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论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关于宗教的论述:“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曾追溯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比喻的历史渊源。
他写道:“浪漫主义诗人WOVALESS早言:俗子仰宗教以解忧止痛,不过如收鸦片之效;或言,世人莫不吸食精神鸦片,以谬误信仰自醉;后来小说家有以不信奉基督教比于不求助鸦片;哲学家有以宗教比牙痛时所服之麻醉剂。
要推马克思语为最明快矣。
”在这里主要体现了宗教对人民的麻醉作用。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可用名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括。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第一篇: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论文摘要我国立国立党最根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宗教观所谓宗教观,指的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宗教基本态度和思想倾向。
宗教观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表现,任何人,无论他信仰宗教与否,都可以有自己对宗教或是宗教问题的认为和态度,所以也会形成其独特的宗教观。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
但也要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大学生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迅速涌向了大学讲坛,某些蓄意钻空子的人乘机到高校举办讲座、座谈,散布一些错误言论,其消极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有一些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学者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由此产生了具体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来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
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包括:(一)宗教信仰同学的数量宗教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调查表明,浙江省宗教的学生占当前大学生总数的12.2%,有56.8的同学表明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宗教,不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参加。
当前大学生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被选择的几率也很大。
(二)宗教在大学生的认定中,呈现的趋势是多元化的教堂和宗教在同学中普遍产生的兴趣较大,更有甚者,有极少一部分同学在信仰宗教还是入党的问题上不知道如何选择。
此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阅览宗教图示,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上,绝大多数的看法还是比较符合的。
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宗教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已成为高校的一大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来阐明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否纯净。
所以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宗教热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渗透,宗教开始盛行,宗教热已经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使他们认知到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指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针对社会各群体对于宗教问题上各种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对他们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教育,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宗教观,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还包括后人对他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1.宗教的本质属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一切宗教不过是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
宗教并不像历史上神学家说的那样来自人间超自然力量,也不像主观唯心主义学家所说的来自宗教本身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
宗教属于上层建筑,他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并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任何一个社会的宗教都要服务于它的经济基础,任何违背上层建筑的宗教是不被允许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是掌握了这种本质,才实行了宗教历史上这种伟大而深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信仰使人产生精神上的依托,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理想的归宿。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后备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当代大学生普遍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认同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指导学习生活,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存在信仰薄弱或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信仰多元化趋势出现,大学生在多样的信仰当中徘徊不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比重降低,有的甚至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部分大学生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只看到眼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现状较中国相对发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抱以怀疑态度,甚至放弃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
第三,部分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作一种教条。
不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时生搬硬套,不是内化为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课业负担,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部分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不能辨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盲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灌输。
以至于他们不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信仰。
2 产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就不只是一种‘现实’的,它是执掌着传统,超越着现实,而旨归于未来的”,①其缺失与弱化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历时性。
归结起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人们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宗教是人类获得短暂解放和心灵慰藉的手段和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是无法逃避和更改现状的无奈。
那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的?它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
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
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
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
人把自己的力量、智慧、高贵、价值衡量尺度等品质和特点赋予这至高的“善”,也就是神;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神所表现的不过是人本质的彼岸性,是人一切美好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人在创造宗教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赋予在神的身上,以一种神圣的、虚幻的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本真。
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探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是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教育与合理引导新的指导思想,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外透过宗教信仰对大学校园进行渗透,遏止校园传教现象发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行动指南。
因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加强新时代宗教观教育,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切入,合理引导他们培育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宗教信仰;合理引导宗教信仰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重大问题,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和祖国统一。
”[1]高校是严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法律规定的场所,但是,由于受各种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原来的部分人心理趋于认同发展到行为走向行动的状态。
因此,应以新时代宗教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开展研究并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进行合理引导,保持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维护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微探宗教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社会及自身的哲学形式,也是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与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它还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虽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否选择信仰宗教是个人的选择与私人事务也取决于个人,但是,任何人选择信仰宗教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自觉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也是信教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些重要场合作了有关中国宗教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管理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从宗教文化、宗教治理、宗教工作方略、宗教工作新理念方面,创新了人们对宗教功能和宗教发展的认识视角,发展了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对人们进行合理引导的立场、观点,丰富了新时代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对信仰宗教的群众进行引导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
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地因宗教问题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不断;我国因宗教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
作为中国宗教政策指导理论和方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总结并就当代价值进行探索,不仅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继承创新、发展完善,同时也是当代实践的迫切要求。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通过对马恩经典作家宗教理论形成、发展和基本思想的梳理分析,认真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基本思想,力图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当前中国宗教问题的现状,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内容当代价值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clash and conflict which bring on by the religion problem are continuou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roblems of religion in our country also are complex. So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which is the polestar to the policy of religion in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mission in the abstract and practice. The summary of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nd the research of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ill not only benefit its improvement but also fit the need of contemporary practice.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view method is chosen as the mail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it, my attempt i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essence of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religion, this paper will also explore much abou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KEY WORDS: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essence;content;contemporary value引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是唯物史观在宗教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现实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逃避现实,寄托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的观念;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各种困难,有效地预防宗教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扶助、有的放矢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消除大学生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困惑、障碍,是使大学生远离宗教影响的必要途径。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宗教正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向大学校园渗透,导致一些学生信仰迷失,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管理措施,始终保持整个校园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总体状况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354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的认识和荒谬的解释,作为文化现象,宗教的存在价值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
宗教的两重性表现在,作为道德教化和社会整合的工具,宗教既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成为导致民族分离、愚化民智、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
那么,从根本上讲无论从世界观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都起着消极作用。
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主要有:滋生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上;助长消极的宿命论的人生观;容易接受原罪说和轮回说的生死观上。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以武汉市部分高校为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以武汉市部分高校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观教育在现代大学生中正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宗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解读方式,加之现代主义时代下的个体主义、价值多元化、理性思维等因素,导致了对宗教和教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在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们对宗教和教育的观念不同。
即使同处于现代化大都市,大学生也对宗教和教育的态度不一样。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取得更深刻的理解。
例1: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高等学府。
在武汉大学中,实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届主要有政治课和思政课。
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宗教观和人生观。
在政治课和思政课中,老师被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核心概念、民族宗教信仰和环保意识等。
而学生则必须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去,从而逐渐对宗教教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例2: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等学府,然而在宗教观教育方面也不落人后。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发布一些与宗教出现有关的新闻,讨论一些分歧问题,了解一些宗教知识,推广一些素质教育,发挥个人特长等。
华工平台的成功开发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本质内涵。
例3:华中农业大学随着宗教概念的日益普及,华中农业大学的宗教观教育中逐渐注重道德与良知的培养。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们参与到数字化的宗教图书馆中。
在这个数字化的宗教图书馆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宗教书籍等方式进行深度了解,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4: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但也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的高等学府。
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体验。
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引领大学生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成才的方向,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所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values forming,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serve army, whether they have the belief, faith,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direction of its own success, more related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to the succes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the marxist religion, lead college students, so in practice,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Keywords: religious belief,marxist religion, The party’s religious policy现代社会的竞争无疑为文化的竞争。
宗教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各民族不和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文化的这个大前提下,青年无疑占主流和主力。
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人的伦理情感远远大于宗教情绪。
一个试图实践儒家信念的人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一个人的青年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一经确立,就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适时地给予青年群体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作者:杨添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7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伦理思想及价值观,以及信仰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其中,当代大学生是当前最活跃的社会团体,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很强,面对当前宗教对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宗教学习的不断升温,从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对我们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82-01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人生观的影响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仍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大学群体是一个大群体,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信仰等等都关系到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命运,深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对于现在的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如何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可以走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从信仰状况上来看,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比例不算太高,但是,期发展的趋势也不容忽略,目前,很多学生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其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尽管有一部分学生也还是有宗教信仰的,尽管宗教信仰的学生的比例不算太高,但是,其在学校的影响任然是失分广大的,部分学生认为,是否有宗教信仰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的认识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因此,也没有热呢对这一些人有意见,基本上都是一种肯定的意见,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
2、缺乏对宗教本质的正确认识,许多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仅仅是一个行为习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宗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宗教基本都是唯心主义,其和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是相违背的,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虽然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当代,马克思宗教观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我们全面、科学的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演化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社会作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对宗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初步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后期全面形成;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是曲折发展、受到冲击的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的早起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时期,以超越自然力量。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特点、作用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它历史全面正确深刻地回答了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党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是我们新时期加强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通过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立足现实国情,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待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对宗教的政治及社会地位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形成了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相协调为主题的新的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宗教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
它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而宗教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把党的最新宗教理论成果宣传普及到社会,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和完成的严肃政治任务。
二、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共存现实下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现实需要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这是对宗教社会地位的新认识,也是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宗教和谐关系的新要求,并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且把党在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写入党章,表明了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信教群众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国内国际宗教在青海都有不少信教教徒,特别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在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有深厚的影响。
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将近一
半,大部分信仰宗教。
宗教在青海具有信仰人少众多,教派支系繁杂,传播历史悠久,活动场所多样,与国外联系密切等特点,在民族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多元宗教共存的现状,决定了宗教在建设和谐青海的进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宗教工作不单是宗教部门的工作者的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校在其中可以也必须充分发挥育人的崇高使命。
加强与改进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于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有更多的青年有了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在地区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影响力与日俱增。
生活学习在这里的青年学生,不论是否信仰宗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民族宗教问题。
在学校期间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宗教观,了解党的宗教理论政策,掌握文化交流中的宗教问题的基础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的方法,促进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增进不同宗教、同一宗教内以及信教和不信教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和谐,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高校应当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任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热潮,当前占世界84.8%的人口信仰宗教,我国五大宗教的信众也已超过1亿。
宗教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与发展,形成一种与历史传统不同的新型关系。
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本质、特征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特点,正确处理当代精神生活中社会群体结构的差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新课题。
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也有多处提到加强宗教工作的新要求。
虽然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已进行多年,但是社会实践表明,宗教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于宗教的理论认识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而宗教理论的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党和政府的新政策、理论界的新成果还没有及时传播到大学生那里。
大学生的宗教知识还有待补充和完善,他们对待宗教的认识亟需科学、正确的引导,日常生活中由于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对信教与不信教群众间的交
往障碍,也需要帮助去进一步的克服。
因此,和谐宗教关系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建设。
近年来,中央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它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性、原则性,又鲜明地表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决心。
高校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但是经过整合后实施的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中,几乎没有宗教问题的内容,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到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
在当前国际国内普遍出现“宗教热”的条件下,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思想成长不
可能不受宗教观念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对宗教现象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学生是很难树立起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这就需要学生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系统理论成果,并了解中国宗教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解答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是抵制境内外敌对、分裂、渗透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煽动活动的客观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来达到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一贯和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以宗教为纽带,对本民族的干部、青年学生进行拉拢,宣扬宗教内的“团结和睦”。
不断地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争夺青年一代,企图实现地区独立,分裂国家的罪恶阴谋。
他们时刻等待时机,随时准备闹事。
以往的经验表明,开设《民族理论与宗教政策》课系统地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相关的宗教知识,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结合有关宗教的现实问题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的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重提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广大大学生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这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立场,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无疑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