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彩陶图案
- 格式:ppt
- 大小:9.48 MB
- 文档页数:50
蛙纹彩陶盆蛙纹的介绍蛙纹彩陶盆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品,由于其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其中的蛙纹图案是蛙纹彩陶盆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广大收藏家们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
一、蛙纹彩陶盆的发展历史蛙纹彩陶盆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蛙一直是象征礼仪、长寿和财富的吉祥物,所以在创作蛙纹彩陶盆时,艺术家们特别注重对蛙这一形象的刻画和描绘,力求将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蛙纹彩陶盆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徽州地区,在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今天,蛙纹彩陶盆已经成为集陶艺、画艺、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广泛用于家居、礼品和收藏等领域。
二、蛙纹彩陶盆的制作过程蛙纹彩陶盆的制作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繁琐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制作工序。
一般而言,蛙纹彩陶盆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选料、制模、浇注、干晾、开模、刻画、上釉、烧制、装修等几个主要步骤。
需要选用优质的黏土作为原料,并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制作出相应的模具。
然后,将黏土均匀地填入模具中,并通过冲击、振动等方式剔除空气,从而使黏土在模具中保持均匀和固定。
接下来,需要将填好的模具放置在空气流通和干燥的环境中进行晾干,待其表面变得硬化后,再进行开模和刻画。
在进行刻画时,需要根据产品的主题和设计要求,细致地描绘蛙的形态和纹路,再加上各种颜色的装饰和釉料的使用,以增加产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将制作好的蛙纹彩陶盆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烧制完成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一些装修和加工,以使产品更加完美和精致。
三、蛙纹彩陶盆的文化内涵蛙以其长寿的特征而著名,因此在蛙纹彩陶盆中,蛙被赋予了长寿、健康等吉祥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蛙也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因此蛙纹彩陶盆也被视为招财纳福和保佑家庭繁荣的神器。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
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
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
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
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
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
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
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
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
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
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鹳鱼石斧彩陶缸图赏析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有一种直筒形缸。
这种缸多由夹砂红陶制成,直口平底,下腹略微内收,口外一般有四五个鼻纽,常常还带有半球形的缸盖。
这种陶缸是古人瓮棺葬的用具,用来盛放尸骨。
这种陶缸最早在河南伊川发现,而且出土的数量也较多,所以被称为伊川缸。
1978年,河南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墓葬出土的一件伊川缸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因为在这件陶器外壁上画着一幅前所未见的《鹳鱼石斧图》。
这幅画一边绘有一只鹳鸟,它眼大身壮,长喙、短尾、高脚、通体灰白,口衔一尾大鱼。
另一边绘有一柄带把的石斧,斧头和斧柄相交部位画着一些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如何固定在一起的。
斧柄下半部分画着一些交错的斜线,表示对斧柄握手处所作的防滑处理。
斧柄中部画着一个黑叉,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远古的先民在这件装殓尸骨的陶缸外壁画这些符号有什么用意呢?现在的研究者有几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开荒、狩猎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当时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形象有可能被当时临汝一带某个氏族奉为图腾。
鹳鸟口衔大鱼面向石斧,是表示向石斧贡献祭品,祈求石斧的保佑和庇护。
另一种看法认为鹳鸟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最大,是主体,它才是某个氏族的图腾。
鱼是鹳鸟的喜食之物,石斧可能是死者生前所用的器具。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河南发现伊川缸的遗址共有十余处,阎村遗址正好位于各遗址的中心,而且各地出土的伊川缸都是未施彩的,只有阎村出土了三件彩陶缸,《鹳》图是其中之一。
所以阎村遗址有可能是这一部落联盟的中心所在地,这件彩陶缸因是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
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
尽管对这件作品的含义众说纷纭,但研究者对其在美术史上重要的意义却毫无异议。
此幅图画高三十七厘米,宽四十四厘米,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出现这样大型的独立性很强的画作是极为罕见的。
它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新时期时代绘画的杰作了。
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水墨画)(工笔、写意)(花鸟、人物、山水)、敦煌壁画石狮、飞天汉服、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铜镜、水烟袋、鼻烟壶、筷子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麻将、牌九黄包车、长命锁、千层底、刺绣、丝绸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传统元素的应用,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等,这方面平面设计做了很多尝试。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及其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
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化。
清初⽩⽟连珠纹⽯花鸟牌明和阗青⽟连珠纹转⼼佩西汉连珠纹昭明镜2、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连续或⼆⽅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来。
⾄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较少见,但在商代⽩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青铜器上⼀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部的。
盛⾏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
在粤系的铜⿎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的,常见密布于⿎⾯中⼼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民族对云雷崇拜的⼀种反映。
春秋战国云雷纹⽟璧战国云雷纹镜3、回纹回纹---瓷器的⼀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
有单体,⼀正⼀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妆饰器物⼝部或颈部。
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泛采⽤,元明清沿⽤。
传统寓意纹样。
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何纹样。
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
回纹图案在明清的织绣、地毯、⽊雕、瓷器和建筑装饰上到处可见,主要⽤作边饰或底纹,富有整齐、划⼀⽽丰富的效果。
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连续组合的,俗称为“回回锦”。
补充:瓷器装饰的⼀种传统纹样,因纹样如“回”字⽽得名。
线条作⽅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也是雷纹形象的⼀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正⼀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装饰器物的⼝部或颈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鸟兽虫鱼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鸟兽虫鱼01、龙02、凤03、麒麟04、狮05、虎06、四神07、鹿08、羊09、鹤10、蝴蝶11、蝙蝠12、鱼13、鸳鸯14、功名富贵15、白头富贵16、代代寿仙17、天中集瑞18、正午牡丹19、年年大吉20、同喜21、竹梅双喜22、松鹤长春23、长春白头24、杏林春燕25、状元祝寿26、一甲一名27、河清海晏28、春光长寿29、举家欢乐30、鹤鹿同春31、一琴一鹤32、海屋添寿33、寿居耄耋01、龙: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
口角旁有须髯,颔下有珠,他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
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信奉。
但现在中国民间仍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
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02、凤:凤是凤凰的简称。
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
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
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
曾被作为封建皇朝最高贵女性的代表,与帝王的象征--龙相配。
凤又是传说中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它那美丽的形象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应用。
03、麒麟: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它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
它武而不为害,不践生灵,不折生草,是人们心目中极为喜爱的祥瑞之物。
因此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它总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
后人传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必然是贤良之臣,能辅助治国。
04、狮:狮有威严的外貌,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法的拥护者。
在佛教中它又是寺院这些神经建筑的守护者,是释迦左臂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
狮子的形象在民间应用也很广。
有右前足踏鞠(俗称绣球)的雄狮子,左前足踏小狮子的雌狮子,还有雌雄狮子相戏绣球,叫“双狮滚绣球”。
1。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变化上,更加程式化和抽象化。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祭司和礼器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纹样为主。
2.由商代的“祭”和周代的“礼”渐渐转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越来越多。
如宴饮、狩猎、舞乐、攻战等.3.流行纹样。
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攻战纹、渔猎纹、小几何纹饰中的锦勾连纹、锦塔形纹等等。
四.秦汉时代的纹样特征该时期的纹样多构图紧凑,既写实又夸张,注重气势的描绘,纹样质朴但具有动感.汉代的纹样风格细腻、色彩丰富,常用数个动物合体穿插、盘叠,或植物体共生,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代表纹样。
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铭文、几何纹、汉锦茱萸纹。
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纹样特征这一时期的纹样种类与前代答题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变化。
圆形或方形对称图形中填充动物或植物的纹样图案十分普遍。
传统纹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纹样的题材很多,内容大都与佛经有关。
代表纹。
狮子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玉鸟纹、鹿纹、飞天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六.隋唐时代的纹样特征隋唐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隋代岁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将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通图案。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一)在瓷器方面。
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www。
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中国工艺美术史1.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2.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在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性花纹具有特色。
3.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
4.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1.满。
2.内彩。
3.点和螺旋纹。
5.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美。
6.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
7.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
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是我国装饰艺术上常见的一种传统手法。
8.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
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9.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
10.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11.1976年在河南安阳发觉了一座殷墟妇好墓,充分反映了商代的工艺美术水平。
12.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他是商代晚期制品。
13.食器:食器中以簋(gui)为最多。
等于现在的碗。
14.五爵:爵、斝(jia)、角、觤(gu)、觗(zhi)。
15.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
其主要常见的有“饕餮”纹,形成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
16.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商贷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