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1.圆明园的毁灭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抓住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落没进行对比,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1、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由圆明园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照片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文学沉淀,让学生感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身处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然后抓住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化为灰烬”的心痛。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也为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老师再引导学生说话“你心痛些什么?”“看看这把火烧毁了什么?”3、运用录象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的大致经过的录象,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而李老师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王英琦。
该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以及它被毁灭的经过。
圆明园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皇家园林,它以前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抢走了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甚至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不能拿走的物品。
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使得整个北京城都被烟云笼罩。
这篇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目的是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021年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圆明园的毁灭练习卷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型转换1.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①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②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③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2.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①圆明园中有民族建筑。
圆明园中有西洋景观。
②侵略者放火烧了圆明园。
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了。
3.仿照例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例: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大奖。
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
他的作品不但获得了国内大奖,而且获得了国际大奖。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圆明园也叫圆明三园。
二、排序题4.按一定顺序排一排。
(1)元清唐宋明_______________(2)圆明三园长春园皇家园林园林______________三、填空题5.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
(2)读课文第三小节,说出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
________(3)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你知道是为什么吗?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买上帝的男孩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着街边的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有的说没有,有的嫌他在捣乱,都不爱搭理他。
天快黑了,第29家商店的店主,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男孩。
他笑眯眯地问男孩: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人,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叔叔帕特普鲁抚养大的。
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
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准备】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3)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子?围绕上述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
归纳探究的问题:① 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的博物馆和艺术馆?2、自主选择第2、3或第4自然段,合作、探究学习。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二、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微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
宫小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为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同时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我在课上设计的一处小练笔。
下面我就以“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激情写话”为主题,开展此次微课教学。
同学们,请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你们可能会说: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还有多美?圆明园的建造花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甚至还想知道,当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时,清朝的军队为什么不保护……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收集后整理出来的——《圆明园之最》。
我想,它能解答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请你读一读。
读完后你的心震撼吗?为什么震撼了?你们可能会说:被它的规模宏大震撼了,被它里面的珍奇异宝震撼了。
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
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老师给你一个建议:如果想让你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可以运用排比的形式,还可以运用反问的手法。
写完,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老师也写的一段话,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损失。
本文将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背景,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一、背景及毁灭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
它由两个园区组成,一个是圆明园,另一个是颐和园。
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占地达3500亩的大园林。
它以汉代皇家园林为蓝本,结合了中国南北园林之长,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中有大量的建筑、雕刻和园林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量仿制欧洲的奇观和园林建筑。
因此,圆明园也常被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
不幸的是,在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毁了圆明园。
当时,中国清朝政府已经答应赔偿英国的损失,但欧洲国家却对中国的巨额赔款不满意,因此,英国联军派遣部队进攻北京,占领了圆明园并放纵蹂躏、掠夺和烧毁。
最终,圆明园被完全摧毁,数百年积累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被无情地毁掉了。
二、知识点1. 古代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指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宫廷为皇帝建造的花园。
它们是以人工雕枯山,凿石开渠、格木营树、塑缩伎俩、池池泉泉、以及各种建筑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园林自然优美地融入人工设施,具有独特的风景美和文化价值。
2. 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建筑形式,它包括亭、楼、榭、阁、殿等。
这些建筑又分为山院式、水院式和岛屿式三种类型,根据场地的不同,建筑的数量和种类也各有不同。
3.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花园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包括美学、建筑学、园艺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它充分表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价值。
4.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物,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迹、文物、博物馆、遗址、文化景观、艺术品等,它们记录和保存了人类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文化表演、传说故事等,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
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词语解释:
销毁:毁掉。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估量:估计。
2.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 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 至4 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情况。
第三段(第5 自然段):讲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第四段(第6 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了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
4. 写作手法:
-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尾表达了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景象,更加突出了圆明园毁灭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深刻教训。
- 列举数字:文章在介绍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收藏文物的情况时,使用了大量的数字,使描述更加具体、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导语】《圆明圆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描述了圆明园昔⽇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化的⽆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径的⽆⽐仇恨,激发⼈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圆明圆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
众星拱⽉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园风光的⼭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雷峰⼣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在幻想的境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物。
上⾃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6⽇,英法联军侵⼊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的东西,统统掠⾛;拿不动的,就⽤⼤车或牲⼝搬运;实在运不⾛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18⽇和19⽇,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
⼤⽕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课⽂简说 这篇精读课⽂描述了圆明园昔⽇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化的⽆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径的⽆⽐仇恨,激发⼈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语⾔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
题⽬为“毁灭”,却⽤了⼤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与仇恨。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 赖小珍 邮编:511300 电话:82828890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
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
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
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历史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课前
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
多、更形象的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学习第一自
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三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和写读后
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
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
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
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
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圆明园有关的图片,问:看后有什么感受?
2.读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读通顺课文。
2.学习生字词。
3.指导书写。
4.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读首尾,激发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品味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
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抓住两个“不可估量”来体会)
3.师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4.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同桌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掠、毁、任意、烧”等词来体会侵
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3.“灰烬”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4.谈感悟。
5.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
6.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