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抢救与护理。方法通过我院产后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护理。结果大多数是由于产妇产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结论产后出血是一种凶险的产后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产妇的生命的安全。

【关键词】产后出血;分析

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 内出血超过500 ml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发病急,危害大,严重时可危及产妇生命。产后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 针对出血原因给予止血措施

迅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如休克行静脉穿刺失败时,应及时做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正确掌握输液的速度,以维持足够循血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 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护理

2.1 按摩子宫一手握拳置阴道前穹窿,向前,向上压住子宫前壁,另只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并作按摩,按压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按压应注意无菌操作。

2.2 使用宫缩剂如:临床常用的药物:①缩宫素20u加入500ml 林格液或者葡萄糖溶液快速静脉滴注,也可以肌内注射或者宫底注射10u.2.麦角新碱0.2mg肌内注射,间隔2-4h可重复使用,但有

【实用】-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评估:评估产妇是否有诱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1.2身体状况评估:评估产妇生命体征及有无休克表现;准确评估产后出血量。 1.3辅助检查: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2.护理问题 2.1组织灌注不足 2.2有感染的危险 2.3恐惧 3.护理措施 3.1预防产后出血 3.1.1做好孕期保健: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后妊娠,不宜妊娠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提前入院治疗。 3.1.2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应防止产程延长,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保证产妇充分的休息和饮食;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第三产程应注意观察胎盘、胎膜娩出情况。 3.1.3加强产后观察:产后两小时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伤口情况。 3.2针对病因,迅速止血 3.2.1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子宫收缩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体有按摩子宫;合理应用宫缩剂;无菌纱布填塞宫腔局部止血,24小时后取出;对于严重持久的产后出血可采取结扎盆腔血管,栓塞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难以控制危及产妇生命的出血可切除子宫。 3.2.2胎盘因素:如因为膀胱过度膨胀影响胎盘排出,应导尿排空膀胱;如怀疑胎盘植入,应考虑手术切除子宫;若是胎盘残留则可进行刮宫术或钳刮术,胎盘粘连可行手剥胎盘。

3.2.3软产道裂伤:止血同时应按照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如有血肿形成应切开清楚血肿然后缝合止血,必要时放置引流条。 3.2.4凝血功能障碍:应在积极止血的同时治疗原发病,根据不同病因,输入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新鲜血浆等。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纠正休克、观察阴道流血量、产妇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4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时,产妇及家属都会表现出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时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产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另外应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4.健康教育: 4.1产后大出血后产妇一般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应与产妇和家属一起制定产后康复计划,适度活动有助于产妇身体恢复。 4.2保证充足合理的营养,注意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有利于纠正失血引起的贫血。 4.3指导产妇观察子宫复旧及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产妇血容量正常。 5.2产妇体温及血象正常,伤口及恶露无异常。 5.3产妇配合治疗。

产后大出血抢救(护理)记录

产后大出血抢救记录 8:45 胎儿娩出,体重4200g,阿氏评分1分钟6分; 9:00 胎盘娩出,出血400ml(容量法); 9:03 Bp110/73mmHg,P80次/分,休克指数0.73; 9:05 启动一级预警,立即呼叫来人帮忙; 9:10 缩宫素10u肌注; 平衡液500ml,静滴; 平衡液500ml+缩宫素10u静滴; 卡孕栓舌下含服; 腹部压沙袋,准备阴道检查包; 9:20 羟乙基淀粉500ml,静滴; 留置导尿,尿量200ml; (抽血、交叉配血、备同型少白红悬液4u,血浆400ml,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DIC组合,持续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 9:30 BP100/60mmHg,P98次/分,休克指数0.98; 出血量已达800ml; 9:32 启动二级预警,立即通知科主任,刘医生向家属交待病情; 9:35 主任到场,向产科主任汇报病人情况; 产妇精神状态还好; BP100/60mmHg,P98次/分,休克指数0.98,SPO2 98%; 血红蛋白92g/L,红细胞压积31%,血小板140,纤维蛋白原1.8g,纤维 蛋白原降解产物(FDP)5ug/ml,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结果正常;9:40 卡贝缩宫素100ug静脉注射; 平衡液500ml+缩宫素20U快速静滴; 氨甲环酸500mg静滴; 10:02 欣母沛250ug宫体注射 准备宫腔止血球囊、输入2u红悬液、200ml新鲜冰冻血浆; 10:10 出血已达1200ml; BP92/52Hg,HR110次/分,SPO2 94% 休克指数1.12(出现休克症状);10:12 启动三级预警,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协助抢救; 欣母沛250mg宫体注射; 球囊500ml生理盐水注射完毕; 10:22 血取来了; 4u红悬液,400ml新鲜冰冻血浆; 10:25 产妇休克失代偿期,联系转上级医院; 10:30 总抢救时间1小时25分钟,出血1200ml.整个抢救过程中,一共输液2800ml,(晶体1500ml,代血浆500ml,红细胞输入4u,新鲜冰冻血浆 输入400ml),尿清,尿量1100ml。体温37℃. 2019.6.10

产后出血处理原则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 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的出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成功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的关键。现将产后出血的诊断和处理分别叙述如下。 1 产后出血的诊断 产后出血的诊断包括出血量的估计和病因的诊断两部分。 1·1 产后出血量的估计: 分娩过程中由于阴道出血的同时伴随着宫腔内羊水的流出,往往很难判断出血和羊水的比例;另外,流出的血往往分布在手术巾、床单以及纱布上,因此出血量很难准确估计,有时估计的失血量为实际失血量的一半。正确测量产后出血量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 1·1·1 目测法: 根据分娩过程中的失血量、铺巾上的血液浸润程度以及消耗纱布的量等估计出血量。目测法与估计者的经验有关,有很强的主观性。估计的出血量往往比实际出血量少。 1·1·2 容积法: 用弯盘或产妇专用的接血容器收集阴道出血,并用量杯定期测量后统计出血量的方法。 1·1·3 面积法: 按事先测量过的血液浸湿面积10cm×10cm为10ml, 15cm×15cm为15ml。1·1·4 称重法: 将分娩后所用的敷料的重量减去分娩前所用的敷料重量为失血量,按血液比重1·05g换算为1ml。 除了以上直接测量外,如果出血量较多,已经发生失血性休克,根据孕妇的生命体征可以判断失血量。通常妊娠期孕妇的血容量会较妊娠前增加30%~60%,如果产后出血量接近妊娠期增加的血容量,产妇仍可耐受而不发生明显的产后血容量下降。

(1)如果收缩压≤80mmHg,脉压≤25mmHg或心率≥140次/min,表示血容量不足,失血量>800ml。 (2)根据产后血红蛋白下降的幅度也可以判断产后出血量。如果孕期的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下降30%,表示失血量>1000ml。(3)如果孕妇的尿量<25ml/h,表示失血量>2500ml。 (4)如果有条件监测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和血液后,孕妇的中心静脉压不升高,表示血容量不足。根据补充的液体量也可推算出失血量。 1·2 病因诊断: 产后出血多为胎盘剥离面的大量出血和/或软产道及邻近结构的损伤所致。宫缩乏力、不同程度的胎盘滞留,包括胎盘粘连及软产道裂伤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宫缩乏力约占产后出血的50%,软产道裂伤占20%,胎盘因素占5%~10%,子宫内翻是极罕见的原因。近年来, Zelop等[1]认为胎盘粘连现已超过宫缩乏力成为导致严重产后出血而必须切除子宫的最常见原因。 1·2·1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所致的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之后,表现为间歇性出血,可混有血块。触诊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按摩子宫或注射宫缩剂后出血减少或停止。宫缩乏力常常发生在大量应用卤化物类麻醉剂、镇静剂;催产素引产或加用其他增强宫缩的药物等;巨大儿、多胎及羊水过多等引起的子宫过度扩张;多次宫腔操作史及多次妊娠分娩、疤痕子宫等造成的子宫肌层损伤;子宫先天异常;有急、慢性病史或体虚者;前置胎盘附着部位缩复不良及子宫胎盘卒中等。 1·2·2 软产道裂伤: 妊娠时软产道血管丰富而充血,分娩时若发生软产道裂伤,失血量可以很大,特别是当裂伤累及阴道上部、宫颈及子宫时,止血往往较为困难。其原因多为急产、巨大儿、产科手术及会阴组织本身弹性差。包括会阴、阴道、肛提肌的损伤、宫颈裂伤及子宫下段裂伤。软产道裂伤多在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阴道流血,呈持续性,检查可见明确裂伤并有活动性出血;外阴血肿:产后未见阴道大量流血,但可有严重的会阴疼痛及突然出现的张力大、有波动感的肿物,表面皮肤颜色有变;阴道下段血肿:症状与外阴血肿相似,上段血肿可有胀痛或排便感;阔韧带血肿:常为宫颈及阴道穹隆部的深撕裂,子宫侧壁的不全裂伤等,出血多时,血液可沿腹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仍然是现代产科的主要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定适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案,由于产妇的内在因素导致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重要原因,其次为胎盘粘连,软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加强临床护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1原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1.2由于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宫腔内,都可影响宫缩而出血不止。有时部分胎盘和

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1.3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如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1.4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 1.5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亦可引起产后大出血,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高征、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疾病中。 2护理 2.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③胎盘因素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2做好失血性休克的防治。产妇平卧,吸氧,保暖,严密观察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开放静脉快速补液扩容,必要时输血;观察会阴伤口情况,进行严格的会阴部护理,观察宫缩及恶露的量、色、味等,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5-10-27T14:17:49.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作者: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导读]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 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 2237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有效护理措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10年10月26例产后出血的病例,重视产前观察及预防,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给予及时处理。结果: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对于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给予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是降低孕产妇死亡,保护产妇健康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70-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最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做好产后出血病人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是防止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对于产妇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1.1产前预防护理措施 1.1.1产科门诊工作人员认真做好产前保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特别是高危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1.1.2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使每位妇产科工作人员都能熟练的进行各项施救工作并且能相互密切配合。 1.2产时预防护理措施 1.2.1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孕妇,了解她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孕妇适当活动,及时排空膀胱,创造条件让其丈夫陪伴分娩。 1.2.2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全面做好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及时给产妇喂饭喂水,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降低体力消耗,利于宫缩。 1.2.3正确管理产程。正确处理好三个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避免产妇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产妇的休息。 (2)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会阴的保护,在胎肩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子宫收缩。使用聚血盆正确的采集阴道出血量,以便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先兆。 (3)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要尽快结扎脐带,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胎膜的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裂伤,有要及时缝合。 1.3产后预防护理措施 产后24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期特别是产后2小时是出血发生的高峰期。应仔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注意观察侧切缝合处有无血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离开产房前要鼓励产妇排空膀胱,鼓励母亲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坚持母乳喂养。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如产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1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积极处理。还要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和肠蠕动的恢复。 2.护理措施 2.1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或选用大针头,遵医嘱,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一般在30分钟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征象。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要通知血库备新鲜血液,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要及时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 2.2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原因,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及时有效地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加强阴道出血量、子宫底部的高度、尿量等的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的测量,使用吸氧、心电监测等相关技术。 2.3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产后每日用碘伏消毒会阴两次。根据不同季节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保证室温在24~26℃,防止受凉。 2.4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尽量鼓励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和适当活动,做好哺乳指导和出院指导。 2.5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后经过抢救,使其面临体力差、活力无耐力,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护士应保持产妇衣物、床单元的整洁干燥。保持环境和病室清洁,注意每天通风2次,每次1小时,避免产妇直接吹风。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铁质的易消化汤类食物,积极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2.6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出院前教会产妇掌握自我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恶露情况,指导产妇有关加强营养和适量活动的自我保健知识,提供避孕指导,指导产妇产后42天禁盆浴、性生活,定期复诊,不适或有异常情况随诊,并发放24小时联系卡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154-158 [2]崔英善,程丽楠,崔文香.循证护理在预防我国产后出血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23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常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6602106.html,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常识 作者:周红伟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36-01 通常情况下孕妇分娩后,阴道有少量出血是正常情况,若在24小时内,分娩者出血量达到500mL甚至更高,说明产妇出血量过大,异常产后出血会危及产妇生命。可见生完孩子的女性还未度过危险期,必须做好日常观察和护理,才能降低出血概率,最大程度的保证女性健康。对于很多农村、山区来说,医院设备比较落后,这会增加产后出血机率,因此一定要将产后护理重视起来,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 什么原因导致产后出血? 生产过程相当痛苦,有些女性产后出血在生产过程中就埋下诱因,导致产后出血现象的发生,产后出血原因可分为如下几类。 1.1 宫缩乏力。临床上有70%的女性产后出血都是宫缩乏力导致的,子宫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影响产妇出血情况,当生产过程完成,纵横交错的纤维肌对周围血管有压迫,纤维肌乏力情况下,血管受到的压迫消失,若此时产妇子宫血管还未完全愈合,就极易发生出血症状。导致宫缩乏力的原因包括:女性情绪过度紧张,害怕进行阴道分娩,在生产时容易出现乏力现象,乏力也与麻醉药剂量有关,有的人生产后麻药在短时间内并未消退,宫缩乏力情况随之产生;产科因素。即常见的难产,生产过程并不顺利,每次宫缩持续时间短,分娩时间过长,等到生产结束产妇完全脱力,导致宫缩乏力现象;产妇子宫本身就不健康,子宫异于正常女性,导致宫缩乏力,进而引发产后出血。 1.2 胎盘因素。有的产妇生产过程异常顺利,胎儿生出后并未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这可能使胎盘滞留在子宫内,影响产后女性进行正常宫缩。或者宫缩剂使用不当、医生错误使用按压方式让胎儿被动娩出都可能导致胎盘滞留,虽然胎盘已经脱离子宫,但在宫腔内迟迟不出来,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宫的收缩,导致产妇产后出现出血现象的发生。 1.3 软产道裂伤。出现裂伤说明生产过程已经伤及软产道,子宫下段有明显撕裂伤,或者阴道有裂伤。由于阴道周围软组织弹性较差,导致软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撕裂。出现此现象可能是宫缩过强、分娩较急、用力过大导致的。后期检查忽略了阴道软组织的检查,未及时发现损伤,未进行全面止血。产后伤口愈合缓慢,产妇动作幅度过大就会导致出血。 1.4 凝血功能障碍。分娩者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少,生产时出现的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影响产妇正常活动,产后出血几率较大。

浅谈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浅谈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正确及时诊断,处理原则,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1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最主要原因,准确判断产后出血的原因。结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产妇的死亡率,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1]。因为产后出血严重危及产妇的生命,所以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能及时准确判断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量,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给予产妇精心周到的护理,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从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住分娩的产妇发生21例产后出血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数为840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21例,占分娩产妇总数2.5%。经阴道分娩者18例,剖宫产者3例。经产妇15例,初产妇6例。有流产史者8例,妊高征者2例,1例子宫次全切除者,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妇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其次为胎盘原因,再次为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者少见。本组中,发生胎膜残留导致的出血占3例,均有人工流产史。软产道损伤1例,为急产所致。本组中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其中有3例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及时抢救,均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2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其主要表现阴道流血量过多及失血性休克等相应的症状,产妇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口渴、心慌、头晕等一系列症状,也可出现怕冷、寒颤、打哈欠或表情淡漠、呼吸急促等休克症状,体征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子宫轮廓不清,触不到子宫底,按摩子宫时阴道有大量出血。 3产后出血的处理原则 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下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1]。评估产后出血量,评估失血量的方法有3种①称重法,②容积法,③面积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目测失血量往往只有实际出血量的1/2[1]。本组病例中,失血量在500~800 mL的有18例,800~1500 mL的有2例,1500 mL以上者有1例。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单位:679100 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庞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上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以上者,但以胎儿娩出后2 h内出血最多。而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产后子宫收缩乏力。临床上多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等多种方法控制出血。当治疗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最后以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因此,重视和做好胎儿娩后2 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因产后出血而引起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71为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本文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15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后2 h内出血量 超过500 ml的158例,占分娩总数的5003%。通过严密观察、仔细分析,同 时采用输血、输液、应用宫缩剂等处理,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經阴道分娩(包括臀助娩、臀牵引、胎吸、产钳)总数为3158例,产后2 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 的158例,占 分娩总数的5003%。其中,因为宫缩乏力引起出血的117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4%,因胎盘滞留引起出血的2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139%,软产道损伤引起出血的11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69%,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8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50%。观察方法是在胎儿娩出后置无菌方盘于产妇臀下,测定出血量。2预防及护理 21妊娠期加强产前检查,早期发现贫血并治疗纠正,对高危妊娠的孕产 妇嘱其住院分娩。 22分娩期加强分娩监护,用降压镇静药要适宜,以免过量影响子宫收缩, 加强产妇心理护理,注意休息与饮食。 23产后 231严密观察子宫收缩与阴道流血情况在观察出血的同时,要注意观察 产妇的全身情况,如面色、皮肤、血压、脉搏等,防止有内出血存在而外出血并不多的情况。同时要认真倾听产妇的主述,观察会阴情况,防止会阴血肿。注意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要点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3-01-04T14:18:41.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张广萍[导读] 若流血多者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早处理,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损伤及血肿。 张广萍 (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吉林梅河口 1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70-02 【摘要】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可分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产后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 1 子宫收缩乏力 1.1 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时间过长或难产,造成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过多地输入镇静剂、麻醉剂、解痉剂。产妇合并有急慢性的全身性疾病。 1.2 局部因素(1)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使子宫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2)子宫肌水种,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严重贫血。(3)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影响子宫肌的正常收缩。(4)胎盘早剥所致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均可以引起产后出血。 2 软产道损伤 2.1 为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原因。产力、产道、胎儿方面的因素急产、胎儿过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产力过强。往往可致胎儿尚未娩出时宫颈和阴道已有裂伤。 2.2 保护会阴不当由于助产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致会阴阴道裂伤。会阴侧切过小,致胎儿娩出时,形成会阴裂伤。 3 胎盘闪素 3.1 胎盘龆5分剥离或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防碍宫缩。 3.2 胎盘粘连多次人工流产易致子宫内膜受损而发生感染,子宫内膜炎可导致胎盘粘连。 3.3 胎盘胎膜残留因过早牵拉脐带及过早用力揉挤子宫所致。 3.4 胎盘植入,部分胎盘植入,因胎盘部分剥离、部分未剥离,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血窦不能关闭而引起子宫出血,而完全性植入则因未剥离而不出血。 4 凝血功能障碍 4.1 妊娠并发症常有重度妊高症、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影响凝血功能,发生DIC。 4.2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皿,重型肝炎等。 5 护理要点 预防: 5.1 加强孕前保健对妇产科门诊就医或孕前咨询检查的育龄妇女,发现暂不能、不宜或不愿生育者,应认真进行避孕宣教,避免或减少人工流产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5.2 重视产前检查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做好产前检查绝大多数产后出血可以避免。识别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肝炎,贫血,血液病,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孕妇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孕妇到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以便及早处理。 5.3 对入院待产的孕妇应加强心理护理待产孕妇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担心分娩时疼痛,产程是否顺利,母子能否平安,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的负性心理,导致产程延长、产妇疲劳、体力衰竭,易诱发产后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向其讲解分娩的经过及分娩过程中的配合,疼痛的性质等,给予积极性言语,减轻或消除其负性心理,增强对分娩的信心。 5.4 正确处理分娩过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注意休息及营养的补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合理使用镇静剂,以利于产妇休息和加速第一产程进展。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正确使用腹压,对高危因索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适时做会阴侧切术,提高接生技术,当胎肩娩出后,即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准确估计产后出血量,胎盘未剥离前,不可过早牵拉脐带或按摩子宫,等待胎盘自己剥离。若流血多者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早处理,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损伤及血肿。 5.5 产后护理: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故应重点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宫缩情况,医务人员定期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1.宫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2.胎盘因素 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常见因素: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 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23T11:19:53.23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慈爱字1慈丽君2王军华3 [导读] 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农村及低收入妇女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大大减少。 慈爱字1慈丽君2王军华3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70-01 随着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农村及低收入妇女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大大减少,但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为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感染,其中产后出血居其首位。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小时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1]。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 定适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案,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在产后出血方面的护理经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产科共收治产妇3812例,产后出血3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0.89 %)。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27例(占产后出血的79.41%),软产道损伤3例(8.82 %),胎盘残留或植入2例(5.88 %);产时羊水栓塞抢救无效死亡1例(2.94%);心理紧张、焦虑、恐惧因素1例(2.94 %)。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3812例分为两个时期进行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共分娩1997例,发生产后出血3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50 %,这一时期我院主要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给予缩宫素静滴,胎儿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和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预防产后出血。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娩产妇1815例,发生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0.22 %,无死亡病例。这一时期我院采取:①加强孕前、孕期检查,强化健康意识,医务人员对于孕产妇加强监护管理;②加强心理护理;③实行亲情陪伴分娩,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对第三产程进行积极管理;④产后出血正确有效的抢救;⑤做好产后护理;⑥降低剖宫产率。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后一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我院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切实可行。 2预防护理措施 2.1产前预防护理措施:①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定期产前检查,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前入院观察。②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通过熟练的“四步触诊”法及确切的数据测量,准确评估胎儿大小、胎方位、骨盆大小及产道有无异常等,初步决定分娩方式。 2.2产时预防护理措施:①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产妇,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宣教分娩过程及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并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文化层次,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分娩信心,消除因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降低难产率。②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全面做好生活护理。对产妇进行分娩宣教的同时,说明饮食与休息对分娩的影响,为产妇提供一个宁静、优美、舒适的环境,及时给产妇喂饭喂水,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降低体力消耗,利于宫缩。③科学管理产程:产妇入院后全面查体,了解产力、产道、胎儿及三者间的协调关系,严密观察产程,熟练掌握产程的观察要点,提高综合判断异常产力的能力,以协助医生及时纠正;合理应用催产素并严密监护产程进展;接产过程中如发现产妇出现无原因的寒战、打哈欠、呛咳等异常表现,立即拟羊水栓塞用地塞米松10mg加入小壶葡萄糖液静滴以防后继羊水栓塞发生来不及抢救导致产妇死亡[4];接产时正确保护会阴,宫口未开全时,不应做阴道分娩的助产术,以防软产道裂伤;胎盘娩出后,正确按摩子宫,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对有流产史及妊娠早期有阴道流血者更应注意,防止胎盘、胎膜残留,仔细检查软产道,对急产、手术助产、妊高征、软产道异常患者更应注意是否有软产道裂伤;对存在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后肩娩出后,立即予催产素10U静注并继以5%GS液500ml加入催产素20U静滴[4],并做好输血准备。 2.3产后预防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宫缩情况。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因此,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宫底高度,子宫软硬度,膀胱是否充盈。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同时注意有无内出血的临床表现。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应主动观察血压、脉搏、阴道流血量的多少,产妇的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③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h,如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正常,阴道流血少量,方可将产妇送回病房。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详细交待病情、用药及观察要点,以做到环环相扣,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④正确测量出血量,失血超过400ml者,应开放静脉及早补充血容量,其效果远较发生休克后再补同等血量为好。⑤胎儿娩出后即刻母儿早接触,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2.4产后出血的抢救: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①及时通知医生,以明确出血原因,针对原因迅速进行止血。②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变化。掌握和识别产妇大出血休克的一些症状,如:眩晕、胸闷、呼吸急促、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若产妇有明显休克征象,产妇置中凹卧位、正确保暧,并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在紧急情况下可行静脉切开术,以保证输液、输血的进行,防止DIC的发生。临床能否积极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出血性休克的关键,在积极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以后,均需要输血治疗,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观察氧疗效果。④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 2.5产后护理产后出血多发生在2小时内,故产后2小时内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产妇血压、脉搏,观察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膀胱充盈等情况,观察无异常后方可送回病房。 2.6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剖宫产率是当今产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剖宫产后的患者,除子宫出血外尚有伤口出血,产后出血的危险更大,止血困难。因此必须掌握好剖宫产适应征,做好剖宫产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尽可能地降低剖宫产率,预防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35 [2]郑修霞,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

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分析

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处理产后出血现象做准备。方法:总结并分析了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86例孕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有70例,占分娩总数为3.71%。采取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其中,除1例行子宫切除,余未见严重后遗症。结论:根据产妇临床表现积极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表现;治疗 1 绪论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产科危症之一,其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后遗症,因此需重视做好防治工作。为了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处理产后出血现象做准备,我们总结并分析了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性资料选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共有1886例孕产妇来我院分娩,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共有70例,占分娩总数为 3.71%。7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37岁,平均年龄27.2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28例。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按1 990年中华妇产科学会制定的“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2.2方法 2.2.1出血量的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立即用弯盘或者负压瓶收集顺产产妇阴道的出血或者剖宫产产妇腔的出血情况,采用容积法+面积法估计出血量,胎儿娩出后24 h内流血量超过500 ml者确诊为产后出血。 2.2.2选择一下指标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宫缩乏力例数、软产道损伤例数、凝血功能障碍例数以及休克例数。 2.3治疗与护理方法:针对产前危险因素做好相应护理,建立静脉通路、监测产程、监测胎心、检查产道等;采血检测血象、凝血功能分析、交叉配血试验及肝肾功能等抢救前准备。在产时,积极配合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及时止血、输液输血等抗休克处理,并且按摩子宫,采用宫缩剂止血,注射前列腺素或口服米索前列腺醇,严重者采取结扎血管止血、纱布填塞宫腔止血和子宫切除止血。产

孕产妇的死亡及产后出血现状研究

孕产妇的死亡及产后出血现状研究 本文就当前孕产妇的死亡及产后出血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国际上与我国内的孕产妇死亡基本情况,分析孕产妇产后出血与死亡的关系。并指出导致孕产妇死亡及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降低孕产妇死亡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标签:孕产妇;死亡;产后出血;分析研究 1 孕产妇死亡及产后出血的现状分析 1.1孕产妇死亡现状孕产妇死亡即:妇女从妊娠开始至结束后42天内的死亡者。在国际社会上,孕产妇死亡率与儿童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一样作为重要指标,以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关统计表明,在2005年,全球约有53.6万人数的孕产妇死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甚至高达发达国家的20倍,并且多为可避免的致死亡原因,包括: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症、心脏病等。 在我国,自建国60多年来,孕产妇的死亡率从解放前的1500/10万,于2008年下降至34.2/10万,到2015年时,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则下降至22.2/10万,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较好的水平,接近于部分欧洲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孕产妇的死亡率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而在内陆地区则有明显的上升,甚至偏远地区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其中,西藏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省份,而江苏的孕产妇死亡率最低。 1.2孕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则有明显的降低,因此,降低孕产妇的产后出血,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因素。 2 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1自身因素导致孕产妇死亡孕产妇自身的因素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包括孕产妇的受知识水平、经济水平、个人素质等,进而影响到孕产妇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一,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投入存在差异。而在部分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基层医院的建设力度不足,导致了孕产妇的生育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甚至不检查、不保健,生产时由有经验的乡邻协助,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孕产妇的生育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孕产妇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2.2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医务人员作为孕产妇的直接接触者,对孕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治疗、护理等。因此,医务人员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直接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2)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导致产后出血原因有,宫缩乏力45例(75%),胎盘因素9例(15%),软产道裂伤5例(8.3%),凝血功能障碍1例(1.7%)。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做好分娩期各产程的护理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标签:产妇;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因此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仍然是产科医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60例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患者,其中经产妇24例,初产妇36例;未做产前检查的5例;分娩方式:剖宫产8例,顺产52例;子宫切除1例;高危因素5例。 2结果 60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别为:宫缩乏力45例(约占75%),胎盘因素9例(约占15%),软产道裂伤5例(约占8.3%),凝血功能障碍1例(约占1.7%),60例产妇均治愈康复出院,达到护理评价标准。 3讨论 3.1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首位还是子宫收缩乏力,产妇过度焦虑至产程延长、巨大儿、绒毛膜羊膜炎,硫酸镁的应用与宫缩乏力有关[2]。其次胎盘原因(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胎盘植入等),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时,由于手术的创伤或止血不彻底,加之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增加出血量,而使产后出血增多[3]。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3.2预防 3.2.1重视产前保健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必要时应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1]。建立孕妇的孕检档案,发现有妊娠合并症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