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原理万能笔记

社会工作原理万能笔记

社会工作原理万能笔记
社会工作原理万能笔记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一)(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的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同怜悯、同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福利也不相同。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二)(1)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由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根据人们需求而提供的全面的、整体的、有步骤、有方法,以促成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是社会服务工作。

(2)其工作人员系非政府官员,服务组织多是社会团体或民间机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一些教育、咨询服务和发展机构开始尝试进行该类服务。

(三)社会工作的性质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1)人类的互助和救助行为,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就此意义而言,社会工作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

(2)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1601年,英国女王伊莉莎白颁布“济贫法案”,这是社会工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此后,社会工作在欧洲大陆和北美的一些国家都有所发展,并出现了专业组织。

到了20世纪,社会工作内容的扩大和社会工作组织与社工人员的剧增,使得社会工作教育逐步成为一项重要事业。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中,已经设立社会工作系或学院,社会工作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中国的现代社会工作事业,大体上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解放后,社会工作的研究和教育一度中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又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一)(1)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人、群体和社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些国家把为全社会成员服务的某些工作也纳入社会工作,这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的延伸。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2)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或人群,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他们往往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的地位。(3)社会弱势群体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社会弱势群体一般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难的群体。

②社会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③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弱势群体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工作的对象也在扩大,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的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

对象:贫弱群体——全体国民

性质:补救性、治疗性——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

(二)(1)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社会工作的实施首先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存在,即社会中的某些人的正常生活出现了问题,然后才是社会工作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应。因此,社会的领域是由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确定的。

(2)社会工作领域可以分为理想的和实际的两种。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和由于社会工作者在认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暂时未能进行干预者。与之对应,我们可以把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者成为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

(三)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以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指出,按生理、心理特征人生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心理的或社会的压力,遭遇危机。按人的成长过程将社会工作分类,可以明确指出,它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帮助人们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务。按生理特征,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社会工作是帮助人解决困难、从事正常生活的服务活动。服务对象的困难是社会工作面对的直接任务,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分为: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因身体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问题或挫折而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冲突而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因住房问题影响正常生活等等。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是当事人,也是社会工作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权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后的福利、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偏差和失范不但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包括自我封闭、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和劝导帮助行

为人改变陋习,而对犯罪者则通过感化及其他服务使其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以改恶从善。(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①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舍此,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②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③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4.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既有利于受助者,又有利于社会,把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当作社会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其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人们有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的需求,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

(二)救难的功能。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三)解困的功能。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我们可视为解困。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及其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承诺,所以它解决有关个人困境,特别是其不希望他人知晓的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发展的功能。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发展不但发生于人们尚未遇到困难而进行预防性增能之时,也发生于遇到困难但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难以克服之时。

(五)复原的功能。社会工作能够减少、消除导致社会功能失常的一些因素,使之逐步恢复正常,使案主乃至社会问题得以减少,使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复原功能是指恢复收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后补救,消除产生问题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恢复其原先功能或产生新的替代功能,以取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六)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

(1)一是社会工作设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通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服务的计划与发送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调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二是社会工作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为困难人群、弱势群体所用。具体细分为:

①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协调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弱势群体成员所用。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案主所面临的困难的性质和状况,向他们提供可资利用的福利资源的信息,并具体帮助他们了解申请社会救助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向特困者介绍如何申请和领取困难救济,使其从社会中获得必需的生存资源。

②社会工作者积极为社会弱势人群争取资源,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工作者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促使国家和政府积极修正、调整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之有利于弱势人群;应当积极动员并争取来自社会的、社区的、民间组织的、慈善机构的、富裕阶层的等各种力量关心弱势群体,增加物质、资金和设施的投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七)预防的功能。社会工作预防的功能是指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一般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①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先警报。社会变迁加剧,人际关系疏离变得不可避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两极分化可能发生,这些都是可预期的。

②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

开展工作:一是强化个人或群体的功能,提高他们对面临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思想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资源积累。二是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和强化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工作的主任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有效的因应。

(八)稳定社会的功能。社会工作主张通过疏导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扮演调和及疏导者的角色,其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对社会贫者、弱者施以援助,协调、化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条件,既方便了案主,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九)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它是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制订社会政策、组织社会资源、开展公共教育、实施公共福利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它是社会工作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

第二,微观层面。它是社会工作在实务层面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工作提供直接服务的实务模式,即通过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跟进服务等环节,帮助那些面对生活困难和问题的个人、家庭、社区,激发潜能,解决问题。它是社会工作功能实现的过程模式,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1.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的灵魂,产生于宗教、社会改革和福利运动的社会福利观念反映了对人的关怀,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观点,是社会工作价值变化的向标。

(一)广义的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

狭义的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此类福利是应急性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社会福利的功能

(1)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2)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

(3)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4)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5)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6)社会服务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吉登斯)

(7)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主义的助人要素。

2.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制度是指一整套目的在于改善公民生活素质的福利理念、资源、机构等构成的社会系统,它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一样,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

福利制度的存在是满足社会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主要构成要素:资源,组织,人力,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

社会福利制度是位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透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现上述目的,社会工作专业则正好充当了社会服务传递体系的角色,发挥着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并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社会福利的分类:(二分法)

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三分法):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以及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社会福利的功能:

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有积极作用

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改善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

(1)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单位办社会福利转向政府、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等多方共同举办的责任共担模式。

(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归属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现行的社会福利机制框架里扮演着核心的作用。

(3)同居民需要相关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发展成社会化的模式

(4)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开始进入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社会工作职业化已初现端倪。3.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一)巴勒特认为:价值是指被认为好的或应当追求的东西,是一种主观判断。社会工作所朝向的目的或追求的目的,便是社会工作价值。西坡林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是一种与理想的目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有益于人群的最终状态相关的态度。

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二)现代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1)现代社会工作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人的尊严以及人人平等,都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人都无权破坏这些准则;(2)现代社会工作认为,社会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对于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某种不健全和缺陷,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干预。

(三)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

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四)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从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工作是与价值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

不过,最初的社会工作所秉持的价值基础是怜悯,而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总体关系看,价值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它确立了社会工作

的专业特质。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看,价值构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乃

至全部。高登斯坦把社会工作者称为“价值注满的个人”。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关系看,价值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具

有重要的影响。

(五)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 A 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 B 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体系,指社会工作者奉行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是

社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C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即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

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专业伦理一般也称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二)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1)社会工作者应当以人为本,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专

业责任感;(2)社会工作者应当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对待案主;(3)社会工作者应

当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对待案主;(4)保守秘密;(5)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同事和

合作者,与他们协同工作

2.特点

从实施范围看,专业伦理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

从内容上看,专业伦理与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人

们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从表现形式上看,专业伦理比较具体、多样,有较大的实用性。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功能

它成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指针或行为准则,规范该专业人员的言行。

它使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凭借其专业伦理维护专业的原则、权威。

它作为一种标准,能借以评判该专业的实施效果。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一)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提示方法

2、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1)社会工作实务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斥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用或用处不大的传统存在两个错误:

A 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

B 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理解,实际上“理论概括”有高低程度不同。

(2)、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2.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2、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就出现了一种从功能主义出发的社会福利理论,被称为“社会行政观点的社会福利理论”。这一理论把社会福利视为解决社会失调或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以维持社会的整合和秩序。

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及后来学者对其进行的修正补充,为社会福利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框架。持新功能主义观点的社会学者将社会福利视为政府的一种积

极的干预措施。政府透过社会福利服务来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乃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必要性”,是为了达成社会体系的整合功能。帕森斯、默顿、斯梅尔瑟等对政府透过社会福利干预解决社会问题都持相当支持的态度。

2、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一些学者尝试用于社会福利研究。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福利国家的一个主要功能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冲突与紧张。他们指出了俾斯麦推行的社会政策的虚伪性。同时认为,福利国家的另一功能在于增加资本社会经济上的效率。对于福利国家是否如其提倡者所称达到社会平等的效果,冲突模型社会福利学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对福利国家的起源、演变及其本质的揭示是深刻的,有助于克服对福利国家认识上的片面与肤浅。但由于这一理论只提供了社会福利演变的一般性原则,因而难以用于具体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

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1、福利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

3、新剑桥学派

4、马克思主义

5、新保守主义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1)精神分析学(2)社会学习理论(3)人文主义理论

3.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一)预估理论

预估理论也可称为诊断理论,它在助人过程中主要起到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情境与问题等,以选择合适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具体的实施原则。

预估理论包含社会研究、问题分析、人格与情境的诊断,以及根据研究成果形成治疗计划或处理方法的程序。

(二)干预理论

干预理论就是用来影响人格变迁、社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改良以达成社会工作目标的方法和模型。干预理论具体包含治疗原则、方案运作、变迁过程及效益评估等各个细目。

通过干预而引起的变迁可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微观层次的变迁如个体行为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群体生活的促进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等。宏观层次的变迁如大型复杂组织的改变,社会改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一般而言,干预的结果多表现为微观层次的变迁。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1.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一)人类行为的涵义:“行为”一词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复合性(3)变化性(4)多样性(5)累积性(3)行为的分类

*正常行为(normal behavior)与非正常行为(abnormal behavior)

*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1)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

(2)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3)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台湾沙依仁)

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1)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2)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3)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4)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二)“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关于社会环境的构成,美国社会工作心理学家杰美因(Carel B.Germain)和布鲁姆(Martin bloom)认为可以分为物理环境、社会设臵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如家长会。

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1.沙依仁的概括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2.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方只有从与另一方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分析。*三个分析角度

A 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B 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C 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2.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

3.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

4.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5.老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五、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开始接触阶段

2、收集资料与评估阶段

3、计划与合约阶段

4、介入阶段

5、总结评估与终止

1、开始接触阶段

了解服务对象成为案主的过程

要特别留意案主对助人与受助的态度与感受。案主对“助人与受助”的态度与观念会直接影响其是否接受社会工作服务从而成为案主的决定,这提醒社会工作者要有分寸地引导当事人成为案主。

初步评估

初步评估的任务主要是要界定并确认案主的问题,对照机构功能看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案主对问题的看法是否愿意由社会工作者协助并有一个约定。

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案主之间所建立的助人关系,它是一种职业关系。

订立初步合约

2、收集资料与评估阶段(诊断)

评估及目的

评估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把资料组织起来使其具有意义的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达到对案主、问题及环境的了解,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评估的步骤

①探讨案主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②分析案主的资料与情况,作出评估

A 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B 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

如何收集评估所需的资料

收集的资料包括:案主的资料;有关环境的资料;有关案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种途径: A 询问; B 咨询; C 观察 D 利用已有资料

3、计划与合约阶段

计划的内容

①目的及目标

②介入的策略

③计划协同工作的单位

④工作者与案主各自的角色

⑤计划具体的行动与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制定计划的原则

①详细具体

②计划的目标要使案主容易理解,目标要具有可能与可靠性

③计划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④计划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以便评估。

合约

①什么是合约

合约是工作者与案主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投入努力的承诺,它体现了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在本质上,合约是工作者与案主间明确的协议,是一种约束机制。

②合约的内容:

计划的目的与目标;

工作者和案主各自的角色和任务;

为达到目的和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技巧;

期望达到的结果及总结、测量的方法等。

4、介入阶段

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案主系统达到计划服务目标的过程。介入的策略

①与案主系统一起行动

②代表案主采取行动

条件:当案主缺乏行动的能力,或是处于没有能力行动的情况时,需要社会工作者为他们争取服务。

选择介入策略的原则

A 经济

B 有案主的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主系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C 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

D 要量力而行

5、总结评估与终止

评估的目的

A 帮助工作者总结得失,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B 帮助案主回顾改变的过程,促进案主的成长

C 向机构作出交代

评估的内容

A 目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有效达到

B 工作方式和技巧是否运用得当

C 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完成情况

评估总结的方法

A 结果总结;

B 过程总结

终止

方法:转介转移终止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角色:(1)直接服务角色: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2)间接服务角色:行政者、研究者、资讯者;(3)合并服务角色: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

一、直接服务角色

1.支持者:为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让案主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愿意与他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2.指导者:给予案主指导和忠告是工作者经常性的角色。

3.治疗者或辅导者:帮助案主将其困难和需要加以分类分析;协助案主消除情绪困扰;帮助案主实现他们所追求的改变。

4.照顾者:社会工作者对因生理或社会原因而处于特殊情境中的弱势群体经常给予帮助。

二、间接服务角色

1.行政者:承担贯彻一个社会机构的政策和工作方案的职责。包括实务工作行政和福利行政。

2.研究者: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包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评估实务工作的成效,判断某具体项目的优点与不足,研究社区的需要等。目的和功能有两个:①为了提高专业服务水准,达到专业服务的目标,以及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②作为决策影响者,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3.咨询者:是指为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众及其他专业提供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方面的咨询。

三、合并服务角色

1.促进者

2.经纪人

3.调解者

4.管理与协调者

5.倡导者

6.教育者

六、社会工作教育

1.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

2.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

3.社会工作本土化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1、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社工笔记整理完整版

1、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询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2、增能理论: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 增能即针对社会中消权的个人和群体,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通过各种途径并运用各种技巧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增强其能力,扩展并利用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来帮助他们. 3、本土化: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发达,地区与地区之间往来密切,旅游、参访,甚至移民风气普遍频繁。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就成为必要的条件。 4、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 5、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6、感受性需要: 7、社会权: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公民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 8、复原力:复原力(Resiliency)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1)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2)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3)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9、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10、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 11、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可以说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先驱读物,它是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12、伊丽莎白法案: 13、睦邻组织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未期的睦邻组织运动,又被称为社会公社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 & neighborhood centers),总之是一个属于社区的改良运动。 14、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技巧

第四节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目标与活动方案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2、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8)摘述(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过长、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发言声音过小、语言出现障碍8种情况,摘要发言应简要明晰、摘要后要征求发言者意见),9)引导(暗示方向、提示重点、再强调程序;两个注意:一注意把握程序(按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方法—选择一种方法的进程去展开,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二要妥善处理发生的冲突(难以化解时可考虑民主表决);三个避免:指定发言——社工中心,轮流发言——组员未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生抵触,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尴尬难堪), 10)结束(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组织、形成结论;详细全面,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指出要应用的方法)三:治疗技巧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详细笔记)

第一章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遭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核心是个别化一对一专业服务。 (3)服务目标:协调个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三.个案工作的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症状,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 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 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 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图式。(2)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

社会工作者考试重点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工作的含义:非盈利性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2.我国社会工作的三种类型:普通、行政、专业社会工作。 3.社会工作的特点:专业性助人活动、注重社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多方协同。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1.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解救困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2.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的目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相互适应。 4.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1.社会工作的对象:基本对象、扩大的对象。 2.社会工作的五大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年龄层次)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特殊人群)妇女、残疾人、矫正、优抚安置,(服务领域)社会救助、家庭、学校、社区、医务。 第五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直接服务角色、间接服务角色。 2.直接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 3.间接服务:管理者、资源管理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4.社会工作者知识化基础:理论、政策、技术、文化。 5.能力要求:技术、文化、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第一节(简单了解)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1.国际社会工作价值观: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 2.六项基本原则(是根本性,但不具体化,不适用每一个具体实践环节):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等。 3.中国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内容:对服务对象、专业实践、服务机构、公共福利发展、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五个方面的看法。 4.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容: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伦理主要六点内容: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自身、本专业、全社会。 2.社会工作伦理难题:保密问题、情理合法问题、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觉原则和家长制。 3.七大处理原则:保护生命、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 4.专业守则四大作用:保障专业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5.社会工作守则十二项内容:尊重对象的权益、严守对象的秘密、公平服务大众、尊重同事的工作、恪守公私界限、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发展专业、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共福利、共同执行守则。 第三章第一节人类行为 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层需要。 2.阿尔德弗尔ERG理论: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一)职业助人活动(二)注重专业价值(三)强调专业方法(四)注重实践(五)双方合作(六)多方协同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功能: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2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2、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1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2精神病患者3、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二)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二)社会工作者(三)社会工作价值观(四)专业助人方法(五)助人活动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二)老年人社会服务(三)妇女社会服务(四)康复服务(五)社会救助(六)就业服务(七)心理健康服务(八)家庭服务(九)医疗社会工作(十)学校社会工作(十一)矫治服务(十二)城乡社区发展(十三)军对社会工作(十四)企业社会工作 第五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二)间接服务角色1管理者2资源筹措者3政策影响人4研究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知识(二)政策知识(三)技术知识(四)文化知识 三、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一)技术能力(二)文化能力(三)心理素质(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西方传统文化和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二、中国专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尊守的一整套指导期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二)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1、目标与活动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2、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3、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社会工作实务》整合版笔记

第一讲社会工作实务 一、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和机构的有组织的体制,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满意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发展个人能力和提升福祉的个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福利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牵涉较大数量人群的福祉和利益,包括身体、教育、心理、情绪、信仰和经济需要。社会福利经济上是大事情。 2、社会工作的定义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迁、人的关系中的问题解决、人们解放和赋权以改善福祉。社会工作使用人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理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处实施干预。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是最基本的;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心理社会功能水平、影响社会变迁以改善所有人的福祉的应用科学;王思斌: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助人自助的社会活动。 ·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 1、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基础的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基础包括: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2)多样性:理解人们经验、需要、信仰的差异和相似性,能够将评估方法、社会干预与特定人群对应;3)理解社会和经济公正: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干预的技术;4)对受社会问题影响的风险人群的理解;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人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家庭、团体、组织、机构、社群)的知识;6)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了解政策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如何根据社会和经济正义分析和影响政策的形成;7)社会工作实务;8)研究:包括量的、质的研究 2、理解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社会工作行业构造了不同的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影响它的工作。 1)信仰的观念文化能力(找到正确处理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的文化的方法的能力) 2):根据服务受益人来分组:共同的地点,如邻里、小镇、农村地区、国家等;共同的关注、利益或认同。 在国际水平来解决影响人们福祉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社会,个案工作是自然的起始点;团体、组织的社会工作比个案工作复杂。文化因素会影响到案主结构的划分,在有些社会,家庭、社区是主要的参照点。 3)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活动常按照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阶段进行建立关系:在工作者、案主、案主的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评估和计划:评估风格与工作者的理论视角、机构的使命有关;评估内容就是要理解实务情境。 干预:案主与工作者共同的活动,而不是工作者单方面的努力。干预过程受工作者的理论观点的影响。 干预成效评价:思考投入的努力和资源是否充分、有效。对工作有效性的评估可以使未来在同样情境中的案主受益。许多人认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使用评价 结束关系:主要关注良好的结束。回顾工作、谈论关系、怎么发展、哪里起作用、哪里不起作用、计划进一步发展。 3、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 1)等的定义整合社会工作考虑个人问题与集体问题的相互作用,对不同的人的系统—社会、社群、邻里、复杂组织、正式和非正式团体、家庭、个人—以创造使社会功能最大化的改变2)整合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实务工作者确认在多种系统水平的改变潜能——系统内部、系统之间、各种环境系统之间,具备对不同大小的系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 “人在情境中”: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之中考察人的行为; 专业社会工作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开展; 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活动与直接实务整合起来。 3)社会工作四个相互关联的目标: 通过帮助个人、团体、家庭、组织、社群完成任务、减少不幸、使用资源来改善、恢复、维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社会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的规划、拟定、贯彻,以满足基本需要、支持人的能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的、行政的主张或政治与社会行动最求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给风险人群赋权、改善社会和经济公正; 发展和检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 4)指导整合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内部-外部力量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不断从其他学科借用理论:这说明社会工作根据社会发展而改变自己,是有活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多才多艺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但社会工作也因此受到批评。 2、社会工作对自身实务的理解与理论创建:心理社会理论、问题解决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 3、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 ①理论指导确定什么是对人们真正有帮助的; ②理论帮助检验观点、预期不同干预的结果,并将这些结论 应用于未来情境; ③理论使实务情境变得有条理、连贯:干预活动不是任意的、 易变的,而是基于合乎逻辑地评估一个案例多大程度上符合理论的论断。 三、社会公正理论 1、社会公正; 2、社会工作的主张:社会工作关于社会公正 的伦理原则: 3、社会不公:①表现:;②原因或解释: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学解释、心理学解释、③后果或影响 四、人权视角 1、人权: 2、人权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人权确认了一些 基本需要以及致力于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因此人权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道德基础、判断事物的准则,并反映社会工作追求的基本信念:. 3、人权内容:联合国人权宣言:公民权、政治权、经济社 会和文化权利是不可分割的。我国的人权行动计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4、当代人权观:人权被看做是社会建构的,反映不同的背 景、观念和文化;重视人权共同点的社会理解;不再墨守条文,强调世界人们反思性的对话:作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人如何认识到相互依赖,保护我们的未来。 五、优势视角 1、优势视角的原则:社会工作强调人的长处、优点、力量, 而不是人的病态 二、病理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 人叫做“案例”;症状的结果是诊断人是独特的,特质、才能、谋略导致力量 治疗以问题为中心治疗以可能性为中心 个人陈述通过专家的解释有助于诊断个人陈述是理解和欣赏人的必要途径 儿童期创伤是成年期病理的先兆儿童期创伤可能增强或削弱一个人 治疗关键是工作者设计的治疗计划关键是家庭、个人、社群的愿景 工作者是案主生活的专家个人、家庭、社群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选择、控制、追求、可能性 受病理限制 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工作的资源是专业人士的知识、技能资源是个人、家庭、社群的力量、能力、适应技能 帮助减少症状的影响以及行动、情绪、思维、人际关系的消极的个人和社会结果帮助围绕着过好的生活、支持和发展价值观、追求和寻找新的成员身份

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0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西方社会工作是在慈善救助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 A.友善访问员的出现 B.社区睦邻员的出现 C.受薪社会服务者的出现 D.志愿服务者的出现 2.社会工作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下列属于社会工作早期服务对象的是( )。 A.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 B.患职业病的员工 C.极度贫困的农村社区 D.遭受工业污染的社区 3.某地遭遇洪水袭击,很多房屋被冲毁。有关部门决定将部分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暂时安排到其他地区生活。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群众不习惯新居住地生活,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这说明在开展服务时应着重考虑( )。 A.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顾 B.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资源 C.做好服务对象的思想工作 D.评估服务对象需要 4.老王失业在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妻子和儿子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老王感到无脸见人,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和妻子、儿子也时常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家庭走访时,发现老王为人踏实,身体状况良好,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小李与辖区内的一个超市主管多次联系并争取,为老王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在上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 )。 A.行政管理者 B.资源争取者

C.服务研究者 D.政策影响者 5.下列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工作者应将资源投放给有潜能的人 B.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让人们适应社会,而不是改变社会 C.社会工作者应用统一的标准同等对待不同的群体 D.个人应发挥潜能以实现社会功能,从而完成自我实现 6.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助人自助的含义是( )。 A.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帮助自己 B.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促进自立 C.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D.服务对象也有潜能反过来帮助社会工作者 7.社会工作者陈某在采用精神分析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服务对象是自己儿子所在单位的主管。面对这种情况,陈某应该( )。 A.利用此机会接近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工作关系 B.终止提供服务 C.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将其转介给其他同事 D.与儿子核实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 8.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出口贸易下降,许多工厂倒闭。失业民工纷纷回到家乡谋生。负责农村社会工作的周某,把募捐来的有限物品分发给生活难以维持的民工。村子里原来的贫困户对此不满,觉得回乡的民工获得了优先服务的机会。周某便召开大会,向所有村民解释。上述过程中周某体现了社会工作伦理中的( )原则。 A.公义与正义 B.差别平等 C.改善生活质量 D.真诚开放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1.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含义 ①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②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③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职业性服务活动。 (2)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①普通社会工作 在职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 ②行政性社会工作 行政性社会工作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中,那些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的人所从事的助人活动。 ③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a.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受过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人以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b.他们或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或在某些医院、学校和社区中开展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也是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助人活动 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专业助人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社会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活动,而是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的、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②在性质上,它是以服务于困难群体、以利他为目的的职业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①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②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它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目标。 (3)强调专业方法 专业方法是指本职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4)注重实践 ①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它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 ②社会工作要具体地去做,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取行动,这是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的地方。 ③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但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根据情况的变化,合理运用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5)互动合作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实用】初级社会工作实务重要笔记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冈索 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冈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什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胚口标及先后次序 ▲决定介入的策略 ▲撰写预估摘要 对服务对蒙自身系统的预估 对胜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 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三.计划 1制训计划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尊重服务对象意愿 (3)详细而具体 (4)计划与工作的目的、宗旨相符 2制订计划方法 (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 (4)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5)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6)目标要具有具体、可测、可操作性 3 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礼区介入、网络构建、政策倡导 4 介入系统:个人、家庭、小组、社区及宏观社会系统 5 介入行动:危机干预 资源整合 经济援助 安置服务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DOC)

第一章——第二章 单选题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D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C )。 A、尊重案主 B、引导案主 C、助人自助 D、为案主提供服务 3、下列对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D )。 A、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驱使,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的施舍 C、社会工作是对被救助者物质上的扶助 D、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服务活动 4、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表现为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B、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双方面的 C、合作的促成力量不对称 D、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相互配合的过程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6、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D ) A、建立信任 B、扮演的社会角色 C、平等的地位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7、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品质,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但不管怎样,他有权成为他自己,他有权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意味着( A )。 A、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案主 B、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案主的信息进行保密

老年社会工作_考试笔记

第一章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衡量标准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或者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递减的过程,俗称“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10%及其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特点:(1)人口老龄化是个普遍规律。(2)发达国家是以老年人口高龄化为特征。(3)人口老龄化开始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快于老龄化早的国家。(4)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5)人口老龄化与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老龄化发展迅速。(3)地区发展不平衡。 (4)城乡倒置显著。(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四、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服务内容。 目标:(1)调适老人生活环境,协助老人适应不良的社会环境。(2)促进老人人际关系,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3)协助老人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迅速退化。(4)帮助老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5)提供老人福利、老人保障、老人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总结,作为有关部门制定、修正老人政策和措施的参考。内容:(1)老年人困难的帮助。(2)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1、以被服务的人来区分:(1)遭遇困难的老人。(2)老人的家庭成员。(3)亲友或其他家庭的个人。 2、以老人问题种类区分:(1)长期患病、身体机能严重衰退或者残疾的老人。(2)经济困难的老人。(3)退休后生活无法调适的老人。(4)人际关系不良的老人。 (5)受虐老人。(6)丧亲的老人。 3、以老人的需要区分:(1)需要解决各种困难的老人。(2)需要获取发展的老人。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 式版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背景及理念: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子的加快,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也不断加强。进入老年,随着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老年特征。,老年人心理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良好心态促进健康,而不良心理则会危害健康。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由

于老年人的孩子很少能常伴左右,导致很多老人觉得很孤独,通过社工开展活动,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从优势视角出发,认识到每个老人都有他存在的资源和优势,社工应该协助他们去发现和发掘,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老有所用。同工社工开展的活动,既能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放松身心,老有所乐;又能加深老年之家的交流,建立同伴群体的支持系统。 二、活动目标: 1、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加深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2、提高老年的学习能力,如组员手、眼的协调能力。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

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 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 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 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 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

社会工作实务 期末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道题,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爱情产生得最基本得前提条件与基础()。 道德义务 道德责任 √性爱 情爱 (2)下列各项属于妇女社会工作直接目标得就是(). √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自信与自我认同 建立妇女得支持小组,减少成员得孤独感 重新建构权利关系 解决妇女得实际困难与需要 (3)社会工作者小王受区妇联委托,在其服务得社区开展受虐妇女得服务需求调查。受虐妇女们受到“家丑不能外扬"这一传统观念得影响,最初不愿接受小王得访谈。在小王得关心、支持与不懈努力下,受虐妇女们终于敞开心扉,讲述她们得受虐经历与应对策略.受虐妇女们得讲述反映了她们得()。 √感觉性得需求 规范性得需求 表达性得需求 比较性得需求 (4)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首先应()。

给予生活得合理安排 (5)很多妇女受到家庭暴力不报案,或者没有得到及时得救助与干预,以至于演变成严重得致伤、致残与致死案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普遍缺少对家庭暴力得认识,而法律中又没有制裁家庭暴力得具体条文规定。如果针对妇女得家庭暴力开展干预,通常需要妇联、公检法司、医院卫生等多个机构得合作,采取综合干预与解决问题得策略.但就是,各方得合作到目前为止缺少相应得政策与法律保障。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强得工作环节就是(). 倡导 (6)某老旧小区失业、低保人员较多,便民设施缺乏,居民日常生活不便。社会工作者分析了社区得具体情况后,与相关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开设便民餐车与家电维修点,既改善了小区便民设施少得状况,又开发了就业岗位。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采用得社区工作方法就是()。 社会策划 (7)默斯坦得“刺激--价值-—角色”理论认为,刺激阶段主要就是()。评价对方就是否符合自己得角色期望,在各项生活方面就是否与自己一致. 考虑双方得心理需求与价值观 √主要就是以感官信息,如外貌、年龄、种族等决定就是否建立关系比较双方得价值观就是否相似 (8)惩罚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下列属于正惩罚得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