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作 者】刘长明

【作者简介】刘长明(1963-)男,山东昌乐人,济南大学教授,从事发展学研究。济南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南 250002

【内容提要】没有生态系统的十月怀胎,就没有人类;没有生态系统的无私孕育,产生了的人类也不可能生存下去;没有生态系统的逐步优化和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一句话,生态系统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长期稳定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着力优化生态系统,理应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经济压倒一切甚至经济就是一切的狂热,直接导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片面认识;而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理论则是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因而生态必须无条件优先的立论基础。以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无可挽回的生态代价换取的所谓繁荣,实际上不过是对人类社会釜底抽薪式的破坏而已。

【关 键 词】生态/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基础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1)03-0047-06

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最深层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正是在索取物质资料的劳动中,产生了人类,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和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的精神世界升华了,社会才能发展。大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意识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怎样才能顺利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并使这一生产具有可持续性呢?当我们超越物质资料生产本身的层面深入到决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系列环节中时,我们发现了更具决定意义的东西:地球生态系统(以下简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世界升华从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生态系统的任何破坏则会导致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世界升华的链条局部以至整体中断。离开优化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世界升华一刻也无法进行,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生态系统是决定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世界升华从而决定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厚基础。没有优化的生态系统做依托的人类社会,就如没有家园的灵魂。

一、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产生之源

自然界中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类物质是一个相互影

响、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在优化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循环都是按自然固有的最优法则而顺利进行,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能量能达到最优的动态平衡。按自然法则运行的优化的生态系统是孕育人类社会的母体,是人类社会产生之源。

1.生态系统在亿万年演变中形成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已经有了50亿年左右的历史。悠悠50亿年,地球大体经历了混凝纪(或称聚合纪)、成长纪和孕生纪三个纪期。在混沌初开的混凝纪,寰宇内星云与尘埃(宇宙云)积聚、混凝,尘埃落定,并达到相当密度与规模,地球的雏形开始形成并急剧扩张,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9亿年;在组分重构并继续膨胀的成长纪,地球的各个部分处在频繁活动期,其运动十分剧烈且毫无规律,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重组,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尽管那时还是洪荒一片,根本不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然而,这颗极具孕育生命机能的地球是不会在洪荒中一直沉寂下去的,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3亿年;在催生生命的孕生纪,地球慢慢吮吸宇宙中的水分,能够产生生命的水分和保护生命的大气层开始形成,适于生命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漫长演变中不断优化,于是,地球终于十月怀胎,形成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2.生态系统在漫长演变过程中滋生出有生命的物种

地球诞生约12亿年后,地球进入催生生命的孕生纪。在孕生纪,地球内部沉积的水分水位慢慢上升,加之地球吸纳大气水分的势能越来越强,于是,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成为海洋,为海水所覆盖;与此同时,能够遮挡紫外线和有效阻止水分蒸发的大气环流层开始形成,雨水、雪水汇入江河湖海,江河湖海的水分不断蒸发,形成丰富的水蒸气,水蒸气复又凝结成雨、雪降落大地。一面是水分的蒸发,一面是雨水、雪水的降落,构成了水的大循环。这意味着能够孕育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已渐具雏形。但是,由于地球的卫星月亮尚未形成,海水运动毫无规律,海水涨落无期,咆哮肆虐,有如千万匹脱缰的野马,滔天的海水移山倒丘,不断改变着地貌。一时间,地球成为水的天下,水成为能够摧毁一切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正是在海水的猛烈撞击下,生命尽管是低级的生命诞生了。大约在地球形成15亿年后催生生命的孕生纪,首先在茫茫海洋中开始出现了有生命的低级生物。这些海洋低级生物因水而生,依水而居,随水而漂。但是,由于海水裹挟着熔岩常常瞬息间即会改变地表形态与结构,毫无定势可言

,因而,这些低级海洋生物进化速度异常缓慢。大约又过了5亿年,就是说,在地球形成约20亿年后,地球的卫星月球应运而生,之后,地球与月球的引力机制开始形成。在地球月球引力互动机制的制衡下,脱缰的海水终于被驯服,按自身固有的规律潮涨潮落,在地球的相对低处滞留下来,成为今天海洋的前身。这种有规则的地壳和海水运动为地球低级海洋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创造了绝好的温床。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有了海洋,才有万紫千红、喧哗热闹的生物界。可见,不断优化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孕育有生命的低级海洋生物的母体,而且为低级生物物种的进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月球一经诞生,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优化产生了巨大的正态作用力,为地球有序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外力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月球诞生以后,地球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地球自身及周围大气层,而且应当也必须把对地球施加巨大作用力的地球卫星月球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月球在客观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月球,地球生态系统就是不完整的,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优化。完整、健全而有序的地球生态系统,不应该不包括月球。

3.生态系统在有生命物种人类从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上所述,包括月球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和优化,为有生命的低级海洋生物向更高级物种即动植物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天然的孵化器,正是在这个优良的天然孵化器中,大约又经过5亿年时间,即在地球产生大约25亿年之后,一个巨大的子宫地球生态系统终于孕育产生了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地球生态系统运行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跃。这一跃无疑是带有质变色彩的进化。动植物的产生,不仅是地球和地球生态系统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而且是时间和空间史上一个具有断代意义的里程碑。从此以后,绿色代替了洪荒,蔚蓝代替了灰暗,生机代替了死寂。这样,历时25亿年,中经混凝纪、成长纪和孕生纪的前期,终于从低级的海洋生物进化出了动植物。

在生命世界中产生了动植物以后,氧气、二氧化碳进入了良性循环态。绿色植物吸收着二氧化碳,制造着氧气,而生命的腐烂、动物的呼吸则消耗着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各种物质进入了生生死死的无限大循环之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在不断地消耗、分解,也在不断地生成。循环使地球万物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地球在每天都是新的。循环使物质世界建立的动态平衡,无疑有利于生命的进化。#p#分页标题#e#

孕育出动植物,仅仅

是物种进化史上的第一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姿百态且又生机勃勃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物种是不会一直沉寂下去的。生态需要优化,物种呼唤领袖,时空孕育灵长。动物的一支(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前身是古猿)经过大约2亿年的进化,就是说,在地球诞生约27亿年后,生态系统终于孕育出了物种世界的灵长族人类,从而翻开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页。恩格斯大加赞赏自然界这种神奇的孕育生命的能力,特别是孕育人类的能力,他说:人类是自然界在地球上的最美花朵。

我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科学假想。上述所设想的地球及地球生态系统演进脉络正是按这个科学假想而展开的。这里有必要把这一科学假想简述如下:在地球形成15亿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出现了有生命的低级生物,然后又经过约10亿多年的演变,出现了动植物,大约又经过了2亿年的进化,从动物中分化出主宰世界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我姑且把这一进化过程中进化出的灵长类动物也称作人类)。也就是说,地球在形成约27亿年后,产生了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人类在经过20多万年进化后,数量上无限膨胀以致到了地球无法承载的地步,超出了地球荷载;质量上迅速提高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操握地球生灵的生杀予夺大权,甚至能在一夜之间就将地球毁灭几十次乃至上百次。这属人类不思回报孕育自身的地球,反而把地球当做肆意杀戮的战场,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成为地球生命的超级杀手,致使生态极度恶化,生物灭绝。最后这属人类也在劫难逃,走向了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与其他被自己灭绝的生灵一起灭绝了。之后,地球又重新回到混沌时代。大约又经过10亿多年的演变,产生了低级但却有生命的生物物种,又重新开始了我们这次的生命周期。[1]

人类的产生是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结果。地球出现了高智能的动物人类,是由生命体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地球生态系统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岁月的变迁,创造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没有地球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地球上也就不会有人类。正是不断优化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和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生态系统不但是生命起源的温床,还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必要条件。地球在长期的演化变迁中,形成了适宜人类繁衍的生态系统。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根据上述科学假想,地球在形成大约27亿年时,第一次孕育出了人类和由人类主导的发展力系统。这属人类杀死了异类并最终埋葬了自己后,地球又回到

洪荒时代。又经过20多亿年的演化,宽厚、仁慈的地球再一次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使我们这纪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成为可能。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演变并在演变中不断优化的产物。没有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和优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之子,他从来就在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之外。他或为生态系统之友,或为生态系统之敌,但从来就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成为什么生态系统的主宰即便有人曾经这么想过,也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自不量力罢了。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二、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之基

产生后的人类社会怎样继续存在下去?就是说,支持人类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系统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孕育并催生人类社会的源泉一样,是优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命之母,又恰似载舟之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孕育了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决定人类社会能否存在和以什么状态存在。产生后的人类社会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进行生产,获取足够的物质资料。因而,表面看来,似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但是,这些物质资料来自哪里呢?毫无疑问,它们来自也只能来自曾经孕育了人类社会的地球生态系统,是宽厚无私的地球生态系统赐予人类社会持续繁衍的乳汁,以她丰富的资源无私地供养了人类所需的一切。人类就好像生态系统的儿女,经过生态系统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要想活下去,离不开地球母亲的喂养和呵护。离开地球生态系统的百般呵护,产生后的人类文明就有夭折的危险。没有适宜生存的家园,人类迟早会成为游魂野鬼。

1.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慷慨赐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界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包括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等)四部分组成的。生物与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地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其中,阳光、空气和水分是维持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的三个基本要素。

阳光,本是火热的,是摧残生命的热源,是生命的杀手,但是,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的地球大气层的过滤和分解后,阳光中的紫外线被充分化解和稀释,火辣辣的阳光变得温暖而富有活力,这样,原本反生命的阳光却变成了催生生命的基本要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太阳系的所有星球上都沐浴着太阳的光辉,但

却只有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生命。阳光,已在事实上成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迄今为止发现的任何生命,都无一例外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呼吸,以获取自身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分。而呼吸总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适宜的空气为生命的新陈代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各种生命现象从空气中各取所需,摄取自身所需要的养分。而适宜的空气从何而来呢?适宜的空气条件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不断优化的结果。在优化的生态系统条件下,气体生成源向空气中释放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比例适中,恰好适于各种动植物和其他生命生存。

水是生命之源,最早的生命就是从海洋中产生的。水不仅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滋补、哺育生命的乳汁。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大自然的水分主要来自优化的地球生态系统。优化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能力,能使大自然的水分处于一种无限的良性循环中。相反,恶化的生态系统则无法使大自然的水分进入良性循环态,极有可能使大自然的水分最后丧失殆尽。

地球生态系统以其博大的胸怀,将生命三宝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她的子女人类,使人类不至于因缺乏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断炊。

2.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

千里莺啼绿映红,百般红紫斗芳菲,生态系统精彩万分: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无边的海域,碧波荡漾;雄伟的山峦,绵延起伏;轮回的昼夜,白黑交替;分明的四季,周而复始;玉洁的月亮,时缺时圆;多姿的物质,快速循环,氮在循环、碳在循环、氧在循环、水也在循环这就是如诗如画、生机勃勃、一切皆流的大自然,这就是人类赖以生态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人类的大家。家园千变万化,却并不杂乱无章。天行有道,生态系统充满了无形的秩序。月亮绕地球运行,不会离地球而远去;水往低处流,不用担心苹果会落向天空;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自由落体都以9.8米/秒的加速度下落等等,都是秩序的外在表现。自然界都以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充满了和谐之美。就连无昼夜之分的冰雪世界南北极、常年冰雪皑皑的高山之巅,虽是人类生活的禁区,也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看起来与生命无缘的高寒之地,却是储存水分的绝佳场所。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保存着并提供了不尽的水源。#p#分页标题#e#

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犹如一顶硕大无朋的华盖和天然的避难所,无私地庇护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百般呵护着她的所有子民。

3.人类社会存在所需的物质资料无不是

生态系统直接和间接提供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过是改变物质的形态,而且,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就生产力的具体运作过程看,不管劳动资料以何种方式出现,即它是作为劳动工具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还是作为劳动条件以辅助生产的进行,如金、木、水、火、土等,无一不是由生态系统所直接或间接提供的。而且,在优化的生态系统不断循环下,这些劳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会不断地增加和提高。同时,劳动对象的优劣、品种的多寡等,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运行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离开了劳动对象,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优化的生态系统无疑是人类劳动最大的原材料生成库,给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现成物,或是经劳动过滤的原材料(包括合成材料),归根到底,无非是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其他的非生物。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生产中利用自然现成物的材料越来越少,使用经过深加工的材料越来越多,但各类材料不管经过多少次加工,制造它们的原始材料还是取之于大自然。离开了大自然这个最大的原材料库,人类将一事无成!

可见,维持人类社会存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无一不是生态系统直接和间接提供的。没有生态系统无偿提供的物质资料,人类社会就会断炊。

三、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之根

生态系统不仅是载舟之水,且恰似行舟之风,是人类社会这艘巨轮的动力源。作为人类社会产生之源和存在之基的生态系统,还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

1.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力支持

哺育了人类的生态系统,还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元动力,从头到尾地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我认为,在和谐中,也只有在和谐中,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而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就是发展力。所谓发展力,就是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创造有形的实物价值和无形的精神价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所有正态作用力的总和。发展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在内的所有作用力。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积聚起促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发展力呢?大量的事实证明,正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力支持。我们注意到,涵养发展力的元动力来自也仅仅来自优化的生态系统。注入发展力系统的这种元动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初始性。这种元

动力是发展力系统的初始动力。第二,基础性。这种元动力是发展力系统的最基础动力,它为发展力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最基础的但又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失去这样的条件,发展力系统将运行乏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就会落空。第三,不可再造性。在优化的生态系统下,自然界的各个要素相互间按照自然的法则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而这种自然法则是迄今为止的任何科学技术无法制造的。因而,这种元动力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第四,不可替代性。这种元动力是其他任何力量不能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离开生态系统的元动力推动,发展力就没有了灵魂,人类社会也将失去和谐发展的动力。

在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自然与社会相互交融瑰丽多姿的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存在和活动是系统演变不可缺少甚至说是较为重要的力量,但归根到底还是充满多样性的生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已。自觉已称雄这个世界的人类其实始终没有摆脱自然造化的钳制,始终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元动力。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形象地说明了一切财富的源泉是由劳动力和自然力相结合形成的。

2.生态系统是区域发展力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由于作为承载文明大厦基石的生态系统的差异,决定不同类别文明走向的发展力布局也大相径庭。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建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除了受历史、技术、经济等因素制约外,还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引起社会分工的程度不同,并决定了发展发展力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决定发展力布局的情况,在发展力十分落后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依水而居的民族大都以捕捞为生并发展起了渔业文化,其发展力带有明显的水乡特色;平原地带的人们大都以农业为本并形成了农业文明,其发展力带有明显的平原特色;森林中的居民大都以狩猎为生并发展起了狩猎文化,其发展力有明显的森林特色。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发展力运行模式也必须充分考虑作为承载文明大厦基石的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因为,发展力总是运行在一定的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发展力布局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受制于地形、交通运输、资源、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完全可以预言,不管将来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不管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多大,人类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总是在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之外寻求发展,因而,发展力不管它

的水平有多高,其基本布局总是生态系统与其他决定发展力布局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态系统是生成基因资源的胚胎

金银珠宝,土地房产,矿产资源等,曾被人类视为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然而,出乎人类意料的是,在第三个公元千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一种新的资源基因资源进入了人类的研究视野。面对魔力无边的基因资源,全世界的科学家表现出了空前的协作精神。同时,一些大国也极力想在没有硝烟的基因大战中占有先机,表现出了空前的占有欲。大国的领袖们彼此都心知肚明,基因大战的序幕已经悄无声息地拉开。一时间,人类的基因资源,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热门的抢手货!有人甚至惊呼:基因资源是人类最为珍贵的财产,也是人类最后的遗产!谁掌握基因,谁就能在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早在19世纪,科学家孟德尔便证明,生物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着生物体的形状。后来,人们便将这些遗传因子称之为基因。以人类基因为例,20世纪初,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基因是按照顺序排列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的,每一个基因,都携带着遗传密码;而每个人通过46条染色体所能表达的遗传密码,几乎是不可限量、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从受精卵发育起,直到生命结束,一生中始终受到自己身体中的遗传基因的支配。因此,只要弄清所有基因中所携带的遗传密码的确切含义,便可揭开生命和各种疾病的秘密。当然,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浩大工程。日前,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了完整的框架图。不久的将来,人们将看到一份描述人类自身的说明书,它是一本完整地讲述人体构造和运转情况的指南,届时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都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果说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农业基因工程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那么,人类基因工程的启动,则必定极大程度地改变人类自身。

基因是怎样形成的呢?基因不论是农业基因还是人类基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生态系统长期演化而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生态系统,就会生成不同的基因,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链。离开基因生成的胚胎生态系统,基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三大作物栽培中心,产生了杂交水稻、抗棉铃虫棉花等植物新品种?无疑,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中国取得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今天,人类要发展基因工程,把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先必须

尽快保留生物工程所需的丰富物种,建立起强大的基因储备。

四、优化生态系统,夯实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最深厚的基础

没有生态系统的十月怀胎,就没有人类;没有生态系统的无私孕育,产生了的人类也不可能生存下去;没有生态系统的逐步优化和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一句话,生态系统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最深厚基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叶孤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唯一能维持生命进化的摇篮,她美丽而可爱,但也非常脆弱。地球以外没有人类可以迁移的绿洲,我们没有近邻可以呼救。可见,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离开优化的生态系统,人类的和谐发展大厦就会垮塌。如果人类破坏了承载文明大厦的基石,那么,我们丢掉的不只是今天,连同明天的钥匙也一起断送了。因此,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也是维系人类长远发展的万年大计。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全力搞好地球生态环境建设,理应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

毋庸讳言,不同的政策选择总是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只重视经济建设的政策选择,直接导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片面认识;而作者创立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理论则是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因而生态必须无条件优先的立论基础。环视全球,一部分人就像红了眼似的,已经陷入经济压倒一切甚至经济就是一切的狂热之中,全心全意追求经济的做法或许暂时造就了表面上的繁荣,然而,以严重的社会不公、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畸形变态的人性扭曲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繁荣暗藏杀机,实际上不过是人类自身坟墓的代名词而已。眼下,用一个钱字,就能解读许多国家。这是人性的扭曲,也是人类的悲剧。《没有破坏的发展》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莫斯塔法K托尔巴博士一篇文章的题目。显然,没有破坏的发展是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扬弃[2]。

当人们不再被饥饿困扰的时候,理应更多地把追求放在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上。母亲养育了子女,繁衍了人类,回报母亲,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和法制规范。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人类还有另一个母亲,这就是地球生态系统。早在70多年之前,诗人郭沫若就以炽热的诗句歌唱着:《地球,我的母亲》。诗人真切地发问: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

能报答你的深恩?比喻地球为母亲,十分恰切地表明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为了永远的绿色,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人类困境,为了永恒的发展,人类应该唤起自己的良知,回报最伟大的母亲地球!

如果说人类是生态系统之花,那么,生态系统就是这朵美丽鲜花的土壤和水分,与人类相依为命、唇齿相依,同呼吸、共命运的其他物种便是烘托这朵美丽鲜花的绿叶。好花也需绿叶扶,人类能离开其他物种而独善其身吗?这不过是一个唇亡齿寒的简单道理。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类这条好汉,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朋友和伙伴其他所有物种,从而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成为无助的孤家寡人。有良知的人们忧心忡忡,在文明大厦变得日趋精巧的时候,我们也感到越来越远离扎在土地里的根系[3]。

千秋基业,生态为本。优化生态,人人有责。固本强基,是人类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当我们惬意地享受着生态系统的慷慨赐予时,对于无私奉献的生态系统,人类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正在享用着的生态系统,与其说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倒不如说是向后代那里借来的,因而,我们无权以任何借口挥霍甚至践踏生态系统!如果人类动摇了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生态系统,对人类文明进行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将还给后代什么呢?

我们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人类可能已经没有太多的将来,因为我们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的终点[4]。

谨以此文献给人类的母亲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确定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1-03-09

【参考文献】

[1] 刘长明.生态是生产力之父[J].文史哲,2000,(3):108.

[2] 贾放.报应人与自然的失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61.

[3]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3.

[4] 比尔迈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