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23.32 KB
- 文档页数:2
先天皮肤缺损治疗方案引言先天皮肤缺损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皮肤缺陷或缺失导致的皮肤不完整情况。
这些先天性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给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困扰,因此,对先天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先天皮肤缺损治疗方案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1. 外科手术修复外科手术是最常见的先天皮肤缺损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缺损的类型和程度,外科手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
例如,对于较小的皮肤缺损,可以采用直接缝合的方法将周围组织相连接。
对于较大或较复杂的缺损,可以使用皮瓣移植或组织扩张器等技术来修复缺损区域。
外科手术修复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但手术风险较大,恢复期较长。
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先天皮肤缺损治疗方法。
激光可以通过选择性热损伤的原理实现对皮肤缺损的治疗。
根据皮肤缺损的不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激光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色素性缺损,可以采用激光去斑技术;对于血管性缺损,可以采用激光血管瘤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先天皮肤缺损治疗的另一种选择。
根据缺损的不同类型和机制,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色素性缺损,可以使用色素代谢调节剂来促进色素沉着和均匀分布;对于纤维化缺损,可以使用纤维化抑制剂来减少纤维化程度。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不需要手术,副作用较小,但治疗周期较长,效果相对较慢。
4.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先天皮肤缺损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冷冻疗法、电疗法和超声波疗法等。
这些疗法可以通过改变缺损区域的温度、电流和声波等物理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促进皮肤修复的效果。
物理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副作用较小,但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结论针对先天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案有多种选择,通过外科手术、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皮肤修复效果。
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合并穿孔(护理)配合1例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胃壁肌层缺损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1例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合并穿孔手术进行护理和观察。
结果新生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发生护理并发症。
结论做好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穿孔的术中配合和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良好的术中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标签: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胃修补;手术配合先天性胃壁肌缺损是指胚胎发育障碍所致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主要原因之一[1]。
穿孔常于出生后3~5d出現,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多见[2]。
临床上较罕见且病情危急,死亡率高达45%-81%[3],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最有效的手段。
由于新生儿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疾病及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差,病情变化快,术中抢救多,对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及处理技术是严格考验。
因此,做好术中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重要保证。
2013年3月22号,本院外科收治1例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合并穿孔患儿,手术及术后恢复过程顺利,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胎龄为出生后3天,体重2.6kg。
因“进乳后出现持续性进行性腹胀呈球状隆起,伴呕吐,呼吸困难,发绀”于2013/3/22入院。
入院时体温不升,心率140次/分,呼吸45次/分。
X线腹部立位平片检查,见膈肌抬高,两侧膈下见游离气体,出现气液平面,胃泡影变小或消失,肝浊音界和肠鸣音消失。
行腹穿,抽出气体和浓液。
诊断为:消化道穿孔。
情况危急,立即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1.2 手术方法患儿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平稳后开始手术。
患儿平卧,消毒,铺巾,行剖腹探查术。
以右中腹经腹直肌依次打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向两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直肌后鞘,壁腹膜,进入腹腔,洗手探查,进入腹腔。
探查胃及肠管,发现患儿自贲门下方至胃窦部胃壁肌肉缺损,面积为5.5cm-4cm,在膜样组织中央区出现穿孔破裂。
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的护理体会蒋玉凤发布时间:2023-05-18T12:33:52.363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蒋玉凤[导读] 目的:研究并总结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的护理体会与心得。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儿科Nicu 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目的:研究并总结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的护理体会与心得。
方法:将2例患儿放置于暖箱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进行一般油膏涂抹,口服维生素A,并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结果:治疗1周后患儿脸部、躯干及四肢羊皮纸样皮肤逐渐脱落,露出淡红色嫩皮,眼睑及口唇外翻明显好转。
结论:经护理1周后,患儿脸部、躯干及四肢羊皮样表皮逐渐剥落,并显露出淡红色嫩皮,眼睑及口唇外翻情况明显好转。
关键词:新生儿;鱼鳞皮肤病;先天性;护理;羊皮纸样;鱼鳞病又被称为层板状鱼鳞病,是一类比较罕见的角化障碍性遗传病,大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基因相关,也有部分与自身抵抗力不足或者恶性肿瘤相关。
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全身或部分表皮异常角化,颗粒层细胞减少甚至没有,并且因皮脂腺分泌减少,引起皮肤干燥、粗糙或成鱼鳞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由我护理的2例先天性鱼鳞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病例1为男婴,生后6小时内因周身皮肤呈现羊皮纸样持续5小时后被医生诊断为鱼鳞病随即转入我科室,患儿为头胎顺产儿,母孕38周,入院查体:婴儿叫声洪亮,但周身皮肤红肿、干燥,并伴有鳞片状的脱屑,在腋窝部位特别明显,虽双侧眼睑均无水肿,能闭眼,但口唇外翻,不能闭合;病例2为女婴,出生3天内因局部皮肤脱屑、呈现羊皮纸样持续两日多经我科医生问诊得出明确性检查结论,遂进入我科室,患儿为剖宫产儿,母孕3产2,孕其37周,入院查体:脸部皮肤蜡黄,有裂纹和脱落现象,四肢和躯干皮肤如火棉胶样,眼睑外翻并有大量分泌物,且口唇外翻,无能紧闭。
1.2治疗方法对症处理,局部保湿,同时进行一般油膏涂抹。
新生儿先天性多部位皮肤缺损1例吴裕鑫,柳国胜(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广东广州 510630)【关键词】先天性皮肤缺损;新生儿;多部位;磺胺嘧啶银【中图分类号】R7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0.183.021 病例介绍患儿,女性,年龄2天,因“发现全身多部位皮肤缺损2天”入院。
患儿是G1P1,胎龄38+5周,于2018年9月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时羊水Ⅲ°浑浊,Apgar评分于第1、5及10分钟均为10分,脐带、胎盘未见异常,出生体重2.6 kg。
生后可见患儿全身多个部位存在皮肤缺损,于生后2天转入我院。
患儿出生以来精神、反应可,无烦躁、激惹,无发热,吃奶佳,大小便未见异常。
其母怀孕期间未服用特殊药物。
查体及辅助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分别于左侧额颞部、颏下、右侧颈前区、右侧上臂外侧、左侧拇指近端掌指关节背侧、左侧腹股沟区、背部正中处、双侧臀部、右侧胫前区存在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皮肤缺损(其中较大皮损如左侧臀部皮损大小6 cm×3.5 cm,右侧臀部3.5 cm×3 cm,左侧腹股沟区5 cm×2.8 cm、右侧颈前区3 cm×1.5 cm,其余皮损大小不等,直径小于2 cm),皮损深度深浅不一,基底呈红、白相间分布于皮损内,个别皮损边缘可见白色膜状物附着,皮损无渗血、渗液(图1)。
其余心、肺、腹、四肢、生殖器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生后3天查致畸病毒提示:CMV-IgM 阳性,细小病毒B19IgM 阳性;生化提示白蛋白和血钙偏低;血、尿、粪便常规、CRP、肝功能结果大致正常;HIV、乙肝、丙肝抗体均阴性;羊水培养、血培养、皮损表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头颅及心脏彩超、听力筛查未见异常。
治疗及结局:皮损处先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随后在皮损部位覆盖磺胺嘧啶银脂质水性敷料(优拓SSD),最外层覆盖纱块,整个操作遵守无菌原则,每2天换药一次;并予拉氧头孢预防感染5天、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白蛋白、逐步增加奶量保证能量供给等对症支持治疗。
1例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摘要】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以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肢端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及大疱为特点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
作者报道了1例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的护理,提出正确处理创面,做好皮肤、黏膜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对患儿的疾病康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病程。
与家长建立良性的沟通,使患儿家长消除恐慌、焦虑,积极参与到护理中来,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五黄油;护理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以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肢端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及大疱为特点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形或显性遗传。
根据皮肤分离的显微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单纯型、交界型和营养不良型3种类型。
有记录的子型已经超过23种[1]。
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时期或婴幼儿时期,手、足、肘、膝、臀等磨擦部位自发或轻微外伤后出现水疱或大疱、糜烂甚至血疱,皮损可因挤压或磨擦加重。
若继发感染,可引起败血症。
我科于2009年2月16日收治了一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患儿,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患儿愈后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男,出生半小时,因“出生后皮肤缺损半小时”入院。
患儿足月顺产,无窒息史。
生后即发现左下肢、右侧足背拇趾及口角皮肤缺损,口腔黏膜剥脱,由产科转入。
足月儿外观,反应佳。
左大腿远端1/3以下及右足背母趾、双侧口角皮肤表面缺损,面积约为15%,缺损面红润,少许渗液,无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部分缺损,舌黏膜大部分剥脱并粘附与舌表面,颜面及躯干部分皮肤少量栗丘疹,现查体:T36.5C P120次/分R48次/分。
尼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9×109/L,N:0.66,L:0.34,肝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第二天开始双手大母指及头部静脉穿刺点周围及膝盖部等处皮肤反复出现松弛水疱迅速增大,疱内抽出清亮液体,于短期内愈合,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新生儿脓疱病致皮肤破损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20-09-09T08:51:00.57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7期作者:龚敏[导读] 新生儿脓疱病属于一种新生儿以不明显的周围红晕的薄壁水脓疱为特征的葡萄球菌感染疾病[1]。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襄阳 441000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脓疱病致皮肤破损的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方法:以2018.3~2019.10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脓疱病致皮肤破损新生儿为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优质护理),每组40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到新生儿脓疱病致皮肤破损护理中,可加快患儿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新生儿;脓疱病致皮肤破损;护理新生儿脓疱病属于一种新生儿以不明显的周围红晕的薄壁水脓疱为特征的葡萄球菌感染疾病[1]。
甚至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伴随着的病情逐渐发展,患儿会出现肾炎、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在对其治疗同时也应重视有效护理干预[2]。
鉴于此,本次纳入80例脓疱病致皮肤破损新生儿,探究最佳护理方式,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8.3~2019.10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脓疱病致皮肤破损新生儿为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性别:男/女:21/19。
娩出时间:1~3(2.0±0.3)d。
研究组:性别:男/女:22/18,娩出时间:1~4(2.5±0.5)d,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开展相关护理干预工作,处理患儿创面,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研究组:优质护理(1)皮肤换药:当发现有三处Ⅱ期伤口之后,立刻予以患儿0.5%的聚维酮碘,为其局部消毒,再使用未湿化的氧气为患者局部氧疗(5升/分钟~7升/分钟)。
1例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的护理
毛华芬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下半月》
【年(卷),期】2005(019)003
【摘要】患儿,女,出生体重3kg,身长50crn,系第3胎第1产,胎龄38周,臀位剖宫产。
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10分,5min Apgar评分10分。
出生时
左颞部可见一3cm×3cm大小皮肤青紫淤血区域,局部稍隆,柔软,波动感不明显,血肿边缘可触及细小锯齿型颅骨缺损口,边界清。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
入室查体:头围35cm,前后囟门可触及,反应可,少吃,脸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原始反射正常。
【总页数】1页(P560)
【作者】毛华芬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3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1例报告 [J], 李文岭;李秀英
2.循环质控护理在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张晓贞
3.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及狭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体会 [J], 张颖; 胡婷;
鄢虹
4.1例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的护理 [J], 毛华芬
5.新生儿先天性头皮缺损及颅骨缺损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陈同排;蒋志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
2019-09-20T16:08:16.1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作者: 陈健
[导读] 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cutiscongenita)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指新生儿体表存在有局限性无皮区,以一定部位皮肤缺损为特
征,是非常罕见的发育缺陷病[1.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八医院
烧伤整形科 辽宁省锦州市
摘要: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cutiscongenita)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指新生儿体表存在有局限性无皮区,以一定部位皮肤缺损为
特征,是非常罕见的发育缺陷病
[1.2]。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新生儿可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3]。自1767年首次报
道距今已有
200多年,全世界共报道先天性皮肤缺失约500例,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中国见数十例报道[4]。
先天性皮肤缺损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罕见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基因缺失导致[5]。本研究以我科于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先天
性皮肤缺损的新生儿为例,对先天性皮肤缺损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该病例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做好创面的保护,
积极预防感染,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儿的免疫力,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局部皮肤缺损;先天性;新生儿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出生1天,因出生后家属发现头皮、双足部分皮肤缺损,就诊于当地医院,进行创面处置后未见好转,次日就诊于我院。入院
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失,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哭声洪亮,
Apgar评分10分,患儿面色红润,周身皮肤无黄染,四肢活动正常,头
皮、双足皮肤缺损
TBSA2%、3%,头皮部局部创面可见黑褐色痂皮形成,双足局部凹陷,创基呈焦黄色,创周组织充血肿胀明显,渗出较
多,渗液澄清。入院后给予患儿缺损部皮肤常规清创消毒,外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金因肽),碘伏纱布覆盖包扎,同时给予抗感
染治疗,营养支持,加强换药、注意保暖等保守治疗。入院
7天后患儿头部及双足局部缺失部位有皮岛形成,无感染迹象,明显好转。入院
第
9天患儿家属拒绝治疗,坚持出院,患儿创面部分愈合中,签署病情知情同意书,予以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全身皮肤护理
重视基础护理,防止一切外源性的感染①患儿入院后住单位病房,护架烤灯照烤,保持室温在26-28℃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根
据患儿病情及时调整室内温湿度。包被叠于鸟巢式,周围有边界,避免擦伤。接触创面部位无菌纱布覆盖,根据患儿渗出情况及时换药治
疗。②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无碎屑。患儿的隔尿垫、棉夹被每日用热水烫洗后放入
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在用清
水清洗干净后阳光下晒干使用。③保持患儿全身皮肤黏膜清洁,每天无菌纱布蘸取为患儿擦拭全身,及时更换被服,保持床单位整洁、平
整等。每日
2次用棉签蘸取0.9%氯化钠注射液做眼部护理,0.9%氯化钠注射液棉签清洁口腔,患儿输液抗生素同时观察口腔内有无鹅口疮的
发生,排便后及时温水清洗以减少外源性感染机率的发生。④患儿脐部用安尔碘棉签环形消毒脐带残端及脐轮根部
2次/d无菌纱布覆盖,保
持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污染。⑤温湿纱布轻柔清洗颜面及眼周皮肤,头颈、腋窝、会阴及其它皱褶处皮肤应注意保持清洁。护士应加强
巡视指导,做一切治疗及护理均应动作轻柔,集中进行,剪短指甲,衣袖翻转,防止再度引起患儿皮肤损伤,提倡母乳喂养,以增加抗体
含量,人工喂养时水温调控
40度,根据奶粉配制比例给患儿冲奶,喂奶给予温开水冲洗口腔内残奶,奶瓶每三天给予渚沸消毒,奶嘴每半
个月更换一次。
2.2
皮肤缺损处护理
2.2.1
初期换药:新生儿皮肤娇嫩,真皮缺失部分属于干净伤口,碘伏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治疗。换药时先用液体伤口敷料彻底浸润
内层纱布敷料时用手轻轻拭去,再边缓慢冲洗边轻轻擦拭,轻柔去除创面腐皮,将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涂抹创面部,碘伏纱布轻柔平整
覆盖,无菌纱布包裹,绷带轻轻缠绕,外用小儿网套及头套约束,防止纱布脱落,避免重复换药减少创面刺激,同时减少创面暴露减少感
染机率发生。观察患儿肢端血运状况良好。碘伏换药能缓慢释放出游离碘,对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均具有迅速强大的杀灭作用,而且对
创面无刺激性。液体伤口敷料用于清洁、冲洗、湿润伤口不改变细胞渗透压,可除去缺损周围部分结痂软化组织,不损害健康细胞。外涂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皮肤与黏膜创面修复的用过程中的
DNA、RNA和羟脯氨酸合成作用,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
殖,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壳聚糖具有抑制抗微生物及止血、凝血作用及促进创面修复作用其作为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内层敷料,能充分
引流创损面渗液,具有保湿,保暖、不粘及不损害伤口新生组织的特点。
2.2.2
后期半暴露:每次护理均用液体伤口敷料凝胶溶液凝胶冲洗创面伤口保护创面。
2.3
预防感染
皮肤是人体最外层保持屏障,该患儿因皮肤缺损、全身抵抗力下降,故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入科后即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所用物
品单独放置,患儿的衣物、隔尿垫用热水烫后使用。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本例患儿住院期间体温最高达
37.0℃,无
创面感染情况发生。
2.4
常规护理
按需喂养,保障营养供给。严格床头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
讨论
先天性皮肤缺损是新生儿出生时皮肤或皮下组织区域性缺损,表现为出生时即有界限清楚的皮肤缺损,基底粗糙,呈红色肉芽,部分
表现为一个大的厚壁大泡,其顶部很快脱落而出现皮肤缺损,且缺损区皮肤再长出后仍无附属器。该病病因尚无定论,易患因素包括胎儿
皮肤与羊膜黏连、宫腔狭窄、母亲营养不良、药物、宫内病毒感染等
[6]。
综上所述,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尚无成熟的治疗经验可供参考,依据外科皮肤创面的处理原则给予清创、抗感
染、换药、营养支持等治疗护理,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必须加强基础护理,综合有效的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芳,赵睛.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2010,8(1):29.
[2]
徐美萍,朱文元,李诚让.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4):244-245.
[3]
刘燕,邱林,傅跃先,等.38例先天性皮肤缺损创面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1):66-68.
[4]
闫军美,李三亮,夏海.烧伤湿润包扎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3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3(8):613-614.
[5]
张伟.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5(3):474-475.
[6]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