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

[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

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

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22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义军首领耿京部下,坚持抗金,充分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勇气。辛弃疾不但勇武而且深谋远虑,智略超群。他年轻时就向南宋皇帝进献《美芹十论》和《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年)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2]更受到朝庭的歧视、排挤不被信任。他23岁南归

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3]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后,朝庭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他的这种起伏波折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创作主张的独特性和创作题材的丰富性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2、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辛弃疾既有军人的豪情,又有词人的气质,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正因如此,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风貌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这使他坎坷的生命历程、复杂的心理路程,豪迈的爱国情怀,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与他的创作紧密联系。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的影响。

1、少年意气、老当益壮——收复失地的终生使命,使辛弃疾在词中对自身英雄形象进行了充分展示。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这便构成词史上的第四类抒情主人公。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那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归结底还是把词旨落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上,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在凭吊赤壁时,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这充分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的自我英雄形象。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执着: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魄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怒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很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气概。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拳抚剑,面对友人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被迫退隐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从少年到老年的完整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金戈铁马、旌旗剑戟——长年的军旅生涯,使辛弃疾对词中意象进行了一次大的转换。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楼和青楼酒馆,至柳永、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变。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剑、戟、枪、弓、箭、戈、甲、铁马、旌旗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而下面这类词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骸血污,风雨佛霾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上片)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而这一变化来源于辛弃疾的战场经历和从军生活。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腾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检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沁园春》)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3、咏史怀古、吊古伤今——终生壮志难酬的遗憾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刻的理性批判。

咏史怀古词起于唐,盛于宋,前代也出过许多名家和名作,如孙光宪的《河传》,范仲淹的《剔银灯》,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但论成就之高还要数辛弃疾。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平生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收复国土的心愿既激励着他又煎熬着他,使他盼红了双眼,熬白了双鬓,可以说没有谁比他更迫切了。因而辛弃疾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和更理性的批判。

辛弃疾在词中,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例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怀古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怀写三国时的英雄孙权,吊古中饱含着词人对重整天下的英雄的呼唤,词调慷慨激昂,充满战斗性。而说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即是在批判南宋朝庭的“不战”,谴责朝庭当局的苟且偷安,同时也指出了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南宋朝庭没有孙权那种“战未休”的霸气与豪气。

他的另一首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和统治集团内讧的丑恶社会现实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有多重的象征意蕴。春天又匆匆归去,词人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正是基于对时间无法挽留和生命有限的焦虑,故对耽误了自我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佳期”的狐媚邀宠而妒贤害能者,如“玉环飞燕”之流格外痛恨,尖刻地诅咒他们必将化为尘土,同时也抨击了社会上那种内讧误国的不正之风。

他还抨击了主和派对自己力主恢复中原的重重阻挠:“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谴责朝庭当局的苟且偷生:“渡

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痛恨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他甚至还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隐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直接的影响。

4、抒怀言志、展示内心——遭受排挤,不被重用,生命虚度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更深广的拓展。

作为“归正人”,辛弃疾常受到谗害和排挤,不被信任不受重用,这使他毕生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内心的苦闷激愤何等深厚,这也促使他在词作中对个人情怀和独特感悟的挖掘更细腻、更丰富,有着深广的拓展。例如他的《八声甘州》这样写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咏写李广的悲剧性遭遇,一生虽功勋卓著却不为朝廷所承认,到头来不但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反而屡受打击,最终自杀而亡。辛弃疾这里既是咏史,同时也是咏怀,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表明自己不愿闲居田园,而想建功立业报国的心愿。

再如辛弃疾35岁时写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流露出时光飞逝,渴望有所建树的心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吊古伤今,于史事的吟咏中寓托作者的怀抱,咏史与咏怀结合得十分完美。词人登上赏心亭,见祖国大好河山沦于敌手,而自己复国的壮志不能实现,一片忧国之心也无人理解,抒发了国事飘摇,而自己年华虚度、不能报效国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也与自己对现实的深刻体验联系紧密。

他的另一首名作《鹧鸪天》中的“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几句词在追忆了年轻时的抗金生活后,不由抚今追昔,发出了而今年事以高,壮志未酬的深沉怨恨和感叹。而《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的“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一句中包含的百般滋味恐怕也只有词人自己能体验了。词人力主恢复中原,却遭到了主和派的阻挠。几许无奈,几多凄凉,这正是词人此时心境的真切而微妙的写照。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英雄生命等闲虚渡的失落感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的念头,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强烈的爱国情怀又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这些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度开掘出词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而这一切都是

与他生命经历中的独特体验分不开的。

5、田园山水、闲情逸趣——闲居山野的晚年生活,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开拓出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农村乡土,自苏轼在词的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田园词,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他的《清平乐·村居》这样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已经很有田园特色了,最后又加上一笔“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又是一个绝妙的生活场景,一个只有在田园里才能看到的特写镜头。词人以充满欢乐的情趣将其写入词中,足见词人的闲适心境和对田园的热爱之情。他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下片也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中写一群儿童用长竿偷打别人家的梨枣,更为有趣的是词人暗中悄悄让旁人不要去惊动他们,好自己在一旁分享儿童们顽皮的乐趣。这个镜头,最具有田园生活情趣。

最后,再举一首辛弃疾的田园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词人被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的一首田园词。词中有声、有色、有香,以乡村极其平凡的景色,写出了不平凡的意境;此景让人如在眼前,此情让人永留心中,这一切唯稼轩笔下独有,而他人笔下皆无。

辛弃疾用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温馨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他的田园词比苏轼的田园词所描绘的内容更为广泛、丰富,生活的场景也更为多姿多样,意境也更为蕴藉、空灵!若无亲身经历,若没有真切的体验,辛弃疾绝不可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温馨细微的乡村图景和平凡的乡村人物。这也就成了他另一重大开拓。

总之,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之多,成就、地位之高,可谓首屈一指。就内容境界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开拓性、创造性而言,辛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他独特的生命历程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终使他成为南宋词坛上的一代宗主。

注释:

[1]清胡薇元《岁寒词话》称苏辛派为“雄豪一派”,就辛词而言,或更准确。这种规划,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却也有明显的缺陷,但鉴于“婉约”“豪放”两派说在20世纪的词学界影响很大,故仍将苏辛派称为“豪放”派。

[2]南宋时将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的士民称为“归正人”。由于有些“归正人”南归后又“隐通伪地”,暗中让金朝来索请回金,故南宋王朝对“归正人”多不信任。

[3]13年间,辛弃疾历任建康府通判、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州、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大理寺少卿、湖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两浙西路提刑。宋代官制是每任三年,而辛弃疾平均一任不足一年。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唐宋词的审美层次及其嬗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第36——46页。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写作提纲

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

辛弃疾是活跃在南宋词坛上的词作大家,品读他的词能深深感受到他豪迈的爱国情怀,深厚的思想内涵,意象的雄奇飞动,意境的清新空灵,语言的雄健刚劲,因而他成了我最喜爱的词人。而要解读一位文学家的作品又不能不联系其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情怀气质,因为这些都和文学作品的特色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研究这些才能更深入地领略作品。所以我选择了联系生平的方式来解读辛弃疾。那么从哪个角度研究呢?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我觉得正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确立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于是,我把论题选择为《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一、引言:概述辛弃疾的词作特点及其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

二、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

(一)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1、辛弃疾的字、号、生卒年代及青年时代的抗金义举。

2、南归后不受重用、遭受排挤的宦海浮沉。

3、中、晚年的“三仕三已”。

(二)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1、由于历史的错位,使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

2、弘扬苏轼的传统,建立“要写行藏入笑林”的创作主张。

三、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的影响

(一)少年意气、老当益壮——收复失地的终生使命,使辛弃疾在词中对自身英雄形象进行了充分展示。

1、辛弃疾的英雄本色与气概在词作中的流露和展现。

举例《满江红》、《贺新郎》、《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辛弃疾在展示自身英雄形象中的阶段性特征。

举例《念奴娇》、《鹧鸪天》、《满江红》、《定风波》、《蓦山溪》等。

(二)金戈铁马、旌旗剑戟——长年的军旅生涯,使辛弃疾对词中意象进行了一次大的转换。

1、从意象群的流变谈辛弃疾对意象群的转换。

2、列举辛弃疾词中出现的大量军事意象,谈军事生活对他创作的影响。

举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等。

3、由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谈辛弃疾将普通景物幻

化成军事意象的现象。举例《沁园春》。

(三)咏史怀古、吊古伤今——终生壮志难酬的遗憾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刻的理性批判。

1、辛弃疾对南宋朝庭苟且偷安的批判。举例《南乡子》

2、辛弃疾对统治集团内部内讧误国的抨击。举例《摸鱼儿》

3、辛弃疾对主和派的阻挠等各方面的批判。

(四)抒怀言志、展示内心——遭受排挤,不被重用,生命虚度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更深广的拓展。

1、《八声甘州》寄托身世之慨,表明不愿闲居田园,想建功立业的抱国

心愿。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流露出时光飞逝,渴望有所建树的心理。

3、《鹧鸪天》发出了壮志未酬的怨恨和感慨。

(五)田园山水、闲情逸趣——闲居山野的晚年生活,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开拓出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

1、概述辛弃疾对苏轼“首垦”的田园词的继承与开拓。

2、《清平乐·村居》表露了闲适心境和对田园的热爱。

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情趣。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不平凡意境与情怀。

四、结语:概括辛弃疾在词坛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生平经历的内在联系。

目录

内容提要、关键词 (1)

正文 (1)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 (2)

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2)

2、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2)

二、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的影响 (3)

1、少年意气、老当益壮——收复失地终生使命,使辛弃疾在词中

对自身英雄形象进行了充分展示 (3)

2、金戈铁马、旌旗剑戟——长年的军旅生涯,使辛弃疾对词中意

象进行了一次大的转换 (4)

3、咏史怀古、吊古伤今——终生壮志难酬的遗憾和社会的黑暗,

使辛弃疾在词中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刻和理性批判 (4)

4、抒怀言志,展示内心——遭受排挤,不被重用,生命虚度的

苦闷使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更深广的拓展 (5)

5、田园山水、闲情逸趣——闲居山野的晚年生活,使辛弃疾在

词作中开拓出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 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 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 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 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 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 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辛 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 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 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 规划。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 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 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 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 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 日而亟斗”的速战派。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 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 在南宋王朝当权。他们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 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便利他们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可是辛弃疾是带了北中 国人民要求恢复的愿望南归的,为了准备力量,统一祖国,在他任地方官时必然要排 击豪强,淘汰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权人物发生矛盾。他在《论盗贼札子》里说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 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 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二、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 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 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 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 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 凤凰台上忆吹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易安写“慵”,意在写愁。“慵”字是词眼,从易安的慵态中能感到她内心深处的愁情。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上句,易安恐暗袭之。唐杜甫《落日》:“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下句,易安恐反用之,而翻出新境。这两句仍写“慵”。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表达的是吞吐往复的复杂心情、情绪。后人常用之,

浅谈辛弃疾

浅谈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背诵过这首辛弃疾写的词吧,这首词通篇豪迈,极具气势,“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而后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但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这时这首词的内涵就极具表现出来了。诗人为何如此感慨?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他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并且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

辛弃疾研究综述(一)

辛弃疾研究综述(一) 1997—1999年,全国各报刊杂志所发表的有关辛弃疾研究的论文共68篇,反映了20世纪末辛弃疾研究的丰硕成果。现将三年来的辛弃疾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辛词艺术特征的研究 这类文章或是从整体上,或是从农村词、田园词、婉约词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出发,对辛弃疾词作的独特艺术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李建国的《论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提出辛弃疾为豪放派的真正代表,认为应该加强对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的研究。辛弃疾的抗金报国的爱国激情与英雄气概,都在纵横自如的豪放词章中表现出来。国、政、军、民诸事都被他写入词中,强化了豪放词作为盟主的地位,拓开了无限广大的世界。坎坷经历和抗争精神,让辛弃疾创造出具有丰富人生价值的艺术精品。辛词豁达大度、自适深广的艺术境界,显现了他在特殊文化氛围中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辛弃疾的词学理论主张以“气”为本,他结合自身的爱国斗争实践,甩开传统词作的框架,将“英雄之怀”和“刚大之气”引入词中。他接受儒家“兴观群怨”和“言志”的诗教影响,词作带有现实性与功利性。同时,道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文化也影响他的创作。因而,其词章既追求儒家成就道德理性的审美境界,又充盈道家对宇宙、人生的审美态度。辛弃疾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生活的实践,倡导词作应为现实斗争重要武器的创作倾向,大大拓展了词作的艺术审美领域。张玉璞与刘加夫合着的《英雄感怆,大声镗鞳——论稼轩词的崇高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从美学意义上,对辛词加以剖析,认为辛弃疾的审美追求是对传统的本色词派的一次反动。稼轩词鲜明地表现出悲壮苍凉之美、雄奇峭拔之美和激扬奋厉之美,即崇高美。文中指出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这位“生存于困境”的英雄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是他心灵世界最深刻的体现。他对悲情与壮怀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瑰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同时,文章对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加以探讨,认为有如下重要原因:一是辛弃疾生活在一个悲剧时代,英雄志士“无路请缨”,词人内心深感压抑与孤独,故其词呈现出沉郁悲壮、雄深雅健的风格。此外,辛弃疾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原因之一。辛弃疾的成功人生经历通过心理积淀形成他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词中即为向往崇高、渴望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而南北分裂的现实如阴影迷缠着他,终其一生,和谐美于稼轩都是一种缺失性体验,影响了他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指向,即使小令之词也写来意象峥嵘,情调悲壮激越,“大声镗鞳”。稼轩词的崇高美于此得以完满体现。 陈学祖、曾晓峰的《稼轩词典故之符号学阐释》(《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则运用符号学的理论研究辛词中的典故。文章针对泛典论之典故符号,明确界定了典故内涵,认为典故必定是古代的“典例故实”,必须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具有故事内涵,而且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价值符号的典故,在文化史上,已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字代码。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辛词典故是一种包蕴密致的意象符号,是艺术符号之艺术符号,它涵盖了历史与现实两重内蕴,因而既不同于一般的词语符号,也与一般的传统意象有别。这决定了辛词典故运行的心理机制是统摄性联想,是一种横贯古今、超越时空的文学想象。因此,对该心理机制的揭示便成了进入辛词典故幽深委婉、含蓄蕴藉的美妙胜境的钥匙。 程自信的《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江淮论坛》1998年第6期),注意到辛弃疾虽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观全部现存辛词,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因而,要全面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应给予辛弃疾婉约词作的研究以充分的重视。辛弃疾身为豪放派词人,创作大量婉约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传统词风的影响,二是抒写多元化情感的需要,三是对婉约词体式作用的肯定。从词史的角度看,辛弃疾的婉约词有三点值得重视:一、在内容、题材方面,辛词与传统的婉约词相比,有所丰富与扩展。二、在格调、情趣方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

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 二、巧设意象群 (4)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 1、刚(豪放) (5) 2、柔(婉约) (6) 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 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 五、善用典 (9) 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也并非溢美之词。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摘要]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风格雄奇刚健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乐意帮忙。在以普通事物为创作内容时,给予词作更深入的内涵,给人一种刚柔相济,摧刚为柔的美感。 一、雄深雅健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中饱含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自身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接受教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辛弃疾创造出来的词的意境更为雄奇开阔,他生动而夸张的想象更吸引人,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词人的笔下,沙场秋点兵被信手拈来,高亢的军威和如火的战斗激情被喷射而出。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全词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后

两片语意贯通,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全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的词风,可以说是辛词的代表之作。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愁之情,身无报国之门的词人在朋友离去之后,把盏浇愁,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他抽出宝剑,拨亮油灯,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少时的作者,英勇无敌,曾率领数十骑于敌营中擒拿叛徒。嘹亮的号角声直冲云霄,辽阔的土地上,士兵们正在分食肥美的烤肉。此时鼓瑟共鸣,反映边塞生活的雄壮的军乐响彻天际。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这首词有力地表现了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结尾又融入了悲凉的基调,使词意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精神。”因而构成了辛弃疾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而苏轼的豪放风格本身就是其性格的体现,跳荡流溢的奔放中展现着他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他把那样自在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相对于苏的豪迈洒脱,辛弃疾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慷慨悲壮、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文武双全,从小励志上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现实让他没能实现理想,人生理想的破灭使他的内心长期压抑,他的词风自然而然是豪迈中带有悲壮,澎湃而又忧思,沉郁而又苍凉。政治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黑暗势力的排挤打压,决定了他的词不能像苏轼那样旷达洒脱。从岁月流逝中他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壮志难酬,他的内心越来越压抑和痛苦,这种痛苦无人诉说,他只有在自己的词作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辛弃疾词作中彰显军人风范,那种勇毅和刚强不是普通人所能表现出来的。像“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马革裹尸当自暂,峨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等,无不表现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气冲牛斗,并且与那些和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勇士,他给予高度的赞美。他的英雄情怀与现实的绝望交织在一起,大起大落,给人感情上以强烈的冲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上片即景抒情,缅怀历史人物,寄托个人感慨。作者登上北固亭,纵览“千古江山”,凭吊历史遗迹,自然要联想到在这里出现过的建立英雄业绩的孙权和刘裕。面对南宋偏于一隅的现实,作者对孙

浅谈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

论辛弃疾词的特点 —浅谈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 [内容提要]辛弃疾的题材广泛,爱国主义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及官场黑暗题材,所表达思想内容较深刻。辛词的风格以婉约和豪放为主;语言清新淡雅,体现的是以文为词的特点。辛词在创作手法打破传统的格律束缚,善用比兴寄托,运用神话和传说具有神秘色彩、词境开阔、雄壮。 [关键词]内容深刻、风格婉约兼豪放、语言清新淡雅、以文为词、善用典故寄托、手法多样、词境开阔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词派的重要作家。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来阐述辛弃疾词的特点。 一.题材广泛反映的思想内容深刻。 辛弃疾的题材广泛,反映的思想内容深刻。例如,有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有抗金方面的英雄事迹,抒发郁抑不得志的愤慨,有农村闲居的题材,还有反映词人对黑暗官场的不满、厌恶之情。 (一)爱国主义题材 辛弃疾词中爱国主义主题方面的主旋律:昂扬的爱国激情。“他深情眷恋祖

国的万里河山,痛惜山河破碎的现实,感叹“起望衣冠神州路,日月销残战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细把君诗说)”①辛弃疾词对抗金事业义无反顾的执著,对南宋偃武修文、文恬武嬉、妥协投降政策的极度不满,气势悲愤。如他的(《水调歌头》落日寒尘起)“谁道投鞭飞渡,忆惜鸣鹘血污,风雨俚愁。”这是回忆完颜亮南侵中原受挫,回来被杀掉;此时辛弃疾开始参加耿京起义军、抗金事业。上片概括写完颜亮及词人的事实,气势较为豪壮。突出词人抗金的决心。下片陡转为“客东南名胜,万卷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这里“莫射”二句:作者为“二客”所“谋”的具体内容,即:不要做什么军事工作了,还是去寻觅吧!②开始抗金事业,转为斗志减弱,词人爱国之志无法实现,其中抑郁渗在词中。现实和他的愿望差距甚远。对朝廷大臣们的苟安,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虚度生活,他极度不满、失望、愤慨,讽刺。如词(《贺新郎》甚矣吾哀也),中的“江左沉酣求名者。”再如《念奴娇》词人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深沉慨叹。上片“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与“只有兴亡满目”景象,今昔对比,表达词人对今败亡局面深深忧虑之情。下片以东晋王朝建立过殊勋的谢安不免遭谗被疏的典故,表达词人对遭谗受猜忌不能施展才能的深切同情。实际上也是自喻,抒发自己功名难成、抑郁苦闷的危殆,表达自己请缨无路,消磨时日,国家倾覆危急关头,无奈、无能的苦闷及忧虑国家复杂之情。全词吊古与伤今融为一体,兴亡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愤慨渲染到极点。 (二)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 辛弃疾对农村闲居生活方面的题材创作,生活的画面是祥和的,表达一种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和平静穆的,农民是淳厚朴实的,各种人物都自得其乐地活着。如(《浣溪沙》常山道中既事)“词的上片为所见农家与生活场景: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农民辛勤劳作情景。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在品尝香甜的新收稻米,隔着院墙买米酒,并煮了小雨。”③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之风。而“北陇”“西溪”“隔墙”更给人开阔感觉。下片景象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起,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见”“更有”笔势挺峭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宕昌实验中学高兴荣 摘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豪放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这就是以“势”造境。 以“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 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 “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 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 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 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 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 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 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 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 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