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空气遇冷会形成水珠。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盛有冰块的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3.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难点:探究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三、教学准备 :玻璃杯、冰块、自来水、记录单、勺子、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魔术表演,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谦吗?他是做什么的?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见证奇迹的发生。
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带来了水杯,并在里面放上冰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会儿我们来见证奇迹的发生。
现在请睁大眼睛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珠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魔术师刘谦入手,到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通过开始的几个问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发现了干燥的镜面上出现了水珠这一奇特现象,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水珠从哪里来的?1.谈话:大家请看,(多媒体展示出现水珠的图片:冰啤酒、冰棒、窗户)这三张图片中都出现了水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生回答)2.(多媒体出示冰块和一次性水杯)在一个杯中加入一些冰块,杯外壁也会出现水珠吗?(生取出事先装好冰块的杯子,观察并汇报现象)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生分组讨论猜测水珠的来源,板书学生的猜测)3.引导学生将猜测进行分类,把水珠的来源分成:杯内、杯本身和杯外。
凭借生活经验,将杯本身的猜测排除。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冰杯外壁出现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变化而来。
(二)过程与方法: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所获得的事实证实自己的猜测,能区分事实和想象。
2. 学会参与集体研讨的行为规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证据需要观察和符合逻辑的推理,想象不能作为证据。
二、教学准备(一)材料准备:12个装碎冰的冰杯,记录单(二)学生学习前测1.情境:观察图片(一个烧杯里面装冰块,外面有水珠),问杯壁外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请把自己的想法记在记录单上(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2.师汇总整理学生想法,整理出几种代表类型,打印成记录单。
三、教学过程记录单评价说明:1.学生在记录本上记下得到的星星。
星星可以换礼物。
2.评价者有组长,老师和学生自己。
3.通过以下方面评价:完成任务,研讨纪律,参与研讨态度。
研讨参与方式说明:1.一般发言不按学生举手点名,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
2.小组研讨汇报阶段,采取随机点座位号,轮流发言的方式。
3.集体研讨阶段,采取随机点名,评价时要求和自我建立关联。
4.发言时,表达观点要联系证据。
“课堂集体研讨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课题:《水珠从哪里来》年级:三年级执教教师:潘欢燕观察者:一、“结果”栏填写1.支持已有观点;2.否定已有观点;二、“思维策略”栏填写:1.依据已有观点;2.依据观察事实判断;3.依据想象推测;4.启用生活经验;5.通过集体论证生成;三、“生成新观点”指学生的概念转变。
“教师提问引导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课题:《水珠从哪里来》年级:三年级执教教师:潘欢燕观察者:一、提问记录:要记录该环节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并用序号注明。
二、提问指向:1.基于课堂组织;2.引导关注实验证据;3.引导区分事实与想象4.引导启用生活经验;5.引导自我对质;6.引导提升概念。
三、有效性:指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分“有效”“一般”“无效”“课堂集体研讨规则使用情况”观察表课题:《水珠从哪里来》年级:三年级执教教师:潘欢燕观察者:。
教学设计评比水珠从哪里来教科版三年级教材内容分析:在前一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再实验验证,最后拓展形成概念.设计思路:本课的理念是以探究活动来构建科学概念.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探究活动为形式,以如下的认知规律来构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这样的一个概念.其认知规律为:展示前概念---去除错误的前概念,留下正确的前概念-----组合,分析形成新的观点---实验验证(个别观点)-----拓展丰富其例证,形成概念(普遍规律)教学设计一:(开始时能做出正确假设的,猜出水珠来自空气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过程与方法:A.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放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的成因。
B.通过在放热水的玻璃杯上盖上杯子,结果杯子内壁上形成水珠的实验验证水遇冷能形成水珠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和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A.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放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的成因。
B.通过在放热水的玻璃杯上盖上杯子,结果杯子内壁上形成水珠的实验验证水遇冷能形成水珠的概念。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冷水.热水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小组内出示放冰的玻璃杯.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组合作观察,交流引出杯壁上有水珠(设计意图:直观导入,用现象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马上进入到要探究的问题,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提出问题,展示前概念: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生大致猜测如下:a.冰化成水后从杯口谩出来的.b.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c.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后流下来了d.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3.探究问题,解决前概念(1)猜测a:冰化成了水后从杯口谩出来的师: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可把放冰的杯子放入热水盆里融化观察结果,得出猜测不对)(2)猜测b: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师: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小组谈论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放一个带水的玻璃杯,过阵子观察,得出猜测不对)(3)猜测c: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不小心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师: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小组实验,把冰块放入杯中(注意不碰杯沿)观察现象.结果仍有水珠出现,说明猜测是错的(4)猜测d: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师:同意吗?既然师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那么说明水珠的形成跟什么有关?(冰)怎样证明?(实验)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交流实验学生实验:拿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一个装冰,一个什么都不装,过会观察现象.(只有放冰的有水珠出现)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与冰有关)师:现在我们知道水蒸气师从哪里来的吗?(空气)(或者,若说不出,可提问,杯子外面有什么?空气. 而现在只有水,冰.玻璃.空气,小水珠即不来之于杯中的冰或水,更不可能来之于玻璃.那它只能来之于----空气,)设计意图:用数学证明思想来让学生了解水珠来之于空气.本意是让学生体会下数学的证明思想.)(设计意图:对于”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猜测各一,罗列出来后可采取2种策略进行处理:1.学生说一个,就自主开放的解决一个,但正确的要放到最后处理.2.学生全部说完后,随机抽取处理学生的猜测,但正确的放最后处理.这个环节师是这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这样设计处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能开放.能自主.能发散.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了前概念的问题,为构建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5课时,与第6课时《水和水蒸气》共 同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变化有关系。
QK 珠从哪里来》是由“冰冻的 矿泉水粒外壁出现小水珠”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孩了们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 假设一分析假设一寻找证据一修正假设”的一系列探究过程.本课最终并不解决 “水珠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只是让孩子们对问题做出尽可能多的解择,对每 种可能的解释乂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侦疑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质疑 和作进一步观察等活动,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 或做出新的假设。
r 学情分析】箔者在参加学校课堂教学评比时,选定了《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即。
两次 试教下来,发现关于水珠从哪里来的错误前概念很难转变,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水 珠是从杯子里漏出去的、或者是胞出去的。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狭很少,学生 的前概念难转变的情况,需要解决前概念难转变的教学现状。
【设计理念】以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现有学情,箔者决定围绕核心问 题展开“前测备课一课中聚焦一后测评估”的教学设计。
(测—情.rX 认知水h )•战f 乐『祈谏] 〔例现状• 3果铁学难疝1[ 定目标.啰JB⅜软学方向 ]U[第元则■巧.捉弄加绝清趺度]「IjiQ ,亲焉】 【分丛设计.推动科学蟀为力) ’[共问探完.凝聚团队」作力): U:[齐检测,获至星生慨念恬安)J 后乐仁年不i j [立评价•见冏》探先所我)〔回头⅞⅜.阳押今后华习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装冰的玻璃杯外面的水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并且与瓶内的冰有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对科学现象做出自己的猜测,并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解择;能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
【教学今点】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来对冰水杯外的水珠来源做出合理的猜测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猜测。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珠的来源,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珠的来源,观察和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水珠的形成过程,科学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水珠的来源。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珠现象。
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珠的来源。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璃片、水滴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珠现象,提出问题:“水珠从哪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珠现象,如露珠、水滴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
3.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在玻璃片上滴水,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4. 分享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成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思考。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珠的来源,解释水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水珠现象,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六、教学内容1. 课堂讲解:水珠的形成过程,生活中的水珠现象。
2. 实验演示:水珠的形成实验,如蒸发、凝结等。
七、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讲解水珠的形成过程,如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等,引导学生了解水珠的来源。
2. 实验演示进行水珠形成实验,如蒸发、凝结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珠的形成过程。
3.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珠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5《水珠从哪里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水珠的来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内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珠的来源,水的循环机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璃片、水滴模型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如雨、雪、雾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珠的来源。
提问:“你们知道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图片,呈现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特点。
提问:“水的三态变化与水的循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意义。
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珠从哪里来-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知识目标
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发现水珠的去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珠的去向。
3.能够判断小水滴的来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老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雨水从哪里来吗?”
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介绍本课的主题:“水珠从哪里来?”
第二步:知识讲解
1.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的方式,了解水珠的形成过程。
第三步:实践操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瓶水。
2.让学生将杯子放在室外的某个地方,在杯子上放一张纸巾,等待水珠的形成。
3.学生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并画图记录。
第四步:归纳总结
1.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思考。
2.通过展示结果,让学生总结出水珠的来源和去向。
第五步:扩展拓展
1.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小水珠,判断它们是来自于什么?
2.到教室外观察或实验,检查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了解水珠的去向和判断小水滴的来源。
本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第一章物质科学案例2:水珠从哪里来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一【课标内容】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并用此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探索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科学态度: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三【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我通过课前的调查、访谈发现,受访的学生中有一半学生认为水珠是从杯内来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水珠形成条件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因此,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证据,不断地自我修正错误的认识,形成科学认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并应用此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五【设计理念】物质科学的认识规律强调以事实为基础,探究事实存在的原因或发生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就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教师通过展示客观事实——冰块杯的外壁上有小水珠,让学生对这个现象的产生各抒己见,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针对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小水珠产生的本质原因。
从物质科学的认识规律看,在解决小水珠来源的问题上,主要从客观事实——冰块杯的外壁上有小水珠,发展到科学事实——小水珠是从杯外来的。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做出假设,并想办法寻找可靠的证据(给水染色,封闭杯口,通过比较发现杯子内外水的颜色不同),最后运用证据对问题做出解释——小水珠不是从杯子里面流出来或渗出来的,而是从杯子外边来的。
接下来探索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并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呢?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水和水蒸气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让学生发现空气中含有同样无色无味的水蒸气。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背景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草叶上的露珠,也看到过掀开锅盖一瞬间,盖子上掉下的露珠。
但是学生往往不去想这些露珠从哪里来的。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就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认识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设计思路:《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探究水蒸气与水之间的变化。
依据这一变化推测自然界中露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过程与方法: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蒸气的凝结条件教学难点: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盛有热茶的带盖搪瓷杯、相同玻璃杯 3 个、玻璃片 3 块、热水、冷水、分组实验材料:搪瓷杯 ( 或涂黑铁罐头筒 ) 、冰块、盐、温度计。
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冷玻璃片热玻璃片有水珠没有水珠受冷水蒸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一杯茶)1.谈话:我非常喜欢喝茶,但是当我沏好一杯茶后,过了一段时间,打开杯盖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跟我一起看看吧。
打开茶杯盖,看到有水珠落下。
2.提出问题:盖子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3.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自己的猜测。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尝试通过活动,探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二、探究茶杯盖上的水珠形成的条件1.观察(出示材料):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不装水,请一组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2.提出问题: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 (与热水有关系)这些小水珠又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让他们完成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可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本节课,我将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塑料杯里装满碎冰块,杯子的外壁会出现很多小水珠。
从而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塑料杯外壁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
学生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学情分析】在本单元的第4课中,学生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
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
而且,生活中孩子们也见过很多类似的现象。
但他们对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
这节课正好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活动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准备】一杯热茶、大小一样的塑料杯、冰块、清水【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
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
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
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