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的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39 MB
- 文档页数:157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革命和改革•科技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瓦特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当代的表现?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篇)(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 唯心史观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原因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5.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一,唯物史观揭露了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把唯心史观从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赶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全面巩固,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唯物史观为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为题,探讨其基本原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包括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四、历史发展和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获得,从而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社会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六、国家与政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政治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种阶级利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理解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究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两个核心概念。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形式的反映和认识,包括宗教观念、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哲学思想等;而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意识则反过来对社会存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能力。
这是因为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映和认识,它具有改造社会现实的能力。
首先,社会意识通过思想改造作用影响着社会存在。
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社会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社会意识通过政治改造作用影响着社会存在。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运动等都是社会意识在政治上的体现,它们可以直接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从而改变社会存在的状态。
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和塑造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相对应,社会存在也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和塑造的作用。
首先,社会存在通过物质基础的制约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社会存在的因素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制约和塑造作用。
其次,社会存在通过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变革。
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关系和利益分配,这些社会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会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实践的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自考会计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简答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答: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答: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承认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简答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指导?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哲学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形态及其思想观念等。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
例如,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受其剥削压迫;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被迫为其劳动。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府权力被用于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利益的维护。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法律规范。
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权益保护。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法律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生产方式的基础,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成为主导,法律也着重保障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权益。
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法律规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状况。
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思想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决定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物质追求和竞争意识,形成了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和共同利益意识渗透于文化体系,强调群体的共同利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教材。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这一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和内在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等。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意识形态、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的不断变革推动着上层建筑的演进和变化。
同时,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通过法律、道德、政策等制度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涵和特点1.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催生出不同的上层建筑形态,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2.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通过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的调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会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方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变,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和限制。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1.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不同经济制度下,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不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原;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