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行政学(考前复习背诵)

教育行政学(考前复习背诵)

教育行政学(考前复习背诵)
教育行政学(考前复习背诵)

教育行政学

一、概述

1、教育行政的产生

阶级产生以后,教育的价值的提升,促使国家介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进行干预,导致教育行政的产生。

2、教育行政活动的结构

教育行政主体---国家(国家的组织机构:立法、行政、司法)

教育行政中介—组织、管理、领导等

教育行政客体—教育事业(实体:各级各类学校)

3、教育行政的定义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行政活动。

4、教育行政的性质、特点

(1)教育行政的特点

教育行政具有政治性、强制性、专业性的特点

5、教育行政的作用

教育行政具有以下三方面功能:

1、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

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

2、服务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务。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

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

3、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

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

二、教育行政学

1、建立时间

德国的施泰因的1868年《行政学》一书的出版

美国的达顿和斯内登1908年发表的《美国公共教育行政》一书。

2、学科性质

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3、德国、美国的教育行政理论、主要观点、实质

德国教育行政理论认为:教育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此,教育的发展的规模、速度、人才的规格等都应该在国家的掌握之中。强调国家权力对教育的干预。

美国教育行政理论认为,国家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良好发展在于能够按照教育的自身规律进行发展。所以,国家管理教育,应当为教育创造条件,让教育不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强调减少国家权力对教育的干预。

三、教育行政体制

1、含义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2、主要类型(3个)

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优点:

1、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

2、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

3、促进了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缺点:

1、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从而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2、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集中于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由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

优点:

1、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兴办教育事业避免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

4、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

缺点:

1、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

2、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3、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教育行政的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教育事业的一种体制。

优点:

1、有利于中央的统一管理,又有利于地方办学和管理的积极性的发挥;

2、有利于统一教育政策政令,又有利于地方制定政策;

3、既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又能结合实际发挥地方办学的特色的形成。

缺点:

1、教育行政权力和教育事务划分较为复杂。划分不清容易出现争权夺利、责任推诿。

2、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够明确,容易造成政出多门或事务无人管的状况。

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定格的过程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

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

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

决定;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

第四阶段,1963年至“文革”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教育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五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一度由工宣队、贫宣队管理,后来由“革命委员会”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由所在

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第六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至"文革"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强调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威。

第七阶段,1985年至今。进行了又一轮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在国

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4、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现状(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第二,第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校办学缺少生机和活力;

第三,第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关系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5、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原则)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其具体内涵包括:

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机制。

第二,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三,在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上,坚持适当分散的原则,健全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组织体系。

第四,在教育行政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调控,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协调。

第五,在教育行政手段上,由主要采用教育行政指令、行政监督的方式,转变为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规划、教育拨款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第六,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

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可割裂,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的目标模式。

四、教育行政机构

1、概念、特点

教育行政组织机关:是指各级政府领导下的教育职能部门,从国家教育部到乡镇教育委员会、教育办公室。

2、我国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教育部(中央)/(地方)—教育厅—教育局(市)—教育局(县)—教育组、教办(乡镇)

3、我国教育行政机构体系中重要的体制(条块结合)

地方教育机关既要受到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指导、领导又受到本级人民政府的管理的体制。条:业务管理块:行政管理。

4、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现状、存在问题、改革

现状:以往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来看,成就显著,但也存在机构设立繁杂、职能划分不清、人员庞杂等问题,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有三个基本原则:精简、统一和效能。

(一)精简。

(1) 精简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2)精简行政机构领导者的职数和工作人员的数量;

(3)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

要达到以上三方面的精简,必须:

1、根据明确的教育工作目标设置组织机构,此时要考虑两要求:第一,必要性,即要实现特定的工作目标,必须设置某一机构;第二,不可替代性,即某一机构设立后,其职能是其它机构所无法取代的。

2、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层次和跨度。

(二)统一。统一是指建立上下贯通、运转协调的行政机构体系。有三个要求:

1、统一指挥,即每一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上级,并服从这个上级的指挥,整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系统,都要服从最高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指挥。统一指挥要求上下级之间的指挥联系不能中断,并做到令行禁止,否则,统一指挥无法实现。其次,每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不接受多头领导,更不接受越级领导。

2、建立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3、责与权相统一,即一个组织机构承担多大责任,就应拥有多大权力。有权无责,就是特权,就会导致滥用权力;有责无权,组织机构就没有权威。(三)效能。效能既是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终极目标。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任何改革都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同时也不能仅仅因为财政上某些因素的需要,或为

迎合某些舆论的要求,而盲目追求效率。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行政规章四个方面。

1、从改革政府职能的角度,主要是转变职能,政事分开。科学划定政府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范围,把属于学校或政府以外的其它社会服务或中介机构的职能坚决下放或分离出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宏观调控上。

2、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要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特别是要强化有关教育执法和督导部门,减少有关专业教育管理部门。避免职责交叉,实现职能、机构和人员的合理精简。

3、从运行机制的角度,主要是改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实现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4、从行政章的角度,主要是按照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教育行政法制,实现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五、教育公务员

1、含义

以国家公权对教育资源进行领导、组织和管理,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2、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

2、行政素质(公权力—法律规范(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科学素质

4、行政艺术素质(用权艺术、用人艺术、用财艺术、用时艺术)

六、教育规划

1、含义

教育规划,又称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

2、基本原则

一)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

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四)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五)贯彻改革精神的原则

3、基本程序

(一)确定规划组织形式

(二)建立规划工作程序

(三)建立教育规划资料库

(四)确定规划参数,建立数学模型

(五)拟订规划草案

(六)评估论证

(七)决策实施

4、基本内容(综合性)

首先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数量、层次、专业结构以及学校数量、规模、布局等。这是教育规划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措施。一般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教育自身方面的;二是社会方面的。

第三是投资预算。在教育规划中,应当确定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教育经费的数量、主要来源渠道,以及分配使用计划与方案。

第四是教育发展目标的实施计划。教育规划中要确定年度发展速度、各项工作指标,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程序、步骤等。

5、方法(三大方法)人力、学校、社会,含义,应用要求

(一)人力需求法

人力需求法从教育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以国民经济发展对人力需求

的预测为基础,根据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其基本理论依据是:教育发展应当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人力需求法的核心是人力供求预测。

(二)社会需求法

社会需求法是以个人的教育需求为依据制定教育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经济

发展对人力的需求没有直接关系。

其理论依据是: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受教育要求。社会需求法所需预测的公众个人的受教育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教育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内部的因素,还有公众个人方面的因素。

(三)学校布局法

学校布局法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规划区域的人口分布确定学校的地

理位置和办学规模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区或区域性教育规划。其目的是

要使规划区域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均等的教学

条件,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学校布局法包括预测、诊断和规划等三个环节;预测是对各学龄段人口及其地理分布进行预测;诊断是对教育体制的现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率和办学条件)做出分析和评价;规划是在预测和诊断的基础上提

出合理化建议,规划的关键在于学区的划分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

既要考虑教育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因素,尤其要考虑生均教育成本。

七、教育行政执法

1、定义、特征

指教育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特定事项作出处理并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执法行为。

(一)从属性。教育行政执法的从属性,亦即从属法律性。

(二)行政性。教育行政执法的行政性,是源于教育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权力。

(三)执行性。教育行政执法通过教育法的强制力和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保障,直接的目的在于“执行”。

2、形式(三大形式)含义、要求

教育行政措施:教育行政机关依照职权、程序对行政管理应相对人申请或以职权做出对相对人权益产生影响的行政执法行为。内容:通知、批评、许可、免除、延缓、发放证明

教育行政处罚: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教育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惩戒、制裁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要求:(1)严格把握教育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

(2)教育行政处罚的程序符合法定程序

(3)教育行政处罚适用的罚类准确

(4)教育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合法行使

教育行政强制执行: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应履行而不自动履行教育法上义务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要求:(1)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的义务

(2)教育行政强制执行需按照法定程序

(3)处理好教育行政强制执行与教育行政处罚的关系

八、教育督导

1、含义

教育督导是指县级以上的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依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并向上级部门反馈有关信息和提供决策依据的活动。

2、对象

督政、督学

3、职能

对下职能:

监督(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和学校工作进行控制、规范和督促,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这一职能主要起着控制和规范作用。)指导(指导,就是根据监督和检查的结果,帮助被督导单位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教育督导的目的所在。)

对上职能:

反馈(教育督导起到了信息传递的重要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使被督导对象了解,并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教育决策、更好地把握教育决策。)参谋(教育管理系统的教育管理信息反馈,对于决策的修正、补充、更改和后续决策也是十分重要的。)

4、原则

(一)法治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效用性原则

(五)激励性原则

5、我国教育督导现状、存在问题、改革

现状:

1、成立了教育督导的机构

2、建立一系列教育督导的文件和制度

3、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督导活动

存在问题

1.教育督导法规不完善

2.督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3.机构设置不统一,权力来源和隶属关系不明确

4.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施缺乏行政权力的保障

5.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

6.督导人员数量少,年龄大,甚至素质低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的建设

1、确立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2、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督导体系

3、完善教育督导的内容

4、改善善教育督导的程序和方法

九、教育人事行政

1、含义

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和人事政策,对教育系统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

2、原则

1、按责定岗、因事择人

2、选贤任能、德才兼重

3、注重实绩、论功行赏

4、动态平衡、合理流动

3、教育公务员制度主要内容

求才制度、用才制度、养才制度、代谢制度、约束制度和保障制度六大方面,全部适用于教育行政机关内的公务员。

4、教师聘任制的基本精神、存在问题、改革策略

十、财务行政

1、含义

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家或地方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管理活动。

2、基本职能

(一)资金筹集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三)监督管理功能

3、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及渠道

体制:以国家财政性支出为主,其它渠道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渠道:财政拨款、教育专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校办产业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社会力量捐资、集资、教育专项基金、教育借款、贷款、教育储备金

4、财务行政的基本制度

(一)教育预算制度

(二)教育决算制度

(三)教育审计制度

(四)教育税收制度

(五)教育会计制度

(六)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最新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表格格式)

高中数学知识汇总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 合 概念 一组对象的全体. , x A x A ∈?。 元素特点:互异性、无序性、 确定性。 关系 子集x A x B A B ∈?∈??。A ??; , A B B C A C ???? n个元素集合子 集数2n。 真子集00 ,, x A x B x B x A A B ∈?∈?∈??? 相等 , A B B A A B ???= 运算 交集{} |, x x B x B A A ∈∈ =且()()() U U U C A B C A C B = ()()() U U U C A B C A C B = () U U C C A A = 并集{} |, x x B x B A A ∈∈ =或 补集{} | U x x U C A x A ∈ =? 且 常 用 逻 辑 用 语 命题 概念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 四种 命题 原命题:若p,则q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 与逆否命题互逆;原命题 与否命题、逆命题与逆否 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 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互 为逆否。互为逆否的命题 等价。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 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充要 条件 充分条 件 p q ?,p是q的充分 条件 若命题p对应集合A,命题 q对应集合B,则p q ?等价 于A B ?,p q ?等价于A B =。 必要条 件 p q ?,q是p的必要 条件 充要条 件 p q ?,,p q互为充要 条件 逻辑 连接 词 或命题p q ∨,,p q有一为真即为真,,p q均为 假时才为假。 类比集合 的并 且命题p q∧ ,,p q均为真时才为真,,p q有一 为假即为假。 类比集合 的交 非命题p? 和p为一真一假两个互为对立的 命题。 类比集合 的补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春》知识点梳理

《春》(七上)知识点梳理 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构: 1、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④段春花图。⑤段春风图。⑥段春雨图。⑦段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3、⑧段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1、简析: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 2、考题再现吴江市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选文描绘了春雨的什么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这段文字中,除写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特征:细密、轻盈(1分)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分) 14、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1分)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1分) 相城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中数学知识点(表格格式)

高考数学回归知识必备 n 个元素集合子集数2)()()U U B C A C B = )U A A = {|x B x ={|U x x A =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原命题:若p 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互逆;原命题与否命题、逆命题与逆否命逆命题:若q 否命题:若?投影 cos b θ叫做在a 方向上的投影。2为,x y 轴上 一般表示,a b (0b ≠(,)(,)x y x y x y x λ=?=a b +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a b c a ++=+a b -的三角形法则。

a a λ=。 b a λλ++( cos ,a b a b a b =?<> 2 a a =,a b a b ≤?。2a x y =+2121y y x ≤+ b a =,()a c a c +=+()()()a b a b a b λλλ==。 与上面的数量积、数乘等具有同样 c a c >?>; 0ac bc a b c ac ?>>

sin sin αβ tan tan 1tan tan αβα±sin c C =。 2sin R B =

n p q +=+,=2++(13 6 = = 2???? 2n n +,(1)2n n a n =-+。

k n n n kC C ++++。 基本特征是指数增长,常见的是增产率问题、存款复利问题。S h ')S S h + '0S = S h ')S S S h +2h ∥c ?a ∥共面和异面。共面为相交和平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B αα?。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者的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 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 设计的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li 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 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寵做野站 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1. 技术技能: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2. 人际技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密切配合的能力 3. 概念技能:对组织面N 临的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 作为管理者,这三种能力都应当具备,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可能会有所侧重,层 次越高,从事的具体业务就越少,因此技术技能的要求就会低一些,但是概念技能的要 求会增加,而人际技能 的要]求就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大致相同 管理职能 计划:设定目标,确定 动。 组织 领导 控制

1_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年级学习部,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也确定的 I.比起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问题 II.求解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型规划、整数规划、单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目的规划、网络优化 (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常用的解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I.小中取大法 II.大中取大法 III.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是: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它不像传统的目标设定——由上级设定目标后分派给下级,而是组织内各级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形成以总目标为中心,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知识点表格

合同其他单方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 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有效合同无效 胁迫、欺诈(1)损害国家利益:无 效 (2)不损害国家利益: 可撤销 无效 乘人之危可撤销无效 恶意串通无效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无效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无效 重大误解可撤销 显失公平可撤销 具体情形 登记生效(1)房屋买卖 (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与转让(3)不动产的抵押 物权变动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但事后处分时仍要登记(1)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2)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3)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登记对抗(1)土地承包经营权(2)地役权

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合伙人死亡√√ 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 √√丧失偿债能力√× 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 依法转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 伙企业依法转为有限合伙企 业;否则退伙 ×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 能否以劳务出 资 √× 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企业、上市 公司以及公益 性的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 事务执行√× 交易约定一致同意×约定√竞争× 约定√出质必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约定√ 对外转让财产份额约定一致同意 提前30日通知 丧失偿债能力 时是否当然退 伙 √× 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是否当然退伙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转为有限合 伙人;其他合伙人未能一致同意的,只能退伙 × 继承(1)继承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按照 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从继承开始之日起,取得普通合伙人资格 (2)继承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人的,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可 以依法成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企业依法转 无论其继承人是否具 备完全民事行为能 力,都可以依法取得 有限合伙人的资格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各知识点梳理

.各知识点梳理: ⑴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P6 ②地图的三要素:P7-8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是在特定条件下所采用的方法,它的画法有多种,但必须标注出正北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10 2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⑵多种多样的社区P10-13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②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4-17 ①常见地图: 政区图:按制图区域的大小,可分世界政区图、大洲政区图、国家政区图和地区政区图等。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旅游图:向人们提供旅游项目、旅游景点数量和特征、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等信息。 ②读图步骤: 首先看比例尺和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详略程度,熟悉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然后概略地了解整个地区的一般特征; 最后分要素、地区详细阅读。 2.具体事例点拨: ⑴请仔细观察,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1:250000 0 10 20千米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表格格式)

高中数学知识汇总 n 个元素集合子集数2)()()U U B C A C B = )U A A = {|x B x ={|U x x A =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原命题:若p 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互逆;原命题与否命题、逆命题与逆否命逆命题:若q 否命题:若?←??? →一一对应复平面内的点向量OZ 向量OZ 的模叫做复数的模,di ,则首先要进行分母实数化(分母乘以自己的共轭复数),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可以把字母,按照实数的四则运算律直接进行运算,并随时把

投影 cos 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2为,x y 轴上 一般表示,a b (0b ≠12(,)(,)x y x y x y x λ=?=a b +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a b c a ++=+a b -的三角形法则。 MN (N M MN x x =-a λ?为向量,0λ>与a 方向相同, 与a 方向相反,a a λ=。(,a x λλ=a )λμ,a a λμλ=+)(b a λλ++( cos ,a b a b a b =?<> 2 a a =,a b a b ≤?。2a x y =+2121y y x ≤+b a =,()()()a b a b a b λλλ==。 与上面的数量积、数乘等具有同样 的坐标表示方法。 4.算法、推理与证明 圆的方程 圆心x 2+ y 2= r 2 (0,

6.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

n m 种不同的方法个元素的组合,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m 11n n a C a b -+1 1++;n n n C C C C 210++++ 8. 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知识点总梳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④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灭亡的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太宗)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措施:(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最著名的谏臣:魏征)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Excel知识点大全

必修:excel上机考试知识点 一、数据的计算 1、函数法(共四个函数) :单击填和的单元格——插入——函数——SUM——修改参数范围:单击填平均值的单元格——插入——函数——AVERAGE——修改参数范围 :单击填和的单元格——插入——函数——MAX——修改参数范围:单击填和的单元格——插入——函数——MIN——修改参数范围2、:单击填结果的单元格——输入公式例如:输入“=(B2-C2)*(E2-D2)” 二、:选择参与排序的所有数据——数据——排序——选择主要关 键字(例如按总分排序,关键字则选总分)——选择升序或降 序 三、:单击自动填充柄拖拽鼠标(即在选中的单元格右下角单击鼠 标拖拽) 四、:行标或列标上单击右键 五、右键点击——设置单元格格式(小数点精确几位,文本,百分比,字体对齐方式靠下,填充颜色合并居中,内边框和外边框等) 六、:选中数据区域——插入——图表(标题、分类标志、 行列选择、显示值、显示图例)上机主要考的图表有簇 状柱形图、三维饼图、折线图三种。

七、,填充颜色:插入——图片——自选图形——星星—— 在指定位置拖拽 八、:格式——条件格式 九、:在窗口左下脚双击Sheet1改为学生成绩。 十、选中数据区域——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十一、:视图——显示比例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第四节数据信息的加工——计算和排序 一、数据的计算 (一)函数法 1、SUM( ) 定位置:单击要填写计算总和的单元格。 找函数:选择“插入”菜单中“函数”选项,在“插入函数”属性框中选择求和函数SUM,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或者直接单击工具栏中的求和函数按钮。 选范围:在“函数参数”属性框中观察求和数值的范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则手工修改下图中圈起的位置,将其改为正确的范围,或用鼠标直接在正确的数据区域上拖拽。最后执行“确定”按钮 2、AVERAGE( ) 定位置:单击要填写计算平均数的单元格。 找函数:选择“插入”菜单中“函数”选项,在“插入函数”属性框中选择求平均函数AVERAGE,点击“确定”,如下图所示。 选范围:在“函数参数”属性框(如下图所示)中观察求平均数值的范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则手工修改下图中圈起的位置,将其改为正确的范围,或用鼠标直接在正确的数据区域上拖拽。最后执行“确定”按钮。 3、MAX( ) 定位置:单击要填写计算最大值的单元格。 找函数:选择“插入”菜单中“函数”选项,在“插入函数”属性框中选择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西财管理学803知识点总结

西财管理学知识框架总结 编写说明: 一.罗珉老师的教材是核心,占考试比重的90%以上。因此以罗珉老师的教材为纲进行总结,王德中老师教材的相应考点见最后“附录一”,还有一些书上没有或已经删除的考点见最后“附录二”。 二.本总结用“下划线”标记出大部分可考查“问答题”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用粗体字标记。 三.各知识点不做具体展开,各知识点将注明“页码”,已考知识点也会特别注明“年份”与“考查形式”。 四.大家可以此框架更有效的系统背记“问答题”考点,建议通过大量做题和对已考真题的分析,把握重点并依书本背记。 五.本框架有待补充完善。 第一章导论 一.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三.管理学的现代性、超现代性、后现代性P8(无) 1.现代管理学的持续学派:寻找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2.超现代学派:抛弃任何连贯的理论 3.后现代学派:挑战二元论的理论和实践 四.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1.组织理论的研究 2.以“人”为本的研究 3.战略管理学的研究:①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有什么特点?P17 06简答 4.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型组织的构建P19 (无) 5.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 6.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五.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P22 1.组织的再造工程:①其内涵及对企业带来的变化03、04简答 2.学习型组织:①有效组织的特征07论述 3.标杆管理(无) 4.六西格码管理方法08论述(无) 5.战略联盟07论述(无) 6.领导风格 7.无疆界世界和超越界限的管理 六.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新增) 1.种群生态学理论 2.进度化理论 3.资源依赖理论03论述 4.交易成本理论 5.演进理论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假设 一.人性的基本假设: 1.“政治人”的基本假设 2.“经纪人”的基本假设 3.“社会人”的基本假设 4.“自我实现的人”的基本假设 5.“复杂的社会人”的基本假设:①假设的基本模式06论述②“X”、“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05简答③超“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④综合假设,可提两点认识作为激励工作的依据案例P50-54 6.“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新增) 二.管理主体的假设 1.管理主题假设的传统看法 2.管理主题“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设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 一、本模块词组 1. sound like 2. refer to 3. the Chinese for………的汉语 4. make/do small talk 聊天、闲谈 5. at/on social occasions/ at a social event/ at social events 6. be good at 7. impress sb. a lot 8. avoid (doing) sth.避免(做)某事情9. encourage sb to do sth. 10. make sure 11. people’s opinions about music 12. used to do 过去常常13. would love to do .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14. make an enemy of sb.与……为敌 .be/get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make friends with sb.与……交友15. lack the confidence 缺乏自信16. be nervous about/ of 害怕、对…… 感到焦虑 17.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sb. 与……谈话18. do advance planning 预先计划/准备一下 .hold/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sb. 19. prepare for your English exam .in conversation with sb. 与……谈话.prepare you for more serious conversations 20. develop your listening skills 提高听 力技巧 .have sth. ready 21. a two-way process 一个双向过程.get sth. ready 22. make you a better listener 让你成 为…… 23. look away from 把目光从……移开 24. keep good eye contact 保持得体的目光接触25. go to a social occasion 去一个社交场合 26. in addition 除此之外27. find out 查明白、弄清楚 28. in agreement 同意、一致29. a lack of obligation 缺少责任 30. against the law 31. wear a tie 佩带领带 32. during a job interview 见工期间33. the immigration people 移民检查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