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技术防治蔬菜病害
- 格式:pdf
- 大小:159.37 KB
- 文档页数:2
名言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 梭1 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趋势1.1 发生种类增多据2014年师宗县农业局植保站调查统计,蔬菜病虫害种类多达70多种,其中病害50多种,虫害20多种。
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有:番茄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病毒病等;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等;辣椒根腐病、疫病;西葫芦、南瓜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温室白粉虱、美洲斑潜蝇、蚜虫、菜叶螨、棉铃虫、菜蛾、韭蛆等。
常发病虫害种类较10年前增加7种,增幅8 %。
在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中,病害重于虫害;冬春季节的霜霉病、灰霉病偏重发生,其他病虫较轻;在露地菜中,虫害重于病害,病虫发生季节性明显,冬春病害重,夏季和春夏之交病虫害并重,秋季虫害重。
全年病害发生高峰为苗期的立枯病、猝倒病和6月份的疫病、枯萎病等,特别是辣椒、豇豆、黄瓜的疫病和瓜类的枯萎病等。
1.2 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加重由于设施蔬菜生产是高度集约化种植,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和设施蔬菜的连茬种植,种植密度高,土壤养分失衡,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和种类增多,导致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发病较为普遍,病株率达80%,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等。
此外,引起菜苗的猝倒病、立枯病病菌在老育苗地苗床发生严重;地下害虫有蝼蛄、地老虎等,也因设施土壤温暖、潮湿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1.3 病虫害发生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近年来抗病蔬菜品种的大力推广,使得一些病虫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瓜类枯萎病通过嫁接技术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部分病虫如蚜虫、白粉虱、黄瓜霜霉病等持续严重发生为害,且抗性不断增强,仍是目前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生产安全,如棉铃虫集中为害蔬菜加重,白粉虱、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保护地蔬菜灰霉病、霜霉病、疫病等,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发生为害也逐年加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安阳市龙安区农业农村局 申光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1.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
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制灾害能力和预防作物病虫害能力。
2.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化剂应用技术。
3.理化诱控技术。
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幼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4.科学用药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瓜类蔬菜,包括:黄瓜、冬瓜等1. 主要病虫害基本情况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菌核病。
虫害有:蚜虫、温室白粉虱、斑潜蝇等。
2. 主要病虫发生特点春季多阴雨,则大棚和春播露地黄瓜易流行霜霉病、灰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旱少雨易发生白粉病和蚜虫危害;雨过天晴且高温,枯萎病发生重;夏季高温多雨疫病,炭疽病容易大发生。
3. 防治措施农业措施:(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可选用津杂、津研、津春、津优系列品种;冬瓜可采用大青皮、小青皮等。
(2)实行翻耕、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
(3)实行垅畦栽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土壤含水量高的田块,不利露地黄瓜的生长、发育,而对病害的发生、蔓延有利,垅畦或地膜覆盖不仅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性,同时还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可大大减轻疫病、炭疫病、菌核病及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培育无病虫壮苗:(1)采用55 C温水处理种子10-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或25%瑞毒霉0.3%药量拌种,可以防治种子带菌的枯萎病、炭疽病等病害。
(2)采用营养钵(方)育苗,以无病土作营养土,定植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可减轻枯萎病、猝倒病发生,育苗、定植时及时拨除、严格淘汰病株。
(3)黄瓜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一号做砧木进行嫁接,可有效地防治黄瓜枯萎病,减轻疫病的发生(4)药剂处理种子可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20 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2-3 次。
土壤处理: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 毫升加水4-8 斤喷洒床土,后用薄膜复盖2-3 天后,晾晒7-8 天再育苗。
可有效防治枯萎病、疫病的有效方法。
生物措施:增施3 号、4 号增产菌,增强植株抗病性,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
可采用如下方法:浸根苗:每亩用固体菌剂100 克(2 两)或液体菌剂10 毫升(2 钱),用每亩浸沾根苗所需的水量稀释,将根苗均匀的浸沾上菌液,稍晾干后,即可抹苗或定植叶面喷洒:菌剂量同上,用每亩喷雾所需的水量稀释后于定植成活后喷雾。
大白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白菜是我国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但是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严重影响了大白菜的生长和质量。
为了保障大白菜的高产、优质、安全,必须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将介绍大白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白菜病虫害的种类简介大白菜主要受到的病虫害包括:病害:黄萎病、疫霉病、黑斑病等。
虫害:蚜虫、菜青虫、白粉虱、蓟马等。
以上病虫害不但会降低大白菜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对环境和人身健康产生危害。
二、大白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内容1、合理轮作大白菜病害、虫害的发生与积土不当有一定关系,因此要进行合理轮作。
轮作种植时,避免种植同一科、同一属蔬菜,尽量避免早、晚季密植,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同时,注意采收后及时清理菜园,把茎、叶、根、残渣等秸秆清除干净,在浸泡杀菌剂的基础上进行消毒,并做好轮作规划。
2、健康种苗育苗地应保持通风、光照、温湿度适宜,并在育苗阶段对苗木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在育苗阶段就产生。
3、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又称“耕作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土地利用前,通过改变土地的农艺(如耕翻、深翻、中耕、旋耕、耕后还田等)来达到保持土壤的肥力、解决土壤发酵性及松软度、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和气体以及减轻害虫病害侵袭等目标。
4、物理措施针对大白菜的虫害有蓝蝴蝶、菜青虫、甜菜夜蛾、蚜虫、地老虎等。
防治大白菜虫害的物理方法有黄板诱捕、灰条子、覆盖等。
具体来说,黄板诱捕是用一张牢固的硬纸板涂上细砂糖、酵母的混合物,并涂上较厚的油,在菜田附近灰线缘埋入,利用色彩吸引虫害,达到抓虫目的。
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捕食、寄生、病毒、菌类、真菌等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
繁殖寄生于害虫体内的昆虫,如蜂、蜈蚣等,可以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消灭害虫。
同时,在施肥过程中,秸秆资源的利用和蚯蚓养殖也能有效降低虫害。
6、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通常采取农药喷洒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环境存在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注意控制剂量和频率,以最小化化学物质的排放。
蔬菜常见病虫发生与防治(一)常见蔬菜害虫在我国,蔬菜上的害虫有200种以上,比较重要的有30 -40种,本县为害叶菜类蔬菜的有菜粉蝶(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猿叶甲、黄曲跳条甲、蜗牛等;为害葫芦科蔬菜的有瓜绢螟、美洲斑潜蝇等;为害茄果类蔬菜的有二十八星瓢虫、棉铃虫等;为害豆科蔬菜的有豇豆螟、豆荚螟等;还有危害多种作物的蚜虫、红蜘蛛等。
下面介绍常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1、菜粉蝶:以幼虫为害叶菜,卵瓶状,橙黄色,单产,直立在叶片上。
幼虫体多皱纹,全身青绿色,密布细小黑色毛瘤,幼虫共5龄。
菜粉蝶一年发生7-8代,幼虫危害自4月中旬至11月下旬,春季5-6月和秋季8-9月是全年为害的两个高峰期。
防治方法: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指标:甘蓝,发芽期百株有虫5-10头,幼苗期百株有虫15-20头,团棵期百株有虫50-100头,成熟期百株有虫200头以上;防治药种:虫螨立克或功夫菊酯或抑太保等。
2、小菜蛾:以幼虫为害叶菜,卵扁平,椭圆形,淡黄绿色,散产于叶背脉间凹陷处。
幼虫体绿色,体表光滑,体节明显,两头尖细,臀足伸出体未成叉状。
幼虫共4龄。
小菜蛾一年发生8- 11代,全年种群呈双峰型,春季5 月上旬至6月中旬,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防治方法:掌握在卵孵盛期至幼虫2 龄盛期前用药。
药种:同菜粉蝶。
注意小菜蛾抗药性强,要不同农药交替使用。
3、斜纹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均能为害,但以十字花科蔬菜受害重。
卵聚集成块,外覆有一层黄褐色绒毛。
每块卵100-200粒,每头雌虫产卵3-5块。
幼虫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变化较大,有土黄色、青黄色等,从中胸至第9 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一对,其中以第1、7、8腹节最大,幼虫共6龄。
斜纹夜蛾一年发生5代,在本县每年8-10月危害最重。
8月下旬─9月上旬、9月底─10月上旬为两个危害高峰期,低龄幼虫群集为害。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一、生态控制生态控制是指通过调整生态环境,使害虫及病菌不能生存繁殖,或者其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1. 构建生态系统在农田中合理种植不同作物种类,增加杂草及其他草本植物的种植,增加田间落叶和田间生物的数量,生成足够多的田间气流,使病虫害得不到适宜生存的环境。
2. 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是一种优秀的生态控制作物,种植马铃薯可以在田间制造有益的气流并引入天敌,马铃薯的茎叶中含有一定的毒性,可以抑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二、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手段来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1. 温度控制控制温度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用土壤增温、墙面太阳能彩釉涂料等方法可以提高地面温度,防止霜冻;用覆盖膜控制温度和湿度,以防止病虫害滋生。
2. 光线控制保证光照充足,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并合理控制光照强度有助于加强作物的免疫力。
三、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通过添加化学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来消灭病虫害,具体措施包括:1. 使用化学农药在相应的防治方案下,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浓度和用药量,防治病虫害。
低剂量高效、全面兼顾、环境友好、安全稳定的农药应是主流。
2. 加强解剖生物学研究加强研究害虫的生态习性、交配及产卵习性,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病虫害生物学特性,掌握病虫害的生命规律,可以为化学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基础。
1. 青蛙控制病虫害青蛙是天然的杀虫剂,可以捕食田间的害虫,减少病虫害。
2. 引入对病虫害敌对的生物有益菌防治病虫害可引入具备控制、杀灭病虫害功效的有益微生物。
例如,稻谷枯萎病的防治,可在成熟期向田里灌入二稻干菌粉,促进抗性菌的生长繁殖,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增强谷粒质量。
综上所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多方面综合实施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技术措施实施防治。
2021年第1期现代园艺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分析李靖(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2111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人们对于绿色环境、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吃饱”转向“吃好”,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绿色,吃得健康,这就要求设施蔬菜要有效采取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蔬菜病虫害。
在简述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对该技术的要点进行探析,并且举例阐述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
绿色需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角度出发,采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改善以往依赖化学药品防治病虫害的弊端,对设施蔬菜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预防以及有效治理,从而保证设施蔬菜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保证蔬菜的绿色有机。
合理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蔬菜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形成绿色健康的食品市场;另一方面也更加有利于绿色生态农业的推广,促进国家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2.2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设施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是指具体某一项技术,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手段,避免单一使用化学药品的防控方式,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因此,要论述绿色防控技术的要点,就必须阐述形成绿色环保效应的各种防控措施,并总结其综合运用的效果。
2.2.1设施蔬菜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
从农业种植方式的角度出发,分析在种植过程中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改善措施。
首先,注重设施蔬菜的品种选择,少数蔬菜不适宜在设施环境下生长,容易发生病虫害,应加强对蔬菜品种的认识,避免选择在棚中容易发生病虫害的蔬菜品种。
其次,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合理安排设施蔬菜的轮作机制,充分注意复种问题。
设施蔬菜虽然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生产条件可控性强的优点,但由于其人工设施环境的特点,种植空间半封闭,无法像露地蔬菜那样与气候和环境形成自然的互动,无法接受比较强的自然环境调节作用,这就要求格外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
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策略与研究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绿色防控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将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策略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内涵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与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相比,绿色防控技术更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策略1、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例如,合理轮作可以改变病虫害的寄主和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积累;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合理灌溉和施肥,促进农作物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捕食害虫,利用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等)寄生害虫卵或幼虫,利用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白僵菌等)防治病虫害,以及利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也存在见效慢、受环境影响大等局限性。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采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如利用灯光诱捕害虫、色板诱杀害虫、防虫网阻隔害虫、高温消毒土壤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对环境无污染,但往往只能针对特定的病虫害,防治范围相对较窄。
4、科学用药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绿色防控强调科学用药,即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施药时期进行使用,以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方案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在以往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以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玉米、向日葵、蔬菜等作物产区,针对玉米螟、草地螟、蔬菜主要病虫危害,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推广以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辐射带动绿色防控技术在全旗推广应用。
二、目标任务(一)目标。
通过内置优化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并使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至85%以上,防控效果达至85%以上,增加化学农药采用50%以上,亩预防成本平均值减少10%,危害损失掌控在10%以内。
电磁辐射推展区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至60%以上,防控效果达至80%以上,增加化学农药采用30%以上,亩预防成本平均值减少5%。
保证示范区农药残余掌控在容许水平之内,推动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任务。
以玉米、向日葵、蔬菜等作。
物为重点,以玉米螟、向日葵螟、、蔬菜病虫为靶标,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三、示范推广主要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
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1.3洁净田园。
及时去除收容体,增加病菌侵染源;秋耕裂稃,减少越冬虫源;融合中耕除草,及时去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增加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融合农业研发和农田建设,将集中的小块耕地连结为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增加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合蝗虫、草地螟繁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