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作者:陈先达臧峰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应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深入讨论了上述问题。
陈先达先生回顾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历史观;问题意识;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4-0004-09臧峰宇:陈老师,20世纪70年代末,您与靳辉明先生合写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探究马克思如何真正“成为马克思”的问题。
后来有10多年时间,您一直走向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处,这与您之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比较而言,可谓发生了一次研究转向,转向思想史研究。
记得您说过,发生这个转向的原因与您当时对国际国内哲学思潮的看法有关。
这次转向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您分析了“青年马克思热”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对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陳先达:情况确实如此,此外也与我这时到人大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工作有关。
当时,马列所还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列宁思想史》,这些书都是从整体性角度写的,就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思想整体。
我不同意一些国外学者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看法,不同意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于黑格尔哲学,归结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或以异化为核心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认为这样会曲解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应当反思过度强调单纯以文献手稿为依据的研究方式。
从常识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是越来越成熟的,不可能到老了反而没有年轻时思想成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俞吾金(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本体论维度 认识论维度 全幅实践 消解主体性[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Ο0289(2007)02Ο0034Ο007近年来,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人们对近代西方哲学反省的深入,主体性概念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似乎都成了批判的对象。
主体性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统统被推向哲学舞台的边缘,成了不再时髦的话题。
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恰恰表明,主体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认识论化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就这场革命的性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次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同样地,马克思也赋予主体性概念以两个不同的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然而,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或者无批判地接受了传统本体论中的某种理论,或者干脆撇开本体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对认识论的研究。
不幸的是,这种“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流行病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使他们形成了相应的阐释立场。
比如,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曾经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报告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工作安排,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7月底举行专题研讨会,对2013年我国哲学教学改革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后,我们又对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研。
结合专题会议形成的意见以及哲学各二级学科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撰写了这份研究报告。
一、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始终是伴随着哲学研究展开的,哲学课堂既是传播哲学思想的场所,也是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开展哲学讨论的场所。
哲学教学工作基本上反映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哲学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更是不断探索的哲学研究者。
这样,我国的哲学教学就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工作内容的鲜明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注重哲学史的系统学习,提供完整的学科史背景。
重视对哲学史的学习,是哲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哲学思想。
我国哲学教学历来重视哲学史的讲授。
目前,几乎所有的哲学系或哲学本科专业教学都把哲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思想史、宗教发展史、中外逻辑学史、中西美学史、科学哲学史等。
每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制定了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和具体要求。
第二,注重原著选读课程,开设经典专题研讨。
学习哲学史必须从阅读哲学原著入手,这基本上是国内哲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通常做法。
为了强化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每所高校的哲学系都开设了原著选读课程,包括哲学的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原著课程。
有些高校还围绕一本原著开设了多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
围绕原著学习,有些高校还开设了专题研讨,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原著。
第三,强化导论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哲学导论性课程基本上是各高校哲学系必开的基础类课程,也是哲学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这一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体系内容上、理论发现上、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上,都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对象上,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指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由于近代的科学成就还不能对世界发展的全貌提供出一幅完整的图画,因此,以认识世界的总体作为自己任务的哲学,不得不凭借某种逻辑方法,甚至某种想象来进行推演,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
这些哲学往往企图站在科学之上,独立地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即“科学之科学”。
实际上,这样的体系虽然也对当时的科学成就有所概括,但又包含着大量主观臆测的成分,其中虽不乏天才的思想,但又包含着许多不科学的,甚至荒谬的因素。
(2)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整个时代的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一种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已经能够用确实可靠的知识为人们描绘出关于自然界发展的全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则能够使人们从纷繁错综的历史现象中理出一条发展的线索;人们已经有可能在多少世代的智慧积累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认清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
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在体系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
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在理论基础上,以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三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刘福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研究”(编号08JJD720036)的阶段性成果。
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这是研究马克思哲学不可怀疑的前提。
为什么不可怀疑?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为准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以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相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则把马克思和他自己的哲学称为“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4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对上述问题的正面回答。
例如,人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进行了新的研究,称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实践的思维方式”、“实践生存论”、“实践的观点”等等。
这些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的概括,都避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的确认。
即使是把马克思哲学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仅仅强调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未能说明实践概念同唯物主义的本质联系以及“把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观点何以成为唯物主义”的问题,因而实质上也回避了对唯物主义问题的回答。
那么,马克思哲学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呢?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1.传统教科书观点我国传统教科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把马克思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成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
马克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题目:3号黑体)哲社学院学院张**(4号仿宋)摘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哲学创始人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方面进行一个详略得当的评述。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5号仿宋)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宋体4号)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式,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点却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的。
特别是马克思,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意识形态才引起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的关注,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一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焦点。
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正文5号宋体)(正文的行间距18磅)(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5号宋体)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是探讨意识形态思想不得不直面的首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俞吾金等提出:“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倾向。
”1他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根本的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P.C.罗兹也坚持类似观点,他在《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马克思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而上学’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
”2杨生平等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中性说,即相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则是指思想家们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思想体系。
”3其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侯惠勤则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综合说,即认为马克思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用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不同的含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的多样化问题前些年,国内学术界曾经提出并讨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现实性的,是一元的;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探究的对象,它又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可以展开不同观点的对话、争论和研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以被适当地、相对地区分为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
这里着重谈谈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学术形态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值得追求的,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开放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和促进作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形态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呢?首先,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做出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从而为多样化的阐释提供了原初根据。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其内涵都是丰富的而不是贫乏的,它必然地包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就给出了多样性诠释的文本基础。
以中国思想为例,韩非子就说过:“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譬如,“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西方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离世后,就出现了所谓“新康德主义”,其中也有分化,如“马堡学派”和“海德堡学派”的分野。
黑格尔学派随着它的创始人黑格尔的去世而解体,衍生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
其实,马克思作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中潜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本身正是一种思想或学说富有内在生命力的表现。
其次,解释学背景的不同,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不同的学术形态提供了依据。
时代的裹挟不能不影响到哲学的建构和诠释。
麦克莱伦指出:“鉴于 19 世纪末的文化风气,这种哲学不得不用科学的、甚至实证主义的术语来表述。
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进展
作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列室
字体:【大中小】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和争鸣。
学者们普遍认为,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
在怎样认识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上,如下两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提供的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普遍知识。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力图依据唯物史观,把哲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观念形态,揭示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作是关于哲学的一种社会学理解。
有的学者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无论“非意识形态化”还是“全意识形态化”,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
一些学者从学理上对“体系哲学”进行了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任何“体系哲学”的构想,竭力反对并力图超越任何封闭、僵固的哲学体系,自然也避免去建构那种易于变得封闭的“严密完整的体系”,而坚持采取一种能动地面向生活实践、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
也有一些学者坚持,任何成系统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一个体系;一门科学的体系的完整严密程度是它的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顺体系的内部逻辑,将不够完全、不够严密的体系细致化、精密化。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变革趋向的新探索。
通过重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正本清源,学者们发出了“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呼声。
通过摒弃知识化、教条化、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化了哲学的问题意识、解题意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取决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的程度和水平。
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从时代的重大问题中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建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出现了各种极具启发性的新形态的萌芽。
我们以为,如下一些探索性思路是特别重要的:(1)马克思哲学就是“人学”;
(2)“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
这些思路,包括“生存哲学”、“生活哲学”、“文化哲学”等探索,都基本走出了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模式,克服了其割裂对自然的认识与对社会的认识、忽视人(主体)和人的实践的缺陷。
一种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具有深厚人文关怀性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似已呼之欲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存在论)”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存在论)”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哲学界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
中国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如下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本体论哲学?论者所持见解大体可划归三派:肯定派、否定派和存疑派。
肯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就是本体论哲学。
肯定派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认为本体论就是“本原论”,并认为这是一切哲学,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否定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肯定派所说的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哲学。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
存疑派大都受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肯定派和否定派争论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因此主张避开或“超越”这些无意义的问题,通过其他方式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怎样的?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体论,或者至少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的观点,在怎样认识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
最典型的是“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之争。
“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基础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实践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不是脱离人的实践或在人的实践之外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人的现实世界。
对于这样的“世界”来说,实践正是其生成、存在、变化的根基。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只是实践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
四、认识论研究的新动态。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认识论一度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心。
随着当代实践和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索,传统认识论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
如有学者指出,传统教科书体系中的“认识论”主要对人的“认知”活动作了一定反思,实质上只是一种“知识论”。
认识论面临的问题、挑战表明,它正处于转型过程中。
这一转型过程是与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相适应的。
如何更新立场和研究方法,自觉以一种真正具有彻底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新认识论”取代传统认识论,学者们提出了如下新主张:(1)社会认识论;(2)文化认识论;(3)历史认识论;(4)生活认识论;(5)主体性认识论。
这些认识论范式都不约而同地突破了科学认识论、知识论等的狭隘视界,强调了认识与主体(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这显然已经触摸或捕捉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五、价值论研究的新进展。
当代哲学发生着所谓“价值论转向”。
近几十年来,价值问题在当代哲学中发展成为核心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价值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哲学基础理论中一个新的分支已经基本确立。
而且,哲学的“价值论转向”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哲学的面貌,同时,一种与知识论具有根本差异的价值论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方法正在确立。
当然,目前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价值论研究都处于一个有待深化、期待突破的时期。
如何在理论上、方法上进一步把握价值论的独特性,在哲学新形态的建构中充分体现价值维度,还有赖于学者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以主体性为中心、依据生活实践的逻辑进行创造。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有的学
者认为,过分强调文本的现实价值会影响对文本本身的完整、准确的把握;在面对文本时,应该充分估计到思想与文本之间的复杂情况,即思想与文本之间并不是完全契合、一一对应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读者的角色和身份意识应该有明确的定位。
有的学者批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史论脱节现象、“意图先行”的过度诠释倾向,特别是立论缺乏原始文献依据和本初意义的支持,结果导致离本真意义上的马克思越来越远。
有的学者比较了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朴素式阅读、征候式阅读和互文式阅读。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亦是当前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趋势之一。
有学者指出,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合理成分结合与互补,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去,是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