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
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一.意境塑造从字面上理解,意境中意是主管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但真正理解上确实不可言传的,但无可否认,有意境的景观必将触及人的内心,诱发开拓人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园林中堆山理水配置花木外,园林建筑的配置也尤为重要。
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
建筑稀疏的地方则提供给人们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人们在游园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游园的新奇与乐趣。
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现代园林建设中虽不像古典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且园林建筑数量大大减少,但景观中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折曲,位置,高度及色彩依然会影响到景观效果游赏景观时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但从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思考,注重建筑布置的层次与疏密,注重意境的营造,对于度假村,居住区,街道景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无归属感的突破点之一。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
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义于留得芭蕉听雨声,与周围环境配合通过阁的名称进一步升华了意境。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一部教学用书,内容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
代表作品及其特色的叙述等,以及如何运用古代园林设计把握传统空间结构及当代设计思
想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的出版是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次系统性阐释,充分体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古典园林规划提供参考,起到指导性作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如何
表达文化含义的出色能力。
如《兰若寺秘要》中记载古代园林的“九曲”的曲折建筑,以
及园林中所设置的“石亭”、“花伞”等,既代表自然和谐的气息,又提取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精华。
当前,人们企盼着古典园林的复兴,希望在设计艺术中可以体现古代园林的文化含义,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并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史》,不仅能够使我
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结构,还可以让我们在设计上更从容将古代文化风情融入
其中。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各地园林文化的魅力,有
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语言,发挥它们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扩大研究古典
园林的视野,使古典园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二〇一五年五月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以西方建筑学的视角来剖析另一种哲学观下构建起的空间,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对比的手段,对空间组织及手法进行分析,并配以精美的钢笔画,是内容清晰直观,对于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手法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空间对比;暗示图解一、主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手法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进一步从中国园林的内向与外向、虚实、藏露、疏密、主从、高低、仰俯等相对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以园林叠山理水为结尾。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经典的钢笔画插图。
这也是彭一刚先生写书和文章的一个显著的风格。
精美的钢笔画,大方美观的排版,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解,使这本书变得更加吸引人。
该书是从现代的艺术原理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通过构图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
作为一种分析研究,这种方式很透彻很细致,也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是能够跨越历史和国界的,古典艺术实践与现代艺术理论可以相互印证。
二、重点分析全书分二十五个章节,从第八章开始作者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和要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微妙。
下面就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看与被看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景观”和“观景”这两个词,构成了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要素。
园林中的景点,一般都要具备这两种功能才会有价值。
首先一个景点它要能构成一个视觉。
焦点,即“景观”,也就是“被看”。
同时,从这个景点向周围望去,有景可看,即“观景”。
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视觉感受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透景、对景、借景等方式,让一个有限的空间,呈现最丰富的视角变化。
(二)空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不论是景观、建筑还是规划,对空间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设计师创造力和设计功底的表现,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一、前言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
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
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
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
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沉湎于过去曾经的辉煌会使自己盲目的自大,固步自封;忘记历史则会使自己找不到自我从而自卑。
当今的中国园林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迷茫的情绪状态,曾经辉煌的古典园林似乎已经与现代园林格格不入,但是全盘的欧美化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失去自我的迷茫与痛苦。
电影《建党大业》中胡适的一段话很是适合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大意是:每一个变革必须是在根植于自我传统基础上的,任何割裂民族文化的改革必定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园林亦如此。
古典园林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虽然其造园手法、景观元素组成、理水掇山等等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需求,但是其几千年发展沉淀而来的原则精粹却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失去光辉,不会落伍,与现不现代无关。
而且与传统文化一道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你的所思所为无不潜意识的受其影响。
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总是能够超越时空变迁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持着“古不如今”的观点,就是现代人无知的狂妄。
回顾千年来,不同时期前辈们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园林做出的相应发展与修正的过程,找寻那些超越时空国界的中华园林灵魂,吸收欧美先进的现代园林理念,根据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做出园林的表征才是中国园林有效展示自我,服务国民,受国外同行尊重的正道。
周维权老前辈的这部《中国古典园林史》正是我辈回顾中国园林产生发展辉煌衰落历程的优秀著作。
老先生对于这本著作或者说中国园林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希望。
不仅仅给我们细致分析了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和每一个历史时期、朝代那些名园(皇家的、私家的、公共的)的具体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发展特征做了综述又做了小结,书中更是附带了大量古代名园的复原地图和图片,使得传说与描述变得真实。
读先生的书,好似又回到了课堂,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好似先生讲课的声音回响在耳畔,受益匪浅。
中国园林和园林的营造者们并非那么的狭隘、自我。
中国园林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学科:融绘画、建筑、文学、哲学等专业于一体,是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与思维时空展示载体;中国园林在当今世纪怎么就固步自封了呢?是人的问题还是中国园林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皇家园林在供帝王皇族享乐的同时,也保证了首都乃至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景观规划所黄威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
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篇幅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
而且书中除了有照片外还配置了大量插图及分析图。
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让初学景观设计的我读过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其中“看与被看”、“藏与露”、“虚与实”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看与被看无论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的园林,都逃不过观景和景观两个字。
同样的两个字,仅仅因为顺序的颠倒便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观景指的是从某一点向别处看的意思,而景观则是指作为对象从各个方面来被观赏,简单的讲就是看与被看。
在古典园林中,绝大多数风景点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都必须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烟雨楼景观在如意洲建筑群后面,让自建筑群西部对山斋后院通过圆人感觉快要走到尽头时忽然又出现了洞门恰巧看到南山积雪亭。
远处一个新的景观,就像“山穷水尽疑无看洞口就像一幅山水画,从洞口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
洞口往里看又是另一番景象。
任何艺术作品想要向展现给世人看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率直地、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则是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
中国古人就十分喜欢后者。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的关系及其密切,很多造园设计师同时还是诗人。
中国人对于一些景观的表现更加偏向于含蓄的表达,即所谓的藏。
在园林中,不论高大的楼阁或小巧的亭,全然地袒露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更含蓄、意境深远。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随着景观园林的专业课的陆续开课,我对景观园林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最近一些日子一直在恶补自己在景观园林方面知识的缺乏。
虽然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在美国哈佛大学由小奥姆斯特德创立,但是在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环境美化的重要性了。
“春来遍就是桃花水,分不清仙源何处寻。
”这就是唐代诗人王维在19岁时候写下的诗,诗中提及的桃花源则就是源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可知,古时候人们就整体表现出与现实的不能令人满意而产生了对于理想的地方——天堂的向往。
对于天堂的向往轻易鼓舞了人们缔造人间天堂的意愿——造园艺术的萌发。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期待。
例如人们常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因为苏杭地区存有代表着中国园林主要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
故我们可以给园林下一个定义——园林就是人们对幸福的场所的现实崇尚。
而中国古典园林抒发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审美观,更是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综合性艺术。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是这样界定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则是陈从周先生引自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于《园冶》一书,它很好地概况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追求——虽然是人工建造的,但追求的却是自然天成的!如代表着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公共园林的杭州西湖、私家园林的余荫山房等无不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思想!小结:1.中国古典园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场所的一种追求。
2.“虽由人作,宛自金顶”可以说道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结语:目前我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新认识尚深,在以后的日记中,融合我自学的进度,我还可以稳步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点、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岭南园林和岭南建筑特色等等。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就是学有所获的。
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就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就是硬山顶与悬山顶 ,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就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就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 , 形式简单朴素 ,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就是轻灵飞动的。
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就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就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就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就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用的石头,一般就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
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太湖石。
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她就是宣城人,宣石就就是产自她的家乡。
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
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就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读后感
哇!我今天看了一本好有趣的书哦,叫《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里面讲了好多好多关于园林的事情呢!我觉得中国的园林好漂亮,呀呀呀,真是美极了!书里说,园林是用来让人放松的,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梦里,呀,花草树木都是那么和谐呀!
书里还有介绍了园林里有山有水,有的小池塘里还有小鱼游来游去,噗通,噗通的。
走在园子里,哎呀呀,每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嘻嘻!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景色,好像一走到哪里,都会有惊喜!有的地方还有小桥,叮叮当当的,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
看完书我也想自己设计一个小园林了,呀呀呀,那里一定要有大大的树,还有好多好多的花,咯吱咯吱的声音,哦,还有小溪,哗啦啦的,水流好清澈,最好还有一座小亭子,嗯,坐在里面喝茶,真好!
—— 1 —1 —。
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观后感最近有幸鉴赏了中国古典园林,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和一群文人雅士在园子里玩起了捉迷藏,但这个捉迷藏的场地可真是美到让人咋舌。
一走进古典园林,就像走进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那些亭台楼阁,就像是从画里直接搬出来的一样。
亭子的角弯弯翘起,像是鸟儿欲飞的翅膀,又像是古代女子翘起的兰花指,优雅得很。
楼阁呢,层层叠叠的,站在楼阁上往外看,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感觉自己都成了园子里的主人,有种指点江山的错觉,虽然这江山也就是眼前这一片园子,但那种豪迈感还是油然而生的。
再说那园林里的水,简直是神来之笔。
水是活的,清澈见底,还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样子让人特别羡慕。
水面上偶尔会有几片荷叶或者莲花,夏天的时候,莲花盛开,粉粉嫩嫩的,和周围的绿树、古建筑搭配在一起,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调出了最美的色彩。
沿着水边还有蜿蜒的小路,那小路的石头铺得很有讲究,歪歪扭扭的,但走在上面却有一种别样的趣味,就像在走人生的弯路,虽然曲曲折折,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还有那些假山,这可真是园林里的“大玩具”。
假山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老人,还有的像仙女。
感觉园林的建造者就是大自然的雕塑家,把一块块石头变成了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
穿梭在假山之间,就像在走迷宫一样,一会儿这个洞,一会儿那个缝的,特别好玩。
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到了一个小亭子或者一片小竹林,就像是发现了隐藏的宝藏,惊喜得不得了。
古典园林里的植物也是多种多样。
竹子是必不可少的,修长挺拔,风一吹,沙沙作响,就像一群文人在吟诗作画,特别有文化氛围。
还有梅花,冬天的时候,别的花都谢了,它却傲雪凌霜地开着,那股子坚韧劲儿让人佩服。
这些植物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它们相互搭配,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叶满地,冬天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像在给游客展示不同风格的时装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园子,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大容器。
拙政园古典园林分析观后感去了趟拙政园,就像走进了一幅活着的古画,那感觉,真叫一个妙啊!一进园子,就被那布局给镇住了。
拙政园这地儿,就像是个大迷宫,但又不是那种让人晕头转向的迷宫,而是每走一步都有惊喜的那种。
它的空间分割那叫一个巧妙,水是灵魂所在啊。
大片大片的水面,波光粼粼的,就像一面大镜子,把周围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给照进去了。
那些亭台呢,就像从水里冒出来的仙子一样,或在岸边,或在水中央,错落有致。
就说那小飞虹吧,一座廊桥横跨在水上,像一道彩虹落在了人间。
桥身是那种木质的结构,古色古香,走在上面,感觉自己都变得优雅起来了。
从桥上看下去,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就像是在跟我打招呼呢。
旁边的荷叶田田,要是赶上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那肯定是美炸了。
我都能想象到,满池的荷花摇曳着身姿,散发出阵阵清香,仿佛在争着比谁更美。
再看那些建筑,那细节简直绝了。
门窗上的雕花,每一个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有花鸟鱼虫,还有各种神话传说里的人物,雕得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我凑近了看,感觉自己就像在跟古代的工匠对话一样。
而且建筑的名字也特别有诗意,什么香洲啊,听着就感觉充满了韵味。
香洲就像一艘大船停在水边,船头船尾都设计得很精致,站在上面,好像自己就要扬帆起航,去探寻那未知的古代仙境了。
拙政园里的植物也是一大看点。
各种花草树木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大自然的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
春天有桃花、杏花,粉粉嫩嫩的,像小姑娘的脸蛋。
到了秋天,银杏叶变黄了,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还有那竹子,挺拔修长,风一吹,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乐曲。
这些植物把园林的四季都变得色彩斑斓,充满了生机。
我觉得拙政园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把自然和人工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它不是那种硬生生地把建筑塞到自然里,而是让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野趣,又能体会到人类的智慧和审美。
这园子就像一个时光机,把古代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都保存了下来,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能走进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