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液体制剂一、问答题1、试述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其应用的适应性。
2、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和应用范围,并请分别举例说明。
3、试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测定原理及其在表面活性剂应用中的意义。
4、哪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昙点?为什么?5、药剂学上常用的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6、名词解释:表面活性剂、HLB值、昙点、临界胶团浓度。
7、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有何特点?分哪几类?肥皂、月桂醇硫酸钠、阿洛索OT、新洁尔灭、卵磷脂、Tween80 、PluronicF-68 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有何特点?8、不同用途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要求如何?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如何计算?9、不同类别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如何?与其应用有何关系?10、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11.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是什么?二、单选题1、难溶于水的药物配成水溶液时,增大其溶解度的方法是(A)A、加热B、粉碎成细粉促进其溶解C、搅拌D、药物与溶媒所带电荷相同E、药物与溶媒的性质相似2、最适于作疏水性药物润湿剂HLB值是(E)A、HLB值在5~20之间B、HLB值在7~9之间C、HLB值在8~16之间D、HLB值在7~13之间E、HLB值在3~8之间3、不属于液体药剂者为(D)A、合剂B、搽剂C、灌肠剂D、醑剂E、注射剂4、对液体制剂质量要求错误者为(B)A、溶液型药剂应澄明B、分散媒最好使用有机分散媒C、有效成分浓度应准确稳定D、乳浊液型药剂应保证其分散相小而均匀E、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5、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主要是那一类(E)A、肥皂B、硫酸化物C、磺酸化物D、季铵化物E、吐温6、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叙述中正确者是(C)A、有亲水基团、无疏水基团B、有疏水基团、无亲水基团C、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均有D、有中等级性基团E、无极性基团7、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用途不同,下列错误者为(A)A、增溶剂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B、去污剂最适宜范围为13~16C、润湿剂与铺展剂最适范围为7~9D、大部分消泡剂最适范围为5~8E、O/W乳化剂最适范围为8~168、药物以下列哪种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可形成均相的液体制剂?( B )A、胶粒B、分子C、小液滴D、微粒9、属于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是()A、吐温-80B、月桂醇硫酸钠C、乳化剂OPD、普罗尼克F-6810、将吐温-80(HLB=15)和司盘-80 (HLB=4.3 )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的HLB 值最接近的是()A、9.6B、17.2C、12.6D、11.411、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是()A、含烃基的活性基团B、是高分子物质C、分子由亲水基和亲油基组成D、结构中含有氨基和羟基E、含不解离醇羟基12、具有临界胶团浓度是()A、溶液的特性B、胶体溶液的特性C、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性D、高分子溶液的特性E、亲水胶体的特性13、以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强的是()A、吐温80B、肥皂C、司盘20D、平平加OE、氯苄烷铵1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 含乙醇2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B 山梨酸适用于含吐温类液体的防腐C pH高时苯甲酸钠防腐作用较好D 阿拉伯胶可作为矫味剂使用15.有关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的错误表述是()A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有影响B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C 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D表明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或粘膜损伤16.调配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A润湿性B 抗氧化性C 溶解度D 溶解速度17. 将吐温-80(HLB=15)和司盘-80 (HLB=4.3 )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的HLB值最接近的是()A、9.6B、17.2C、12.6D、11.4三、配伍选择题[1-5]A、15-18B、13-15C、8-16D、7-11E、3-81、W/O型乳化剂的HLB值()2、湿润剂的HLB值()3、增溶剂的HLB值()4、O/W型乳化剂HLB值()5、去污剂的HLB值()四、多项选择题1、属于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有()A、司盘-80B、月桂醇硫酸钠C、乳化剂OPD、普流罗尼克F-682、可用于注射乳剂生产的表面活性剂有()A、新洁尔灭B、司盘-80C、豆磷脂D、普流罗尼克F-683、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上可作为()A、湿润剂B、乳化剂C、防腐剂D、洗涤剂E、助溶剂4、有关表面活性剂叙述正确的是()A、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配合使用B、制剂中应用适量表面活性剂可利于药物吸收C、表面活性剂可作消泡剂也可作起泡剂D、起浊现象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特性5、下面的术语或缩写中,与表面活性剂无关的是(CE)A、HLBB、Krafft PointC、顶裂D、起昙E、HPMC6、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具有(ACD)A、增溶作用B、助溶作用C、润湿作用D、乳化作用E、润滑作用口服液体制剂一.问答题1、什么是液体制剂?有何特点?可分为哪几类?2、常用的液体分散溶媒有哪些?各有何应用特点?3、什么是溶解度,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药剂学习题及答案【篇一:药剂学习题和答案】、解释下列术语1.药剂学2.灭菌3.滴丸剂4.栓剂二、单项选择题1.以库尔特计数法所测定的粉体的粒径属于()a.有效径b.stocke径c.等价径d.平均径e.定方向径2.为了增加混悬液稳定性而加入的适量电解质被称为(a.絮凝剂b.助悬剂c.抗氧剂d.防腐剂e.润湿剂3.溶胶剂与溶液剂之间最大的不同是()a.药物分子大小b.药物分散形式c.溶剂种类d.体系荷电e.临床用途4.注射用油的灭菌方法宜选用()a.热压灭菌b.干热灭菌c.过滤除菌d.流通蒸汽灭菌e.环氧乙烷气体灭菌5.一贵重物料欲粉碎请选择适合的粉碎的设备()a.万能粉碎机b. 气流式粉碎机c. 胶体磨d. 球磨机e.超声粉碎机6.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散剂混合质量的因素()a.组分的比例b.组分的堆密度c.组分的色泽d.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组分e.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7.控制滴眼剂质量时,一般不要求()a.phb.无菌c.澄明度d.热原e.黏度8.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是()a.原辅料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整粒与分级-干燥-装袋 b.原辅料混合-制湿颗粒-制软材-干燥-整粒与分级-装袋 c.原辅料混合-制湿颗粒-干燥-制软材-整粒与分级-装袋 d.原辅料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装袋 e.原辅料混合-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制软材-装袋 9.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a.制成盐类b.制成酯类c.加增溶剂d.加助溶剂e.采用复合溶剂10. 常用于固体分散体载体不包括a.硬脂酸盐b.吐温类c.聚乙二醇类d.聚乙烯吡咯烷酮e.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三、简答题1.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2.制药用水包括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3.简述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及稳定的方法。
4.何谓胶囊剂?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5.简述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四、应用题1.根据盐酸达克罗宁乳膏处方:盐酸达克罗宁 10g十六醇 90g液状石蜡 60g白凡士林 140g十二烷基硫酸钠 10g甘油85g蒸馏水加至1000g①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并说明是什么类型的软膏基质?写出制备方法。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2017年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导语: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从而形成均相的液体药剂或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一、概述:1、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含义:是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途径多;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适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但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为:真溶液:粒径小于1nm胶体溶液:粒径为1~100nm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乳浊液:粒径为0、1~100μm混悬液:粒径为0、5~10μm溶胶、乳浊液和混悬液均属非均相分散体系。
(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药剂,外用液体药剂,注射用液体药剂。
二、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凡是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2、组成: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油基团3、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动富集到溶液表面并产生定向排列,在溶液中形成正吸附,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张力。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表面活性分子急速地聚集形成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
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 值,如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 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 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3~8;润湿剂的HLB 值为7~9,消泡剂的为0、8~3,去污剂13~16等。
表面活性剂新型应用摘要表面活性剂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及高新技术领域。
表面活性剂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助剂,其应用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
在许多行业中表面活性剂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作为最重要的助剂常能极大地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表面活性剂也在不断的更新,表面活性剂源自肥皂,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其研究。
它的应用已得到了相应的推广,应用领域不断的再扩大,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生产中,表面活性剂不断的体现了自身的应用价值,下面主要介绍了它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等新领域的应用。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农业;新能源;悬浮剂;分散剂1表面活性剂1.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既然说道至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那么首先必须晓得表面活性剂的定义,我们通常就是这样定义:凡是在低浓度下溶解于体系的两相界面上,发生改变界面性质并明显减少界面能够并通过发生改变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与反华润湿,乳化与破乳,腹满与消泡以及在较为高浓度下产生配线的物质称作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特性的化合物,是一类专用化学品。
它通常不作为最终制品或商品直接与使用者或消费者见面,而是作为最终制品或某种商品的一个重要组分加入以应用。
由表面活性剂可以配制多种最终制品或商品,如洗涤剂、润湿剂、渗透剂、乳化剂、破乳剂、消泡剂、分散剂等。
这些制品或商品是按一定的配方调制的产品,其必要组分是表面活性剂,出表面活性剂外,还有助剂、促进剂,其配方的目的是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功能。
1.2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够在界面上溶解,发生改变界面性质,减少界面张力,主要就是由分子结构所同意的。
表面活性剂分子具备不对称性,它涵盖对水由亲和性的极性基团和对油存有亲和性的非极性的基团――烃链。
这样在一个分子中既有亲油基,又存有和亲水基,即为形成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两亲性。
表面活性剂的七大作用!1润湿作用要求:HLB:7-9所谓润湿即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为液体所取代的现象, 能增强这一取代能力的物质称为润湿剂。
润湿一般分为三类∋接触润湿一沾湿( 浸入润湿一浸湿( 铺展润湿一铺展。
其中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 常以铺展系数) 作为体系之间润湿性能的指标。
此外, 接触角大小也是润湿好坏的判据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控制液、固之间的润湿程度。
农药行业中在粒剂及供喷粉用的粉剂中,有的也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附着性和沉积量,提高有效成分在有水分条件下的释放速度和扩展面积,提高防病、治病效果。
在化妆品行业中,做为乳化剂是乳霜、乳液、洁面、卸妆等护肤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2胶束与增溶作用要求:C>CMC ( HLB13~18)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当其浓度高于CMC值时,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成球状、棒状、束状、层状/板状等结构。
增溶体系为热力学平衡体系;CMC越低、缔合数越大,增溶量(MAC)就越高;温度对增溶的影响:温度影响胶束的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Krafft点越高,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
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
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 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这称为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 增溶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成的胶束中。
经X射线衍射证实, 增溶后各种胶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而整个溶液的的依数性变化不大。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药剂学的分枝学科有: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临床药学。
2、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有:按形态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
3、药典是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并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4、处方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制剂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和其它。
二、是非题:1、药物能直接用于疾病的防治。
(× )2、制剂是方剂和药剂的总称。
(× )3、《佛洛伦斯药典》是我国最早的药典。
(× )4、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制的重要书面文件。
(√)三、选择题:1.药房调剂室按医师处方配制散剂0.3g×6包授于病人,属于:()A.药剂B.制剂C.成药 D方剂 E.剂型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A.1953年B.1951年C.1955年D.1954年E.1956年3.药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准入证是( )A.GSPB.GMPC.GCPD.GAPE.GLP4.下列对处方描述正确的是()A.制备与调剂的书面文件B. 用药说明指导C.患者购药必须出具的凭证D.就医报销凭证E.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5.下列叙述中属于药剂学任务的是:()A.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B.研制开发中药新剂型C.发展剂型与制剂,提高制剂水平。
D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E.以下均是6.中药饮片属于()A.成药B.药品C.制剂D.方剂E.以下均不是多选题7、GMP适用于( .)A.注射剂的生产B. 原料药的生产C.制剂辅料的生产D.生产关键工艺的质量控制E.片剂、膜剂、软膏剂的生产8、关于处方组成内容是指:()A.处方正文B.处方前记C.处方头D.签名E.药品价格9、药典是(. )A.药典是药品生产、供应、检验与使用的依据B.药典是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工具书C. 药典由药典委员会编写D.药典收载国内允许生产的药品的质量检查标准E.药典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10、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有:( )A.溶液型B.胶体溶液型C.乳剂型D.混悬型E.液体药剂三、选择题:1、D2、B3、A4、A5、E6、B7、ADE8、ABCD9、ACE10、ABCD四、问答题:试简述药物制成剂型的重要作用。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着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kraff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难溶性药物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着下降的物质。
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的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无菌制剂: 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的灭菌方法。
D值:系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
Z值:系指降低一个1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1]。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2]。
1.2 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得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使溶液变浊,称此变浊温度为昙点(Cloud point),亦称浊点。
昙点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
此类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在70~100℃,例如吐温20为90℃;吐温60为76℃;吐温80为93℃。
吐温类产生昙点的原因是温度升高,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水合能力下降,溶解度反而减小,溶液变浊出现昙点,冷却时氢键重新形成,又澄明。
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则昙点越低;在碳氢链长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昙点越高。
1.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与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团(也称憎油基)和与油有亲和性的亲油基团(也称僧水基)构成的。
因此它既可以溶解在极性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中,又可以溶解在非极性的油相中,具有两亲性质,被称为两亲分子[3]。
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疏水基团一般是含有C8-C18碳的直链烃(也可能是环烃),如碳氢链、碳氟链、聚硅氧烷以及聚氧丙烯等;亲水基团种类很多,包括极性基团如淡基、硫酸基、磺酸基、磷酸基和季按基等。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主要由亲水基团决定,因此通常按亲水基团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1.3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质表面活性剂不对称的分子结构,使其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油性,溶于水后会产生疏水效应即:极性基或离子性亲水基团与水分子间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而非极性疏水基团(碳氢链间)却有逃离水的趋势(一般认为只要溶质分子具有非极性基团,就会在水溶液中通过疏水作用而有逃水的趋势),分子间相互靠拢、缔合,从而逃离水的包围。
参考答案一、简要说明下列概念、名词或术语3.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口服浓蔗糖水溶液.5。
等量递加法,即量小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他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可。
7.氯化钠等渗当拿就是指1克某物质与多少克氯化钠产生的渗透压相当。
8.溶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又称为疏水性胶体溶液。
9.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是以植物油脂为主要成分加乳化剂与注射用水制成的水包油型乳剂,是一种浓缩的高能量营养液,供静脉注射使用。
10.休止角是指使粉末堆成尽可能陡的堆,堆的斜边与水平线的夹角即为休止角。
18.等渗溶液是指与血浆或泪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它是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考虑的。
21.原料药在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用途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即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23.具有聚氧乙烯基结构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某一点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由清变浊,这个转变温度则称为昙点.24.具有水溶性的药物粉末在较低相对湿度环境下一般不吸湿,但当提高相对湿度到某一值时,吸湿量会迅速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临界相对湿度。
28.冷冻干燥是将需要干燥的药物溶液预先冻结成固体,然后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水分从冻结状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升华除去的一种干燥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0分)1.表面活性剂通常按其能否解离而分为—-—---——-———与---————-—---.2.乳剂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
3.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4.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包括---—、———-—、—-—-—、——-—、————-、和—-——-—。
5.输液包括 -—-———、———-——、—---—-和治疗性输液四大品种.6.眼用溶液pH值的确定要兼顾产品的刺激性、溶解度和稳定性,常用的缓冲溶液有---- 7.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 )()()8.液体药剂按分散体系分为()与()9.下列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苯扎溴铵、卵磷脂)分别属于哪种类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常见表面活性剂介绍FMESFMES为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是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磺酸盐,兼备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FMES同时具有非离子的乳化净洗的特点,亦具有阴离子的耐碱、耐高温等特点。
FMES在分子链两端引入环状磺化封端结构,使其具有立体结构的分子链,从而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
与AES性能比较AES增稠性能好于FMES,起泡沫性能和泡沫丰富性远高于FMES。
在渗透、净洗、水溶性等方面FMES则明显优于AES。
因此AES适用于日化产品(洗洁精、洗手液等),日化产品要求的是低含量、低成本、高泡沫、高稠度,日化产品对于渗透力没有要求,对于日化产品的洗涤能力、去油能力,普通使用者无法做出判断,能做出判断的仅仅是泡沫的多少与稠度,因此也掩盖了AES的缺陷。
FMES适用于工业清洗,大部分工业清洗的条件较为苛刻,工业清洗对乳化力、洗涤力、耐高温、耐酸碱,要求较高,对洗涤效果亦有明确的评价指标。
与LAS性能比较LAS具有极佳的渗透性,渗透力远高于FMES,LAS的使用受水质影响较大,在硬水中,LAS的洗涤力明显下降,FMES则不受水质的影响。
与MES性能比较MES是未经乙氧基化的脂肪酸甲酯磺化后的产品,MES的原料主要是天然脂肪酸,因此MES的更加环保,在日化领域具有绿色、亲肤的概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FMES的环保性能较差,不易于生物降解,由于脱脂力度大,对皮肤亦有一定的损伤(如干燥、粗糙)。
油田开采中作为驱油剂,FMES耐温能力达140-160℃,抗Na+能力达15-50g/L,抗Ca2+能力达2-5g/L,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及乳化能力,与原油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10-3mN/m),可以与聚丙烯酰胺组成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
工业清洗作为高效清洗剂,FMES的洗涤能力、脱脂能力远高于AES、LAS 等,可用于提高脱脂、除蜡等洗涤效果。
FMES具有良好的耐碱性能,对于玻璃瓶、幕墙的清洗较为适用。
任务二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概述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物质有气、液、固三态,也就可以有气、液、固三相,会组成气-液、气-固、液-液及液-固等界面。
一般把有气相组成的界面称为表面,在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称为表面现象。
表面张力指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积的力。
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如乙醇、甘油等低级醇或无机盐等,不完全具备这些性质,因此不属于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即亲水性基团、亲油基团,如图5-1所示。
一端为亲水基团,如是羧酸、磺酸、胺基、氨基及它们的盐,另一端为亲油基团,一般是8个碳原子以上的烃链。
由于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分别选择性的作用于界面的两个极性不同的物质,从而显现出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根据其解离情况可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是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部分,即带负电荷的部分,如肥皂、硫酸化物、磺酸化物。
1. 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为(RCOO-)n M n+。
脂肪酸烃链一般在C11~C17之间,以硬脂酸、油酸、月桂酸等较常用。
根据金属离子的不同,分为碱金属皂(一价皂如钾皂又名软皂)、碱土金属皂(二价皂如钙皂、镁皂)和有机胺皂(如三乙醇胺皂)等。
它们都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其中碱金属皂、有机胺皂为O/W乳化剂,碱土金属皂为W/O乳化剂。
肥皂类易被酸所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盐、镁盐等破坏,电解质还可使之盐析。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药剂学的分枝学科有: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临床药学。
2、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有:按形态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
3、药典是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并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4、处方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制剂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和其它.二、是非题:1、药物能直接用于疾病的防治。
(× )2、制剂是方剂和药剂的总称。
(×)3、《佛洛伦斯药典》是我国最早的药典。
(× )4、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制的重要书面文件。
(√)三、选择题:1。
药房调剂室按医师处方配制散剂0.3g×6包授于病人,属于:()A.药剂B.制剂 C。
成药 D方剂 E.剂型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 )A。
1953年 B.1951年 C.1955年 D。
1954年 E。
1956年3.药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准入证是( )A.GSPB.GMP C。
GCP D.GAP E.GLP4。
下列对处方描述正确的是( )A。
制备与调剂的书面文件 B。
用药说明指导 C。
患者购药必须出具的凭证 D。
就医报销凭证 E。
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5.下列叙述中属于药剂学任务的是:()A。
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B。
研制开发中药新剂型 C。
发展剂型与制剂,提高制剂水平。
D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E.以下均是6.中药饮片属于( )A。
成药 B。
药品 C.制剂 D.方剂 E.以下均不是多选题7、GMP适用于(。
)A。
注射剂的生产 B。
原料药的生产 C。
制剂辅料的生产 D。
生产关键工艺的质量控制 E。
片剂、膜剂、软膏剂的生产8、关于处方组成内容是指:()A.处方正文 B。
处方前记 C。
处方头 D。
签名 E。
药品价格9、药典是(。
)A.药典是药品生产、供应、检验与使用的依据B.药典是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工具书 C。
第一章一1.剂型:是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2.药剂学:是将原料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即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二1.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2.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没有药理活性、无毒的合成和天然的高分子材料3.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设计剂型和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等提供依据,使制剂产品的生物利用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药物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给药剂型、口腔内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剂型、皮肤给药剂型、眼部给药剂型、鼻粘膜给药剂型、直肠给药剂型、阴道给药剂型、耳部给药剂型、透析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四1.药用辅料系:是指生产药物制剂时使用的赋形剂或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含在药物制剂中的所有物质;2.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使剂型具有形态特征、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满足生理要求五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二章一1.药用溶剂的种类:水、非水溶剂2.非水溶剂:醇与多元醇类、醚类、酰胺类、酯类、植物油类、烃类、亚砜类二 1.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选择:1药物的分子结构;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3晶型;4溶剂化物;5粒子大小;6温度;7pH与同离子效应;8混合溶剂;9添加物3.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1 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2温度3溶出介质的性质4溶出介质的体积5 扩散系数6、扩散层的厚度三1. 渗透压:如果半透膜的一侧为药物溶液,另一侧为溶剂,则溶剂侧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最后达到渗透平衡,此时两侧所产生的压力差即为溶液的渗透压2.等张溶液:是指溶液的张力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药物溶液与细胞接触时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3. 黏度:指流体对流动的抵抗能力; 流体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类;第三章一1.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着下降的物质;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高级脂肪酸盐:碱金属皂月桂酸、碱土金属皂以Ca2+、Mg2+、Zn2+、Al3+等为主,脂肪酸为C12~C18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常用作W/O型乳化剂、有机胺皂三乙醇胺,常用作O/ W型乳膏剂的乳化剂2.硫酸化物: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3.磺酸化物:阿洛索-OT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又称季胺化合物;常用的品种有苯扎氯铵、苯扎溴铵、度米芬作用特点:水溶性好,在酸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防腐作用,与大分子的阴离子药物合用产生结合而失活,甚至产生沉淀;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软磷脂:如脑磷脂、糖脂、中心脂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由胺盐构成者即为氨基酸型,由季铵盐构成即为甜菜碱型;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脂肪酸甘油酯:如单硬脂酸甘油酯B多元醇型: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犁坦、聚山梨酯、C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D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三1.临界胶束浓度:指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2.亲水亲油平衡值:指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溶血作用即毒性: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3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第四章一1.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二 1.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微粒粒径的变化、微粒的絮凝、聚结、沉降、乳析和分层等;第五章一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2.化学稳定性:指药物的化学变化,如水解、氧化、光解等3.物理稳定性:指物理变化,如固体药物的溶出、晶体的变化;溶液的澄清度、色泽的变化;混悬液的沉降、粒度的变化;乳剂的分层、破裂的变化等等;4.微生物稳定性:指微生物学变化,如药物的腐败、霉变等;5.半衰期:通常将反应物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6.有效期:对于药物的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三1.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酯类药物水解、酰胺类药物的水解、其他药物的水解氧化:酚类药物、烯醇类药物、其他类药物光降解:其他反应:异构化、聚合、脱羧、脱水、与其他药物或辅料的作用2.处方因素中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增加稳定性方法:pH值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3.外界因素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增加稳定性方法: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4.增加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其他方法: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固体制剂;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制成微囊、微球或包合物四1. 药物制剂的物理稳定性:1溶液剂和糖浆剂2混悬剂3乳液:主要变现为分层、破裂、转型和酸败4片剂5栓剂6其他剂型五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2、加速试验3、长期试验第六章一1.密度的定义真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颗粒体积Vt之比颗粒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颗粒体积Vg之比堆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该粉体体积V之比2.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应措施:1粒子大小:在制造中造粒是增大粒径,改善流动性的有效方法;2粒子形态及表面粗糙度:球形粒子的光滑表面,能减少摩擦力;3密度:在重力流动时,粒子的密度大有利于流动;4含湿量:由于粉体的吸湿作用,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分增加粒子间黏着力,因此适当干燥有利于减弱粒子间作用力;5助流剂的影响:在粉体中加入0.5%~2%滑石粉、微粉硅胶等助流剂可大大改善粉体的流动性;3.接触角: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第七章一应力:对固体施加外力,则固体内部存在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内力而使固体保持原状,此时在单位面积上存在的内力称为应力;二1.非牛顿流体根据流体特征可分为: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性流体、假黏性流体2.触变性: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非牛顿流体在恒定剪切力振动、搅拌、摇动的作用下,黏性减小,流动性增大,当外界剪切力停止或减少时,体系粘度随时间延长而恢复原状的一种性质;第八章一1.药物制剂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2.制剂的给药途径:1口服给药优点:自然、方便、安全、患者的顺应性好2注射给药优点: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3其他给药途径:经皮给药目的:使药物透过表皮层进入皮下毛细血管,通过体循环作用于全身;二处方前研究:首先需要对候选化合物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第九章一液体制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类:1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澄明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统;2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系多相分散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二1.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亚砜;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状石蜡,乙酸乙酯;2.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1增溶剂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2助溶剂如碘的助溶剂为碘化钾,茶碱的助溶剂为二乙胺,咖啡因为苯甲酸钠;3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防腐剂: 1.酸碱及其盐类:苯酚,用量一般为0.03%~0.1%;山梨酸及其盐,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2%~0.04%,对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8%~1.2%;2.中性化合物类;3.汞化合物类;4.季胺化合物类:苯扎溴铵,适用浓度为0.02%~0.2%;5矫味剂甜味剂和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6)着色剂1.天然色素:植物性色素和矿物性色素;2.合成色素(7)其他附加剂抗氧化剂,pH调节剂;三1.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内服过外用的液体制剂;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酊剂和涂剂等;2.溶液剂的制备方法为溶解法和稀释法;四溶胶剂的性质:1.光学性质由于Tymdall 效应,当强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形光束,这是由于胶粒粒度小于自然光波长而产生的光散射;2. 电学性质溶胶剂由于双电层结构而带电,或带正电,或带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或分散介质发生移动,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溶胶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3.动力学性质溶胶剂中的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有不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这种运动是由于胶粒受溶剂水分子不规则地撞击产生的;胶粒的扩散速度、沉降速度及分散介质的黏度等都与溶胶的动力学性质有关;4. 稳定性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主要表现为有聚结不蝉卒性和叵茄不稳定性;但由于胶粒表面电荷产生静电斥力,以及胶粒荷电吓形成呷卒化佥丁如防止胶粒发生聚结,增加了溶胶剂的热力学稳定性;由于重力作用胶粒产生沉吐但由于胶粒的布朗运动又使其沉降速度变得极慢,增加了动力学稳定性五1.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2.混悬剂的稳定剂:1.助悬剂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剂;高分子助悬剂:天然的如琼脂、淀粉浆,合成或半合成的如聚维酮、葡聚糖等2.润湿剂如聚山梨酯类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六1.乳剂的基本组成: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形成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型;2.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2天然乳化剂,可制成O/W型乳剂3固体微粒乳化剂形成乳剂的类型由接触角决定,一般90°易被水润湿,形成O/W 型乳剂;> 90°易被油润湿,形成W/O 型乳剂;O/W 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W/O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4辅助乳化剂3.乳化剂的稳定性: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4.乳剂的制备方法:1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2水中乳化剂法,又称湿胶法;3新生皂法4两相交替加入法5机械法6纳米乳的制备7复合乳剂的制备第十章一1.灭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制剂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2.无菌制剂:系指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法或无菌技术制备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3.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质量要求:1无菌2无热原3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应符合药典规定4安全性5渗透压:应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6pH:应和血液或组织具有相等或相近的pH,一般注射剂要求pH4~97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8降压物质二1.中国药典把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2.原水处理技术:1.初滤和精虑;2.电渗析法;3.反渗透法;4.离子交换法;3.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4.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2过滤性3吸附性4水溶性5不挥发性6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氧化;5.去除热原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反渗透法,超滤法等;6.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法;三 1.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2.注射剂的分类: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注射用无菌粉末;3.注射剂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3适合于不能口服的病人4准确局部定位给药5可产生长效作用6较其他液体制剂耐贮存7依从性较差8价格昂贵9质量要求高4.注射剂的处方主要由主药、溶剂和pH调节剂、抗氧化剂、络合剂等附加剂组成;5.注射剂的主要附加剂:1抗氧化剂:亚硫酸钠2金属螯合剂:EDTA·2Na3缓冲剂:醋酸,乳酸4助悬剂:明胶,果胶5稳定剂:肌酣6增溶剂、润湿剂或乳化剂:聚山梨酯吐温20或40或807抑菌剂:甲酚,苯酚8局麻剂止痛剂:利多卡因9等渗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10填充剂:乳糖,甘露醇11保护剂:乳糖,蔗糖6.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可见异物检查可见异物系指在灯检条件下目觇可观察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um;2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热原检查采用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鲨试剂法;3无菌检查任何注射剂在灭菌操作完成后,均应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无菌试验,以确保制品的灭菌质量;4pH 测定用pH试纸或酸度计;一般允许范围在4.0~9.0之间;5其他检查有的尚需进行有关物质、降压物质检查、异常毒性检查、刺激性、过敏试验及抽针试验;四1.输液的分类: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胶体输液,含药输液;2.输液的质量要求:1输液的pH 应在保证疗效和制品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接近人体血液的PH,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酸碱中毒;2输液的渗透压应为等渗或偏高渗;3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并在贮存过程中质量稳定;4应无毒副作用,要求不能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输人人体后不会引起血象的异常变化,不损害肝、肾功能等;五1.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 装量差异物料流动性差是其主要原因;物料含水量和吸潮以及药物的晶态、粒度、比容以及机械设备性能等均会影响流动性,以致影响装量,应根据具体情丛人乙1采聂措施;2 可见异物问题由于药物粉末经过一系列处理,污染机会增加,以致可见异物不合要求;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及其处理方法和环境,防止污染;3无菌度问题由于产品是通过无菌操作制备的,所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污染,而且微生物在固体粉末中的繁殖慢,不易被肉眼所见,危险性更大;为解决此问题,一般都在百级净化条件下分装;4吸潮变质一般认为是由于胶塞透气性和铝盖松动所致;因此,要进行橡胶塞密封性检测,另外铝盖压紧后瓶口应烫蜡,以防水气透人;2.冷冻干燥技术: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冷冻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从而去除水分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3.冻干工艺:预冻是恒压降温的过程;升华干燥恒温减压,在抽气条件下,恒压升温,使固态水升华逸去;再干燥4.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含水量偏高:可采用旋转冷冻机及其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2喷瓶:控制预冻温度在共熔点以下10~20°C,同时加热升华,温度不宜超过共熔点;3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可在处方中加入适量甘露醇、氯化钠等填充剂,并采取反复预冻法,以改善制品的通透性,产品外观即可得到改善;第十一章一制粒的目的:1.改善流动性;2.防止各混合成分的离析;3.防止粉尘飞扬及器壁上的黏附;4.调整堆密度,改善溶解性能;5.改善片剂生产中的均匀传递等;二1.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2.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散剂3.混合(1)各组分的混合比例较大: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2)各组分的粒径差或密度差较大(3)药物具有粘附性或带电性:加少量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4)含液体或易吸湿成分:用固体成分或吸收剂来吸附液体成分(5)形成低共熔混合物4.散剂的质量要求1粒度:局部用散剂按单筛分法依法检查,通过七号筛的细粉重量不应低于95% ;在中药散剂中规定,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按单筛分法依法检查,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2外观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与色斑;3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茬口05汇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4水分:按照水分测定法依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9. 0% 中药散剂 ;5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散剂,依法检查,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规定;;6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7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按照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8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三1.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粒状制剂;2.根据颗粒剂在水中的状态分类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及泡腾性颗粒剂;3.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质量检查→分剂量→颗粒剂;4.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粒度:按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2000μm 和能通过五号筛180μm 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2干燥失重:按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于105°C干燥至恒重,含糖颗粒应在80°C减压干燥,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3水分:按照水分测定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6.0%中药颗粒剂4溶化性:混悬颗粒或已规定检查溶出或释放度的颗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查;5装量差异:;6装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四1.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制剂;2.片剂的常用辅料举例1稀释剂:淀粉,蔗糖,糊精,乳糖2润湿剂:蒸馏水,乙醇3黏合剂: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明胶,聚乙二醇4崩解剂:干淀粉,羧甲淀粉钠泡腾崩解剂5润滑剂:a.助流剂:降低颗粒之间摩擦力,从而改善粉体流动性;b.抗黏剂:防止压片时物料黏附于冲头与冲膜表面,以保证压片操作的顺利进行,并使片剂表面光洁;c.润滑剂:降低物料与膜壁之间的摩擦力;目前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等;3.湿法制粒压片法:主药→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加入黏合剂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加入润/崩剂混合→压片→制成片剂;4.片剂的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1裂片产生裂片的处方因素有:a.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而结合力弱;b.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产生裂片的工艺因素有:a.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出现裂片;b.圆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c.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d.一次压缩比二次压缩易出现裂片;裂片的防止措施:a.选用弹性小、塑性好的辅料;b.选用适宜的制粒方法;c.选用适宜操作参数等;(2)松片:由于片剂硬度不够,对片剂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松片;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3粘冲片剂表面被冲头粘去,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称粘冲;若片剂侧边粗糙或有缺痕,则称粘壁;造成粘冲或粘壁的主要原因有: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刻字等;4片重差异超限当片剂的重量差异超出药典规定时,称重量差异超限;产生超限的主要原因有:a.物料的流动性差;b.物料中细粉太多或粒度大小相差悬殊;c.料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d.刮粉器与模孔吻合性差等;(5)崩裂迟缓片剂超过了药典规定的崩解时限,即称崩解超限或崩解迟缓;影响崩裂的主要原因有:a.压缩力过大,片剂内部的空隙小,影响水分的渗入;b.可溶性成分溶解,堵住毛细孔,影响水分的渗人;c.强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d.崩解剂的吸水膨胀能力差或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6溶出超限影响药物溶出度的主要原因是: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7含量不均匀片重差异超限,皆可造成药物含量的不均匀;另外,药物的混合度差或可溶性成分在干燥时表面迁移等也会造成含量不均匀;5.片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性状片剂表面应色泽均匀、光洁,无杂斑,无异物;2片重差异糖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Array量差异,符合规定后方可包衣泡衣后不再检查广乎差异;薄膜衣片应在包薄膜后检查重量差异;另外,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3硬度和脆碎度一般认为,普通片剂的硬度在50N以上,抗张强度在1.5 ~3.0 MPa之间为好;脆碎度小于1%为合格片剂;4崩解度一般口服片均需做崩解度检查,应符合规定;凡药典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融变变时限或分散均匀性的片剂及口含片、咀嚼片等,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5溶出度或释放度对缓控择制剂一般都要检查释放度,除另有规定外至少取 3 个时间点,即:1.开始0.5 -2 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查药物是否有突释;2.中间取样时间点释放约50% ,用于确定释药特性;3.最后取样时间点,用于考查释药是否完全;此 3 点用于表征片剂在体外的药物释放度;6含量均匀度每片标示量不大于25mg 或每片主药含量不大于25%时,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五1.糖包衣工艺流程: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糖衣层→打光;2.操作目的1隔离层首先在素片上包不透水的隔离层,以防止在后面的糖包衣过程中水分浸入片芯;2粉衣层为消除片剂的棱角,在隔离层的外面包上-层较厚的粉衣层;3糖衣层粉衣层表面比较粗糙、疏松,因此再包糖衣使其表面光滑平整、细腻坚实;4有色糖衣层糖浆中添加了食用色素,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与美观;5打光为了增加片剂的光泽和表面的疏水性进行打光;常用材料为川蜡;第十二章一1.胶囊剂: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固体制剂;。
第四部分简答题1.简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2.说出五种通过局部给药(非胃肠道给药)而产生全身性治疗作用的剂型及其吸收部位。
1栓剂直肠或阴道 2 透皮贴剂皮肤3滴眼剂眼 4吸入型粉雾剂肺5 鼻用制剂鼻腔3.药物剂型有哪四种分类方法?1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和固体分散型;3按制法分类,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4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固体剂型。
4.液体制剂有何特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较迅速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口服也可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尤适宜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可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⑥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化学降解;⑦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⑧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度大,易出现物理不稳定;⑨液体制剂体积大,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
5.芳香水剂和醑剂有何不同?同:药物均为挥发性、不宜久贮,制备方法为溶解法和蒸馏法;异:芳香水剂以水做溶剂,药物为饱和或近饱和,醑剂则不一定饱和;醑剂中乙醇含量高;芳香水剂还用稀释法制备。
6.简述酒剂和酊剂的主要区别(溶剂、制法、浓度等方面)。
酒剂又名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药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溶剂为蒸馏药酒。
一般用浸渍法、滲辘法制备,多供口服,少数做外用。
酊剂系指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溶剂为规定浓度的乙醇。
一般用稀释法、溶解法、浸渍法和滲辘法制备,供口服或外用。
7.增溶、助溶与潜溶的区别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具有增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这种溶剂称潜溶剂。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的应用随着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各种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陆续问世,使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药物合成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1 表面活性剂做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药物制剂辅料,在传统剂型(如片剂、乳剂、液体制剂等)和新剂型(膜剂、脂质体、微球、泵片、滴丸、共沉物)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各类药物中能够同时发挥润湿、乳化、增溶等作用。
1.1 在液体制剂中做增溶剂在药剂学中常遇到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要配成水溶液的问题,这时增加难溶物溶解度便成了关键,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难溶药物加溶在胶束内,增大其溶解度。
增溶剂在药物制剂中有很多应用,可用于口服制剂、注射剂等。
内服制剂和注射剂所用的增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选择增溶剂时要慎重,先考虑有没有毒性,会不会引起红血球破坏而产生溶血作用,还要考虑增溶剂的性质是否稳定,要注意不能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
有些增溶剂会降低杀菌剂的效力,有的还会使口服液制剂产生不良气味。
增溶剂可防止或减少药物氧化,增强生理活性。
1.2 在微乳做乳化剂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条件下形成的透明体系。
其乳滴的粒径约为10~100 nm。
近年来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有较大的吸附。
1.3 在混悬剂中做助悬剂混悬剂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它具有载药量大、防止药物氧化水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易吞咽等优点,是一种制备简单而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
但作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混悬剂存在着离子聚集和沉降等问题。
混悬剂的稳定性取决于微粒的沉降、结晶状态、微粒的润湿、电位、制品的流变性。
稳定的混悬剂黏度较大,不分层,为此需加入助悬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表面活性剂作为助悬剂,是保持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重要辅料之一。
它在两相界面形成溶剂化膜和相同电荷,使混悬剂微粒稳定;同时它还能降低分散相和溶剂间的界面张力,以利于疏水性药物润湿和分散。
表面活性剂在此类应用中除了起助悬作用外还有润湿作用。
如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助悬剂制备布洛芬混悬剂,经Hakke黏度测定仪测定为假塑性流体,其药物含量稳定。
此外有研究表明,蜂蜡和卵磷脂两种助悬剂可以合用作为刺五加混悬剂中的稳定剂。
1.4 在片剂和丸剂中做润湿剂1.4.1 在片剂中的应用片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发展很快。
伴随着片剂辅料的发展和改进,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又大大推动了剂型的改进和创新。
辅料必须要有较高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反应,不影响主药释放、吸收,对人体无害,来源广泛,成本低廉。
常用的辅料包括润湿剂、胶粘剂、崩解剂、滑润剂、稀释剂和吸收剂等。
表面活性剂作为片剂辅料,可做润湿剂和崩解剂。
(1)表面活性剂做片剂润湿剂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因此能改变固-液体系的润湿性能,满足实际需要。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两亲基团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降低界面自由能,从而有效地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质。
在水和低能固体组成的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改善体系润湿性质,使水能很好润湿固体。
(2)表面活性剂做片剂崩解剂的辅料表面活性剂可用作片剂的辅助崩解剂。
疏水性药物或用疏水性强的润滑剂压制的片剂,可因润湿剂的加入,使体液中水分易于粘附并通过片剂毛细管孔渗透到片芯,致崩解剂溶胀而产生崩解作用。
崩解后的粒子又可因表面活性剂(润湿剂)的存在而不致絮凝,保持较大比表面,或对药物起增溶作用,从而增加溶出度,增加生物利用度。
片剂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可增大药物的溶出速度,这主要是湿润和助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亦可改变机体吸附膜的性质,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所吸收。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水更易于透过孔隙,使片剂加快崩解。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也具有良好的促进片剂崩解性能,如谷福根等将解热、镇痛、消炎药双氯灭痛(DFS)和B-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并制成分散片剂,其中以PVP为片剂崩解剂的辅料,经实验发现其崩解性能良好[12]。
盐酸二甲双胍片剂中加入微晶纤维素、PVP胶浆、以及高效崩解剂交联PVP、低取代羧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CMC-Na)后,可在1 min内崩解,2 min内药物溶出达95%以上;难溶性药物氧氟沙星加入上述辅料后,各项质量指标均大为提高,崩解时限在3 min以内, 10 min内可溶出80% ~95%。
1.4.2 在丸剂中的应用丸剂是古老剂型之一,属中药制剂。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在滴丸中应用较多。
滴丸是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
固体或液体药物经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融态基质,经滴管滴入另一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使液滴成球状冷却凝固成丸,取出,洗去冷却剂,干固即得。
表面活性剂在滴丸剂中的作用主要是改善难溶药物的吸收和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这类应用中,以聚乙二醇类(PEG)最多,这是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能释放水溶和油溶性药物。
此外,有人主张在药物-PEG滴丸中加第三种成分(崩解剂或助溶剂),认为这样有助于药物和PEG的互溶,提高药物溶出度。
1.5 在软膏剂及栓剂中做基质的辅料1.5.1 在软膏剂中的应用软膏剂是细微粉末状药物与基质配合而成的半固体外用涂敷制剂。
其作用情况决定于药物的性质和基质特性。
软膏基质主要有油脂性基质和乳剂基质两类。
乳剂基质又可分为油包水型(W/O)和水包油型(O/W)。
表面活性剂在软膏剂中主要做乳化剂,起乳化作用。
它还能做吸收促进剂,增加软膏基质的吸水性,从而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也能做渗透剂,使药物分散细致,乳化皮脂腺分泌物,降低表面张力,使药物和皮肤组织接触更加紧密,从而有利于药物穿透。
1.5.2 在栓剂中的应用栓剂是塞入肛门、阴道、鼻腔等腔道的一种固体剂型。
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发现栓剂不仅在局部有治疗作用,如润滑、收敛、止血、抗菌、消炎、杀虫、止痒、局部麻醉等,还能通过黏膜吸收起全身作用,治疗各种疾病。
栓剂基质对释药速度及药物吸收的影响很大。
加入表面活性剂的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的吸收和释药一般均快于脂溶性基质。
表面活性剂在栓剂中不仅是良好的乳化剂,还能促进药物在黏膜内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做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生物膜透过性。
对于脂溶性的难以吸收的药物,可加入吐温-60、吐温-65、吐温-80、卖泽类等提高其吸收速度。
2 表面活性剂做相转移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在化学药物合成中经常遇到非均相反应,这类反应速度慢、效果差。
过去一般多使用能和水发生互溶的极性质子溶剂,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来进行改善,后又使用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醇胺、乙腈、二氧六环、六甲基磷酰胺等极性非质子溶剂。
极性质子溶剂能使阳离子发生强烈的溶剂化作用,使其能很好地溶于有机相中,但是阴离子在极性溶剂中受到较强的溶剂化会使反应活性下降;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阳离子受到较强的溶剂化,而阴离子的溶剂化会变弱,从而使反应加强。
虽然使用极性非质子溶剂使活性有所改善,但两者都存在着价格高、反应后分离操作复杂、溶剂回收困难等缺点,且在工业生产中还需要考虑到排水和排污等措施。
1956年发展了相转移催化技术,并发现不少表面活性剂做相转移催化剂(PTC)可使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
它能改变离子的溶剂化程度,增大离子的反应活性,加快反应速度,简化处理手续,提高反应效率[21]。
有机药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往往要经过几步甚至十几步的反应才能合成。
通常至少有一步,甚至几步可用相转移催化法进行。
可用作相转移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剂有:季铵盐类、磷盐和N-烷基膦酰胺、次甲基桥磷或氧硫化合物类、多醚类及含硫聚合物等。
3 表面活性剂做增溶增敏剂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药学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药物分析包括体液中的药物及药物残留量的分析。
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如何能够简便而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含体液)中灵敏、可靠地监测一些痕量成分,以了解进入体内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及转化信息,以及药物分子与受体分子之间的关系,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造药物的分子结构,为研制疗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药物提供可靠信息。
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前,药物荧光光谱分析法异军突起,越来越引起分析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信息量丰富、检测限低等特点。
某些药物自身能发射强的或者较强的荧光,可用荧光分析法直接进行检测。
;然而某些药物自身不能发射荧光或者荧光较弱,这时就必须加入适当、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增溶、增敏。
可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聚乙烯醇(PVA)等。
此类应用中,表面活性剂形成亲水基朝外、憎水基向内的胶束,包裹住难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其溶解度显著增加;同时,被胶束增溶的荧光物质的极性、黏度、含氧量、刚性、介电常数、立体化学结构和产物电荷分布等微环境与其在本体溶液中已大不相同。
因此许多客体及客体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大。
胶束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荧光分子的非辐射过程速率,而辐射速率常数改变不大,因此,量子效率增加,激发光寿命增长,起到了增溶、增敏的作用。
4 展望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它的性能在许多方面均优于其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如:稳定性高;不受强电解质、酸、碱、盐的影响;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能很快混合使用;在水和有机溶剂中都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由于在溶液中不电离,所以不易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
特别重要的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和溶血作用小,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所以既可供外用也可供内服,甚至可用于注射剂。
随着几年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日趋绿色天然,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转向安全、温和、无毒、易生物降解等方向,具有这些特点的表面活性剂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可以预见,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它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推动制药工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1] 许兴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天津化工,2000[2] 王晓黎,蒋雪涛,刘皋林,等.O/W型微乳对水难溶性药物增溶作用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3] 张天胜.表面活性剂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 李德强,赵伯钦,张南雁,等.肺吸入胰岛素气雾剂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