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1)按占有者身份分,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

由于交通发达、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江南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山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全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颇富江南园林的风味。

东部的“锦汇漪”,宽仅三亩,南北狭长,波光潋滟,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池中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幽深无限,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七星桥平卧水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西部的假山造型,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九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水流宛转跌宕,淙琮有声,犹如八音齐奏,取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深,是江南园林中的独具之景。

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宽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并通过苏州园林寄畅园的景观分析,我们可以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园林

的高超的造园手法,认识到了中国园林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的原因。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1 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2 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3 刘托,园林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997.

4 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1991.

5 牛彦军,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

一"性.华中建筑,1996,.

6杜顺宝编,中国园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 明代的计成编,《园冶》刊行于明崇祯七年(1634)。.

著名园林案例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名总结 一、总纲 西苑(隋唐) 艮岳(两宋) 沧浪亭(两宋) 畅春园(清初) 承德避暑山庄(清) 圆明园(清) 颐和园(清) 拙政园 个园 留园 余荫山房 狮子林 网师园 二、总结要点: 时间,设计师,特征,时期,所属分类 1、承德避暑山庄 时间: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充分利用了原有自然山水的景观特色,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融南北园林风格于一炉, 传统自然山水园,追求自然情趣,以水取胜 平面图(P530) 2、圆明园 时间:清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圆明园总体上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相互连通、实为一体的园林组成的。三园可各自划分为数十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一组建筑为中心,并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形成。景点中的每组建筑都包括了若干个院落,而每一个院落又分别有几幢建筑。这种园中有园、层层嵌套的格局是圆明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平面图(P514) 3、颐和园

时间:清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 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具有皇家园林特, 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 真山似假便奇、水因桥而幻的山水之, 方方胜景、区区殊致的空间分割. 平面图(P553) 4、拙政园 分类:私家园林 特色:全园分分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和住宅四部份。中区主厅远香堂,小沧浪廊桥和水院;枇杷园见山楼,西区:鸳鸯厅,厅内分为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北面的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浮翠阁,东区现有景物多为新建,兰雪堂一组建筑和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水池建筑布置疏朗,又置大片草地,与传统造园手法迥异。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

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二)亭 休息观景是亭子的主要作用,也可以作为景点。不管是路边桥头,还是山岭都可以设计建设亭子。亭子的形式各样,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亭、方亭、八角亭、矩形亭和三角亭;根据屋顶形状可分为歇山亭、掂尖亭;根据所处位置分为廊亭、井亭、路亭、桥亭等。同时,园林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亭子造型多变,为园林增添一抹亮点[1]。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苏州西湖的湖心亭等。 (三)其他 主要包括阁、堂、榭。一般建造在花畔和水面,成为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榭是一种精致敞亮、小巧玲珑的建筑,室内装饰清新淡雅,近可观鱼赏花,远可远观风景,是园林景点游览的最佳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建筑。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处的建筑物,是用来休息品茗的。阁楼一般有两层以上的房屋,形体空透,可观赏四面的风景。堂常常是一种封闭形式,只有正面设有门窗,一般都是主人的起居之地。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

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我国造园艺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之中虽然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 彭一刚老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区别于其他人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地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传统造园的手法,将研究与设计创作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提出理应借助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对遗产做一番新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配图的选择上彭一刚老先生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手绘的方式;整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两部分相互参照、前后对应,前半分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 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采用图 文并茂的方式将园林发展、分 布、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全面 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形象的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为两大类,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并且分析了处理内外空间关系的三个形式:西方的以建筑为中心,以外庭院包围建筑;内外空间交错穿插;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 从庭到苑囿:私家园林的庭、院、园,其中园与庭、院的区别并不是从尺寸的大小来判断,而是在于是否赋予了其景观价值;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单纯利用人工方法虽然可以局部地形成一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前言 中国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侵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个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再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他深深痕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关键词:拙政园、狮子林、造型艺术、意境、组织规律、建筑风格 古典园林里面的建筑 廊的造型艺术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廊桥是一种带有廊顶的桥。早期时的桥大都为木桥,但木桥不耐长久的风吹雨打,人们便想办法在桥上加盖了顶盖,形成了桥屋,以保护木制的桥体,这种带有屋顶的桥被称为廊桥。廊桥运用于园林更有意义,,它除了保护下部桥体不受风雨侵蚀的功能之外,还能让游园的人在雨天游园时不受风吹、雨淋和日晒。而在雨中欣赏园景也颇具韵味。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所以,桥是园林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平静清幽的水面上,用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给人有一种碧波荡漾的感觉,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的沧浪亭等。 假山的造型艺术假山与建筑的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的特色之一。在苏州园林中用假山来陪衬建筑,丰富建筑立面,渲染和增加自然的气氛。亭台楼阁本是社会中人文景象,而崇山峻岭也是大自然中的壮景,园林艺术中将以“假”山衬“真”楼,以“假山”映“池水”,更是彰显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彰显自然野趣。假山层层堆叠力求使游览者觉得身在山间。 池水的造型艺术苏州园林中的水是体现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苏州没有一座园林是缺了水的.它既是水乡特征的体现,又起着协调和陪衬景观的作用。有些楼阁四周环水,加之与假山辉映颇有一种“楼阁睡在水上,水便是楼阁的床”的美感。水具有膨胀感,可以扩大只有咫尺之地的狭窄空间,拓宽人的视野;水具有流动性,通过波纹连绵的水面,来延伸视野,使整个画面具有整体性。 拙政园、狮子林的特点和布局 经常在各种书上看到很多漂亮的园林风景图片,很想亲眼看看那些地方。去年五一的时候几个同学结伴去了苏州。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苏州园林十分的精致。像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它们就是典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15-1

中国古典园林史 绪论 一.园林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一原始社会一一果木蔬园 ◆第二阶段一一奴隶封建社会一一古典园林 ◆第三阶段一一工业革命后一一现代园林 ◆第四阶段一一二战之后一一园林城市 二.分类 1.按照园林基地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摩拟在一个小范围内。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成就。 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 2.按照园林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a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称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魏晋之后,皇家园林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b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称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 c 宅园:私家园林的一类建置在城镇里,依附于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赏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 d 跨院:宅园的一种,园林是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的。 e 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 f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主人遐思,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g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3.非传统园林还有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衙署园林、祠堂园林。 风景名胜区的构景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类似于园林的四个选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发展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 ?生成期(殷、周、秦、汉)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全盛期(隋、唐)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宋)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