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法的综合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阴法的综合论述

养阴法即补阴法,系中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就是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物组方,用以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八法,治法分类之一,出《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指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八种治疗大法。

阴虚证,即阴液亏损。人体之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或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多由于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阴虚病变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咳血、消瘦或眩晕耳鸣、遗精、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等虚性兴奋,虚热、干咳等症状。

阴虚一词出自《灵枢·本神》,“故五脏主蔵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五脏主藏精而不泻,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损伤,伤则精失于藏守而阴虚,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产生,生命就停止了。)

养阴法的分类:

一、滋阴解表法

滋阴解表法,是针对阴液不足而兼表症而设。阴液不足,其证易趋化热,临床除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咽干咳嗽,心烦口渴,舌苔薄干,或舌光赤,脉细数等特点。

阴液不足,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治必养阴以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汗,不仅邪不为汗解,反而更伤阴液,导致汗多亡阴之害。因此,必须采用两全之法,养阴发汗并用,邪正两顾,达到解表而不伤其正,发汗而不伤阴,是本法之要旨。临床以玉竹、地黄、麦冬、葱白、豆豉、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加减葳蕤汤,《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

二、滋阴退热法

滋阴退热法,是为阴虚发热而设。阴虚发热一般多指肝肾阴虚,虚火偏亢而言。临床以肌骨之间蒸蒸发热为特点。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因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常用养阴的鳖甲、生地、知母和清虚热的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组方。临床上常用的清骨散《证治准绳》,以鳖甲滋阴;地骨皮。知母、黄连除阴分之热;青蒿清肝胆而散火于表,就是基于这一原则拟之方剂。

阴虚发热,虽以肝肾为主,然它脏阴虚也可见之,亦可出于心、脾、肺阴虚。使用此法时要分清楚虚在何脏,有无兼证,然后分别选方择药。

三、滋阴降火法

滋阴降火法,乃针对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而设。其证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法应滋养其不足之阴,直折其过旺虚火,在补养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以清泻虚火,补中寓泻。所谓“壮火之水,以制阳光”,皆此之意也。真阴得固,虚火收敛,病有不愈者焉。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治疗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的滋阴降火汤,以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等滋其阴,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清其火,也是按照这种配伍原则组合成方的。

四、滋阴凉血法

血者,属阴也。热入血分,不仅伤阴耗液,出现口干,舌绛起刺,脉细而数;若耗血动血,可见发斑,出血,便血等血证。此时不滋其阴则火不灭,不清其热

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血停留,故当养阴凉血散瘀为法,以消除出血之因,以滋其阴伤之本,以杜绝瘀血为患。方用《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之类。

五、养阴通络法

养阴通络法,是针对阴虚痹症而设。痹者,闭塞不通也,风寒湿三气杂至是谓痹。邪犯经络,久则化热,热伤阴液,关节失养,以致关节疼痛,昼轻夜重,得热则甚,皮肤干燥,唇舌俱红,脉细数。此时,若用温补,则伤津更甚,其证愈重,故宜甘寒之品,佐以通络之属,以清热复津,通痹。可用吴恒平经验方:滋阴养液汤(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当归。海桐皮、桑枝、牛膝、杜仲、狗脊、草决明、钩藤)痛甚加乳香、没药。此外,《滋阴论》的甘寒通络饮:生地、玄参、白芍、石斛、知母、石膏、丹皮、麦冬。花粉、桑枝、忍冬藤、生甘草,也体现了这一配伍原则,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

六、养阴利湿法

养阴利湿法,是针对阴虚湿热,阴液损伤,或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阳化热,与水搏结热伤阴液而设。其证以小便不利,或涩痛点滴而出,渴欲饮水,心烦不眠,或少腹胀满作痛为其特点。此时若纯以利湿,则恐伤阴,单一清热,则湿滞不去。养阴利湿法,取其两相兼顾,使水湿去则热消,阴液复则烦除,实为妥帖之法。试观《伤寒论》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真阴;滑石清热利水通淋。五药互相协同,从而体现了既养阴又利湿的特殊功效。但应指出的是专为阴虚湿热而设,若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时,又非本法所宜。盖滋阴之品,多滋腻厚味,易恋浊湿。

七、滋阴润燥法

本法是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立法。盖燥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外者多指秋季感受燥气,或久干无雨,气候干燥所发生的病证。由于燥邪有温与凉之别,人体的素质又不尽相同,感邪后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因此有凉燥、温燥之分。凉燥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温燥者,“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吴鞠通以杏苏散与桑杏汤,分证而治。内燥者,则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从其发病部位来看,有上、中、下之别。在上者,肺燥伤津也,干咳多痰,甚则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在中者,胃燥伤阴也,易饥烦渴,甚则噎膈,治宜生津养胃,益胃汤、麦门冬汤;在下者,肾燥阴伤也,消渴咽干,津枯便秘,治宜养阴滋肾,润肠通便,六味丸、增液汤。燥之为病,虽有内、外、上、中、下之分,但总不离《内经》所谓“燥胜则干。”因为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燥邪之感于外者,除有发热、头痛、皮肤干涩等表症,有时还可伤及肺阴,而见咽喉燥痛、咳痰少粘稠等肺燥津伤之燥证。临床上每以清宣燥邪的桑叶、薄荷、杭菊、牛蒡子等与清润肺燥的麦冬、南沙参、北沙参、芦根、花粉等并用。因此,本法的配伍总以润燥、生津、养阴、清润为原则,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配伍应用。

八、滋阴润肠法

滋阴润肠法,即润肠通便法。是针对老年、产后、阴血虚弱,导致大便秘结而设。盖大便秘结不通,虽实热所致者居多,但津液不足,大肠传导失常时同样可引起便秘一证。此类证候,切忌猛攻,免伤阴液,否则,变证丛生。朱丹溪强调:“老人风人虚人津液少而秘者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如妄以峻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必变它证。”方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润肠丸(《沈氏尊生方》)。然二方中皆有桃仁,有祛痰行瘀之力,故孕妇便秘者慎用,或去桃仁加瓜蒌仁,并改丸为汤,方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