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

“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 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 ',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一)建立友谊的差异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

往比较谨慎,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

彼此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养的,

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

中国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

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而在建立友谊方面,美国恰恰跟中国相反。

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

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 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

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友善、很热情,但如果你想

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友看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

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

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

(二)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相互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

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式的友谊交流

方式。

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断的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个小时。

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

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

美国人认为朋友就是说得来一起,说不来就分开,在他们看来,朋友并不意味着总是要在一起。

在很多时候,“朋友”对于美国人来说,也仅仅意味着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祝福或问候一下,所以他们维持友谊的方式就仅仅只是时不时的举行聚会而已,他们不会没有约定就擅自上门做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六、对“朋友”期望值的差异中国人觉得给朋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因此要蒙受物质方面的损失也是值得的,正如中国格言说的那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了朋友甚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朋友两肋插刀”。

中国人通常在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朋友”,正所谓“患难之交”、“患难见真情”。

中国人欣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既是朋友也就不应该分彼此。

朋友之间应当“肝胆相照”,为了知己朋友,牺牲自身某些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辞,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而在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也会把交情因素考虑进去,很少能做到“公私分明”。

中国人的友谊讲究情深意重、重义轻利,人情味更浓一些。中国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

因此,对朋友,中国人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

一些中国人认为的朋友间理所当然的事和自然而然应当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很多外国人非常不认可这个观点。

在他们看来,做朋友意味着彼此之间交流兴趣、爱好及思想;对双方而言,友谊更是一种乐趣、一种权利,而绝非责任和义务。

他人不会为你我承担其认为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美国人很少主动地向朋友寻求帮助,而更多地依赖自力

更生。

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依赖理性而不是交情来办事,即“公事公办”。

对外国人而言,朋友之间的交往,彼此并没有多少的义务和责任可言,外国人推崇的是独立性和自主性。

美国人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信奉“自助者天助”,这样的价值观在他们的交友观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七、形成中美友谊观差异的原因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

美国人往往比较独立,强调自由,变动非常多,而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注重合作与团结,再加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变动较少,因此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起主导地位,相反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构元”起决定作用,由此也导致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友谊和朋友的观念定义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待友方式等的差别。

美国人的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换工作,换住房,美国人更加喜欢租房,因此对相比较喜欢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友谊的流动系数和变动频率要高的多。

美国人把变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美国人,认识新的朋友,结交陌生人,获得新的友谊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可是中国人却更愿意和老朋友旧朋友交流,对于陌生人和一份新的友谊往往会慎重考虑思考再三才会做出行动。

这也是造成中美友谊观有所差异的原因之

八、总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差异,也有共同点,那就是:

大家都珍视朋友之间所建立的真挚友谊。

而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异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

题目: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世界和平与发展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学生姓名:董磊 日期: 2011年5月 24日

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史 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本文仅介绍“驼峰航线”和“乒乓外交”。 驼峰航线 1942年5月,日寇占领了缅甸,继而入侵中国云南怒江以西,滇缅公路完全中断。为了保证国际援华抗战物资顺利运进中国,保证抗战生命补给线的畅通,中美两国空军开辟了中印航线。中印航线是从昆明等其它机场到印度阿萨姆邦汀江等机场,沿途须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南段,穿过状似骆驼峰背的山峰,故称为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艰险的航线,航线经过的区域当时被称为飞行禁区。这条航线所经过的喜马拉雅山南段,海拔在5000米以上,群峰耸立,飞行中,稍不留意,就会发生飞机撞山事件,特别是雷雨季节的浓雾天气使空中能见度降到很低,这样的天气,造成更多的飞机撞山事件发生。其次为恶劣的气候,驼峰航线上风云变幻无常,经常会遇到强气流突袭,此时,飞机在一瞬间就被迫升降几十米或几百米,险象横生;甚至有时还会遇上时速达200公里的狂风,这个时候,逆风而行会使飞机不能前行而空耗燃油,当燃油被消耗到不够航程用油时,空难随之而来;有时冷空气的突袭,在航线上形成大范围的“冰幕”,将飞机包围而使其难以突破,导致空难发生;还有:由于导航保障设备简陋,延绵于中缅边界的“野人山”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没有无线电定向台的引导和明显地标,保证安全飞行难度很大。除了上述飞行条件的恶劣之外,还有日机的中途拦截。 1944年12月28日,驼峰飞行员沃尔特·格尔弗和他的机组人员共4人,驾机从印度飞返昆明,途中因导航设备发生故障而偏离航线,深夜在云南镇雄县山区跳伞,坠落在山林中。4人得到了当地两位农民的营救和精心关照,并帮助他们安全回到昆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过去了,沃尔特始终难以忘怀营救过他们的救命恩人。1988年在云南省政协委员会和镇雄县政协的全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两位镇雄农民陈光明、陈锡之(已故)。沃尔特闻讯后,组织了“驼峰中国旅行团”一行共49人,其成员包括驼峰航线美国飞行员及其夫人子女,他们来到昆明后,在省政协会议室里,当沃尔特看到44年前的救命恩人陈光明老人时,热泪夺眶而出,和中国亲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驼峰航线飞行从1942年5月开始,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8月结束,历时3年多时间,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工作。3年多时间的驼峰航线飞行,作出的牺牲和代价是巨大的,所作出的奉献也同样是巨大的。据相关历史资料载,中美两国在驼峰航线上共投入2000多架飞机,往来运输各种军需物资80余万吨,运送军事人员4.3万余人(其中有赴美受训的空军人员和赴印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此外,还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驼峰航线进入中国抗日战场,驼峰航线的飞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驼峰航线和驼峰航线的飞行是世界上航空、空运史上的首创和壮举。驼峰航线和驼峰飞行的根在云南,驼峰飞行的故土在云南,驼峰航线和驼峰飞行的主要基地在昆明。长期以来,驼峰飞行员对云南及昆明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因为他们曾经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和最美丽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热土。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

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享誉世界。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冰心、周汝昌出自燕大。国民政府迁台后,燕大香港分部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大陆的资产由中央政府接管,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1952年院系调整,燕大停办。文、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1936,司徒雷登与学生会成员2.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英、美、加拿大基督教教会筹款开办。老舍、钱穆、顾颉刚、马彦祥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医科实力最强,和燕大并称“南齐北燕”。1952年因院系调整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期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陆欣王小芳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 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76-04 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美国人的交友观与 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前一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 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美 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一般来说,美国人交朋友快,忘记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这从friend一词的词义中也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一) 个人隐私 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 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 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 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 个人自立 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 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 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 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二、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任何人都是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道德价值内容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xxxx观对比 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 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 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 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 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

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xx”持续时间 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xx”延伸的范围及领域 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 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中美友谊观差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0期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陆欣王小芳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6)04-0076-04 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美国人的交友观与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范围和层次的不同 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前一种意义上的朋友一般是同性,异性朋友很少,因为这常有谈恋爱或婚外恋的嫌疑。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伴同行去参加会议,而任何人都不会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包含性关系。 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美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

中美友谊对比英文版

A commparative analysis of friendship between America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The world is an organic entity, naturally, any one can not be an isolated individual. All human being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like kinship or kindred, also there is also a kind of relationship more widely employed by humans bearing equal importance. Absolutely that is friendship. Friendship is indispensable to persons' life. A man without friends is an angel without wings, whose life will suffer in the long tolerance of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But to be specific, what friendship means? Definitions and comprehension are various. Now take Chinese and Americans for example.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and culture, attitudes toward friendship a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manifesting in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begin with,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and ideologies mostly inheri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For Chinese people, friend refers to like-minded people. They regard friends as different surname brothers with whom they pour out their hearts. However friend is often used in a much wider sense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The term may be used for both casual acquaintances and close companions. American friends may not share as much as Chinese friends usually do, matter how close the two persons are to each other. A friendship may be superficial, casual, situational, deep and enduring because of their frequent moves. In China, friends can know intimately through all aspects about each other, which contrary to American friends in the way of confiding one friend to one area without extending to other areas. In addition,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ime. In Chinese culture, friendship means a strong life-lasting bond between individuals. Relatively, their friendship tends to develop slowly, since they intend to built to last. Chinese people seldom open their hearts immediately, but getting to know and intimate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On the contrary, Americans are able to develop a friendship in a minute, and they may change just as quickly. Furthermore,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desirable over the long-term friendship. However, American friendship is often linked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Once the situation is changed, so did a friend. Last but not least, responsibilities entrusted friends are totally different. Chinese friends are placed great expectations, but American people think a friend i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interests. It is a relaxed and joyful relationship. So, they expect to an independent one. Another point needs noting here, that common elements are still existing. There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friendship, in contrast with kinship, invokes freedom of choice. A friend is someone who chooses and is chosen. And between friends there is inevitably a kind of equality of give-and-take. Importantly, it is this very point that bridging people to involve in the intact society and making so-called impossibilities into possibilities. From foregoing, we may learn that different values maintain different friendship, and with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s, friendship may change somewhat. Therefore, only we comprehend different cultures can we construct a better world and lead a better future

跨文化交际(中美友谊概念的差别)(学生讨论题)

Book 3 Unit 1 Friends All people need friendship in their lives,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in offices, social occasions, schools and so on.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merican culture,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ay people make friends, how friendship is maintained, how long friendship usually lasts, how the circles of friends are formed, and what friends can talk about with one another. Activity 1 What are your ways of making friends? Do most or many of your friends know each other? Read the following case (taken from Blanton & Lee, 1999) and infer at least one way by which Americans make friends. Are you short? Tall? Do you like pumpkins but hate mayonnaise (蛋黄酱) ? Whatever your interests, there’s a club, society, or group for you. American is home to about 25,000 clubs, associations, federations, societies, fraternal (兄弟的,友好的)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groups that all sorts of people join. If you are very short, there are the “Short Stature Foundation” and the “Little People of America”. If you’re tall, there are dozens of clubs for tall people. If you can’t stand mayo, there’s the “I Hate Mayonnaise” club; members get the No Mayo newsletter (简报), and a list of mayo-free restaurants. Many people claim to have seen the rock star Elvis Presley, even after his death in 1977. Maybe that’s because so many people dress up and act like Elvis. Some of them formed the “Elvis Presley Impersonato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If you like to sing along through a microphone as you listen to music, you might consider the “Karaoke International Sing-Along Associatio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erds” (觉得生活无聊的人) has more than 10,000 members. It is led by a man in Cincinnati, Ohio, who calls himself the Supreme Archnerd (arch: 为首的,主要的). He says membership may be for you if your eyeglasses are held together with tape, you keep at least 37 ball-point pens in a plastic pocket protector, and you wear slacks (宽松裤) and shirts of clashing plaids (格子呢,毛呢). Many clubs are devoted to food. The “International Banana Club” wants people everywhere to smile more in a world that is “going bananas” (变得野蛮或疯狂). The club has a library and museum of about 12,000 important banana artifacts (手工艺品). The “International Pumpkin Association” is a club that objects to fast-food places and promotes the joy of leisurely dining. Because so many people love animals, there are many clubs to protect favored creatures. For instance, the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wants people to know about the many good points of bats. One example: Bats eat tons of insects, which would otherwise bug (打扰,使厌烦) people. Questions: 1.Why do you think there are many club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is a way of making friends?

从影视剧看中西方文化友谊观的差异-2019年文档

从影视剧看中西方文化友谊观的差异 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科技与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了解中西方友情观的差异就变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了。 《武林外传》和《老友记》分别是中美影视剧中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两者都讲述了几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成长背景且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机缘巧合下住到一起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视剧用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展现了两拨年轻人因为情感、原则、生活发生矛盾、闹出笑话到最后和谐解决的一个个生活趣事。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被逗笑或被感动的同时,也看到了两国年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友谊观。相同的是中美文化中都非常重视友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友谊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朋友间的独立性。 一、以经济状况为主线的剧情回顾及对比 在《武林外传》中,几乎每顿饭大家都是聚在一起吃的,李大嘴负责做饭,没有人去计算每个人应该承担多少饭钱,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谈钱伤感情是中国人常说的话,剧中的吕秀才为了讨要郭芙蓉欠他的二钱银子,委婉地提到“二

泉映月”“二清关”等各种提示词汇,最后还是不敢直说是要钱。 在《老友记》中,有不少六个人一起聚餐的场景。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六个人经济状况不同,但是每次聚餐买单他们都是AA制。六个人中Phonbe、Rachel经济条件较差,但在昂贵的餐厅他们宁愿什么菜都不点也不会产生让朋友买单蹭吃蹭喝的心理,同时几个经济状况较宽裕的出于尊重除非是他们设宴邀请否则也不会付掉应该别人承担的费用。 二、基于剧情的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分析――个人独立及隐私性 在以上两个情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友谊观差异中其中一个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朋友间的独立性及隐私性的差异。 中国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是比较高的,不论是人情上还是金钱上,都存在具体的帮助和来往,朋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比如《武林外传》中佟掌柜开了一家客栈几乎养活了一群人,白展堂是小二郭芙蓉负责打杂,李大嘴是厨子,而吕秀才则当起了会计,其中有任何一个人出现问题马上会向其他人求助,每个人的感情状况、金钱状况等个人隐私情况在他们的小团体里几乎都是透明的。回到实际生活,这种依赖关系的例子也不少见。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资源去替朋友找工作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朋友聚餐经济状况最好的那个人买单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看病找好医生、上学找好学校的过程中朋友关系的作用更是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 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4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 6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7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 9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10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11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 1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13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4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5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 16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18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 19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0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22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23 从福柯的权利/知识理论讨论《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2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25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6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27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28 旅游与文化 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30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31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 32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33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34 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 35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3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37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38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