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对词境的开拓
- 格式:pptx
- 大小:116.25 KB
- 文档页数:27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表达对人间功名富贵的态度,抒发自已空有雄心壮志而无人赏识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辛弃疾宋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减。
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释】①作于绍熙元年或二年(1190或1191),时稼轩赋闲带湖。
和东坡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唱和。
和东坡韵而自抒怀抱。
上片虽视功名如寄,却深含壮志不酬之愤。
下片黄菊寒梅之喻,既自沉落寞,又寄厚望于志士和未来。
以下承上片浩歌馀绪,婉陈心曲:忧国愤世,但前途渺茫,惟作冲冠之怒而已。
结韵孤星残月忆故人,情景倍觉凄怆悲凉。
②“倘来”两句:古往今来,功名究竟为何物?轩冕:轩,高大的车子;冕,官帽。
轩冕,代指功名。
倘来轩冕,用《庄子》语意:“轩冕在身,非性命也。
物之倘来,寄者也。
”意谓功名非人立身之根本,倘然一旦来到,也不过是寄身之物。
③“旧日”两句:往昔愁如重城万里,而今风月竟然也避我不见,使我无法解愁释忧。
坚壁:本意坚守壁垒,不与敌方决战。
这里有躲藏之意。
④“药笼”三句:志在建功立业,不想出身微贱,致使白发无成。
药笼功名:功名在药笼中。
《旧唐书·元行冲传》载:元行冲对狄仁杰说:治理国家,必须储备各种人才,犹如治病需要各味药物,我愿作药物中的最后一味。
狄仁杰笑曰:“君正在吾药笼中,何可一日无也。
”辛词借用狄语,谓生平志在建功立业。
酒垆身世:汉代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居蜀时,曾当垆卖酒。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卜算子·漫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表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小编整理了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卜算子·漫兴》原文: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卜算子·漫兴》翻译: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
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
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卜算子·漫兴》赏析: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
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
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
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
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犹胜。
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作者从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
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
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全诗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腐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在南宋,辛弃疾历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抚史,晚年任镇江知府。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写于1176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
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
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
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
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
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
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辛弃疾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4)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姜夔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辛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创作手法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内容上不仅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
词人开放性的创作姿态空前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除了辛派词人外,还有以姜夔“雅词”为典范的吴文英、史达祖、周密、王沂孙、张炎等姜派词人,二派形成双峰对峙局面。
蒋捷融合二派长处,自成一家。
以下主要介绍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生于金人占领区,受祖父影响,自幼决心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曾生擒叛将,胆略勇气非凡;曾上奏《美芹十论》和《九议》,可见深谋远虑,智略超群;曾创建飞虎军,具有实干才能。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南归后本想一展雄才将略,横戈杀敌。
而南宋王朝却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身为“归正人”(指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的士民),加上南宋王朝的用人政策是“重南轻北”(北方人多受歧视而不得重用),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所任官职多职位不高、任期不长,且都在地方,难有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就与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看,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性格更使他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一生“三仕三已”,68岁含恨而逝。
辛弃疾写词,有自觉明确的创作主张,即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他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那么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辛弃疾的豪放词,希望对你有帮助!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
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西江月》、《浣溪沙》等。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作者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
这首词是一首春日小唱。
词的上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清句丽,别有一番韵味。
下联是作者因景抒情。
表达作者弃政而回归大自然,玩乐与山水,但每当无奈之时,就会想到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于是逐渐的新增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流利,更是别具一番音韵之美。
《破阵子》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另一代表作。
原本人们是借酒消愁,可以一醉万事休。
可是作者喝醉了酒,忧愁也没有消失,一心只想着如何收复失地。
他点亮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用上他,发挥它的作用。
在梦中,一个军营接着一个,吹响了号角声。
八百里的军营,战士们欢乐一起。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于是点兵沙场,准备出战。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既了却了君王的天下事,同时又给自己赢得生前身后的名誉,这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壮举。
但在当时的战争和朝代中,现实的残酷是不可能会实现的。
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辛弃疾著名的词首先要提的应该是《永遇乐》,这首词豪放大气、气势磅礴、悲壮深情,饱含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这首词中用了很多的典故,但没有喧宾夺主,反倒是紧扣着主旨,增强了全词的内涵深度。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中的最高杰作。
《破阵子》也是典型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回归战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又体现了他壮志难酬身先老的悲凉。
《青玉案》这首词历来被无数人称颂,展现了一种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之后,终于有所成就,能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天下的境界,是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经的过程。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秆。
二.创作主张:(一)弘扬苏轼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把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二)尚雄豪壮大之美,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其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一.崇拜英雄,抒写英雄精神个性。
(一)唐五代以来词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红粉佳人、北宋时失意文士、南渡初苦闷志士。
辛弃疾拓展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二)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苏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更多透出伤感。
(三)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四)英雄的心态:1.豪情激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长期的压抑苦闷,使他怒气腾涌:“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
转关情。
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
”(《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二.“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塑造了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且具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一)少年: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奴娇》)。
(二)中年:经历人世的危机、宦海浮沉的失路英雄,只能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
(三)退隐后:醉翁村叟;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仍执着于功名业,但已失去狂傲乐观,常陷入失望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辛弃疾对词体革新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词的表现内容即题材的拓展上。
从国家民族的兴亡到一花一木的生长;从腥风血雨、万马奔腾的战场到静谧恬淡,欢歌笑语的田园,只要是他亲眼所见的事物,兴会感应,无不随意拈来,任其铺陈,兴之所至,笔墨酣畅,气势飞动,流光溢彩,使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致使“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作为一个跃马横戈、驰骋疆场的抗敌英雄,辛弃疾表现自己爱国情感就成为辛词的主要内容。
辛弃疾在爱国词创作上无疑具有开创性。
在这类词作中,有登临怀古的,有即事抒情的,有即景叙事的,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前人无可伦比的。
他把战斗的场面纳入词作中,创造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不仅大量用词来抒发爱国热忱与理想,而且把笔触深入到了广阔的农村。
辛弃疾创作了四十多首描写农村风貌的词,这些农村词作为他爱国词的一个侧翼,在词的变革中冲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把词从王宫府第、阿房曲院、青楼酒肆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到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去遨游,从而给词坛带来一股清风。
他描写农村风光非常细腻、逼真、纯朴、明快辛弃疾对词体革新的贡献更主要的体现在体裁、形式、结构及表现技巧等方面。
辛弃疾却不顾流俗之见,不仅突破了诗词的界限,甚至将词与散文、辞赋、书信、词录等多种体裁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词体,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经常将诗经、楚辞、庄子、论语以及古诗中的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作中,并且绝不受音律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词。
历来是“诗言志”、词抒情。
辛弃疾打破了这一传统创作模式,词不仅能即景打情.同时也能叙事言志,将词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了。
辛弃疾还把散文以及辞赋等文体形式的语句都集括入词,这在我国词史上还是首创。
这种体裁、形式上的开创性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用招魂体入词,〔水龙吟〕就是例子,结尾全部都用“些”字.而几中间还夹杂“兮”字。
有用天问体的,如〔木兰花慢二,全篇都对月发出疑问;还有〔玉楼春〕效白乐天体,李易安体,兴之所至,自由运用,不拘一格,不限一式,痛快而大胆地冲破一切藩篱,屹然自树一帜。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
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境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词人描绘了乡村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桑树初发嫩芽,蚕种刚刚孵出,小黄牛悠然吃草,夕阳西下,暮鸦栖息。
上阙写近景,下阙则是远景,由平坦的山岗推到远远近近的青山,最后两句将城中桃李和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的希望。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用欣赏的眼光描绘农村生活,寄托了他对当时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朴素自然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他无法报效祖国的遗憾,只能终日纵情田园的怡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