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技术方案为了完成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本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结合了相关技术规范和实际情况。
本次评价更新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评价范围包括主区和发展方向区。
本次工作任务是在上轮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两年内主区和历年发展方向区的用地情况、统计数据、经济数据等的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为开发区扩区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测算、图件编制、数据库建立、成果编制、成果验收、存档与备案。
技术方案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技术步骤如下图1所示:图1:技术路线图1、准备工作为了准备好调查表,需要设计基本情况调查表(规程附录表F.1、F.2、F3);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表(需要根据调查计划另行设计,以及规程附录表F.7);管理绩效、土地供应状况调查表(规程附录表F.7、F.10);典型企业调查表(规程附录表 F.11);以及其他表格,例如规程附录表 F.4、F.5、F.6、F.8、F.9等汇总统计表,评价和潜力测算表格等。
2、用地调查1)编制工作底图为了编制工作底图,需要搜集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地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航空遥感影像图等制作工作底图,并收集准备城市规划图、供地图等相关图件。
2)调查方法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有各部门管理资料整理、实地踏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识、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
应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收集各类资料,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或报表、经济社会普查、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成果资料。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国土资源部二〇一四年四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工作准备 (3)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10 成果编制 (10)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前言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均为规范性的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解释。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略)本规程其他起草人员:(略)引言为规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和区位调整审核、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国土资源部二〇一四年四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围 (1)2 规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工作准备 (3)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10 成果编制 (10)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附录 A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附录 B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附录 C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附录 D (规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附录 E (规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附录 F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附录 G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附录 H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附录 I (规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前言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均为规性的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解释。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略)本规程其他起草人员:(略)引言为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和区位调整审核、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1 围本规程规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容、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成果要求等。
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一、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人均绿地面积:批绿地与常住人口的比值道路宽度:指道路红线的宽度。
快速路:若承担有其他城市交通功能时,道路宽度可适当增加。
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调整系数不得超过1.5;人口在200万以内的城市调整系数不得超过1.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公共绿地与常住人口的比值。
3、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一)城市郊区及乡(镇)所在地,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66m2;(二)平原地区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200m2。
村庄建在盐碱地、荒滩地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m2;(三)山地丘陵区,村址在平原上,每户面积133m2;在山坡薄地上的,每户面积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m2。
人均耕地面积666m2以下的,每户宅基地面积可注:A指青岛、烟台、威海市;B指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泰安、莱芜、济宁市;C指德州、滨州、聊城、菏泽、临沂、枣庄市。
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1、工业用地控制指标1.1指标解释(1)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算公式: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全省城市划分为7个类别。
工业项目按照其行业类型和城市类别,不得低于规定的投资强度控制指标。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其中: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采用国土资源部规定的指标。
工业项目按照其行业类型不得低于相应的指标值。
(3)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和堆场占地面积之和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堆场用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x100%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得低于35%。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0.07.08•【字号】宁自然资办发〔2020〕36号•【施行日期】2020.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的通知宁自然资办发〔2020〕36号各市、县(区)自然资源局,宁东规划建设土地局,自治区自然资源勘测调查院: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1007号)精神,为客观准确反映全区和市、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一步落实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工作要求,现就做好2020年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价范围和时点按照整体评价“每年一次”、开发区“每五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价,全面评价年期间每年进行监测统计”的要求,2020年度开展整体评价和开发区监测统计。
整体评价以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覆盖全区22个县级行政单位;开发区监测统计对象为《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发区整合优化和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党办〔2018〕82号)确定的22个开发区和苏银产业园。
评价时点统一为2019年12月31日。
二、主要任务(一)整体评价。
按照整体评价技术方案(见附件1),组织开展市、县级行政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各市、县(区)于2020年8月7日前组织完成基础数据收集、填报,并报自治区自然资源勘测调查院审核。
自治区自然资源勘测调查院于2020年9月底前完成基础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并按要求报部。
10月底前,完成自治区整体评价汇总分析工作,并按要求提交成果。
(二)开发区监测统计。
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一、涟源经济开发区概况涟源经济开发区创立于1992年3月,国家发改委核定面积为413.00公顷,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涟源经济开发区开发范围为涟源大道和工业路以东、涟水河以北、群英河以西、娄涟高等级公路经北200米范围内的新中、马头山、木灵等8个村,实际托管面积已达830公顷;开发园区内现有企业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涟源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平台,工业发展基地,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轻工产品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涟源新材料产业园”,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二等奖,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 在娄底市产业园区绩效考核中排第三名,获得涟源市三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1、区位优势条件涟源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是湖南省的几何中心,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交通便捷,距涟源市中心2.7公里,距娄底市30公里。
娄涟公路与二广高速互通空腹而过,207国道纵容南北,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横贯东西,湘黔铁路、沪昆高铁毗邻南边,涟水河绕区而过。
区内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三横三纵的交通要道框架形成,多条园内公路修成。
2、社会经济条件自建区以来,涟源经济开发区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态势。
以机械制造、新材料、轻工产品、医药作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仓储、物流、运输、房地产、金融等产业。
其它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站,日产5万吨的水厂。
,涟源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35.08亿元,累计完成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
3、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化二型”为基础。
涟源经济开发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高速度发展”的发展理念和“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建设园区。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25•【字号】晋政办发[2013]98号•【施行日期】2014.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9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0月25日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第一条为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我省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设区市人民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评价。
第三条考核指标设置(一)亿元投入与产出的耗地类指标。
包括:1.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指标,旨在考核各市当年亿元投入与产出消耗的建设用地面积。
由“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和“亿元财政收入消耗建设用地量”3个指标组成。
2.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指标,旨在考核各市当年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与上一年相比的下降程度。
由“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下降率”、“亿元GDP耗地下降率”和“亿元财政收入耗地下降率”3个指标组成。
(二)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指标,旨在考核各市土地供应、实际利用及未利用地的开发水平。
由“土地供应率”、“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率”及“未利用地计划完成率”3个指标组成。
第四条考核实行百分制(一)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类指标为60分。
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为25分。
其中,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均为10分,亿元财政收入消耗建设用地量为5分。
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为35分。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国土资源部二〇一四年四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工作准备 (3)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10 成果编制 (10)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前言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均为规范性的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解释。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略)本规程其他起草人员:(略)引言为规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和区位调整审核、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成果要求等。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班级:土管12-1 学号:20126961 姓名:陈杨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阶段,人地矛盾尖锐。
如何缓解这种矛盾,如何利用好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为集约利用方式,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城市用地潜力,走内涵式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主要是就近年来的阐述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迫切性;简单总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土地研究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sharp. How to alleviate this contradiction, how to use the good land, especially the urban land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china's land use situation demands that we must change the land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intensive us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use,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fully tap the urban land potential, take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type city.thepaper analysesthe urgencyof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of ourcountry;simple summary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of the impact factor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index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bout our country’s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city;land for construction;intensive use;evaluation1 研究背景当今世界,城市土地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
探讨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热门问题。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前期,受郊区廉价土地的诱惑,城市盲目向外蔓延,这种日益扩大的城市蔓延现象,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和林地资源,使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许多在这片占老大陆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也在这场过度郊区化中大批灭绝,同时也导致了城市用地规模的不合理扩张和城市土地资源的粗放化经营,引发了通勤成本高、出行时间长、中心区衰败、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为0.9hm2,仅为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33.9%,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0.1h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
从1981年~1998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净增约139万km2,总量增长1.87倍。
这种增长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将进一步持续下去。
同时来自国土资源部专项调查表明,我国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从1996年到2004年不到l0年时间内,全国耕地减少了l 亿多亩;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租放利用,甚至浪费。
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日益匮乏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扩张迅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2],土地集约利用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4],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利用现象[5],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对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尤为重要[6]。
2土地集约利用内涵集约利用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用地研究,来自于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
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其基本涵义是指增加土地投入.获得土地最高报酬。
一般把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技术和劳动投入量看作是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表示土地与资本、技术和劳动的结合程度。
所投入资本、技术和劳动越多,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随着城市土地的研究,借鉴了农业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性、复杂性,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没有形成共识。
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下,高效的管理方法,产出高的经济效益。
[7];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单位面积的投入及其使用状况[8]。
但是最终达成了三点,其如下: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和较高强度开发利用相联系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要以一定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为基础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明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外,我们需要知道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剖析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可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因素:人口因素、土地价格因素、土地投入因素;间接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土地市场因素、生态环境承载力因素、土地投机因素、土地政策因素、税收因素、心理因素[9]。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1为什么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针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背景,国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开展,但是,以往开展的土地调查工作仅大体摸清建设用地的数量及其变化,建设用地的质量、利用程度及可供挖掘的潜力状况等却是未知数,因此,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开展评价迫在眉睫。
3.2土地评价体系的形成当前主要集中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及潜力评价。
现状评价主要是根据当前土地利用情况及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计量方法,对耳前状况的一个评定;而潜力评价是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一些土地利用优化措施,评价城市土地利用中潜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但是总的来说,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较多[10-14],但如其他所有评价体系的研究一样尚未有公认的标准。
3.3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1.北京大学的赵鹏军,采用目标法从高效化与集约化两个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高效化、社会效益的高效化、环境效益的高效化与土地利用的充分化、土地利用的紧凑化、土地利用的综合化七个子目标方向构建了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评价体系21个指标。
2.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力与邱道持,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经济效益、土地生产率四个方面确定了9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并且运用熵权法对北京、上海等13个特大城市进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经济效益评价。
3.同济大学的何芳教授,从总量经济效益、水平结构集约、垂直空间集约、动态潜力四个准则层,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社会生态效益、用低比例、土地级差潜力、土地利用强度、时间尺度七个要素层构建了3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因子。
3.4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对象包括宏观城市总体评价、中观城市功能区评价、微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的评价。
并且建立了各自对应的不同的指标体系。
3.5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1.同济大学的何芳教授,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这也是目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最常用的方法。
2.东北师范大学的陈鸥,采用极限条件判别法,首先将标准值分为若干组,并选取一组作为极限指标,将所需评价地块相应指标与该极限指标对比评价,从而确定城市土地地块利用状况。
该方法对于地块评价结果偏低,需要进一步的判别。
3.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力、邱道持采用熵值法确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权重,并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5]。
4.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理论方面并未形成体系,在评价指标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在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评价指标合理值选取、评价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6]。
具体如下: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当前的学者对于建设用地的理论研究颇多,但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研究较少,同时也缺少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关系研究。
2.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值确定研究。
土地利用建设评价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判读。
有必要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学科,从多角度出发,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值取值的方法和合理值的标准。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不完善。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4.GIS等技术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在初期。
技术发展在初期,没有具体的时间模型需要未来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1]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一以江苏省为例.资源科学. 2006,28(6): 112-119.[2] 杨东朗, 安晓丽.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经济地理, 2007,27(3): 470-475.[3] 邵晓梅, 刘庆, 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宄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 2006,25(2):85-95.[4] 高志强, 刘纪远. 基于遥感和Gl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遥感学报.2000, 4(2): 136-140.[5] 郭爱请, 葛京风.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资源科学. 2006, 28(4): 65-70.[6]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 412-422.[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0(5): 1-5.[8]丘金峰主编.房地产法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9]贾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冈素分析及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05.[10]韦东, 陈常优, 屠高平.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研究——以我国30个特大城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2).[11]吴郁玲, 曲福田, 冯忠垒.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6(08).[12]许坚, 邵捷传. 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05(06).[13]龚义, 吴小平, 欧阳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浙江国土资源,2002(01).[14]杨红梅, 邱道持, 张传华, 等. 基于因素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02).[15]夏春云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2): 19-23[16]王业乔. 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