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崇明:通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决议

崇明:通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决议

崇明:通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决议

崇明

崇明岛总体规划-上海 Chongming Island Master Plan – Shanghai 上海城市规划局国际方案征集第一名 1st Place Shanghai Planning Bureau International Scheme Collection 2005年度美国AIA国家荣誉奖 AIA National Honor Award 2005 自然与经济的长期开发策略绿岛的总体可持续性远景规划Strategy for long-term physical & economical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Vision for a Green Island

崇明岛总体规划“绿岛的远景”–上海 Chongming Island Master Plan “Vision for a Green Island”-Shanghai

绿岛的远景 Vision for a Green Island 八项原则Eight Principles 1. 绿色野生区 1. Green Wilderness 2.自然农场 2. Organic Farming 3.绿色系统 3. Green Systems 4.生态交通运输 4.Ecological Transportation 5.沿海城市 5. Coastal Cities 6.绿色村庄 6. Green Villages 7.生态旅游7. Eco Tourism 8.绿色产业8. Green Industries

Chongming Island’s Green Vision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执行情况总结1997年,我区开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在2003年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又一致通过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五年来,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实验区建设“重效率、重效益、重效果”的特点,在全面实施完成《重庆市北碚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 (1996──2000)》的基础上,按照《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简称“二五”规划),确定的6大指标体系,36个指标,6个方面发展重点,5项主要任务,50个示范项目等目标任务,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33项国家级奖项。 一、落实“二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目标 《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规划为纲,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督办、部门分工、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的积极性,把规划实施同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局部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常指导同严格检查考核结合起来,将实验区的工作分解,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 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由实验区办公室邀请区“四大家”领导及人大、政协代表对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同时按照“自力更生、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崇明岛发展规划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崇明岛发展规划 “科学发展观”是由胡锦涛主席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观点,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我将从可持续的发展角度,谈谈崇明岛发展规划问题。 一、首先从基础环境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点: (一)区域概况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崇明岛全岛分两块行政区域,分属江苏南通市(下又分属启东和海门两个县级市)和上海崇明县,崇明县目前辖有13个镇和3个乡。 (二)比较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同江苏省启东隔水相邻,东南濒东海,西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市一水之隔。 二是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崇明岛处于大气,河流,海洋,陆地交界地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发展生态旅游、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等条件得天独厚。 三是低廉的土地资源,便于各类产业分布。 (三)制约因素 一是矿产资源不足,大型工业企业不足以立足。 二是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二、再次从指导思想即远景观望的角度看其规划: (一)发展定位 崇明岛前景目标定位: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设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崇明岛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二)指导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崇明岛发展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主战略,加快三岛联动发展,努力使崇明岛成为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长远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区域之一。三、最后从具体实施内容角度看其规划: (一)空间布局 1、主体功能区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根据创建xx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代表xx县委、县政府就xx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县基本情况 二、xx县建立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2、基础设施齐全。近年来,我县坚持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位一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硬件环境,水、电、热、通讯等生产要素齐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市容市貌整洁秀丽。 3、物产资源丰富。我县现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金、银、铜、钼、石墨、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麦饭石等19种,其中石灰岩储量达5亿吨,钼储量4000多万吨;野生动物29种,植物1000多种,可广泛用于中医药的260种;境内大小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土地总面积225万亩,其中耕地105万亩。

4、文化积淀深厚。xx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5、经济优势独特。改革开放以来,xx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高奏发展主旋律,张扬优势,主攻特色,尤其是以xx产业快速膨胀,创造出了颇具影响的xx现象,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6、综合势力较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xx发展目标,按照"中心突破、块状发展、沿线隆起、园区带动"的发展布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民营经济、城镇建设、对外开放五项重点。X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x;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亿元,增长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长x;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x;实际利用县外资本x亿元;出口创汇x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x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x;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xx市各县市区首位。 7、科技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县把实施"科技兴县"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发展创新为主题,以科技进步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以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组织、科技推广、科学测报机构和科技服务络为主体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兴县氛围浓厚,

崇明概况及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崇明概况及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一、崇明概况 1.面积人口 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截至2015年底,崇明县户籍总人口67.23万人。 2.历史沿革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五代十国时期,约在公元937年于西沙设立崇明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1369年(明朝洪武九年),改州为县。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3.交通区位 崇明三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万里长江东流入海的门户,历来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时就有“外捍百岛、内障三吴”之称。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陆域实现陆上连通。崇明本岛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5公里,浦东国际航空港40公里,车程均在40分钟以内。2011年底,连接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也已贯通。 4.生态环境 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全县林地总面积40多万亩,三岛森林覆盖率已近24%。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全县相继建成覆盖城乡的五大污水处理厂,11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2.9%。崇明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是大都市的百倍以上,成为都市人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2010年4月,崇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2016年,崇明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 5.宝岛荣誉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 规定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参照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区域。在区县、街道、乡镇、开发区等特定的区域内,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政策突破,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条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协调指导和组织推进实验区的发展与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实验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编制和实施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批准实验区的建立、撤销,开展实验区的组织管理等工作;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条申报单位作为实验区建设主体,负责推进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所辖区域实验区的管理主体,负责协调解决实验区发展、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 第六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并成立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实验区所在区县、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内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二章申报与认定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任务,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指南。 一、示范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是推动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示范区的特点及定位,用前瞻性的思路和创新性的手段,指导实验与示范,最终实现引领、促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规划必须体现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共性问题,突出示范意义。 规划可从示范区申报年度的下一年起,每5年为一期限。规划制定后须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本,并经所在行政区划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规划的工作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多部门合作,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示范区规划的内容 1、概况和区情分析 全面阐述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基础情况;在总结和归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对本地开展示范

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从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制约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重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2、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应本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自主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对周边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规划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和谐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为建设主题,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期内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量化为具体的任务指标(见附件)。根据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1)社会发展 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信息等,围绕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瓶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工作重点。体现通过科技引导城镇合理规划和管理,着重研究和探索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缓解社会突出矛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事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提供示范。 (2)资源环境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共17项 |1、消除贫困: ①现在的收入衡量标准(每人每天收入达到1.25美元)需要根据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公平分配等因素向上|调整,重新评估,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未来2030年的实际情况。 ②根据2030年的目标用调整性别比例来克服极端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分析各个国家对于贫困线的定义,并且需要确保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国际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③要实现2030年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这一目标,需要壮大和发展中产阶级,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税收来支持全覆盖的规模。 ④要实现经济、资源、所有权等的公平获取,需要结合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服务等系统多方面的完善才能实现。 ⑤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冲击,要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要协调各个方面,例如减少|贫困、执行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措施与落实IPCC的各种举措。 |2、消除饥饿,食品安全并且营养均衡和持续繁荣的农业发展: ①根据目前情况,应使“确保到2030年消除饥饿,使所有人能够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②到2030年,应该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和肥胖,并实现微量元素的均衡。 ③在目标期内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率,应该重点关注小规模的生产

者,并且要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例如气候和各种生态环境等,很多因素会影向这一目标的实现。 ④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这一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因为关于遗传多样性,包括植物栽培、养殖及其相关的野生物种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法律的一部分。 ⑤粮食市场的安全运行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应该在多哈回合谈判的落实下得到实现,形成确保食品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3、确保健康的生活和所有年龄段的幸福: ①对于减少因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恶劣等因素导致的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包括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②对于克服传染病的目标应该更加清晰明了,应该改为:在2030年之前通过预防措施、免疫或者治疗等手段和措施彻底克服可以预防的流行病,并对于新型传染病和流行病有切实可行的预防举措。 ③关于健康的心理和幸福感的目标需要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清洁的空气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优化的交通设施。 ④女性生育压力需要良好的医疗和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避免他们发生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 4、确保公平的教育和包容性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①提高和保障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 ②需要更加细化绿色社会、绿色办公方面的目标,给出确定的百分比。 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得过于模糊,需要细化。

大巴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大巴黎 规划规划新方法之新方法之新方法之尝试尝试 为了更好的规划大巴黎城市群,法国政府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对其进行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的规划。包括从区域,省,城市以及到城镇各个尺度,街区; 涵盖从土地利用,住宅及设施建设,气候,大气环境,能源方面各个方面。 一、规划城市和规划城市和治理交通治理交通治理交通同步进行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城市发展和交通之间的存在着最本质、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大巴黎地区,1965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包括, 5个新城规划, 4条放射线路的快速铁路系统(RER )规划,以及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根据此规划,线路服务于700万局民,并且其辐射地区将在30内年吸引700万新的居民。 如今--五十年之后 ,大巴黎地区正在规划,8项国家级建设项目,6条高速铁路以及一个双核心“8"字形的快速铁路交通系统。此系统服务于1200万居民,并在20年时间里,吸引100万新居民。此系统沿线新车站附近地区(之前为城市建成区或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建设,得到国家法律,与当地政府或者区域联合政府土地开发合同的共同保障。 二、新的政策和手段新的政策和手段::@d aménagement durable? 短短几年,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大巴黎地区的发展面貌。 巴黎700万甚至900万居民的日常消费,投资及生活模式直接影响其所在城市的发展。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经济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环境可持续, 提出一个综合的研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关注于决策者,这些决策者包括城市居民,公司,政府和其行政部门。总的来说,大巴黎区域内包括500万决策人, 他们可能是个人或集体,可能是代表大众的,也可能是私人, 每个决策人都有自己的决定,其中的一些可能受到政策,及国家行政手段的影响。 如何整合这大量的独立决策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为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监督的补充,建立一种机制,一种手段以使所有的决策人更好了解可持续发展 ,以地方的利益出发做出一个慎重的、有远见的决定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我们提出@d aménagement durable?这一工作方法,从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将重要问题归纳简化成12 个可以量化指标体系。应用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优势,第一,它可使决策者--居民,企业,当权政府及行政部门更易了解相关问题并做出选择;第二,从资金投入到项目实施,总资金的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此方法可以在项目进程的各个阶段综合考量项目的各个方面,以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我们将各地市长、区域长官也作为影响当地决策的关键要素予考量。和当地其他他决策者--居民、公司等一起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决定当地的政策实施,包括政府资金的投入,信息传播,主要工程建设等。 具体来说,这个评价系统包含12 个主要的评价方面,

上海崇明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

上海崇明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
区域位置 Location 陈家镇地处上海崇明岛东端,长江入海口。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瞩目的战略空间。2003 年 10 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陈家镇为上海试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2004 年 2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建设城镇。陈家 镇南距上海市中心城区约 45 公里,距浦东国际航空港约 50 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全国沿海大通道上海长江桥隧工 程,将根本改变陈家镇以及崇明岛与上海市区交通不便的格局,陈家镇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一个进出长江口和 北上海美丽的生态型海岛花园城镇将屹立在中国东海之滨。
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 Funetions And Scale 城镇性质 Funetions 地处上海大都市沿海大通道北翼门户,重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生态技术全面应用,以生态居住、知识研 创、休闲运动、清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海岛花园城镇。

城镇规模 Scale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为 12 万人,建设用地 15 平方公里。
陈家镇立足于建设上海生态示范城镇的目标,全面贯彻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镇规划理念。
城镇总体布局 Layout Planning 规划采用组团式的生态城镇布局结构,形成“四片穿插,Y 型组合”的城镇与田园相交融、人与自然相贴近的新 型城镇布局格局,四个片区分别为:实验生态社区、森林型商务区、国际高教区、新型农村社区。

森林、湖泊、湿地组成的特色空间序列, 构成了城镇绿色景观的主轴线。
城镇形态的弓箭模式, 寓意陈家镇在中国地理版图的独特区位。
对外交通与市政设施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Facilities 对外交通 上海高速公路 A14 线是国家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联系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规划预留全国 沿海铁路选线位置,平行于大通道布置。 根据全市轨道交通规划,R4 线向北通入崇明岛,并可以大型主题乐园区为终点。 规划在奚家港或团旺河河口设置游艇码头,开辟东滩经黄浦江与陆家嘴和十六辅间的水上旅游交通线,同时作 为私人游艇的集中式港湾。 在国际高教区与马术公园之间设置崇东直升机停机点。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

山西省科技厅交流材料 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山西转型综改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实践。在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每个实验区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经济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壹五”期间我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新建设国家级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区3个,目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分别达到5个和11个。 特色实验区介绍 长治市以全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壹个基本战略。成立以来,共组织申报4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落实3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308万元。这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成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形成了依靠科技支撑,推动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实验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撬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不断向前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20.2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11.3%;规模之上工业增加值完

成572.87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1.1亿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2.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增长11.7%,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01%,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市区二级之上天数达到356天,在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的城市中排名由81位上升到17位,连续7年成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连续3年名列华北第壹,全市有5个县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形成了山西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近年来,长治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壹条中部资源型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循环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优化实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右玉县作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山西省林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魅力小城、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造林绿化的艰苦创业实践中,创造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近年来,右玉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运用右玉精神这壹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区是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示范试点,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载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地。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行动。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点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 第四条示范区工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整合优势,突出示范特色,深化示范内容,提升示范水平。 第五条示范区建设实行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支持、优势集成的运行机制。 二、示范区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全面完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实验内容和各项指标,验收合格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同类地

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实验区。 第七条示范区党政领导班子对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政府推动有力,具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第八条经济基础好,具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的规划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第九条示范区内社会文明、环境优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突出。 三、目标、任务和重点 第十条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第十一条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建设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与示范。 第十二条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应由示范区所在地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并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其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提高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科技部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为“实验区”)是在一定行政区域内,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据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长远规划、突出重点,科技引导、创新驱动,主题实验、示范带动的原则,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社会管理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全面提升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实验示范。 实验区创新能力是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当代与未来协调发展的能力。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包括实验区总体评价和实验区之间比较评价,是在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力图通过逐年评价,监测实验区的创新活动特点和发展进程,推动实验区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是:(1)突出实验区定位和特点;(2)以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为基础;(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4)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相结合;(5)数据具有可获得性;(6)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创新能力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 反映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2个二级指标: 一是科技投入,包括2个三级指标: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二是科技产出,包括2个三级指标:万人专利授权数、累计认定并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数。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反映实验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包括1个三级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是社会和谐,包括6个三级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均公共健康支出、亿元国内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执行情况总结 1997年,我区开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在2003年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又一致通过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五年来,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实验区建设“重效率、重效益、重效果”的特点,在全面实施完成《重庆市北碚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1996──2000)》的基础上,按照《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简称“二五”规划),确定的6大指标体系,36个指标,6 个方面发展重点,5项主要任务,50个示范项目等目标任务,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33项国家级奖项。 一、落实“二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目标 《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规划为纲,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督办、部门分工、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的积极性,把规划实施同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局部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常指导同严格检查考核结合起来,将实验区的工作分解,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 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由实验区办公室邀请区“四大家”领导及人大、政协代表对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同时按照“自力更生、自加压力、自始至终”的原则,鼓励多渠道申报立项,多方资金投入,2001年至2005年间,仅实验区办公室就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立项支持的项目近20项,经费200多万元。部门与各社会单位也加大了对规划内外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力度,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区实验区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规划的指标、项目实施情况 几年来,区政府在社会事业投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分析,规划中90%以上指标完成较好,尤其是反映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获得大幅度提升,2000年为73岁,预期2005年达到75岁,实际达到76.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为1.3‰,预期2005年≤1‰,实际达到-0.7‰;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5546元,预期2005年达到7800元,实际达到101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2312元,预期2005年达到3100元,实际达到367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为12.7米2,预期2005年达到21.0米2,实际达到31.0米2;森林覆盖率2000年为27.19%,2005年达到3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00年为85%,2005年达到≥9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2000年为91.14%,2005年达到95%;清洁能源利用率2000年<70%,2005年达到≥93%;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2000年<20%,2005年达到≥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为8334元,预期2005年达到11520元,实际达到13722元;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有部分指标呈统计下降趋势,如每万人医生数,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等。分析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因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用工灵活,部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并未纳入统计范围的人员逐渐扩大。 加强实验区项目建设和管理,是抓好创建示范区工作的重要支撑。2001年,各个部门根据“二五”规划50个优先发展项目要求,开始了组织实施工作。2005年我们对实验区“二五”规划的50个项目进行了集中全面调研分析,“三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国家仪表功能材料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 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工作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 ,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 30 %左右 ,处于初始阶段 ,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前景广阔. 但是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不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 ,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 ,避免重蹈“先污染 ,后治理”的覆辙 ,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将为此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生态系统 1、1什么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 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

低碳_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为了扩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将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主题。 虽然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战略需求呈现多样性,但在当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 2009/05 18低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 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耿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刘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薛冰

源危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形式下,“低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共同方向。 一、低碳的发展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带来的碳排放活动,造成大气中含碳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长,导致了全球变暖。根据2006—2008年陆续发布的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IPCC在2007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在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中,二氧化碳约占63%,甲烷约占18%,氧化亚氮约占6%,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合计约占13%。由于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长导致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及区域性问题,二氧化碳、甲烷温室气体等都被列入《京都议定书》减排清单。遏制全球气候暖化,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虽然依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有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在解决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示范区域,其示范作用应具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前瞻性。因此,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式进行低碳产业的示范,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力。基于不同尺度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低碳建设,可以帮助探索研究城市面对气候变化的人文响应过程,推动区域关于低碳的能力建设,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发挥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示范作用。 二、低碳的概念内涵 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背景下,低碳概念孕育而生。目前,关于低碳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两个潜在方向,即低碳经济和低碳区域(园区和城市)。低碳经济是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区域则是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低碳方向的改造、完善和提升。低碳经济和低碳区域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低碳的主要理念是通过重组和完善人类活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和行为理念改变,促进以二氧化碳为主要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的提升或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水平的降低。 2003年,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世界各国都对“低碳经济”投入了空前的热情。从发展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进步。在一系列的环境、能源、区域安全及经济增长问题的联合作用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为世界第二位,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持续增高。在降低碳排放的浪潮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我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世界领跑者,低碳的巨大市场潜力还有待激发。 三、低碳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区域进行低碳技术的集成,实现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 并构造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2009/051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