0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个月。
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40~83岁,平均(59.42±11.6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标准[4],诊断为偏头痛并处于头痛发作期,均经头颅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痉挛或供血不足。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感染、外伤、脑瘤等脑器质性病变、高血压、五官疾病等),肝肾功能异常,治疗前3天内服用西药,排出颈椎病。
两组治疗前均停止服用止痛、镇静及其他治疗偏头痛药物。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10900040),每次1粒,每晚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张兴健【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另辨证分型用中药治疗。
结果:头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以及程度评分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好(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与愈显率分别为95.8%、7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与愈显率分别为81.3%、60.4%,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满意。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2页(P625-625,626)【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作者】张兴健【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中兴医院,江苏如皋 2265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7.2近3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偏头痛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96例,均为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患者。
男24例,女72例;年龄15~72岁,平均(42.6±4.3)岁;病程1周~15年,平均(4.4±0.8)年;肝肾阴虚型15例,肝风上扰型18例,肝郁气滞型28例,脑络阻滞型35例。
96例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偏头痛诊断标准:①疲劳、出现较为激烈情绪波动、睡眠不足后以及某些特殊时期有单侧或双侧头痛;②在头痛发生之前,或出现某些先兆;③疼痛发生部位相对比较固定,通常位于眼眶或额头等,且持续时间比较长;④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与呕吐等。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日1次,每晚睡前服用。
观察组辨证分型后另用中药治疗。
肝肾阴虚型:舌红苔少,易口干,睡眠质量不高,脉弦细,腰膝酸软等。
用滋补肝肾汤益气,滋阴养阳。
茯苓25g,山药、枸杞子、熟地各15g,天麻、白蒺藜、丹皮、山茱萸、菊花各10g。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60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博,冯方俊,王洲羿,翁旭晖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将 120 例偏头痛患者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组及单用西比灵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中西医结合对偏头痛疗效明显高于单用西比灵(P<0.05)。
结论中药方剂与西比灵合用可提高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偏头痛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属中医“头痛”、“头风”的范畴。
笔者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神经内科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笔者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偏头痛患者120例,其中男40例,女80例;平均年龄38.2岁,病程1~15年,平均3.3年。
发作频率≥5次/月52例,3~4次/月40例,≤2次/月28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作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1)反复发作的血管波动性剧烈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或伴有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或伴有头痛发作前短暂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2)间歇期一切正常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3)除外发热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和继发于其他全身性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头痛。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中药基本方加减,基本方组成:当归、川芎、三七、全蝎、白芷、天南星、太子参、女贞子、柴胡、枳壳、桔梗、川牛膝,有热象加黄芩。
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1个月。
西药用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成分氟桂利嗪),每次5~10mg,每晚睡前口服1次,连续服用1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每1~2周门诊复查1次,详细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
对照组仅按常规给予西比灵胶囊5~10mg,每日睡前口服,1个月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2]显效: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半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疼痛及伴随症状缓解,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前减少或缩短,在劳累、情绪或天气变化后仍有头痛,但不影响工作;无效:疼痛及伴随症状减轻,半年内复发3次以上,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
3.33%,显效率68.33%。
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3.33%,显效率50%。
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药物副作用对照组及观察组部分病人服药后,出现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和皮肤发红、发痒,继续服药逐渐消失,无需停药(考虑为西比灵副作用所致)。
其余病例服药前后血压、脉搏均未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他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偏头痛的发病机理没有明确定论,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神经精神因素,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织胺、神经肽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参与。
有的明显增加,有的相互之间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颅内外血管舒缩异常,引起偏头痛发作。
西比灵为钙离子拮抗剂,抑制 Ca2+内流,能有效地抑制平滑肌收缩,防止脑血管痉挛,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抗 5-HT和组织胺的作用,可起到保护脑细胞并防止反应性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发作。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此。
头痛机制无非脑络“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或两者兼而有之。
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