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康复护理新进展

骨科康复护理新进展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7 药物渗出 infiltration of drug

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与展望

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克敏,唐涛,王安庆,崔寿昌 【摘要】骨科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由慢性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其组织方式应该是骨外科医生主导的多学科合作团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辅助具和手术3方面。本文旨在论述四肢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骨关节功能康复现状展望 Abstract: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esaes and trauma of bones, joints, muscles and nervous system. It involves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in which the orthopaedic surgeon is considered as a main part.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comprises three subspecialties, including kinesiotherapy, prothetic and orthotic management, and operative methods. The principal aim of this report i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in bone and joint rehabilitation of limbs. 骨科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由慢性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当然,骨科手术治疗后的骨关节功能康复也是骨科康复的重要内容。骨科康复的组织方式应该是骨外科

骨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三篇】

骨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三篇】 骨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三篇】 【第一篇】 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

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3、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扩大知识面5月底派三病区护士长参加了国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体护士进行了汇报。 三、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1、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50句。 2、分别于6月份、11月份组织全体护士参加温岭宾馆、万昌宾馆的礼仪培训。 3、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5以上,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评选出了护士。 4、每月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病人意见,对病人提出的要求给予程度的满足。 5、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者给予上岗。 四、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1、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

最新骨科康复

1、Fracture nonunion :骨折不愈合:骨折修复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骨折处不能发生骨性连接者,称为骨不连或称骨延迟愈合通常指在骨折后8个月未愈合者为骨折不愈或骨不连。 2.Femoral proximal anteversion angle:前倾角:股骨颈轴与额状面形成的锐角,正常范围在12°-15°之间。 3、Neckshaft angle: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为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4、TAM: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测量法:将MP、PIP、DIP主动屈曲角度的总和,减去这些关节主动伸直受限的角度总和,即为TAM。 5、SCI:脊髓损伤:由于脊髓收到外伤等因素的作用,引起受损平面或以下平面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SAID原则:功能恢复的针对性原则,康复应针对病员的职业、年龄、生活状态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7、Delayed union:骨延迟愈合,骨折修复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骨折处不能发生骨性连接者。 8、Frozen shoulder:冻结肩,又称肩周炎,指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以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9、chondromalacia patella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软骨病或髌骨劳损,是多种原因引起髌骨软骨及相对应的股骨滑车软骨面的软骨磨损且呈进行性病变,导致髌骨软骨软化、纤维化、溃疡、剥落等而出现膝关节酸软、疼痛、活动受限。 10、Quadricep angle Q角:胫骨结节中点与髌骨重点连线和髌骨中点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夹角。1、骨科常用牵引技术分类: (1)根据牵引作用的部位分为脊柱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脊柱牵引又分为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 (2)根据牵引的动力分为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 (3)根据牵引持续的时间分为间歇牵引和持续牵引 (4)根据牵引的体位分为坐位牵引、卧位牵引和直立牵引 2、康复治疗的层次: ①急性期患者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康复处理 ②住院恢复期患者康复锻炼 ③残疾患者、慢性病患者及老年病患者住院积极康复治疗 ④门诊康复治疗 ⑤社区康复治疗 3、肱骨大结节骨折康复治疗原则: 骨折复位或手术内固定术后均应制动、休息。用三角巾或低温板支具外固定功能位、以利于修复。腕、手指可做屈伸功能练习。 3-4周,内固定的患者可行耸肩及胸大肌、背阔肌群练习;肘关节的屈伸功能练习10次为一组,每隔20-30秒,做2-3组。 三角肌无抗阻力收缩,注意外展角度不要大,不要做肩外展及肘关节的伸屈功能练习。 5-8周,要逐渐增加以上练习强度,适当增加抗阻力训练和上臂的内外旋练习。可以酌情去除外固定物。肩关节做无重力钟摆弧形运动训练。 8周以后,借助肋木肩梯高吊滑轮、墙拉力器等做肩关节的外展功能练习。如果肩关节出现运动障碍,则通过关节拉动术进行康复治疗,手法同肩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的骨折,1周后可行超短波治疗,2周后加超声波局部治疗,方法同前。

权威发布: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权威发布: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大量研究证明骨科康复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显著降低致残率。在人类常见的135种疾病中,有106种与骨关节相关。骨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负担。加强骨科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一、骨科康复现状 1.国外骨科康复现状: 世界先进国家及地区骨科康复实行一体化的团队治疗模式。政策导向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康复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诊断相关组计划的实施。在DRGs实施后10年中,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发展迅速。2002年1月,以功能相关分类法(FRGs)为基础的预付制正式颁布并实施。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医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家独立生活成为医院治疗的最终目的。 2.国内骨科康复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促使了骨科康复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医疗尚待发展:国内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治疗。(2)康复需求与供给矛盾

突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为0.4/10万,较发达国家的5/10万相差较远。康复医疗机构也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无康复专科医院。而且我国康复机构大多以神经康复为主,骨科康复仅占其中很小部分。 (3)康复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完善:骨科医生的康复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医保支付基本是医药费用,大部分康复治疗项目未纳入报销范围,康复辅具的费用均是个人承担。医保定点医院及医保报销的结算方式等也制约了康复治疗的转诊。 二、骨科康复的基本内容 骨科康复是通过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临床诊治及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假肢矫形及其他辅具等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骨科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应包括:配合手术治疗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 骨科康复包括手术前康复、术中风险控制、术后康复等。骨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手术操作技术,也要关注围手术期康复、综合管理和术后随访等,这是保障术后功能恢复的前提。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栓塞等。

骨科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骨科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经常有患者骨折术后,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满意,但下肢肌肉萎缩严重,甚至挛缩,软组织缺乏营养,皮肤无光泽,膝关节活动度极差,甚至无活动度。 这一类患者,他们接受了近乎完美的外科手术治疗,其疗效也很好。 但仍抱怨下肢常有疼痛,关节活动度差,跛行或只能在支具辅助下行走,功能恢复不满意,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手术治疗只是四肢骨关节创伤早期治疗的一部分,合理的物理康复治疗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恢复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文为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些简单有效的康复治疗,并与各位分享。 概论 01 康复治疗的意义 骨折临床愈合一般需要3~6个月,在此期间患肢正常运动受到限制,肌肉失用性菱缩,肌张力降低,骨质脱钙,肌腱挛缩,关节僵硬,严重者导致残疾。 骨折愈合接骨板去除后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康复方法进一步加强骨折的良好塑形。而微创治疗在创伤骨科领域的发展,为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福音。 微创的理念和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软组织的刺激和损伤,不仅有利于保护骨组织的血运,也有利于保护软组织的功能不受影响,显著缩短了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 02 常用的康复治疗措施 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技术可有效的恢复所失去的关节内动作而不对关节软骨造成创伤或压迫骨折部位。开始于温和的牵拉,在可以预见关节反应后逐渐增进强度。 牵拉肌肉: 于固定期后使用固定-放松与主动-收缩技术,强度可以视病患的耐受性而控制。 监测收缩力度是很重要的,并且直到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之前,不适合在超出骨折部位应用阻力或牵拉力,以避免在骨折部位形成弯曲力。 一旦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可在骨折范围外执行牵拉力。但目前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各种内固定物的应用,患肢在早期进行骨折肌肉牵拉运动。 功能性活动: 病患可以谨慎地恢复正常活动。在固定后初期,不伤害无力肌肉、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是很重要的。 下肢骨折后,必须持续部分承重,达几个星期,直至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方可完全的承重。肌力和肌耐力训练: 固定术后2~3周,由于无论骨或软骨都不能容忍过度的压缩或弯曲力量,所以以轻微的等

骨科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18411915.html, 骨科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谭斯师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16期 【摘要】骨科方面的创伤与疾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正确的康复护理必不可少。康复护理是指在正确的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辅助的一种专门的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的模式也由传统的单纯医学护理向多元化综合护理方向转化。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及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抚慰、健康教育、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提高患者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骨科;康复护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6..02 1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指在正确的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辅助的一种专门的技术。一般情况下,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在骨科患者术后恢复的过程中,除了医师的及时准确治疗,患者的积极、主动术后恢复外,护理人员正确的康复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往往不可避免地留下身体障碍。因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十分重要。 2 康复护理前心理辅导 由于骨科患者的创伤是一般是突然发生的,患者往往没有思想准备,病情出现较为突然。骨科疾病的特点是治疗时间长,难度大,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较为痛苦,后期复健过程中患者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复健较为困难,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患者的心理感受十分重要。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之前,应该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应首先了解患者是否具有焦虑、悲伤、忧郁等负面情绪,患者进行复健的积极性态度,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治疗的想法等。研究表明,骨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对于骨科患者的心理辅导应该从患者治疗前就开始。尽量使患者感到尊重,对恢复健康产生积极性,将忧虑转化为积极行动。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手术前患者可能会有焦虑不安等情绪,因此在手术之前应该对患者交代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应对手术。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应该与家属积极沟通,鼓励他们多照顾、关心病人,在医院之外的地方也能让患者得到很好的护理。 3 康复护理中的措施

骨科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范文最新推荐------------------------------------------------------ 骨科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骨科护理的现状,并从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骨科护理的展望进行总结。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展望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完善,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骨科护理人员护理理念的不断增强,骨科护理的发展有了质的发展。下面结合实际简要分析骨科护理的现状,并从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骨科护理的展望进行总结。 1骨科护理现状 在我国骨科传统手术开展之初,为了促进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经常在术后为患者安上石膏或者支架,待彻底愈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同时,对此类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将生活护理作为护理 1 / 7

此类患者的重点。直至近些年来,才将康复训练指导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中。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时间、数量、方式方法上对功能练习也有了具体的数据和报道,如:术后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功能练习,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练习,术后4-6周后指导患者带护腰进行下床活动,提醒患者半年内不许弯腰,植骨融合术卧床3个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而显微镜下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卧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48小时后开始练习腰背肌。对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重点也由生活护理逐步转移到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上,为骨科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整体护理和人为关怀在骨科护理的实践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整体护理被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的实践当中。因伤情和治疗的需要,骨科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样容易使此类患者产生诸多消极情绪,进而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将整体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加强整体护理,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得以增强,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且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满足骨科患者的护理需求,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卫生部201405

WS/T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辅助装置等。 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静脉输液护理新进展

静脉输液护理新进展(一)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是目前全球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权威。 一、美国输液护士协会的发展历史 1972年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AIVN),1973年更名为全国静脉输液治疗学会(NITA),1980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 INS的成员构成:注册护士占93.5%,其他专业人员(医师及药剂师)占6.5%。 二、美国输液护士协会出版物 1. 《静脉输液护理杂志》双月刊,是一本动态回顾性的专业杂志,该杂志集中反映在静脉治疗专业领域中临床、管理、人文学和技术发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 《新闻专线》双月刊,全国发行的新闻性刊物,汇集临床、健康保险条例、药理学、教育及有成就者的最新信息。 3. 《静脉输液治疗:临床理论与实践》,美国当今标准教材,由广大的静脉输液护理人员编写,该书被视为静脉输液护士临床操作的标准参考教材。 4. 《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经过6次修订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是目前全球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权威。 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作用 明确输液治疗护理的责任范围;为临床老师提供测评内容(对临床护士进行能力评估、提供绩效改进的标准、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适用各种临床环境(如医院、急救中心、社区护理中心等)、各类患者;指导医疗机构制订和发展与输液护理有关的制度、程序的框架;指导制订专业教育计划(实践标准对静疗护士的能力、教育要求有明确规定)。 四、《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内容 包括:输液治疗护理专业性实践和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两部分内容。 (一)输液治疗护理专业性实践 1. 输液治疗护理基本的价值体系 护士应始终如一向每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个体化护理,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护理的实践范围开展工作(如INS的标准规定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医疗行为,护士不能操作,否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使患者和医疗机构均受益。 2. 资格认证 实践许可护士(LPN)和执业许可护士(LVN)是输液护理从业者要求的最低水平,LPN和LVN可协助注册护士完成输液治疗护理。 独立进行输液治疗护理的层次要求:注册护士(RN)。 输液护理的专科护士包括取得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科资格(CRNI)的注册护士和普通RN。 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专家一定是取得CRNI证书的输液专科护士。 3. 输液治疗护理专科资格的资格认证 通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机构进行考试并认证,考试及认证的时间费用个人支付。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大量研究证明骨科康复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显著降低致残率。在人类常见的135种疾病中,有106种与骨关节相关。骨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负担。加强骨科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一、骨科康复现状 1.国外骨科康复现状: 世界先进国家及地区骨科康复实行一体化的团队治疗模式。政策导向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康复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诊断相关组计划的实施。在DRGs实施后10年中,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发展迅速。2002年1月,以功能相关分类法(FRGs)为基础的预付制正式颁布并实施。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医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家独立生活成为医院治疗的最终目的。

2.国内骨科康复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促使了骨科康复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医疗尚待发展:国内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治疗。(2)康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为0.4/10万,较发达国家的5/10万相差较远。康复医疗机构也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无康复专科医院。而且我国康复机构大多以神经康复为主,骨科康复仅占其中很小部分。(3)康复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完善:骨科医生的康复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医保支付基本是医药费用,大部分康复治疗项目未纳入报销范围,康复辅具的费用均是个人承担。医保定点医院及医保报销的结算方式等也制约了康复治疗的转诊。 二、骨科康复的基本内容 骨科康复是通过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临床诊治及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假肢矫形及其他辅具等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

【新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新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这是2013年11月14日发布 2014年5月1日实施的标准 大家可以看看。其实还有个PDF版本。 需要的朋友可以加QQ群: 202297175(暗号:护士笔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骨科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 1.术后0—2周 康复目标:1、恢复膝关节伸直0°位;2、恢复膝关节屈曲90°;3、恢复股四头肌正常肌力;④恢复正常步态。 (1)术后即可进行髌骨移动练习,尤其是髌骨上下移动 (2)膝关节支具活动范围控制在0°-90°。 (3)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直腿抬高练习。强调在膝关节完全伸直0°位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 (4)在俯卧位、站立位下进行腘绳肌收缩练习。 (5)可采用俯卧位或足跟垫高的方法进行被动伸膝练习(强调膝关节达到完全伸直位)。 (6)被动、主动和主动-辅助膝关节屈曲练习。足沿墙面滑动、坐位足滑动或俯卧位下用毛巾牵拉小腿。 (7)控制肿胀(可使用压力治疗)。 (8)如果股四头肌肌力弱,可采用电刺激或结合肌肉再学习。 (9)如果膝支具锁定在完全伸直位,可使用拐杖,患肢负重50%至75%;或不用拐杖,在患者可耐受下负重。 (10)睡眠时,膝支具锁定在伸直位。 2.术后2-4周 康复目标:1、恢复膝关节ROM,由0°-120°;2、不使用拐杖,完全负重,并且无乏力感。 (1)将膝关节支具调整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2)术后4周,膝关节ROM逐渐增加到120°。 (3)渐进性直腿抬高练习。俯卧位或站立位下的腘绳肌主动收缩练习。、 (4)当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到一定范围后,可骑自行车练习,并开始低强度抗阻练习。 (5)踏板练习。 (6)在拐杖保护下,可完全负重。若步行中无乏力感觉,可停止使用拐杖。 (7)使用生物力学踝关节平台仪,开始双下肢练习,逐渐进展到单下肢练习。 (8)双下肢低强度负重练习。 (9)背靠墙站,下蹲至膝关节屈曲45°,使胫骨与地面垂直。 (10)单下肢若能下蹲到1/4范围时,即可开始侧方踏台阶练习。 (11)患肢若能在负重10磅重量下,完成直腿抬高练习,可使用髋和腘绳肌器械进行训练。 (12)在正常姿势下进行踏车练习(向前和向后)。 (13)由治疗师徒手施加阻力,使膝关节由90°伸直至60°(次最大量)。 3.术后4-6周 (1)在术后第6周,进展到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 (2)有条件者可使用等速仪进行等速运动练习。 (3)开始在90°-40°范围内的等速运动练习(使用抗剪力垫保护)。 (4)上下楼梯练习(向前和向后) (5)进展到闭合链练习。 (6)在第6周,使用等速仪进行股四头肌90°-40°范围内的等速练习(从高速开始,以及耐力练习)。 (7)水中运动。 4.术后6-8周继续进行术后4-6周的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