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所谓的“留白”原是指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
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需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披蓑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不由地,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若也能如国画中恰当“留白”,留下学生思索咀嚼的空间,留下学生联想品味的时间,留下学生感受审美的心灵,中西方文学的博大精深、优美隽永更能感染和陶冶孩子们的精神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人格修养。
一、在语言情感表达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鲁迅的犀利精辟、朱自清的淡淡忧伤、冰心的清丽婉约、泰戈尔的浪漫博爱......中外大家的美文齐聚语文教材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课堂上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
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完录音、观录像或演完课本剧等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
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
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当代散文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应用作者:谢葆祎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1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教学环节设置得太满,而是要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去阅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留白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留白艺术最早应用于中国的国画艺术,意思就是画画时不能留得太满,要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留白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留白艺术作为一种国画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乐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利用设置悬念问题来实现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儿童具有好奇心和童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究心理。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而是应紧扣三维目标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都留有一定支配的权利,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秋姑娘》这节课时,教师先把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不急于朗读课文,而是把设置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果你是秋姑娘,你将告诉大家什么消息?有哪些令人期盼的信息?”通过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比被动接受知识更容易接纳。
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
教师接着又提出问题:“秋姑娘的信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她通过写信究竟想告诉大家什么事情?”通过这样的设置,学生对这篇文章非常感兴趣。
有个学生补充说:“秋姑娘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一定要穿暖吃饱,过上一个欢快的圣诞节!”真可谓一波三折,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把这篇文章演绎得韵味十足。
通过设置悬念问题来留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二、通过留白艺术来实现恰当的提问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通过课堂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持续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恰当,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浅谈“留白”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浅谈了“留白”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任务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留白技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留白技巧;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留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留白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读文本,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技巧概念和特点“留白”是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指的是作者有意地在作品中不完全揭示或交代某些情节、细节或信息,留给读者自行联想和填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留白”技巧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和推测,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这种技巧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学作品中去。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中的“留白”,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并进行自主的解读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留白”技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1.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应用“留白”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留白,学生需要在文本中寻找线索,推测和揣摩作者未直接表达的信息和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推理和推断能力。
同时,留白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让他们更主动地思考和解读文本,提高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感悟,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留白”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读文本,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留白法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10-26T03:31:51.10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4期作者:和桂英[导读] “留白”一词来源于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引入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法,是指教师在教的间隙“不教”,以此来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
和桂英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实验小学 674499摘要:“留白”一词来源于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引入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法,是指教师在教的间隙“不教”,以此来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主要起到调节心理节奏、训练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发展等作用。
留白法的本质是由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落实以生为本教育观,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白;运用“留白”一词来源于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是指在画面上不着任何笔墨,用纸的原色作为画作组成部分——通常用于表达一种深远、空旷、高洁的意境,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空间,获得充满个性的艺术体验。
这种艺术表现技法被引入教学领域,是指教师在教学间隙的“不教”,以不教来达到教的目的,特别是达到讲授法等所达不到的教育目的——所谓“张弛有度”,留白,就是教学的“弛”的艺术。
留白法的本质是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落实生本理念,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但留白法的运用比讲授法要难,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有一定要求。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就怎样运用留白法获得预期效果进行探讨。
一、调节心理节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异,主要的问题是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耐受度不高。
所以,即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采用了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其学习的“热度”通常也不能持续整节课。
在学习“兴奋”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表现出疲倦、走神等现象。
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通常采用反复提醒的方法,或是点名、或是批评,提示学生“注意听讲”。
但这种方法的收效并不高,学生的思维很难再度集中、兴奋起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学生生理引发的心理问题,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后,生理进入疲劳期。
浅谈“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
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
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
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有字处固要,无字处亦要。
白黑之间,相辅相成!绘画、书法中的恰当留白,能让作品显现呼吸和灵气;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恰当留白,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培养其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课堂富有生机与启迪。
1.导入时“留白”,引人入胜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
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有意给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例如在学习《荷花淀》前,我先让学生对战争的场面用形容词描绘一下,往往会说出如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流血漂橹、血流成河等这样一些令人胆寒的词,随之告诉学生课文中也写到了战斗场面,可绝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些形容词所能描述的内容。
这样,一条学生们没有走过的路便呈现出来,在路面前,思维已经放飞,一大片空白需要他去补满,吸引着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文本分析中。
2.衔接时“留白”,精设承转在一堂流畅的课中,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各环节的衔接也应是天衣无缝的。
教师在设计“留白”时应作精深的思考,“留白”过于简单,让学生容易想到,或是太难,以考倒学生为目的,都会抑制住学生的动机。
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设计了四个板块,即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整体感知,深化感悟;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情境写话,激荡感情。
其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间我巧妙地设计了留白。
把精彩留给学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摘要:留白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给文章编排一个精彩结尾,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教学中,发散学生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教师充分的利用留白艺术,将精彩留给学生。
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无限的潜能,体现对学生主体的信任,并且形成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留白艺术;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引言:留白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想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就要恰当的利用留白艺术,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文章编排一个精彩的结尾或者自己发挥想象写一则故事。
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空间,看看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以此来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前行。
一、与文章结合,留给学生想象空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留白运用在课文中,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为文章编写一个结尾,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读懂了文章。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中,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就有充分的留白,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读到的文章内容来进行想象。
孔乙己的一生都是悲惨的,鲁迅先生想用孔乙己的一生来抨击的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所以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就会知道孔乙己在那个封建年代的结局自然也是不好的,但是学生同样也可以将结局变为另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但不管是哪种结局,都要让学生说出,他编排成这个结局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文章的哪些细节可以知道这个结局。
这就同样也是留白艺术的重要性,不仅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使用留白艺术教学,多留给学生一些空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让他们自由的发挥想象,吸引注意力,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和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己说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加以引导,要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能总是老师一昧的说,这样的话,留白艺术也就起不到作用了。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手法的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手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留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定义、留白的作用以及留白的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
其次,留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多种作用。
一方面,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读一篇文章时,留白的部分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猜测和思考,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动力。
另一方面,留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阅读留白的作品,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填充其中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留白的部分往往涉及到情感的表达和描绘,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和体味其中隐藏的情感。
然后,留白的运用方法也是关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留白较多的文本,引导学生通过留白来进行推理和想象。
例如,在学生阅读小说《草房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留白来理解他的痛苦和迷茫,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留白中进行思考和揣摩。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留白的关键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回答。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留白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填充留白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留白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比较和交流来丰富对留白的理解。
综上所述,留白是一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广泛的艺术手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运用留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文本,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并组织相关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合理运用留白,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艺术修养。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留白”是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语文教学也需要“留白”。
试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完全由教师剖析得透透彻彻,不如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感知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妨学学国画的“留白”艺术,在课堂上给学生多留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一、思考上的留白美国教育家哈曼曾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活动,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探究。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
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便成了一句空话。
教学留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之一。
记得在讲《我很重要》时,我先提出问题:结合自身,从父母之爱、朋友之亲谈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己活着的重要意义。
然后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研读文本、认真思考后畅所欲言,我适时鼓励学生:泰戈尔写小小流萤时说过:“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我和学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一起大声说:“我自信!我很重要!”整个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比较理想。
试想如果不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那么就会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状况,最后只能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课堂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语文教学也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师也可以像
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
过程中能动地去发现,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可以称做语文课堂上的留白。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留白”呢?
一、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
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的结尾就设下留白:你知道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像
范进一样的形象吗?虽然学生一再追问,我还是笑而不答,继续吊学生的“胃口”,接
着,我就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作为作业,在一片叹息声中宣布下课。此后的一段时间
几乎人手一本《儒林外史》,每个同学都在模仿胡屠户的动作。知识留白,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答案留白,展现个性
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留白”,让学生先思后问,先问后讲。这样,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
而不发,疑而不答”,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如
在学习《马说》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先有伯乐’还是
‘先有千里马’?”学生热情高涨,列举了课内外很多资料进行唇枪舌剑的“厮杀”,
而我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
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
三、情感留白,放飞思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
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例如,在教学《乡愁》时,我设置乡愁的音乐背景,创设一种略带伤感的情
感氛围,巧妙地煽动学生的情感,掀起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
习的氛围,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朋友”对于祖国、
家乡的深深怀念。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
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