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19
百度文库+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5年8月目录1 编制依据 02 基本约定 0适用范围 0评价目的 (1)工作体系 (1)工作任务 (2)评价时点 (2)技术步骤 (3)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 (3)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 (4)标准适用说明 (6)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7)评价单元 (7)评价对象 (7)基础调查 (8)调查基本要求 (8)人口状况调查 (8)经济状况调查 (10)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3)定性分析 (16)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分析 (16)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分析 (16)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7)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9)定量评价 (22)评价方法 (22)评价指标体系 (22)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 (23)权重值确定 (24)理想值确定 (26)评价指标标准化 (28)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计算 (29)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 (30)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绩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2)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及评价结论 (32)汇总表格规范 (32)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 编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5)《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7)《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9)《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一、节约集约用地衍化为城市用地评价的过程(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提出和升华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任务日益加剧的基本国情,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集约用地首次作为国家要求被提出。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这一提法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称为“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确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管理来实现的发展方向。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同年下半年,中央对节约集约用地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一是“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三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
2012年初,中央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指示,已将节约集约用地从土地管理的现实手段,变为国家战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同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至此,节约集约用地从理念的提出,已经升华为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和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理念提出和升华后,国家层面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是衡量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详细介绍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的内容。
第一步,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建筑面积比、地下建筑面积比、容积率、空置率和绿化率等指标,下面详细介绍这些指标的含义及其评价标准。
土地利用率是指建设用地年均使用量与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的比值,评价标准为60%以上为合格,80%以上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
建筑面积比是建筑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评价标准为0.5以下为合格,0.6至0.8为良好,1.0以上为优秀。
地下建筑面积比是地下建筑总面积与地上建筑总面积的比值,评价标准为0.3以下为合格,0.4至0.6为良好,0.7以上为优秀。
容积率是指建筑总体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评价标准为1.0以下为合格,1.2至2.0为良好,2.5以上为优秀。
空置率是指建设用地中空置的土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的比值,评价标准为10%以下为合格,5%以下为良好,3%以下为优秀。
绿化率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的比值,评价标准为30%以上为合格,40%以上为良好,50%以上为优秀。
第二步,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的评价标准,需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制定。
对于发展早期的城市,土地利用率应该以60%以上为合格,而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则应该以90%以上为优秀。
因此,评价标准应该和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三步,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的实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数据统计系统。
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机构,要加大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的政策引导和指导力度,尤其是在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评价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中,以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总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指标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的政策引导,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统计系统,以及完善政策法规来推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经营科学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开发区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集约利用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统一评价标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目标1.量化化土地利用程度:通过评价,量化化开发区土地紧凑利用的实际程度,明确各类用地的利用效率。
2.规范开发区土地利用: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的功能定位及合理用地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尽在有效使用中。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评价,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引导开发区合理开发土地,避免浪费和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1.土地利用率:评价土地的紧凑程度,即单位面积内的土地利用面积。
可通过计算开发区不同类型土地的总利用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得出。
2.用地结构合理性:评价土地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建立合理可行的用地结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
3.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性,包括土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4.土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地环境质量是否达标,包括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5.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土地利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审批、用地监管等方面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三、评价方法1.数据调查与收集: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收集,包括土地利用面积、用地结构、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土地利用率、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资源利用效率等评价指标。
3.问题识别与改进: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4.评价结果公示:将评价结果及改进意见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公开听证,充分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议摘要:为了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更好地了解,为制定出的城市土地利用管理政策能够更加的科学有效,前几年,国土资源部就曾下发文件,推动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
本文首先将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含义,随后论述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作用,最后探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国土资源部;城市建设用地在2014年到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正在持续推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定位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健全,从而跟上时代的需要。
1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概念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评价城市当中的建设用地,通过经济以及法律等相关手段定性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以及用途,从而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当地政府所开展的建设用地政策也会更加科学合理[1]。
2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当中,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近几年所推行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当中的数据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的空间布局工作都变得非常顺利,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也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撑。
总而言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需要被不断实践。
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所获取数据的方式非常科学合理,有着非常强的先进性,并且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有着十分全面的内容,可操作性强。
3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开展之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体系在数据、指标等部分依然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以下便是对不足之处的阐述。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渐凸显。
如何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提高粮食生产力和农业产出,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耕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尽可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效益。
本文将从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耕地资源面临较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2亿公顷,比上年减少0.37%。
而粮食产量却需求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容乐观。
在耕地利用上,目前我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和低效的现象。
首先是土地碎片化严重,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土地碎片化,农户分散经营。
这样的农田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其次是耕地流转不畅,一些农户因为缺乏土地经营能力或其他原因,导致部分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
再者是耕地污染问题,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和排放,导致土壤和水资源受到污染,也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二、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1. 土地碎片化严重,农田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
2. 耕地流转不畅,农户自愿流转意愿不足,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
3. 耕地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和排放,土壤和水资源受到污染。
4. 耕地资源不平衡,一些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困境。
5. 耕地转化为非农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工业、商业用地,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三、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要评价我国耕地集约利用,需要从产出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首先是产出效率,即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
只有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才能有效利用耕地资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正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穗府办〔2014〕12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国土资源工作的意见》(粤发〔2012〕22号),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切实增强土地资源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加快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提升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耕地保护(一)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根据省下达我市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市政府与各区(县级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年度土地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由各区(县级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负总责,确保全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92.0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68.52万亩。
(二)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根据省下达我市“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制定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分解方案和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实施和验收、管护和报备等规定。
各区(县级市)政府根据目标任务分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立项、招投标、工程实施等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农业、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对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负责进行政策指导和评价验收工作。
(三)划定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
2014年底前完成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地块标图建库、定责到户工作。
广东省珠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珠海市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珠海市土地资源现状珠海市土地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未利用地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农用地方面,耕地主要分布在斗门区的平原地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林地则主要集中在山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香洲区和横琴新区,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等各类用地。
交通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未利用地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也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一)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随着珠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需要充足的土地资源来支持各类项目的建设,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规划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适当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数量。
合理调整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的比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
优化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比例。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形成包括2015年度区域初始评价、2016年度区域更新评价、2017年度区域更新评价在内的3轮评价成果,评价时点为评价年度上一年年底。
评价以城市为单元,以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覆盖了全国___个省(区、市)及______生产建设兵团的___余个城市。
近期,部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现将评价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价工作基本情况根据《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______〔2014〕___号)的要求,部决定用5年时间开展全国80%地级以XX市和60%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015、2016、2017年,分别有___个、___个和___个城市参与评价①,占全国城市总数(___个)的85.2%、87.1%和86.4%,覆盖面符合文件要求。
其中,2017年度地级以上参评城市___个,占全国地级以XX市总数(___个)的93.8%,县级参评城市___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___个)的80.4%②。
2017年度各省(区、市)参与汇总城市个数见附件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评价选取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___(以下简称“地均___”)、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地均固投”)、单位___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___地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固投地耗”)等__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测算,以反映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水平。
同时还根据多项指标综合计算各城市的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对各城市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各指标解释详见附件5)。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形成包括2015年度区域初始评价、2016年度区域更新评价、2017年度区域更新评价在内的3轮评价成果,评价时点为评价年度上一年年底。
评价以城市为单元,以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0余个城市。
近期,部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现将评价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价工作基本情况根据《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的要求,部决定用5年时间开展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和60%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015、2016、2017年,分别有556个、569个和564个城市参与评价①,占全国城市总数(653个)的85.2%、87.1%和86.4%,覆盖面符合文件要求。
其中,2017年度地级以上参评城市273个,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291个)的93.8%,县级参评城市291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362个)的80.4%②。
2017年度各省(区、市)参与汇总城市个数见附件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评价选取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GDP(以下简称“地均GDP”)、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地均固投”)、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GDP地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固投地耗”)等①汇总分析涉及的人口、经济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由统计部门提供;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土地供应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完整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评估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二、编制目的本规程的编制旨在: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和要求;2.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3.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全国所有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四、评价内容1.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的空间利用能力,包括土地的面积、容积率等因素。
2.土地资源配置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在不同功能用途下的分配情况,包括各类用地比例、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质量等因素。
3.土地使用效益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的使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
4.生态环境保护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的绿化率、水土保持措施、生态修复等因素。
5.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规划的合理性、管理的严密程度等因素。
五、评价方法1.统计分析法: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数据统计,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评价。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开发区内企业和居民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评价,并据此进行评价。
3.定性分析法:根据各项指标的满足程度,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不同等级,进行评价。
4.专家评审法: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审,给出评价意见。
六、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方法的综合结果,给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数、等级等评价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七、改进措施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土地经济学论文 1 土地经济学论文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学 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 级: 土资1101 学 号: A03110379 姓 名: 郑惠玉 土地经济学论文
2 1.导言 ................................................................................................................................................................... 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 3 1.1.1研究背景 ...................................................................................................................................... 3 1.1.2研究区概况 .................................................................................................................................. 4 1.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4 1.2.1研究思路 ...................................................................................................................................... 4 1.2.2技术路线 ...................................................................................................................................... 5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6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来源 ..................................................................................................................... 6 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7 2.2.1经济观点的涵义 .......................................................................................................................... 7 2.2.2生态观点的涵义 .......................................................................................................................... 7 2.2.3社会观点的涵义 .......................................................................................................................... 7 2.2.4动态观点的涵义 .......................................................................................................................... 8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8 3.1 数据来源 ................................................................................................................................................ 8 3.2 研究方法 ................................................................................................................................................ 8 3.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8 3.4目标权重的确定 ..................................................................................................................................... 9 3.5目标的归一化处理 ............................................................................................................................... 11 3.6城市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 13 4.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13 4.1评价结果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 ....................................................................................................... 13 4.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特征分析 ................................................................................... 16 5.广东省城市的土地利用的对策 ...................................................................................................................... 17 5.1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采用的措施 .................................................................................. 17 5.2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的建议 ........................................................................................................... 17 6.结语 ................................................................................................................................................................. 18 土地经济学论文
3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三个要素与八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各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 最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集约度较高,呈现向东西两翼减小的趋势; 并从区位、 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广东省; 层次分析法
1.导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背景 在我国多数城市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到了30%左右,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并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致使城市土地利用产出非常低,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可以看出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 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如基本农 田概念的界定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土地征用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整理 、开发和复垦等制度 的实施 ,无不体现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 ,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 。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途径,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需求;应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来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人口的合理聚集程度;应发挥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使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土地投入;应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土地的置换等手段来最大范围的发挥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提高地价、税收、补贴等手段促进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挖潜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