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默顿的科学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443.73 KB
- 文档页数:5
2015年6月 第34卷第6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M of Luoyang NormM Unive ̄ity Jun.,2015 Vo1.34 No.6
重读默顿的科学规范
胡明艳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摘要: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构成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大科学 时代的到来,尤其是SSK等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解构之后,建立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默顿科学规范似 乎落伍了。对此,我们虽然要承认默顿规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默顿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精神的总体把握 依然是正确的,从社会运行制度上去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也仍旧是探究科学的重要维度。扬弃了实证主 义科学观之后的科学规范研究,将会看到更真实的科学面目。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SSK;实证主义科学观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5)O6—0021—05
1942年,著名的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论
科学与民主》④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规 范的思想。默顿认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
范——普遍主义、共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 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1957
年,默顿发表了题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讲演, 从科学的建制目标出发,把“原创性”“谦恭”也纳 人科学规范之中,组成了今天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
的“默顿科学规范”,奠定了默顿派科学社会学的研 究纲领,对于人们理解作为一项社会建制的科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科学 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时隔73载,经历了科学运行从小科学到
大科学模式的转变,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以下简称SSK)已
成科学社会学家新的“正统”,并且在默顿科学规范
及其所依据的传统科学观的消解之后,今天,我们 再来看默顿当时提出的科学规范,似乎它已经不那
么符合时宜了。那么,默顿这一套规范是否因此就 应该被抛弃?我们该如何评判之? 本文认为,尽管在科学观上,默顿科学规范所
秉持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的确应该予以重大修正, 但是,从社会制度层面考究科学,把科学看成有着
独特规范框架的“社会制度”,设立出一套以追求客 观知识为己任的规范,依然是我们应该承继并发扬
的研究路径。 一、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一战及随后发生的经济
危机,充分暴露了现代科学的负面作用,于是,在 大众层面,批评、谴责乃至反科学的声浪四起;同
时,纳粹德国对科学施行种族主义政策,严重干扰 了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在科学已经成为一项职业
的历史情境下,为了探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
系,为了捍卫科学事业的正当性,为了抵制社会对 科学自主性的压力,默顿引入了“科学的精神特质” 的概念,即“用以约束科学家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
规则、规定、惯例、信念、价值观和基本假定的综 合体”_2l询 ,希冀以此在全社会提倡对科学和科学
家的尊重与爱护,给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民主的 环境。
深受帕森斯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影响的默 顿,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了他对科学的考察之中,进
一步把“科学的精神特质”深化概括成了“科学的制 度规范”。他认为,科学规范是科学的制度性目
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所决定的。“制度性 规则(惯例)来源于这些目标和方法。学术规范和道 德规范的整体结构将实现最终目标。”l1j3 而在默
顿看来,这个最终目标在于:“知识是经验上被证
①后又更名为《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收录在默顿《社会理论 与社会结构》这一论文集中。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胡明艳(1984一),女,安徽无为人,博士,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科技伦理、科技与社会研究。 ・2l・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对规律(实际是预言)的陈 述。”¨ ∞显然,默顿这里给的“知识”的定义是逻
辑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被等同于真理,科学的
内容仅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任何个人的主观 因素和社会因素都是非客观的干扰因素。设立科学
规范就是要把科学知识同这些因素隔离开来,从而
保证科学知识的纯洁、客观。 在这种科学观基础上,默顿根据大量科学史上
的实例,设置了以下五条规范①。 (1)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包括两点:第一,
在对科学知识的评价上,默顿认为:“关于真相的断
言,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 标准,即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 致。”_1 J3 提出某个科学主张者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属
性都不再接受或拒斥这一主张的原因之列。第二,在
参与科学事业的机会上,科学“在各种职业上对有才
能的人开放”。这一条规则可以说是默顿科学规范体 系的核心要素,鲜明地表达了默顿设立科学规范的
目的,为科学的客观性提供了根本保障。
(2)公有主义(communism)。在科学知识的交 流与传播过程中,默顿认为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
社会集体协作的产物,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发现
者个人对于这类遗产只有很微小的权利,即给予冠 名权,仅仅能够要求对于这种发现权的认可与尊
重。科学家们要谦逊地承认他们的科学成就是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的。这条规则与资本主义经济中把技
术当作“私人财产”的概念水火不容。 (3)祛利性②(disinterestedness)。默顿认为科学
家并非那些具有不寻常的完美道德的人,而和从事 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具有各种从事科学事业的动机, 但是,推进科学知识的进展这一科学体制的目标高
于科学家的一切个人利益。作为科学从业者,科学 家们要遵守这一制度性的规则,从而保证科学知识
中因个人利益而致的偏见和错误被排除掉,使得科
学知识从不太可靠的个人知识转化成可以信赖的公 共知识。
(4)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默顿 指出,与此前的规则不同,这一规则既是方法论的
要求,即需要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把判断暂时悬
置、对信念进行公正的审视;同时,也是制度性的 要求,即通过同行评议等形式,把已有的科学理论
都置于一种科学共同体有组织地不断进行检验的状
态,是“一种受规范约束的并且是通过社会组织起
・22・ 来的认知警戒制度” 。Ⅸ。
(5)独创性(originality)。这个规范要求科学家 生产前所未知的能被广泛认同的信息,提醒他“增 进知识是他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以及大大增进知 识则是他最大的幸福”_l 。 总之,科学规范结构中的各个不同要素,都是 通过保证实证知识在得到认可之前,把先定的客观
性标准有效地应用于一切知识主张,从而服务于科 学的制度目标。由此,默顿把科学当作具有独特精 神气质的社会建制,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进而催 生了对科学奖励制度、科学社会学分层、科学交流 以及科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从
而成功地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开辟了除 哲学和历史之外的研究科学的新视角,产生了积极 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就连反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的 SSK主将巴里・巴恩斯都这样评价:“默顿确立了
一种研究方法,把科学看作是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 社会制度,并对它进行了分析。这一方法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是这一领域的社会学家所能够运用的唯
一的理论方法,而且在今天,它仍然是富有成效和 很有影响的方法。”ll 另一-位SSK的主力成员马尔
凯同样说道:“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科学的精神
气质这一论述是有影响了的,其影响通过它持续三 十多年的活跃性可以证明。”
二、对默顿科学规范的批评
尽管默顿提出科学规范之后,产生了积极而广
泛的影响,但是,他的观点也立即受到了来自一些 社会学家和科学家的批评。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
年代之交,批评之声一度高涨。 作为最早的批评者之一,卡普兰认为:“科学 家们严重背离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在欧
①一般认为,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主要是“普遍主义、公有主义、 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四大规范,这里,笔者主要比照齐曼 在《真科学》中的框架,根据默顿的《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 发现的优先权》两篇文章,整理出了五大规范。实际上,默顿还 有一条“谦恭”规范,即“承认前人所留下的知识遗产使我们受 益匪浅”;“科学家强调他个人的局限性以及科学知识的局限 性”。(参见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 印书馆2004年版)笔者认为,这条规范的含义基本上已经含纳 在了“公有主义”之中,而且,似乎也没有对默顿科学规范理论 整体架构产生有如本文中所述的五大规范那样突出的影响,所 以这里没有囊括进来。 ②通常译作“无私利性”,本文借鉴曹南燕的观点,认为译作“祛 利性”更符合本义。详见曹南燕:《论科学的“祛利性”》,《哲学 研究》,2003年第5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洲,四个建制的强制中只有一个是存在的,即有条
理的怀疑主义”,“但是这一规范并非流行于科学家 的活动之中,而在于市民的活动之中”。 巴恩斯和多尔比则认为:“科学并没有一种不 同于其他任何社会建制的特殊的精神气质。”_4_2 。
相较于上述这些批评,SSK成员、也是科学家 的马尔凯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解构更为彻底。首先, 马尔凯依据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指出默顿规
范是“不完善的”,实际的科学家已经至少是相当频 繁地偏离了默顿假定的规范中的某些部分。其次, 他引用米特罗夫的观点,认为科学中至少存在两套 规范,对促进科学的繁荣都是必要的。原初规范中
的每一种都伴随着另一种对立的规范,后者从截然 相反的方向维护并规定着行动。接着,马尔凯又指 出默顿的规范并没有被制度化,“对大多数假定的
科学规范和反规范的遵从在很大程度上与专业奖励 分配的制度过程没有关系”_5j】 卜” 。对此,马尔凯 引入古尔德纳的观点,认为道德规则与其说是得到 了遵从,不如说是磋商的结果。所以,不论是默顿
的规范,还是米特罗夫的反规范,都不过是服务于 科学家社会利益而采用的辩护语汇,是一种意识形 态,被用来评价、证明和描述科学家的职业活动,
却没有在科学共同体中以普遍认同的方式制度化。 在根本上,这是因为“规范的意义总具有社会偶发
性,即它取决于变化着的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者的解 释” J=【 。知识生产不能被看作遵从任何一套特定
的规范形式的简单结果。默顿科学规范的两个层 面,即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这两类规则中的任
何一种都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贯彻实施它们 就是一个持续的文化的再解释过程”_3 J】 。质言之,
默顿规范是科学共同体“建构”出来的,对它的解释
与应用要随着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改变。既然不同的 社会拥有迥然不同的规范,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 必要去确立一套规范作为科学家的指南。
总之,马尔凯不仅指出默顿科学规范在实际科 学活动中屡屡被违背的现象;更运用了SSK的哲学 立场,认为根据科学规范的解释和应用都具有不可
避免的社会文化语境特征,因而不存在默顿所依据 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那种超越一切语境的纯粹客 观的规范,最终以“规范磋商观”在根本上颠覆了默 顿设立科学规范的必要性。
三、走出批评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对默顿规范的批评大致集 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的规范在实际上多
大程度上影响(决定)了科学家的行为?第二,科学 的规范是科学特有的吗?第三,也是最具颠覆性
的,设立科学规范这种行为本身及其所依据的逻辑
实证主义科学观和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是合理 的吗?
对于第一个批评,其实默顿本人早已指出,科 学规范没有明文规定,而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即
通过师长的教导与效仿个人榜样而习得的。它既包
括技术层面的规范,也包括道德上的行为规范。大 部分科学家也许不能直接讨论这些规范,但是,这
些规范已经通过惯例、格言、规则等方式被科学家
内化了,成了他们的科学良心和道德共识。 ¨J3∞ 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默顿设立的这
一套规范实际上是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意义 上的。他并没有直接描述历史现实,也不是凭空捏
造,而是建基于大量的历史案例,从中抽象出来这 样一套规范,发于经验又高于经验。I 6_ 故而,默顿
的科学规范理论并非科学家所实际遵守的行为准则 的真实写照,而具有很大程度的应然意义上的指导 性。对于因为实际中有违反科学规范的现象就否定 科学规范正当性的做法,默顿自己就做过反驳:
“在任何制度领域中,社会规范都没有与社会实践 完全相符。偶尔违反规范的情况并非导致这样的理
论结论,即规范仅仅是认识论的或仅仅是意识形态
的东西。” 的确,事实层面对于默顿科学规范的 证伪,并不能否定价值层面科学规范建立的必要。
科学作为一项与众不同的执着于客观可靠知识的社
会建制,恰恰是因为它有着更有力的约束法则。在 笔者看来,其实,退一步讲,即便是把默顿规范完
全解读成“应然的”,也不会因此而致使默顿规范丧
失价值。因为,在“实际”与“应该”、“理想”与“现
实”之间保持张力,我们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来认 识、理解科学。
至于第二个批评,应当说,默顿的科学规范基
本上说清楚了科学的特质。首先,科学与宗教、政 治、经济等社会建制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比
如,科学制度中的有组织的怀疑,是把一切既有理 论始终置于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全面监控与待检
验状态下,这在覆盖面、严密性和彻底性等方面,
是任何其他社会制度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不可否 认,就追求客观性以及防止和避免个人与社会因素
对知识内容的浸染而言,还没有哪一种社会建制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