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影视文化在地方社区群众文化中的建设与服务
- 格式:pdf
- 大小:181.61 KB
- 文档页数:2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彩云奖”繁荣云南群众文化杨殷(曲靖市文化馆,云南曲靖655000)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在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有了显著的提升,所以现阶段的民众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于这样的现状,积极的进行群众文化的丰富,使人们有更多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享受,这不仅对于提升自我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对社会道德风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彩云奖是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省群众文化艺术的最高级别评选活动,每两年举行一届,评选的项目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美术、摄影和曲艺七个大类,对于繁荣云南的群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分析彩云奖在繁荣云南群众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旨在为彩云奖的积极意义发挥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彩云奖;云南;群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16-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45一、前言群众文化发展对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群众文化还是民众精神生活丰富的重要基础,所以积极的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是巨大的。
作为云南省文化领域的重要奖项,彩云奖在群众文化带动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彩云奖对繁荣云南群众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云南群众文化的发展实践中,强调彩云奖的规模性、专业性举办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二、彩云奖在繁荣群众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之所以说彩云奖在繁荣云南群众文化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如下的原因:彩云奖是官方设置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奖项,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比较高。
其作品主要讲述百姓故事,贴近基层和群众,传递正能量,并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近年来,云南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创作积极性高涨,创造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代表云南登上“群星奖”的领奖舞台,为云南赢得了掌声和荣誉,彩云奖对优秀群文工作者及其作品给予肯定,也对逐渐消亡的群众文化进行了肯定,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所以致力于群众文化发展的人群数量在不断的增多,正是因为他们的带动,加上官方的宣传和肯定,云南省的群众文化才会表现出繁荣之资。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引言: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蓬勃发展,逐渐吸引了广大观众的注意。
这些电影以丰富的边疆情节、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多元的文化建构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试图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
一、边疆想象与民族认同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边疆想象被广泛运用,以展现与汉族主流文化的异同之处,同时加强与普通观众之间的共情。
这种边疆想象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体现了与汉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展示那曲地区的风土人情,呈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强化了藏族的民族认同感。
电影《云水谣》则通过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揭示了哈尼族的婚姻习俗和儿女情长,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该族群的传统文化。
这些电影以边疆为背景,通过赋予少数民族独特的形象与故事情节,让观众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认同感。
二、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建构。
这些电影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视觉表现等手段,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形象。
同时,这些电影还借助于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通过表演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展现了傈僳族的活力与激情,同时深化了观众对该族群的认同感。
电影《妈阁是座城》则以傣族传统节日为背景,展示了傣族的传统歌舞、民居建筑和婚俗礼仪等,使观众更加了解和认同傣族的文化特色。
这些电影以民族认同为基础,通过文化建构向观众传递了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电影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更在于它对于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社科研究26作者简介:苏廷春(1971— ),男,彝族,云南普洱人。
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镇文化站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主要载体,来丰富乡镇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所以,如何开展和开展怎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乡镇文化站来说是一项需要持续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1)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乡镇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为文化站开展工作的对象就是乡镇村民,文化站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村民在参与活动时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己的品位与文化艺术修养,进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2)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进步。
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文化培训及文化活动,对群众进行文化知识普及,使得当地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3)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乡镇文化站覆盖面积大,受众广,立足于基层,起始于基层,这一特点使得文化站对民俗文化有着更多的接触,便于研究和开发,既能保护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通过传承和再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走出乡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培育优秀文化工作者。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的集中积累,也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为锻炼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阵地。
二、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状况(1)文化站的建设还不完善。
2017年国家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开始,群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当前已经取得了较好发展,但就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 ,不少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对基层文化站的建设还不够重视,造成文化站的办公房被占用,办公设备简陋,专业器材不足,文化设施跟不上人民群众对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从而造成文化活动的开展陷入困境,许多常年性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基层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现有的城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娱乐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的速度,充分发挥基层服务体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一)非排他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非排他性就是指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无权干涉其他人同样参与活动的权利。
“非排他性”最早是在社会学中提出的概念,这是因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受益的。
(二)多样性多样性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多种内涵,首先,是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多样性,虽然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社会力量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开展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这里的开展形式是指“农家书屋”“村艺术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包括了基层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艺术团体,这些都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础性基础性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体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群众”二字本身也体现出了基础性的概念,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就是指无论什么年龄段、什么文化学历、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同时,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性也能够对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起到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四)便捷性便捷性是指公众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参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任何居民都可以在闲暇之余通过一定的指引找到一些基础文化设施开展、参与各种活动。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这个特点也同时引导着政府部门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过程中,也要将方便民众参与作为核心原则贯穿始终,这样才能让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有效发挥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05-10T10:24:21.60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作者:李艳泽[导读] 摘要: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古城镇文化中心云南普洱 666501摘要: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的文化素养也需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建设基层文化的过程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完善文化站的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水平。
关键词:文化站;基层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前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也要随之而进步,其中基层文化建设影响十分重大。
并且主要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站作为发展大众文化的主要项目之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联系群众生活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化技术,在古典文化基础上融入新概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使人们得以熏陶,得以感化。
一、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文化站是最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由国家设立、政府所举办,主要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积极、优秀的文化知识,带领群众组织参与多种的文化活动,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无形之中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内涵。
但是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地方的文化站都如同虚设,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原因,一是当地干部的不重视,不愿意去搞这个事情;二是经费不够,基础设备都未更新;三是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时代在进步,人员的理念和知识水平都应当得到相应的进步。
因此,基层干部应当行动起来,改善当前状况,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开展的活动中来,促进大众精神文明建设。
1352016年4月下半月刊云南省影视基地建设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王 洋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不可忽视的。
其中,影视基地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对当地旅游业有很大影响作用。
在全国影视基地建设中,云南省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情况。
它的影视基地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所建立起来的,影视基地建设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提高基地的知名度,重视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结合多种融资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建构影视产业链模式。
与当地旅游市场相结合,推动影视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一、经济方面(一)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影视基地未建成之前,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大多是依靠景区门票、餐饮住宿上,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在大力发展影视产业之后,影视基地建成后,剧组进驻拍摄,游客数目增加,对拍摄地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影视基地的门票,剧组的饮食住宿费用上,以及影视基地场地,设备的租赁费用上。
影视旅游所给影视基地带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数量的增加也促进了当地信息业、金融业、房产业的发展。
拓宽了之前单纯依赖衣食住行的资金来源渠道。
(二)有效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影视基地主要接待的剧组是国内剧组,但是游客分为国内游客与国外游客。
随着影视作品在荧幕上的播出,观众们被电视剧中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纷纷前往影视剧拍摄地旅游。
以曲靖翠山影视旅游文化城为例,它是我国首座以明代风格为主的影视城。
在《谁主沉浮》、《天火》、《芳香之旅》等著名影视剧作在此取景拍摄之后,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数量也每日剧增。
游客数量的增加在无形中也带动了附带产品的销售额的上升。
由于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影视城的已经逐步建立成为云南影视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增长。
二、环境方面(一)生态环境破坏及景区文物受损影视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
CULTURE区域治理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王茜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就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
作为一种以群众自身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美好、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纳入到广大群众生活当中,实现群众自娱自乐,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在当下,为了解决广大群众对文化、精神的迫切需求,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正积极开展,大力促进文化惠民工程,并且将其纳入到推进民生幸福、建设和谐社会大局的战略当中。
一、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内涵概述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立,是一种非盈利的文化产业,其主要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广大群众。
作为一种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排他性的文化产品,面向广大群众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领域。
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具备传播性,文化主体属于人民群众,是由广大群众创造出来的,所以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时,广大群众可以积极参与、享用文化精神成果,促使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发展状态呈现出强大生命力[1]。
群众公益性文化事业所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广,涵盖了广播电视、影视、互联网、演出等诸多文化领域,积极开展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工作途径,更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精神需求,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当中,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是民族血脉、社会发展血液,是人们精神家园建设的重点。
文化的范围涵盖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艺术需求[2]。
文化凝结了我国民族的生命,积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可以增强我国软实力,提升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
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宣传的形式,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文化、精神、正能量的浸染,并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切实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对策探讨作者:罗闵钰来源:《管理观察》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首先研究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现已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发现其中对乡镇文化综合站的使用不够科学合理。
然后讨论推进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可以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运作范围,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要加强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关键词: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综合站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昆明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昆明区域内有着大量的历史资源,这为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性城市。
为此昆明市要大力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水平、政治管理水平,另外还有文化建设水平。
在文化建设方面昆明市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
1 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1.1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现已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资源共享工程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实现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让社会公众能够相对自由地、较大程度地享受公众资源。
这种文化传播渠道不会受到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在昆明市的一些贫困地区信息比较匮乏,经济相对落后,这一传播渠道能够快速地转变这一情况,而且起到的转变作用会十分的明显。
昆明市省级为县级每一个文化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投入资金55万元,为每一个乡镇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投入资金3万元。
从这一举措可以看出昆明市委、市政府对共享工程的建设十分看重。
在后续的建设中相继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文化资源共享中心也相继购入了计算机、大型投影仪、共享中心服务器等等设备。
如今昆明市有一个市级的文化资源共享中心,6个县级的支中心,另外还有38个乡镇型的基层服务点。
截至2010年,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已经覆盖昆明市的各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