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 格式:pptx
- 大小:17.64 MB
- 文档页数:44
中外园林史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姓名:马涛学号:201257049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设计指导教师:林墨飞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第一节总说一、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
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第二节皇家园林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一.意境塑造从字面上理解,意境中意是主管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但真正理解上确实不可言传的,但无可否认,有意境的景观必将触及人的内心,诱发开拓人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园林中堆山理水配置花木外,园林建筑的配置也尤为重要。
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
建筑稀疏的地方则提供给人们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人们在游园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游园的新奇与乐趣。
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现代园林建设中虽不像古典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且园林建筑数量大大减少,但景观中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折曲,位置,高度及色彩依然会影响到景观效果游赏景观时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但从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思考,注重建筑布置的层次与疏密,注重意境的营造,对于度假村,居住区,街道景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无归属感的突破点之一。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
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义于留得芭蕉听雨声,与周围环境配合通过阁的名称进一步升华了意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解读——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组合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中国古典园林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
它使人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多种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
它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
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叠山理水”,通过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再造乾坤”的过程,一个好的园林必然是一幅好的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有情、水有意”的景观效果,做成一个有情有意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科学(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又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须要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手段。
“残山剩水”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在“山穷水尽”处蕴藏着中国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笔记园林建筑历史沿革从周到汉---萌芽期皇家园囿魏晋南北朝--造园艺术的形成期皇家园囿+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隋唐五代--成熟期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宋--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元--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明清--再次达到高潮园林建筑的分布1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北京、承德以及岭南一带2北宋以前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开封一带3南宋以后的园林集中在:北方的北京及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两种哲理、两种路子1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2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建筑的特征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2构图的原则不同园林建筑强调有法而无定式,不为任何清规戒律所牵绊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对于园林建筑而言,必须使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相结合对于意境的追求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两类活动、两种要求人类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要在人为的环境中进行一类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从庭到苑囿对于住宅建筑,最小的户外活动空间即为庭院比庭大园必须有景可观--被赋予景观价值庭--一般以天井为庭,是一种极小的内院天井--作为极小的内院,主要解决周围建筑的通风、采光问题某些大型民居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轴线设置多进厅堂,每个厅堂前都有相应的天井院--用墙围成的外部空间园--四周用墙垣围起来,内中设花草、建筑、山石、水池供人居住、观赏、游玩即谓园园,从规模上讲一般应比院大,但最根本区别在于园必须具有景观意义中、大园小园多呈单一空间的形式,中、大型园林规模大、独立性强,功能要求多种多样随着规模的增大,一般中、大型园林多采用多空间组合的形式苑囿--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以园林为主的皇帝行宫或大型皇家园林特大苑囿承德离宫,一种特大苑囿,占地564公顷,集锦式布局内向与外向内向和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仅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中四合院--最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特征: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格局形式西方的花园别墅--外向布局特点:以建筑为中心,在四周布置庭园绿化在四周临水的岛地上布置庭园,适用于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我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组合中常以内向的布局形式为主内向布局形式的最大特点:以自我为中心,“闭关自守”,不考虑外部空间环境的影响及更大范围内的完整统一性大型皇家苑囿的园中园或建筑群,多采取部分内向、部分外向、或使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低处四周均被水面包围的岛上的建筑群,建造在凸起的山地上的建筑群,被用来当做制高点的建筑群,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北海濠濮间、北海琼华岛、离宫金山建筑群看与被看处在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或“景”,一般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从被看的要求讲,要考虑到从另外若干比较关键部位来看的景观效果针对不同的建筑,有些建筑以观景为主,有些建筑通过它来看周围其他景色为主一个能充分发挥景观效益的风景点或建筑群必然是既能满足被看的需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能满足看的要求——作为观赏点,从这里又能摄取院内外各方优美如画的景色主从和重点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园林中以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空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点江南私家园林,为求得以小见大,多以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内主要景区——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这样可以借助两者的对比突出园内主要景区南京瞻园空间对比分析欲扬先抑,在入口处设置曲折狭长小空间入园后则顿感豁然开朗留园入口--正是利用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对比,从而当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有些私家园林,入口部分空间似乎专门为了烘托陪衬园内主要空间而设扬州何园入口部分空间既小又极封闭空间对比的手法,不仅应用于园的对外入口部分的空间处理,也考虑从住宅部分进园时给人的感受苏州网师园,在住宅与庭园之间插入一条又小又封闭的过渡性小空间,通过它进入园时,可借强烈对比作用而使人顿觉开朗藏与露1所谓“藏”,就是遮挡一是正面地遮挡,这往往为一般建筑所忌讳,但园林建筑却不很在意一种是遮挡两翼或次要部分而显露其主要部分2全然显露的对象往往没有半藏半露的对象显得含蓄、意远、境深;更引人入胜;更富有情趣北海画舫斋后院,自西北角门入园,有曲径通往厅堂,建筑含而不露,藏于山石、树丛之间苏州环秀山庄,山石嶙峋,乔木参天,藏亭台于山石,树梢的空隙之间,极其幽邃深远3藏少露多谓潜藏,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4藏多露少谓深藏,可以使人极其幽深莫测的感受5大多园林建筑,多藏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后,或由树的枝叶交织成的网络的缝隙之中苏州壶园,藏厅堂于茂密的花木深处,园虽极小,但景致很深引导与暗示和藏与露相联系的是引导与暗示园林中的游廊——呈现极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除游廊外,路、踏步、桥、墙垣等也可起引导与暗示作用留园中部小景,半藏半露的梧竹幽居亭呈现于曲径通往的远方,可引导人们循此而探幽虎丘塔掩映于枝叶扶疏的远方,就有极大吸引力,通过一级一级的弯弯山道,可以将人引导至它的附近疏与密为求得气韵生动,在位置经营上必须有疏有密,不可平均对待“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平面布局上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反映在空间(剖面)和立面上,呈现出一种忽张忽驰、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除建筑外,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如山石、树木、水的分布也应有疏密的对比与变化花木的种植多使丛植与孤植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疏密对比与变化疏密对比反映在用水方面主要表现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上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园林建筑,由于组合上的自由灵活,可使其外轮廓线具有丰富的层次和起伏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加强整体立面的韵律节奏感苏州的鹤园、网师园、畅园,立面组合因具有多重层次的起伏与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虚与实形象组织得疏一些就显得空,密一些就显得实藏得深使人感到恍惚迷离就是虚的表现,袒露于外的东西给人以实的感觉清空的地方使人感到深沉,质实的处所使人有浅露的感觉蜿蜒曲折古典园林的曲折性是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的,尤以建筑以及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除建筑外,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如山石、洞壑、水、驳岸、路径、桥、墙垣等,均力求蜿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桥,实际上就是跨越水面的路,理应与路一律,忌直而求曲。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其中“内向与外向”、“藏与露”、“虚与实”、“看与被看”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内向与外向内向与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但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中。
所谓内向,以我国古代情况而论,作为东方民族,又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便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几乎渗透于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
四合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这和西方的花园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以建筑为中心,并在其四周布置庭园绿化。
小型的私家园林多取内向布局的形式,尤以苏州的最为典型,如半园、畅园均属这种布局形式。
它的特点是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
但这种内部布局也有其局限:其一是规模不宜太大,若院内太大,势必会使所形成的空间院落空旷单调。
其二,由于这种布局从外部看常常显得封闭,沉闷而无生气。
半自动收缩包装机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产品包装的质量,效率与外观。
而半自动收缩包装机作为当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包装设备,其操作和维护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操作和维护的安全性,这里给出了以下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供企业及相关人员参考。
一、安全操作规程1. 电源连接在使用半自动收缩包装机前,应先确认设备连接正常。
接好电源线后,要检查电源标准电压和设备主机电压是否匹配,确认稳压电源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2. 包装材料安装在操作包装机之前,需要安装合适尺寸的收缩包装薄膜和打包带。
操作者需要确认薄膜张力是否适宜,保持张力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造成包装失效。
3. 操作要领在使用半自动收缩包装机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操作的高效且安全。
以下是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操作要领:•将要包装的物品放置于打包带的中间,再用手将打包带缠绕于中心物品上,然后将打包带插入打包机右侧打包带插槽中。
•将打包带上的物品平稳推入机器的封口装置处。
•在装置处,按下开关来启动。
此时设备会进行自动的封口和切割操作,剩余的薄膜将热缩固定在物品表面。
•在封口过程中,需要让打包带距离打包机的下边缘至少15cm,以确保打包带不会沾粘或烧毁。
4. 安全提示在操作半自动收缩包装机时,务必要遵守以下安全提示:•在操作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手套和生产用的工作服。
•不要将手伸入设备内部。
否则会造成手或手臂受到伤害。
•在机器运转期间,严禁擅自将电线、或电源接入机器中,以免发生电气事故。
•在重新调整或更换热风枪时,必须切断电源。
•在清洁或维护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空气源或液源并挂好标识。
二、保养规程为了确保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安全运行,设备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设备的日常使用中,需要制定和执行一份完整的保养规程。
以下是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保养规程:1. 机器清洁设备使用时间久了会有一定的灰尘和污垢,对设备的效果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日常清洁设备非常重要。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得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得栽植与建筑得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得环境、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得“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与论述园林得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得园林理论、第一节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得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得农业公社与人类聚居得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得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得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就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得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原始文明后期得园林萌芽状态得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与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得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得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得国家地域范围、一定得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得园林类型与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得《圣经》里记载得“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得“天园”得旖旎风光:长久不浊得“水河”、滋味不变得“乳河”、味道纯美得“酒河”、清澈见底得“蜜河”、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得“瑶池"与“悬圃”;文字记载得“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得特点:⑴绝大多数就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她们所私有;⑵主流就是封闭型、内向型得;⑶追求美得观赏与精神得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与艺术家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