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选择题内容:
1、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和课程应用。
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研究价值有无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4、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三种看法: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5、大课程观:课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活动,一种教育进程,在时间上包含了教学。
6、教学的作用:1)从教育目的看,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智力、身体素质、审美情感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智慧发展。3)从中小学教育的范围看,教学的作用概括为“三基一个性”:掌握基本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促进个性发展。
7、课程分类标准有两个方面:1)一般性标准,包括知识分类、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经验性质以及课程发展的历史时期等;2)特定标准,包括课程价值取向、学生学习选择性、课程地位、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课程主体性质以及课程结构形式等。
8、国外课程的已有定义:“计划”说、“经验”说、“预期学习结果”说、“经验——预期学习结果”说。
9、国内课程的已有定义:描述性的理解、“媒体”说、“经验活动”说、“计划”说、包容观。
10、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11、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12、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包括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使教师能根据学习结果的表述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13、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
14、课程与教学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A即audience,指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者;B即behavior,指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C即conditions,指条件,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degree,指程度,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标准功能(基本功能)。
16、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其主要内涵是: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17、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1)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

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2)按照师生交往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
18、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发展:(一)个别教学 (二)群体教学(三)班级授课
19、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具体形式是:全班上课、班内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2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
21、课堂教学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2、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题:
1、 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西方有: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2、 大课程论主张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建立期、繁荣期。
4、 影响课程的因素包括课程自身、教育条件、儿童发展、社会需要、自然环境等五类。
5、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基础有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
6、 课程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知识或文化(来源上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社会(在选择标准上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在宏观上决定课程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儿童(微观上决定课程结构形式。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是课程内容组织的客观依据)。
7、 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教师(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中介)。
8、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说的代表是杜威、学科中心说的代表是布鲁纳。
9、广义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包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0、在描述意义上,课程目标包含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
11、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2、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
13、课程与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为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来自科目专家的目标建议。
14、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
15、古代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现代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6、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全班上课

、班内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17、以一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为依据,可以把课分成单一课和综合课。

名词解释:
1、课程与教学现象:可以分为课程现象与教学现象。
1)课程现象:指课程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2)教学现象:是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环境性、活动性、关系性。
2、课程与教学规律:可以分为课程规律和教学规律。
1)课程规律是课程与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2)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3、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实践状态的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狭义的课程专指学校课程,即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4、教学:基本含义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给学生。
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上,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5、课程与教学论的“老三中心说”: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
6、课程与教学论的“新三中心说”: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7、课程与教学目标:
广义上,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教育意图,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
狭义上,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

8、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9、班级授课: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
10、道尔顿制: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自学辅导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制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合格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1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

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答:
1、简述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任务
答: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首要任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根本任务)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2、简述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答:赫尔巴特主义(创始人)被称为“传统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其主要内容:首先,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能力,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其次,建构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将教学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3、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杜威)
答: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基本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4、简述当代教学观念演变的基本趋势
答: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转向重视创新转变。
5、简述现代课程观念的基本内容
答:1)课程的本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及其活动,是实践形态的教育。2)课程系统观包括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维度。3)课程构成包括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两个方面。4)课程过程观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课程就是课程研制过程;宏观过程是课程创新过程。5)课程价值观强调教育的各种社会价值和各种本体价值之间的整合。6)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包含教学。
6、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标准功能
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标准功能就是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课程检查、评估产生的标准作用。首先,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体系。其次,课程目标是对课程产品进行检查,评估的基本标准体系。最后,课程目标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体系。



论述:
一、结合实际,试分析比较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三种不同主张的利弊。
1、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基本的观点:1)教师是社会的代表,通过教师传授价值观念。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教育的

标准、内容、方法由教师决定。3)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即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4)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和掌握知识。但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学习。
利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的向学生讲解知识,却直接或间接的压制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减弱了他们在学习中对问题的质疑和主动探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中心说代表人物是杜威,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起决定作用。
基本观点:1)儿童是社会的未来。2)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3)教学过程中“新三中心”,即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4)重视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过程。5)注意和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利弊:学生中心说是对教师中心说的一种批判,给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体系,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难以取代教师中心说。
3、学科中心说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基本观点:1)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2)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3)教学促进、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4)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知觉思维和发现学习。5)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统一于学科逻辑。
利弊:学科中心学的出现,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但是,却把整体学科分割出来,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性,让学生注意书本的知识,忽视能力的实践。

二、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的三个时期
萌芽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被统治阶层垄断,人们的研究还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特点:1)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学科等问题。2)主要观念变迁(职能主义、宗教道德主义、人文主义)。3)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4)教育内容直接来自主流文化,课本是经典著作。
建立期:在欧洲正式建立。特点:1)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的新问题。2)出版了一批教学论的专门著作。3)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从哲学思辨走向心理学实证。
繁荣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追求,从而提出了大量的急需解决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刺激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进入繁荣期。特点:1)提出“怎样教学”的问题。2)出版了一大批代表不同流派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3)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心理化。4)课程论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5)现代教学媒体得到发展和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