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提纲

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生产、生产力的含义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学生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思想教育,都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论断,寓意深刻、内涵十分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没有多少难度。可以将重点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要采用专题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教育落到实处。建议用1课时集中学习教材的理论知识,1课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

三、教学步骤

(一)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问题的教学

1.处理好本问题与前几章的关系

可以从提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讲起,使学生明确从本章开始侧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接着教师可简略地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相关理论。)

2.本问题宜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以回顾知识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说明,提请学生回忆初中历史所学的劳动创造人的知识。方法二:对教材中的三点阐述,分别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掌握。方法三:运用“名言警句”说明其中道理。

3.挖掘本问题的思想教育性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明确这一观点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发展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解。

(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的教学

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

(1)讲清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一个基本含义。

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去时,科学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用图示法讲清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二个基本含义。

通过列表讲清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应强调科学技术并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它才是第一生产力。

(3)运用具体事例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从三方面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第三个基本含义。

?教学参考资料

1.粮票的故事

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浓缩了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酸甜苦辣。

1955年11月,第一批全国统一的定量制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印刷发行并开始使用。发行之初,由于没有饥饿所迫,人们不重视它,有时还相互赠送。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票的价值达到了顶峰。当时“黑市”价每斤玉米面4元多,白面6元多,一斤粮票值4元多。可是国家公售定量粮食是平价,自由市场是高价。由于有“差价”,所以粮票就有“含金量”了。除了有“国票”,各个地方还有“地方粮票”,在本地流通使用。“国票”与“地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价”。改革开放后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形势好转,城市居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粮票的作用不断弱化。1993年5月10日北京首先停用粮票,接着全国各省废止粮票。到1993年年底,全国已基本放开了粮食价格。至此,流通近40年之久的粮票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发行粮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粮票由盛转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物质供应由不充足到充足的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4.关于生产力的提法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生产力有多种提法:

(1)“一般生产力”,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等精神形态的生产力,既指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也包括间接可能的生产力。

(2)“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指具有特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特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而成的直接生产力。

(3)“社会劳动生产力”,指劳动的社会结合而产生和增加的生产力。

(4)“个人生产力”,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我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是指这些生产力中的某一个。

关于生产力的这些提法,是从生产力的内容、性质、地位等意义所作的说明或规定,都不是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表明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又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能更好地提高综合国力,就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力量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在前面。

共产党的产生,主要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发展生产力,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2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包括对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进行了改革,从而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遇到坎坷和曲折。

现阶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

标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6.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于18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30至40年代基本完成。以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也相继完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机械化,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地域广泛,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下生产力。它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它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为主要内容。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一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又一成果。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1953—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7.20世纪十大工程技术成就

(1)电气化。如果没有电力,20世纪的科技、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2)汽车。发明于19世纪,而大批量工业生产是20世纪,现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3)飞机。发明于1903年,20世纪下半叶成为远程主要运输工具,拉近了城市、国家和洲际之间的距离。

(4)自来水。为人类提供干净和充足的饮用水,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显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

(5)电子技术。从真空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

(6)无线电和电视。这两项技术使人们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现在世界上看不到电视的人已不多了。

(7)农业机械化。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没有农业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从事其他工作。

(8)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以后,电子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9)电话。使家庭成员之间、公司之间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保持瞬时联系,使地球变小,工作节奏加快。

(10)空调制冷技术。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食品保鲜等。

上述10项工程技术是2000年国际科技工程大会召开前夕,由美国工程院与30多家美国专业工程协会一起评出的,共20项。后10项是:高速公路、航天技术、互联网、成像技术、家用电器、保健技术、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纤、核技术、高能材料。

(选自《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1期。)

8.知识经济和纳米科技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科技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它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科技是一门以0.1到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2000年,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而且,它必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9.杂交水稻击败饥饿威胁

1973年,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三系杂交法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多个杂交品种。863计划开始以后,国家将利用高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产量的工作交给袁隆平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三阶段发展战略的“袁氏设想”。

经过全国22个单位、数百名科学家的共同协作和10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成为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据测算,这种具有超级稻特征的水稻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每天每公顷产量可达100公斤以上。1990年,杂交水稻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是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种。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8个国际大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美国普渡大学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1981年在中国湖南长沙合作建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名左右的农业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种植杂交稻达20多万公顷,印度为10万多公顷,一般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2吨。

10.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

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2l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新的飞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迎接国际挑战,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我国必须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解放前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度

彝族是我国西南各兄弟民族中的一个约有二三百万人的民族,四川省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的一个最大的集居区。

凉山地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一直到解放以前,由于长期残酷的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压迫),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虽已使用铁制农具但十分落后,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分工与交换很不发达,本民族的市场和商人阶级还没有形成。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面,凉山彝族地区还保存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奴隶制度。

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区别基本上是以等级的划分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可以划分成黑彝与白彝两个阶级。黑彝是贵族,他们是大小不同的奴隶主(也有个别的是劳动者),约占人口的7%,他们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80%的奴隶;白彝是奴隶,约占人口的93%(包括汉人奴隶),其中分为三个不同的阶层:“锅庄娃子”、“安家”、“曲洛”。在这三个阶层中,“锅庄娃子”(“锅庄娃子”,是在锅旁工作的人,就是家内奴隶,是最典型的奴隶)与“安家”(奴隶主为了控制锅庄娃子,分化奴隶间的团结,对于顺从他们的锅庄娃子给予“赐婚”,叫作“安家”。)是地位最低的奴隶,“曲洛”是具有隶属关系的农民(实际也是奴隶,只不过程度不同),大多数对奴隶主欠有高利贷,随时有破产降为纯粹奴隶的危险。

黑彝奴隶主,完全不参加生产劳动,并且极端轻视劳动,他们的50%以上的耕地是强迫奴隶无偿耕种,除此之外,“锅庄娃子”还为他们放牧和从事家务等劳动。所以,黑彝奴隶主完全是依靠占有奴隶的劳动过着寄生生活。他们一般都以占有奴隶的多少来计算自己的财富。黑彝奴隶主视奴隶如同牛马一样,是仅供驱使的活工具,可以任意打骂和摧残,可以随便买卖和处死。奴隶的死亡在奴隶主看来同死了一条狗一样,挖一个洞草草掩埋便算了事。黑彝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是极端残酷和野蛮的。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

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一)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 博指导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博资讯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01: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是唐伟。 研究方向02:政治人类学。导师是刘夏蓓。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或1105德语(100%)。 (2)2235马克思主义哲学B(100%)。 (3)336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00%)。 (二)专业课部分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2 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能动性 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本质与现象 目的和手段 意识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和会关系的总 阶级实质 材料分析: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2003 名词解释:哲学 简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可能与现实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列宁对哲学物质概念 相对静止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和谬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目的和手段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 名词解释:劳动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 简答:世界观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规律 质和质变 意识的本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一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论述:需要和利益的关系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2005 名词解释:实践 简答: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生产方式” 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的作用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真理 杰出人物的作用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一、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关系着我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等和谐社会理想的弘扬。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准确的理解。具体而言,和谐社会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将民主法治加以充分发扬,在此基础上,促使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得以确切落实,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其次,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即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确切维护及实现。再者,诚信友爱。即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能够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实现全体人民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上世界应当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应。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进而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构成了人们准确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过程。基于该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唯物的,而且也应当是辨证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普遍联系于一体,是永恒发展的。这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辨证关系。 (二)矛盾观 1.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期间的矛盾不同。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统一。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了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基本矛盾也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的机构、内涵、构成也是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并不是私有制,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方面,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应当是对抗性的,而应当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高中政治《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案5(沪教版高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基本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懂得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调查结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尊重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确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当我们都是学生时——我和父母财富大比拼》的小调查活动,并要求各组做好调查结果交流准备工作。 2.邀请四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学活动。 3.教师搜集案例、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下列是我们熟悉的各种社会活动: 【图片展示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等一组图片 师: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奠定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多媒体资料演示】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海啸回顾 师: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的大海啸应该是2004年的东南亚地震海啸,可以说对遭受海啸得地震灾区而言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际社会也纷纷进行援助。对于灾区的人民而言,海啸之后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其次,“和谐社会”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未来”状况的“揭示和确立”。 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由那些部分构成的?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系统是复杂自然系统之一。一个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者。 2、什么是环境问题?当代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3,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4,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5,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第二,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第三,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第四,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表现出重复性和渐进性) 6,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课件名称: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斗争哲学讲的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是矛盾统一性或同一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加强管理就会失去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以人为本就是人人和谐,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建立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和谐哲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和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提倡阶级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发展和进步。(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革命不能直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只是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和谐哲学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状况目前发展的()。(单选题)(分值:3) A.斗争性 B.知识经济时代 C.阶段性 D.实用性 第12题、“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是()的具体表现。(单选题)(分值:3)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管理科学 第13题、本质上说,管理就是搞()。(单选题)(分值:3) A.和谐 B.创新 C.变革 D.守旧 第14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包括()。(单选题)(分值:3) A.黑格尔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 C.现代文明 D.科学技术 第15题、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是( )。(单选题)(分值:3) A.改革 B.和谐 C.开放 D.发展 第16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单选题)(分值:3) A.以人为本 B.改革开放 C.邓小平理论 D.统筹兼顾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 一、案例陈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让王辉觉得纠结的原因有两个,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4.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5.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6.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

《基础行为学》2012-2修订本(大16K版)

自序 人类对于自己行为规律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由中国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哲学圣贤所创立的学说。其中影响后世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和古希腊的“三杰”(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虽属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但是都认识到了:“思想指挥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这样一条根本性规律。而且,不同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后果。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可以主导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他们所创立的学说,形成了早期邦国社会的统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法律准则。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最重大事件,就是宗教的形成。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获得了最广泛的信仰。其教义成为人们判辨是非对错,抉择行为取舍的思想判断依据,影响极为深远。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重大事件,就是对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中国的二十四史,最为完整和最具有代表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遇到了疑难,就可以到历史书中找寻答案,这叫做“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此外,后世人对理学和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人类行为规律的深化认识,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就有中国的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西方的笛卡尔、康德、卢梭、黑格尔等杰出人物。 自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于人类行为规律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道路。把产生行为的依据,与生理过程和思维过程联系了起来,研究涉及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还包括动机、能力、气质、性格、个性、人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研究方法也大为进步,采用了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多种科学方法。这些研究直接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和完善,成为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一门重要基本知识。心理学的研究成就了一批学术大家,一般把德国人威廉·冯特教授在1879年所建立的心里实验室视作心理学的开始。1900年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一书,则标志着心理学的确立。 近代工业发展的结果,人口大量涌入工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城市。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工厂和城市的问题显露出来,管理学因应而生。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书中提出管理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并且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被称为“泰罗制”的管理方法,对工人的操作行为严格规定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被当时 - 1 -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面对新的社会面貌,权衡各种社会矛盾而适时提出来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在不断地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综合把握各种因素,权衡各种存在的矛盾,才能促进和谐因素的产生。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辨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辨证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要依靠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积极化解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矛盾不会消失。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矛盾则无和谐可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其实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第四,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西安交大《组织行为学》(高起专)在线作业和答案-精制

西安交大2019年春季《组织行为学》(高起专)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V 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一切人的行为 B. 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C. 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 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 B. 个性 C. 能力 D. 性格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A. 理智型 B. 情绪型 C. 意志型 D. 中间型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4.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 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 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5.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A. 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 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 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 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6. 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 A. 五类 B. 六类 C. 七类 D. 八类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7.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年硕士复试工作方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年硕士复试工作方案 一、招生单位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杨洪马朝琦 组员:王永智李宪清王强李波梁星亮许门友魏哲铭李建森赵本义钟小浜 秘书:李凯赵伟力 二、各二级学科复试分数线 二级学科招生 计划 推免生人数参加复试人数复试分数线备注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 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技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社会学 社会工作 三、参加复试人员名单(分专业) 中国史:霍好好 李淑娟 王波 张茜 李思思 张兵 徐英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魏琼

白凯凯 王茗萱 崔志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朱焕焕 刘绍静 李丽丽 张晓琳 科技哲学:王涛 伦理学:巨之嫣 卢哲 姚丁月 中国哲学:张秀娟 王艳波 李果 思想政治教育:李娜 曹富艳 李雪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仇梦瑶 付冬丽 王改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维娟 凌士利 杨盼盼 王雪莹 李桑柔 社会学:李艳霞 薛筝马戈 赵倩倩 社会工作硕士:江迪 刘冬冬 赵静 夏百慧 李晓庆 殷媛 徐琳 卫婷

贾世伟宋琼车怡萍陈亚杰李华聂娜娜王沐辉姚华吴瑞宁杨鑫焦娣冯烨余瑞郭力锋郭建鹏马丹丹吕威威杨璟雯汪莹李婧王丹青秦梓龙张奕欣韩丽娟计敏敏张晶光亚梅李雅乐庞美娇谷文花刘娟娟黄文娟李丹姚佳妮左凡艾凯娟

朱蓉 杨丹 李婉莹 吴媛 张雨桐 杨雅婧 四、复试工作流程及原则; (一)复试工作流程 .资格审查 考生报到登记,需提交以下相关材料:①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学生证(应届本科生需提供)或毕业证书原件(往届本科毕业生需提供)以及少数民族考生证明; ④政审表(西北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下载);⑤体检表(在西北大学校医院体检)。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不得参加复试。 .复试形式及内容 复试形式:专业笔试、综合面试(其中,综合面试分为专业面试和外语口语测试)。 复试满分为分。专业笔试满分分,综合面试满分分。其中,综合面试分为专业面试(满分分)及外语口语测试(满分分)。 笔试时间为小时,试卷由学院组织统一命题,密封批卷;综合面试成绩为面试小组成员给分的平均分。 .成绩计算方法: 总成绩(分)初试成绩(分)*复试成绩(分); 复试成绩专业笔试成绩综合面试成绩; 复试总成绩不得低于分,其中专业笔试不得低于分、综合面试总分不得低于分(专业面试不得低于分、外语口语测试不得低于分),否则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总成绩排名与录取 复试结束后,分专业按考生总成绩排序,以此为最终排序确定录取名单。 (二)复试工作原则 .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标准,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考博指导 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博资讯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10105伦理学 研究方向01:伦理学理论。导师分别是廖申白、晏辉。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100%)。 (2)2218伦理学原理(100%)。 (3)3325中外伦理学史(100%)。 (二)专业课部分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2 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能动性 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本质与现象 目的和手段 意识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和会关系的总 阶级实质 材料分析: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2003 名词解释:哲学 简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可能与现实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列宁对哲学物质概念 相对静止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和谬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目的和手段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 名词解释:劳动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 简答:世界观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规律 质和质变 意识的本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一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论述:需要和利益的关系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2005 名词解释:实践 简答: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生产方式” 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的作用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真理 杰出人物的作用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浅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浅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内容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和谐社会的 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观;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基关键词:和谐矛盾物质利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 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面对新的社会矛盾问题而适时提出来的,它 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 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在构建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矛盾的斗争性,更要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不断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决。围绕它而产生的一系列社 会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和平、渐进、非对抗的方法去协调。社会上 存在的一些对立的的矛盾,需要通过斗争的方式解决,但这已经不再是现阶段的 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更多关 注矛盾双方的依存、融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全 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局面,为和谐社会营造良 好的社会氛围。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一定 意义上,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公平则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社会迅速发 展,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反过来影 响了效率,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的冲突。

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提纲 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生产、生产力的含义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学生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思想教育,都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论断,寓意深刻、内涵十分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没有多少难度。可以将重点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要采用专题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教育落到实处。建议用1课时集中学习教材的理论知识,1课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 三、教学步骤 (一)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问题的教学 1.处理好本问题与前几章的关系 可以从提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讲起,使学生明确从本章开始侧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接着教师可简略地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相关理论。) 2.本问题宜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以回顾知识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说明,提请学生回忆初中历史所学的劳动创造人的知识。方法二:对教材中的三点阐述,分别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掌握。方法三:运用“名言警句”说明其中道理。 3.挖掘本问题的思想教育性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明确这一观点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发展

哲学社会学学院第二十四届团委学生会任职申请表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第24届团委学生会竞职申请表

注:竞选部长及以上同学请附2000字的工作思路,电子版、打印版各一份,电子版填写完成后,。竞聘干事的同学请附个人承诺书一份(500字左右)。 哲学社会学学院学生会组织机构设置 主席团:隶属于学院团委,对哲学社会学学院团委学生会负直接责任。 主要职责: 1、负责学生会工作开展的决策机构,每学期初在各部提议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学期学生会工作计

划,学期末负责向团委作书面和口头的汇报总结。2、负责安排布置学校、学院领导下发的文件和任务,及时准确,保证质量。3、各分管副主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认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4、负责学生会文化建设以及学生会发展规划。 秘书处:学生会常设机构,直接归属于主席团,协助主席团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学生会自身建设的职能部门,协助主席团工作。 2、担任学生会内部综合协调并承担学生会整体形象的部分宣传工作。 3、制定学生会及学院各学生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的制定。 4、负责学生会日常会议、活动的安排协调和整体部署。 5、管理学生会财务、档案以及各类资料。 6、完成团委、学生会以及主席团交办的其他工作。 宣传部:隶属于学院团委。 主要职责: 1、负责学院、学生会宣传工作。宣传主要以海报、展板、宣传栏等形式呈现。 2、负责活动通讯稿、宣传稿的编辑投送。 3、负责活动影像资料的制作、搜集、保存。 4、负责宣传用品的管理。 5、完成校团委、学生会以及主席团交办的其他工作。 组织部:隶属于学院团委。 主要职责: 1、负责学院党团关系档案管理、团费收取、团员注册、注销等基本团学工作。 2、负责检查、监督学生会各机构运作情况及学院其他学生组织的活动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协调的工作。 3、管理学院学生会成员的管理、考核,独立地行使考核权和监督权。定期不定期地严格、全面考核各成员,负责成员档案的建立、保管。 4、完成团委、学生会以及主席团交办的其他工作。 学术部: 主要职责: 1、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满足老师同学们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 3、策划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协助学校、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 4、完成团委、学生会以及主席团交办的其他工作。 文艺部: 主要职责:

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邝福光 广西钦州学院(535000) 1、和谐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 和谐社会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二重性,这是由社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狭义的)双重属性决定的。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化的社会环境,是建基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因为人类的诞生,包括他的一切行为,本来就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因此,从哲学高度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其实也都是自然现象。不过长期以来,这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运动过程。没有运动便没有一切。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与众多相关因素紧密联系着,相互作用着的有机综合体(系统)的一个部分。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在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阶段上自身运动、发展、进化的产物,他和地表上所有无机物质世界和所有有机属种的产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也不具有任何特出的地位和权利。但这只是从发生学最表面的层次上来说的。其实,人类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巨大的本质性差异。一是人类不是以往任何一个物种基因的再现和重复,他是自然界进化历史上最新的、最高级的产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属种,能和与此众多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世界,发生密切的相关关系。所以人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最高级生物属种。这是一个连任何宗教信徒也否定不了的事实。差别是唯物论者认为自然界是从“无”到“有”的自然进化过程。这个“无”,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虚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元、气、无、混沌”等。有神论的宗教教徒则假设了一个万能的先在神——“上帝”和“安拉”等等作为万物诞生的原动力。但不管差异如何,任何宗教,也没有达到完全否定现世存在的客观事实。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物质世界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这是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深厚的哲学根据,或说是归宿。因此说到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这个自然界进化最后阶段(指到目前为止)的产物,在本质上和以前的任何无机物质及有机属种又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人类是自然进化史上自然界在由量变到质变拐点上所产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表征。人类与世界万物的根本性差别,就是人类具有主观(主动的意思)能动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因素。因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对柔弱的人类,凭借能动的思维和感情因素,从原始种群开始,便逐渐形成了群体生活方式。后来在这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各种形态的人类社会。自从人类经过漫长的自然发展阶段,进入社会发展阶段以后,作为个体的人类,从她出生那一刻起,首先就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客观存在。以后人类与自然环境间所发生的种种行为、矛盾、冲突,也都是通过社会环境这个中介实现的。 因此,从外在的关系层次上看,社会是人类自身行为外化的独立存在,但从内在关系上看,因为人类自身本来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分子,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环境自身演化的一种表现。社会存在本身也是自然环境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逻辑上它和自然环境间就构成了完全的同一。也就是说,人类天然地就是同时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因此说到和谐社会,就天然地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和谐。这二者是既不分彼此,也不分先后的。这就是和谐社会哲学内涵中所包融的深刻的二元结构特征,或称二重性的表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同时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环境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 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 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