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津养阴的食物

生津养阴的食物

生津养阴的食物

生津养阴的食物

生津养阴的食物秋天气候干燥,人体的皮肤,毛发水分减少,会感觉干枯不适,也容易损伤肺阴,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因此,秋季饮食以生津养阴清肺为宜。那么生津养阴的食物有哪些?

1、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2、甘蔗:性寒,对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说,作为医疗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3、百合:百合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4、大枣: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

5、山药: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6、白扁豆: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消余暑、化暑湿、健脾胃、增

女人滋阴首选2种食物

女人滋阴首选2种食物(转载) 【核心提示】 俗话说:男要壮阳,女要滋阴。壮阳与滋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是由男女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 【总的原则】食补为主,药补为辅 女人究竟如何滋阴?不妨从饮食和药物两个方面做些介绍。 先从饮食谈起。首先在饮料上,可经常饮用白开水和牛奶。其中白开水被誉为活性饮料,进入人体内后,可立即参与新陈代谢,并可调节体温。每天早上喝杯白开水,有神奇的保健功效。人经过一夜睡眠后,肠胃道已经排空,早上饮杯活性水,能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体内各器官组织,进行一次大清洗。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免疫功能。对便秘、皮肤粗糙,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牛奶能补肺养胃,生津润肠,对人体有镇静安神作用。 用药物滋阴,可选购些性味平和的滋阴生津、滋阴养血药品。其中滋阴生津的有天冬、麦冬、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沙参、知母等。滋阴养血的有熟地、首乌、黄精、阿胶、龟胶、女贞子、旱莲草等。从中选择2~3味,水煎服,或开水冲泡当茶饮。 对确有阴虚明显的女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开方,才能有的放矢。如能以食补为基础,加上适当的药补,则是女人滋阴的养生佳法。 【粮食类推荐】黑米、黑大豆、芝麻、番薯

黑米起补肾益精、活血润肤、补胃养肝、明目的功效。经常食用,可治疗头昏、目眩、贫血、落发、腰腿酸软等。 黑大豆形状像肾,有补肾益精、活血润肤、抗衰美发之功效。 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补肾益脑、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 番薯能延年益寿、防癌抗癌、宽肠通便、软化血管、轻身减肥。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佳品。 【蔬菜类推荐】菠菜、莲藕、蘑菇、黑木耳、银耳 菠菜性味甘凉,能滋阴润燥、养血生血、通利肠胃,可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饮、肠燥便秘、贫血及衄血、便血等出血症。 莲藕性味甘凉,是止血、生津的良药,富含淀粉、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含维生素C最多。 蘑菇可以提高免疫力,防女性贫血,适用于脾胃气虚、疲怠乏力,并有防癌治癌、降血脂、降血糖的效果。 黑木耳、银耳,是一种有补益作用的名贵食品,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益气、健脑等功效。 【瓜果类推荐】梨、桂圆、甘蔗、大枣、西瓜、香蕉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适用于秋燥或热病伤阴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以及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 桂圆是治疗病后体虚、贫血萎黄、神经衰弱、产后体虚的理

中医内科学治法方药总结(打印版)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B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二、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四、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2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 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五、呃逆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平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平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降逆止呃理中丸 2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B.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益肺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七、痰饮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溢饮表寒里饮: 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D、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八、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F 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九、心悸 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生脉散

1方名 生脉散 2异名 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参麦散(《遵生八笺》卷四; 生脉饮(《兰台轨范》引《医录》); 人参生脉散(《症因脉治》卷二); 定肺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 参麦五味饮(《胎产心法》卷下)。

《医学启源》 4分类 补益剂-补气 5组成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6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7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8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9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10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养阴生津食物

养阴生津食物 养阴生津食物有: 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 “秋分”过后,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而早餐推荐喝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一般适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山药粥(健脾固肠)。 养阴生津粥 沙参麦冬粥沙参、麦冬各15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 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将芝麻炒熟后,拌入粳米粥内同食。具有润肺养肝、益精生发、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习惯性便秘者。 梨子粥用梨子两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冬季保健食品。 洋参牛乳粥西洋参2克,牛乳150毫升,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洋参研为细末备用,先取大米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洋参、牛乳,煮至粥熟,冰糖调味服食。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麦门冬粥用麦门冬20~30克,煎汤取汁,再以粳米100克煮粥待半熟,加入麦门冬汁和冰糖适量同煮,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对肺燥、干咳少痰等症效果较好。 百合银耳粥百合30克,银耳1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发开洗净,同大米、百合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至粥熟后,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猪肺莲米粥猪肺150克,莲米15克,大米50克,调料适量。将猪肺洗净,切块,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去浮沫,下二米,煮至粥熟后,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益肺生津、养阴止咳。 生地石斛粥生地15克,石斛3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二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待熟时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黄精粥黄精30克洗净,加水煎取浓汁,放入洗净的粳米30克煮粥食用。有补脾胃、润心肺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或者干咳无痰者食用。 珠玉粥将薏苡仁60克洗净煮粥,再加入山药60克、柿饼30克共同煮至黏稠即可。有补肺、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干咳、大便稀溏不成形者服用 许多人一生中都会被各种上火症状所困扰。常说的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为阳热亢盛引起的实热证;虚火为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治则为实则泻之,以清热、泻火、消炎为主要方法;虚则补之,以养阴清热为主。 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除烦止渴。多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症见身热、烦渴、发斑等;又用于阴虚火旺、肺热内灼所致的咳嗽、咽燥、骨蒸潮热、咯血、自汗盗汗等症;还用于咽喉肿痛、疮痈、瘰疬痰核。玄参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故无论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均可使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经,质润,具阴柔之性,滋阴之功,善于清养肺胃之阴而润燥,又可清心经之热而除烦,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也是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凉血止血佳品。 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症。 甘草,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溃疡、抗炎等作用。 本方中,玄参甘苦,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两者均为质润之品,共奏清热滋阴、润燥通便之效;桔梗味苦、开宣肺气、祛痰利咽,为肺卫之要药;甘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上四药共用,奏清热滋阴、消痰镇咳、祛痰利咽之效,而起解热、抗炎、祛痰、镇咳作用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中药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中药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以块根入药。 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等。还可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 麦冬的别名:麦门冬、麦冬、杭麦冬、浙麦冬、寸冬、寸麦冬。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麦冬的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1、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2、清心除烦。适于内热扰心之证。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 3、热伤气阴,心烦口渴,汗出体倦者。心阴不足,心烦不眠,舌红少苔者。 4、养阴润肺。主治阴虚肺燥,干咳、燥咳,劳热咳血等证。 5、益胃生津。善治胃阴不足,舌干口渴,纳呆不饥等证。此外,还可用治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麦冬的中药配伍: 1、治疗百日咳:麦冬、天冬各20g,鲜竹叶10g,百合15g。水煎服。 2、热病心烦不安:麦冬、栀子、竹叶各9g,生地15g,莲子心6g,水煎服。 3、糖尿病:党参、知母各9g,竹叶、天花粉各15g,生地12g,葛根,获神各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4、萎缩性胃炎:党参、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乌梅、知母、甘草各6g,水煎服。 5、阴虚内热、津少口渴: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6、阴虚燥咳、咯血等:麦冬、天冬、川贝各9g,沙参、生地各15g,水煎服。 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贴心提示: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

益气养阴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益气养阴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1-09T09:57:39.1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作者:马翠红 [导读]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马翠红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江苏扬州225117)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2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法;2型糖尿病;并发症 2型糖尿病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者群体更为庞大,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血糖值长期处在高水平的状态,疾病会引发其他重大疾病。研究为了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研究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7例,采用全科医学治疗)。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12例;年龄60岁-79岁,平均年龄(68.38±4.39)岁;病程时间2年-11年,平均 (7.38±2.32)岁。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和11例;年龄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5±4.76)岁;病程时间2年-12年,平均(7.67±2.16)岁。2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2型塔尼哦啊并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空腹静脉血糖在9- 13mmol/L;(3)糖化血红蛋白在7%-10%。排除标准:(1)血液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的患者;(3)合并重大肝肾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治疗,定时为患者服用扩张血管类药物[2]。观察组接受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药方:30克生黄芪、20克生地黄、20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川穹、10克玄参、10克地龙、5克红花、5克全蝎,每天一剂早晚服用[3]。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2)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和低血糖。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2组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表示,卡方检验。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对比2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 2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小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数据见表1。 2.2 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和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数据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现阶段的医疗手段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4]。此外,西药服用存在低血糖风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胰岛素的使用计量。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疾病主要病位在于肝郁脾胃,阴阳两虚变生他症。益气养阴活血法中,生黄芪具有生阳通血之效、太子参具有生津益气之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之效、生地黄能够降阴生火、川穹具有

滋阴学说

第八章滋阴学说 滋阴是中医学调整阴阳的一大治法,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虚证候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滋阴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奠定了基础,孙思邈、王冰、钱乙、朱震亨、王纶、赵献可、张介宾、缪希壅、叶桂等对滋阴学说作出了重要发挥,使滋阴学说日益完善。 第一节滋阴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 《丹溪翁传》:“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1] 第二节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点 一、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阴虚阳亢(靠边,前空两字) 1.阴液耗损过度 (1)过汗失血:如 (2)过服温燥药物食物伤阴化热: 2. 慢性病消耗 1)*******:***********(同上) ①******;②*********;③*********。

(二)阳盛伤阴 1.外感病化热伤阴(六气化火伤阴) 2.情志过极化火伤阴 3.邪郁化火伤阴 二、滋阴学说的学术特点 (一)*********(靠边,前空两字) 1.****** ********** (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空 一字) (1)*******:*********(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 冒号接正文 1)*******:***********(同上) ①******;②*********;③*********。 第三节滋阴学说的学术发展 一、《内经》为滋阴学说的奠基阶段 关于滋阴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论述病机“阴虚则内热”,“阳盛则阴病”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治则如“补其不足”,“阳病治阴”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晋唐宋时期为滋阴学说的临床发展阶段 《千金要方》治疗伤寒主用除热解毒同时注重养阴生津,如“生地黄煎主热方”。注重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理论阐发不足。 王冰对滋阴学说作出重要理论发挥,如“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黄

滋阴与清热的关系

滋阴与清热的关系 滋阴与清热法是方剂中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二者分别治疗阴虚证和热证,而二者的联合应用也是临床常见的配伍方法,吴瑭曾言“热之所过,其阴必伤”,《内经》所见“阴虚则阳亢”,都在讲述着这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病机相互影响且互为因果,其治疗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亦是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以清热为主和以滋阴为主的方向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关于清热法中配用滋阴法。盖火为阳邪,其性炎热,既易灼伤阴液,又多迫津外泄,故在气分热盛每有不同的阴津耗伤,相反,阴津既亏,其热愈盛,使气分热盛更盛,《温病条辨》中,张秉承强调“凡暑热炎蒸之气,无不有伤于肺,肺伤必救于胃,于是胃汁被耗”。例如《伤寒论》中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方中除重用石膏清泄阳明气分实热为君,复以苦寒质润,清热兼养阴生津的知母为臣,同时配伍粳米甘草益胃护津,被誉为“泄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专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而设,此方乃是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竹叶、半夏。麦冬而成,乃“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以多味药物养阴生津乃是切中病机,深刻的把握了清热中配伍滋阴的用法,同时也依据热势的不同,以及对阴液不同的耗伤程度选用不同的滋阴药物,可谓灵活运用。 对于清虚热法,适用于外感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的阴虚邪伏,因其不同于外感实热之证,且邪热深伏,久留不去,又有别于内伤阴虚内热之证,吴瑭曾言:“邪气深伏阴分,处气血之中,不得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应用青蒿配牡丹皮,知母以清热透邪,复用鳖甲配伍生地以养阴清热,全方清中兼透,养阴而不留邪,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有关于滋阴法中配用清热法。阴虚则阳亢,病情易从热化,配伍适量的清热药是补阴方剂配伍的重点,由于热有微甚,故清热药在方中所占比重应加以权衡。若虚倍于热,则以补阴为主,配伍少量清热药,使阴长自可配阳,《小儿要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补肾阴为君,辅助以山茱萸、淮山药为臣兼补肝脾之阴,三味合用,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佐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之火,兼利湿浊,成为补中有泄,以补为主的补阴名方。若热势偏盛,则火旺易于烁阴,滋阴与清火并重,方可两全,《丹溪心法》中大补阴丸,方用熟地龟甲补阴填精,壮水制火,配伍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以保真阴,两者培本清源,相互为用。补阴方剂在补阴为主的前提下,根据阴虚火旺的主次程度,适度的配伍清热之品,是切中病机,提高疗效的关键,至于热盛而伤阴者,当以清热为主,兼顾其阴。 就滋阴与清热的关系而言,二者在临床用药和配伍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其运用也增强了临床疗效,然而我们所要关心的是如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让二者的配伍更加贴近病因病机,在综合治疗的同时把握好疾病的主要矛盾、主次之分,针对不同病机严格把握好药物的用量和用法,使配伍更趋完善,

方剂课后习题

绪论+第一章 1.首次提出君臣佐使方书是:B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普济方》 D.《伤寒杂病论》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A 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B.《伤寒杂病论》 C.《医方集解》 D.《太平圣惠方》 3.“方书之祖”是:A A.《伤寒杂病论》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医方集解》 D.《太平圣惠方》 4、我国现存古迹最大的一部方书是:A A.《普济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伤寒论》 D.《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二章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治法归纳出自:B A.《医学心悟》B.《景岳全书》 C.《圣济经》D.《伤寒明理论》 E. 《医家全书》 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分析组方构原理的医著是:A A.《伤寒明理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D.《三因极---病证方论》E. 《宣明论方》 小承气汤变化为厚朴三物汤是属于:A.药味增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味、药量均有变化 E. 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项不属于汤剂的特点: A.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 B.便于随证加减 C.便于服用或携带 D.服用量大 E. 适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下列对君药表述错误的是: A.治疗主证或主病; B.是方中起决定作用的药物 C.药量居方中之首 D.药力居方中之首

第六章解表剂 1.桂枝汤的功用是:A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C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D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C A败毒散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D独活寄生汤 E香苏散 3. 小青龙汤的组成中含有D A紫菀B杏仁C生姜 D白芍E白前 4.止嗽散的组成中不含有:E A紫菀B白前C陈皮 D荆芥E杏仁 5.原书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是:C A桑菊饮B桑杏汤C银翘散 D金沸草散E香薷散 6.“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无汗,舌苔薄,脉浮而数”,治当首选;B A.桑菊饮 B.麻杏甘石汤 C.定喘汤 D.射干麻黄汤 E.桑杏汤 7. 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含有:D A.枳壳 B.前胡 C.柴胡 D.黄芩 E. 人参 8.桂枝汤原书桂枝与白芍的用量比例为(1:1) 麻杏甘石汤原书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1:2) 第七章泻下剂 1.下列不属泻下剂适应范畴的是: A.胃肠积滞 B.实热内结 C.寒积内停 D.清热解毒 E.水饮内停 2.大承气汤原方中,大黄、厚朴的用量是: A.大黄五两、厚朴三两 B.大黄二两、厚朴六两 C.大黄三两、厚朴五两 D.大黄四两、厚朴八两 E.大黄一两、厚朴四两 3.下列各项与大承气汤主治证无关的是: A.阳明腑实证 B.肠燥便秘证 C.热结旁流证 D.热实痉厥证 E.热实发狂证 4.大、小、调胃承气汤三方之间的变化涉及:

益气养阴 生津敛汗

生脉散是主要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源于金代医家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麦门冬”条内,其弟子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阐明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清代医学家吴昆的《医方考》谓之“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也,名曰生脉”。该方由人参、麦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生脉散还有别名,如《丹溪心法·卷一》称为“生脉汤”、《兰台轨范》称为“生脉饮”等。 生脉散主治的气阴两虚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气虚和阴液亏损的证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肺为相傅之官,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君主失职,则相傅最先受累。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心气亦会受累。气血同源,心肺二脏息息相关。心气虚和肺气虚相互影响,最终发展成为心肺气虚证。气虚日久,必损及阴液,从而形成气阴两虚。 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 生脉散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为其立方之意,但费伯雄在《医方论·卷三·清暑之剂》中云:“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指出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进而说明是治疗心系疾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方用人参甘温补肺,益气生津,大补元气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润肺除烦,为臣药。两药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医方集解·生脉散保肺复脉见暑门》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 ,其功甚大。”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生脉散的临床应用要注意把握气阴两虚这个基本证候,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辨证。如出现心悸气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证较重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天冬等以健脾益气。若肺阴虚较甚,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咳喘无力,动则益甚者,可去人参,加北沙参、天花粉、桑叶、川贝母、地骨皮、百合、黄芩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对心阴不

滋阴润肺的中成药

滋阴润肺的中成药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都明白了养生的重要性,也因此有很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的肺部都感觉到不是那么健康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就要去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效果的中成药,这些药材都是可以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很多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面去缓解一些症状。 ★1、麦冬 麦冬性甘寒质润,有滋阴之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既善于清养肺胃之阴,又可清心经之热,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常用量为 10~15克。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饮服。传统认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麦冬,清心除烦多用连心麦冬。 临床上常用麦冬配伍人参、五味子,以增强滋阴润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肺阴不足引起的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以及肠燥便秘等症。

★2、川贝 川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论述认为:" 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它多用于缓解燥咳。川贝味甘、苦、性微寒,治疗阴虚燥咳效果较好。 若肺燥阴虚咳嗽,痰中带血,可用川贝 3 克加适量冰糖和水,用小火炖 1 小时服用。很多人为了缓解苦味,常将其放在雪梨中蒸 ; 或在煮稀饭时取米汤 200毫升,放入川贝、冰糖隔水炖服。川贝还可和瘦肉煲汤,每天用量通常在 10 克以内。 ★3、款冬花 中医认为,款冬花性味辛、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止咳

化痰之功。本品辛散质润,温而不燥,为润肺止咳化痰良药,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寒性咳嗽,热性咳嗽,均可选用,故有治疗咳嗽要药之称,但其以温而不热、辛而不燥、甘而不滞为特点,因此对于肺虚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为适用。 款冬花常经蜜炙之后使用,称为炙冬花,以增强润肺止咳平喘作用。临床上冬花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如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止咳方中,二药常配伍使用,共奏化痰止咳之效; 若与麻黄、杏仁、苏子为伍,称款冬定喘汤,治痰嗽哮喘遇冷即发之症,疗效颇佳。 ★4、银耳 银耳又叫做是白木耳、雪耳以及银耳子等,其有 " 菌中之冠 " 的美称。中医指出,银耳性平,味甘,是名贵的营养滋补的佳品,同时还是扶正强壮的补药。银耳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以及滋阴润肺的功效。

生脉散加减方

生脉散加减方 生脉散加味可治心血管疾病 笔者临证发现,心血管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眼花、气短、动则汗出、口干咽燥等症,符合中医的气阴两虚证候。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一书中生脉散一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是治疗气阴两虚的良剂。多年来,笔者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辨证加味,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屡用屡验。 基本方: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加味: 1.胸闷、心前区疼痛者加蒲黄10克(包煎),五灵脂10克,丹参20克,玄胡15克; 2.惊悸、夜卧不宁加柏子仁10克,炒酸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3.脉结代者(心律失常、多发性室性早搏或室上性早搏)加炙甘草20克,桂枝6克,阿胶15克(烊化冲服),玉竹20克; 4.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耳赤、耳鸣等,加代赭

石20克,牛膝15克,龙齿30克,天麻10克; 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加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花粉15克;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为心率缓慢、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四肢不温、肢体麻木者,加黄芪30克,桂枝10克,川芎15克,丹参20克; 7.心房纤颤表现为心悸不安、头晕或晕厥等,加茯苓20克,石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远志10克,琥珀粉2克(冲服)。 以上方剂均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2个疗程,症状即明显改善。(梁兆松) 日期:2012年7月31日-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虚人夏宜生脉散 炎炎夏日,大多数人经常会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提不起精神,而对于体弱之人尤其难过,时常会有心烦、困倦、气短乏力、身热汗出,脚软眼黑等伤暑、中暑之症。以上症状的出现,与暑邪伤人有极大关系。暑为夏季主气,暑邪其性炎热,易内扰心神,可致人身热心烦;暑邪可致人腠理开泄故汗多;汗多伤津,则口渴喜饮;气随津伤则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困倦、气短乏力,脚软眼黑等症,严重者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医药膳学重点

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药膳学特点:历史悠久,隐药于食,辨证配伍,注重调理,影响广泛。 药膳功效分类:解表,清热解毒,泻下,温里祛寒类,祛风散邪类,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消食健胃,理气类,理血,安神,平肝潜阳,固涩,补益类,养生保健类。 药膳形态分类:菜肴,粥食,糖点,饮料,其他类。 药膳的应用原则: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勿犯禁忌,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 整体理论(基本理论):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以辩证论治原则指导施膳;3、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 药性理论:食物的四性:寒凉温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平性—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食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的不同趋向性;归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指食物或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毒性:是指药膳原料对人体的损伤,危害作用,是选择药膳原料和配伍膳方必须重视的方面。 药膳的配伍:是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药膳学理论,在清楚认识机体状态的前提下,将两种以上的药膳原料按一定原则配合运用,以达到增强效能的目的。 配伍选用原则:单行(单独用一味药物制作药膳,不存在配伍的关系,如独参汤,参须茶)相须(与相似性味功效的食物和药膳配合运用,以互相增强作用。如淮山配母鸡,增强滋补;附片炖狗肉,增强壮阳)相使(与相似功效的药食相配,明确君臣作用,有主有辅。如石膏竹叶粥用治中暑,石膏清热为主,辅以竹叶清心,米粥养阴)相畏(或称相杀。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药食相配,用一味减轻另一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如生姜与螃蟹相配,生姜能减轻螃蟹的寒性) 药膳与食疗的关系: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其从膳食的功效作用阐述了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的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故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药膳必定具备食疗功效。 解表类:凡以解表类药食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预防或解除外感冒表证的药膳食品。 生姜粥:组成(粳米50g,生姜5片,连须葱数茎,米醋适量)功效与应用(解表散寒,温胃止呕。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身痛,无汗呕逆等症)方解(具有解表散寒,温胃止呕之功效)方中生姜辛温发散,可发汗解表,温胃止呕,是治疗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之药品。使用注意(本品为辛温之剂,素有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者忌用;外感表证属风热者忌用) 姜糖苏叶饮:组成(生姜3g,树叶3g,红糖15g)功效与应用(发汗解表,祛寒健胃。主治风寒感冒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对同时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的胃肠型感冒,则更为适宜)方解(本方所治之症,为风寒所致,治宜辛温解表,发散风寒)方中苏叶辛温,

滋阴24种偏方

滋阴24种偏方 偏方一、双耳汤 配方:银耳、黑木耳各10克,冰糖30克。 制法:将银耳、黑木耳用温水泡发,除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加冰糖、水适量,置蒸笼中,蒸1小时,待银耳、木耳熟透时即成。 功效:润肺止咳、滋阴补肾,适用于肺阴虚咳嗽、喘息。 用法:可分次或1次食用。吃银耳、木耳,喝汤,每日2次。 偏方二、百合酿 配方:百合适量,白糖、猪油各少许。 制法:将百合洗净,放入碗内,再百合片上放适量白糖,再加少许猪油,置锅内蒸10分钟。 功效:润肺祛痰、补虚强身。 用法:温热服食。 偏方三、桑菊薄荷饮 配方:桑叶、菊花各5克,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 制法:将上五味一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0分钟。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化痰,适用于肺阴虚。 用法:代茶频饮,也可放凉后饮用。 偏方四、二冬雪梨汤 配方:天冬、麦冬各10克,雪梨1个,冰糖末适量。 制法:将雪梨洗净、去核、切片,与天冬、麦冬、冰糖末一同放瓦罐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沸,改用小火煲1小时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润肤瘦身。 用法:温热服食。 偏方五、玉竹猪心 配方:玉竹50克,猪心500克,姜、葱、盐、花椒、白糖、味精、香油、卤汁各适量。 制法:将玉竹用水稍润,煎熬2次,收取药液约1500毫升;将猪心剖开,洗净,放入锅中,倒入玉竹液,加葱、姜、花椒同煮至六成熟时捞出晾凉。然后放入卤汁锅内用文火煮熟捞出。另起锅加入卤汁适量,放入盐、白糖、味精和香油,加热成浓汁,放入猪心翻炒即成。 功效:安心宁神,适用于热病伤阴所致的干咳烦渴,或心血不足、心阴亏损所致的心烦不眠。 用法:佐餐食用。

偏方六、芝麻粥 配方:黑芝麻、粳米各适量。 制法:将黑芝麻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每次取30克,同粳米60克煮粥。 功效:润五脏、填骨髓、补气虚,对心阴亏损,形体赢瘦者服之颇宜。 用法:作点心或晚餐服食。 偏方七、枸杞龙眼茶 配方:枸杞子5克,龙眼肉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制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毫升泡茶。 功效:滋肾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 用法:加入冰糖调匀饮用。 偏方八、养心活血蜜膏 配方:龙眼肉、桑葚、百合、茯神、酸枣仁、丹参各60克,山楂120克,红花3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上述各述加适量水煎汤取汁,共煎取3次,将所得药液合并浓缩,然后兑入蜂蜜加热熟膏。 功效:养心活血,适用于心阴虚患者食用。 用法:每次服20~30克,每日服2~3次。

养阴法的综合论述

养阴法的综合论述 养阴法即补阴法,系中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就是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物组方,用以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八法,治法分类之一,出《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指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八种治疗大法。 阴虚证,即阴液亏损。人体之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或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多由于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阴虚病变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咳血、消瘦或眩晕耳鸣、遗精、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等虚性兴奋,虚热、干咳等症状。 阴虚一词出自《灵枢·本神》,“故五脏主蔵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五脏主藏精而不泻,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损伤,伤则精失于藏守而阴虚,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产生,生命就停止了。) 养阴法的分类: 一、滋阴解表法 滋阴解表法,是针对阴液不足而兼表症而设。阴液不足,其证易趋化热,临床除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咽干咳嗽,心烦口渴,舌苔薄干,或舌光赤,脉细数等特点。 阴液不足,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治必养阴以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汗,不仅邪不为汗解,反而更伤阴液,导致汗多亡阴之害。因此,必须采用两全之法,养阴发汗并用,邪正两顾,达到解表而不伤其正,发汗而不伤阴,是本法之要旨。临床以玉竹、地黄、麦冬、葱白、豆豉、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加减葳蕤汤,《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 二、滋阴退热法 滋阴退热法,是为阴虚发热而设。阴虚发热一般多指肝肾阴虚,虚火偏亢而言。临床以肌骨之间蒸蒸发热为特点。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因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常用养阴的鳖甲、生地、知母和清虚热的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组方。临床上常用的清骨散《证治准绳》,以鳖甲滋阴;地骨皮。知母、黄连除阴分之热;青蒿清肝胆而散火于表,就是基于这一原则拟之方剂。 阴虚发热,虽以肝肾为主,然它脏阴虚也可见之,亦可出于心、脾、肺阴虚。使用此法时要分清楚虚在何脏,有无兼证,然后分别选方择药。 三、滋阴降火法 滋阴降火法,乃针对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而设。其证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法应滋养其不足之阴,直折其过旺虚火,在补养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以清泻虚火,补中寓泻。所谓“壮火之水,以制阳光”,皆此之意也。真阴得固,虚火收敛,病有不愈者焉。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治疗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的滋阴降火汤,以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等滋其阴,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清其火,也是按照这种配伍原则组合成方的。 四、滋阴凉血法 血者,属阴也。热入血分,不仅伤阴耗液,出现口干,舌绛起刺,脉细而数;若耗血动血,可见发斑,出血,便血等血证。此时不滋其阴则火不灭,不清其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