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装饰与造型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装饰与造型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装饰与造型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装饰与造型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装饰与造型

■娜仁花

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一直是艺术家和老百姓所喜爱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从遥远的半坡彩陶,还是各时代的陶瓷艺术;无论是民间的手工艺,还是现代的装饰设计,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着各种风格和形式。鱼纹作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花纹装饰贯穿于这一文化发展的始终。鱼纹的造型从最初的自然形态到抽象造型的演进过程,无论从它的思维方式或造型与色彩的表达,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影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对中国传统的仰韶文化图案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半坡类型彩陶主要发现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半坡彩陶纹饰中,动物纹很多,最多见的是人面鱼纹、写实鱼纹、鹿纹、蛙纹、鸟纹和植物纹等,其中以鱼纹最多。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它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鱼纹作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已发现很多,约有十几种。仰韶文化彩陶的纹样中鱼的反复出现连同半坡出土的许多捕鱼工具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的盛况,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鱼旺盛生命力的羡慕和崇拜。如出土于姜寨的内彩五鱼纹盆绘制在内壁的五条鱼大小不同,尤其是左下部的鱼打破了对称,使构图疏密有致、富有情趣。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察能力相当丰富,鱼的表现已经具有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形态,而且表现技法也与观察力同步,有勾后平染、粗笔和细笔多种技法的配合使用。我们可以想到当陶盆注满水以后盆底的鱼纹会有灵动的意趣。

我们看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三鱼纹彩陶盆(图略,下同)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陶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了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这一时期的鱼纹为单独纹样,一般饰于彩陶器外的上部,形象比较写实,刻画比较具体,头上的眼、牙和须,身上的鳍和尾,都无例外地如实刻画出来。鱼身体各部分比例都比较接近真实,虽未画水,却给人以鱼在水中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印象,鱼纹异常简洁生动。

另外一件仰韶文化早期的最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面和鱼纹大多绘于彩陶盆的内侧,用黑彩绘出对称的人面和鱼纹各一组,人面呈圆形,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额头涂黑,双目眯成一线,嘴衔两条鱼,鱼衔着双耳与人面复合,四条鱼平行相对着,在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时追逐。看着人面在鱼群之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人们不由得在猜想,鱼是半坡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还是当时人们图腾的崇拜?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图腾崇拜”。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四季与昼夜等,都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至于他们的生存与安全保证,更来自于一个远古的神秘物,神秘物的化身是某种植物或动物。有可能半坡氏族以鱼为图腾,人鱼结合的形象是氏族的标志,是氏族共同理解的象征物。有关专家认为使用鱼纹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在水边,鱼是生活的必需品,捕鱼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使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对于鱼的描绘展示了半坡人的写生变化能力,一方面对鱼的形体十分熟悉,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客观的模写,如对于鱼鳞并不全用交叉的网线作简单表示,而是用黑白对比的色块使之富有装饰性。鱼的形式多样,有单体、双体甚至三体相连,鱼

内蒙古艺术

2007.2艺术设计与装饰

67

的形象概括、生动。二是鱼是原始居民的图腾,“通过对鱼的崇拜乞求生命的永生与子孙繁衍”。原始人类为了共同的氏族生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重视血缘关系,从而形成部落。“美洲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指原始部落奉为祖先并加以崇拜的特定动物或神灵”。我们再来看看,仰韶文化晚期彩陶上的鱼纹造型。这一时期除单独纹样外,抽象的、概括的图案造型、错综复杂地呈现于彩陶的外部,乍一看会觉得跟什么东西相似?仔细分析就会找出其来龙去脉。这一时期彩陶上的鱼纹造型常常以复合、分解、打散等形式展出,此外,半坡彩陶的其它大量几何纹,也包含有鱼的母题,由鱼形向几何形演变,头部愈发简单,鱼体愈发图案化,单一的记实变成复合的抽象。今天看到那些几何纹,似乎难以破译其中的母题,而当时的人们却能从中感知属于氏族共同的秘密。原始彩陶装饰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的辉煌篇章,如鱼纹、人面鱼纹等,无不反映出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观念。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各种现象不理解,遂认为冥冥之中有精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认为它们是自己的祖先或与祖先有着关系,于是不同氏族部落形成自己的图腾崇拜,并将这些图腾形象绘于陶器之上,表示对之崇敬,祈求得到庇护和赐福。彩陶上的纹样大多是对这种图腾的描绘,如鸟可以飞翔是人们向往的,赋予动物以人格化,产生人与动物形象的结合体,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就是典型的表现,或者是由这些图腾形象逐渐演变成的纹样。在原始先民看来没有什么比给他们带来生命繁衍和生活丰足更为重要的,他们在这些祭器彩陶上描绘心中崇拜的图腾举行祭祀活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或者刻线,或者描绘,或者贴塑,装饰手法是多样的,成为当时陶器的美化手段。彩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品。从陶器表面开始出现装饰纹样,也就构成了造型与装饰结合的关系,由此而发展下来,表现出多种结合的形式和自身的规律。造型与装饰结合的适宜相称,会使人感到整体和谐,浑然天成。造型与装饰结合得自然融洽,会使人感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新石器时代装饰纹样中出现了一些由鱼的形象抽象概括成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来源于写实图案,经由模拟的再现到抽象的表现,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是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积淀过程。有很多线索证明这些几何纹大多由鱼纹转化而来:鱼的身体表现的越简单越趋向图案化;两条鱼头相对的鱼形成复杂的几何纹样;相同方向的鱼叠压融合形成简单的几何纹样。”无论从它的功能与造型的统一上,还是造型与装饰的统一上,概括起来,“半坡的彩陶纹饰演变是从写实的鱼纹到抽象直边三角形,艺术创作中的形成一经改变,就会使人们产生新的感受和观念,几何纹样摆脱了简单的模拟和写实,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几何形的自身规律使原始人的感受远远不止是均衡对称的美感”。彩陶中的抽象的几何纹样,不管其来源与起因如何,它都不可能如同写实纹样那样直接用形体来表达内容和感染观者,它必须依助于抽象的由点、线、面及其所构成的诸如曲线、黑白、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疏密、虚实、反复、交叉、动静等形式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内容和感染观者,所以形式的应用在这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造型决定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体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太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从古到今,鱼被表现为装饰纹样,而且在器物造型上的表现也很多:“古时官宦妇人乘坐的车称为鱼轩;以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称为鱼书;唐代王宫城门的鱼形锁;宋代元宵节的鱼形灯”、现代生活中鱼形器具等等,古老的鱼文化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完善。每一个纹样组合和图案造型,既是各民族个体与群体的智慧总汇,又是物质精神的产物。由此可见,鱼纹样与造型不仅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概括性,而且鱼形装饰具有超越现实的浪漫色彩,寄予了人们的无限美好愿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相信鱼纹样和造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4]洪再新.中国美术史(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9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艺术2007.2

艺术设计与装饰

68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半坡型彩陶典型的装饰纹样有具象、抽象两种。装饰花纹多为宽带纹或三角、竖线、斜线构成,少用曲线,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龙纹,其中以鱼纹为代表,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盛况空前。纹样一般饰于盆、钵里面。鱼纹有单体、复体两类。所谓复体鱼纹,是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早期写实,后期逐渐几何化、抽象化,更具图案特征。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目前共发现12例。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值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的发笄。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 人面纹、鱼纹的运用体现了半坡型彩陶的特点,其之所以以此纹为多,原因大约有二,一是生活在水边,鱼是生活的必需品,以鱼为表现内容是很自然的,因为摹仿自然是人学习的手段。二是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为了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每个部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totem),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落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标志。 如果说最初始的选物行为还有某种偶然性,个人意志的话,这种以固定的纹饰形成定制的物已经有了一种社会意志,由于它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自然便有了无上的权威性,尽管它后来如阿斯玛特人的锯齿纹那样,净化成审美样式对变成纯然的几何纹样,但起心理意识的源头仍是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工艺的审美之中是始终伴随着这种社会性的功利目的的。 人们对物、对纹饰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崇拜和情感,甚至以为纹饰高于人身。一位画家给一位黑人酋长画了一张肖像,酋长竟惊奇画家如此无能,他在地上画了一个代表他自己的纹饰,然后高傲地说:“这才是我,你画得毫无意义。”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 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 B.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 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xx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 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xx的。 (3)点和螺旋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编辑本段【简介】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类别】陶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仰韶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外形】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评价】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人鱼合体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杰出的彩陶艺术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摘要:浅谈彩陶的产生、造型、纹饰。结合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了纹饰图案的含义,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彩陶产生,仰韶文化,造型,纹饰,生活艺术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这是因为彩陶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熔铸着历史的痕迹。从彩陶文化中,我们后人可以窥见到历史的踪影,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 说到彩陶的产生,不得不追溯到陶器出现的年代。距今大约七、八千年以前,原始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于是,人们尝试着去制作那种他们需要的容器。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最后成功制成了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在原始制陶的初期阶段,人们还只是关注陶器的实用功效,尚无余力顾及装饰恶化美感,只是少数陶器的口沿外壁稍饰有简单的红色宽带纹。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宽裕,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陶器的制作中去。此时的陶器,除实用功能之外,还要体现和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原始制陶技术由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彩陶。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几乎遍布于华北各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大多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壶、罐和饮食用的碗等。其表面还绘有各种彩色纹饰和一些动物的简约图案。有研究表明,当时的彩陶文化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就不易脱落了。其中,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且图案大多都绘制在盆、罐的口部、腹部等突出的部位。在我看来,这或许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那么点联系。因为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情况相当的原始,通常是席地而坐的。由于缺少家具,这些盆、碗、罐也常常被他们置于地上,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多在坐着的人容易看到的地方。 谈及彩陶的纹饰图案,可谓是丰富多彩,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时人们的艺术才能。细细观察那个时期的彩陶,可以发现当时的装饰图案大多以鱼、鸟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由于时期不同,彩陶艺术中的图案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期的鱼、鸟纹刻画得较为具体、形象,而到了中、后期,纹饰的图案就变得较为抽象,包含的夸张成分也日渐增多,往往用几何形状代替。在这些几何图案中,虽然鱼、鸟的形状完全消失了,但鱼遨游、鸟飞翔的动感依然还是很形象的。 但这些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呢?目前学术界对于鱼纹、鸟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图腾说、太阳崇拜说、神话说等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纹饰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还可以找到这些地区以鱼、鸟为氏族图腾的痕迹。而那些图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支持图腾说的人认为,随着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成员常常会彼此融合混杂,难以分辨。图腾标志和图腾名称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群体。陶器作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其装饰也难免会打上本氏族的某种标记,以便和其他氏族的陶器区分开,这种标记很有可能就是图腾的标记。 除了支持图腾说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还比较倾向于太阳崇拜说。人们发现,在仰韶文化晚期陶器装饰以鸟为主要题材的彩陶图案中,有一种被拉长身体的双头多足鸟,而这种鸟纹常常和太阳纹一起出现。学者们认为,与图腾说相比,他们觉得更多的是采取了象征的手法,用鸟的形象代表太阳,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鸟是主宰太阳的精灵。同图腾说一样,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美术史的名词解释和讨论题

名词解释 1.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型)盆内壁绘有两个人雨复合纹样,人面圆形,头 戴尖冠,耳朵的位置绘有两尾鱼,嘴里衔着两尾鱼。两个人面之间还绘有两尾鱼。人面装饰性较强,其含义难以明辨,有图腾符号说、祈求鱼猎丰产说、生殖繁衍象征说等。 2.鹳鱼石斧图:(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陶缸表面绘有一只大鹳,鹳嘴里衔着一尾鱼,旁 边还绘有一把巨大的石斧,斧上装饰有“X”纹。鹳粗脚硕身、大眼长喙,身躯涂白色,眼睛用褐色勾绘;鱼和斧用褐色画出轮廓,内涂白色。图像衬托在淡橙色的缸体底色上,非常醒目。其图像含义不明,目前主要有两种推测意见,一种认为是当时渔猎经济生活的反映;一种认为它是以鹳和鱼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部落间战争结果的见证,以在纪念死者的功绩。 3.黑陶:(新石器时代)是指泥坯在土窑烧制的最后阶段,从窑顶注水熄灭木炭,经烟熏 渗碳后形成的陶器。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烧制工艺和器物造型上,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特别发达,其高足杯胎壁薄如蛋壳,器表黑亮光洁,造型优美典雅。 4.史盘墙: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史盘墙腹部一周饰凤鸟纹,圈足上铸窃曲纹,盘内底部铸长 达284字的铭文。器物造型凝练,纹饰典雅,充分展现了西周中晚起青铜器的风格面貌。 5.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型的时刻。目前所见汉代 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相关,包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棺椁。汉画像石的雕刻形式有阴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其中减地平雕加阴线刻、浅浮雕、阴线刻最常见,凹面刻、高浮雕少见,透雕罕见。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日月天象、天神地祇、仙灵祥瑞、现实生活、历史故事以及葛洪装饰纹样,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习俗、礼仪、道德等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的各个领域。 6.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之一,建于东汉桓帝元嘉 元年,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烈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拜谒庖厨、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有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7.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前后,北魏至唐、北宋开窟造像不断。 最具代表性的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 8.秀骨清像:(南宋刘宋时期)陆探微的人物画以“秀骨清像”为特征,创造了一种富有 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以致蔚然成风,影响广泛。 9.卫协:西晋人,与张默并称为画圣,他绘画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对六朝画风的形成颇 具影响。 10.吴道子:出身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擅长于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 木,楼阁。早年用用笔较为工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兰叶或莼菜条的 笔法表现衣褶,用笔轻重多变,流畅而又有顿挫,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 和表现力,是画面“天衣飞扬,面壁风动”的艺术效果。他的“只以墨踪为之”的 “白画”,是后世白描的先驱。吴道子创造的宗教绘画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吴道 子的真迹虽已无存,但从北宋《送子天王图》等作品中仍可窥见其艺术风格。 11.《游春图》:(展子虞)《游春图》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其以青绿勾 填法描绘山川、人物,用墨线勾画出山石的形体和结构,在施以青绿,尚无皴法。 画面山峦重叠、水波浩渺,确有“咫尺千里”的效果。画中景物比例得当,人物、建筑、游船、树木描绘一丝不苟。画面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感。展子虏的青绿山水 直接影响了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一、彩陶概说 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 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一体,陶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这样的烧制方法导致烧制出来的彩陶花纹经过几千年也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特点[2]. 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几何纹等。 二、仰韶文化彩陶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因 1921 年 10 月 27 日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 得名,距今约 6000 年。仰韶文化彩陶主要类型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 (一)半坡类型 1953 年春季,在陕西西安市东面的浐河边上发现了半坡的彩陶。据碳 14 测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7000 年前,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圆底折腹直壁形陶器、细颈直口尖 底形陶器等。装饰纹样比较单纯,几何纹样是当时常见的纹样,具有一种纯朴和素雅的情趣。动物类纹样比较多,其中鱼纹最生动也最普遍,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现在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中。这件陶盆上最令人回味的是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的精美图案,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它的画面由人和鱼组成,分为两组,每组各两个,对称分布。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斜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在中心,脸呈圆形,脸上有一对细而平直的眼睛,鼻梁挺直,嘴旁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重合,两耳旁也各附一条小鱼,简单的笔触却能绘出惟妙惟肖的安详神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既天真又透着几分诡异。 为什么陶盆里要绘制人面鱼纹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形式,表现了先民捕 鱼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是人鱼灵魂和躯壳互相托寓的表现;而人面鱼纹盆其实是盖在小 孩的盖棺上,作为葬具使用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孩子的守护。 (二)庙底沟类型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

考古与文物鉴赏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姓名:彭雅欣专业:10历史学学号:100301095 摘要: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其中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更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本文所要论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彩陶?所谓" 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 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它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为主,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彩陶艺术的出现, 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 个时期, 其代表作有: 鹳鱼石斧、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而本文所要介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作,据有关专家考证, 仰韶文化早期以半坡型彩陶为代表。半坡型彩陶多为赭红色, 是因为烧制中陶土铁氧化造成的。陶器在烧制之前原色多为灰白色, 以黑色矿粉在底上描绘。彩绘纹样除几何纹样外, 以人面、鱼、鹿形象最引人注目, 另外还有图案花纹、绳纹、弦纹、锥刺纹、宽带纹、三角纹、斜成纹等。早期图纹较为写实, 逐渐走向变形, 抽象。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珍品,于1955年出土于我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不少学者认为,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文档资料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 ,因 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 6公里处 的半坡村,故名。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 年, ①延续了大约 900 年。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 , 西抵甘肃天水 ,南至汉水上 游 ,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 , 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 , 晋南和郑州地 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 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 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 , ③开始进入繁荣期 , 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 , 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 , 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有代表性的彩纹。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

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 ,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 , 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半坡类型鱼纹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陶盆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 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复体鱼纹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鱼纹构成一组的鱼纹。半坡类型早期的彩陶纹饰多为单体鱼纹。 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不同观点 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看法 ,学术界至今尚 无定论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一)生殖崇拜说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 : “中国人上古起以鱼象征女 性, 象征配偶 , 而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 , 而 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相关。”在距今 6000 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公社时期 ,由于生产力极端底下、劳动繁重、 生活艰难等原因 ,造成当时人口寿命很短 ,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鱼 的繁殖能力强 ,半坡居民渴望有像鱼一样强大的生殖能力。在古 代有很多传说涉及“鱼妇”,即象征生育之神。④ (二)图腾崇拜说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 totem ” ,最早源自美洲印 第安人鄂吉布氏族的方言 ,意为“它的亲族” 、 “它的标记” , 某种特定的物种 ,大多数情况下 , 被认为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 张朋川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陶》一文中指出 坡类型的一些氏族聚居的村落由向心的几组尾群组成 , 反映出强 烈的集团意识 , 由于以边缘为纽带的亲族观念得到充分的发表示氏族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的信仰中 , 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 “ A I Z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 135 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 一、仰韶彩陶的发现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 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2.动物(鱼、鸟、蛙) 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 4.几何形 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 1.简练却富有情趣 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 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与人文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简介: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介绍: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具体介绍: 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人鱼合体: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