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

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 2= 12

(2) 6×20=120

(3) 6× 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6 × 2 = 12

(2) 6 × 20 = 120

(3) 6 × 200 = 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 16×500= 16 ×5000=

竖式计算:17×5 17×50 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

36×540 =180×240 =

36×54 =1800×2400 =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

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十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

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

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1、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只小熊正在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气球以每秒5米的速度上升,那么小熊飞2秒有多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列式4秒飞多高,为什么?列式6秒又飞多高,8秒呢,齐,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多少米?

2伸出你的手我们来指一指,10秒飞多高?12秒?能列个算式吗?14秒、18秒……什么感觉?越飞越高。为什么会越飞越高呢?有补充吗?当每秒上升的速度不变时,气球飞的时间越长,飞得越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回想一下,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做……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什么,所得的结果叫做……仔细观察,因数、因数、积。谁变了,谁没变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积变了,有怎样的变化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这两组算式虽然内容不同,但却藏着相同的规律,大家发现了吗?那你能不能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在学习单二上完成,汇报【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几组题找到了其中藏着的规律,下面你能把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用最简洁的方式,可以借助一句话、或一组算式表达出来吗?写在学习单的空白处

汇报,强调几相同,0除外。把这条规律写在黑板上。那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像刚才那样,我们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来概括这个规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4、应用规律。

1、你能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2、认识吗?小青蛙。这只小青蛙会“吃”数,并且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能“吐”出来一个新数。已知:6×=222抢答:24×=?3×=?问:方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得到积的变化规律的?从热气球开始,通过几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了积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青蛙吐数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那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好处?学了积的变化规律你又产生了哪些猜想?【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

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6×20=120;6×200=1200。 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至第59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 1、教材设计了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学习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地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 四、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五、设计理念: 本课例主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味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例如:例题的算式来源于具体生活情境,“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激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最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相关链接”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学生探究商的变化规律、学习小数乘法等诸多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但是对于探究规律的方法接触较少,并且本节课是线上教学,为保护学生眼睛,时间有所限制,因此本节课可以从探究加法算式中的规律入手,利用课前学习单和课上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目标 《2017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结合《课标》中的要求及学情,我将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四、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网课的特殊环境,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规律的同时,发展推理能力,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回顾加法的规律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就已经遇到过观察几组加法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的习题,只是没有系统地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去)几,和也增加(或减去)几”的规律。上网课的时间受限,因此可以设计课前学习单,让学生观察两组加法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课前把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单的情况分类,课堂上直接展示,开门见山的引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几,他们的和也增加几”和“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去几,他们的和也减去几”这两条猜想,然后明确我们由少量数据说话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提供充足的数据才有说服力,教师列举大量例子,同时介绍“反例”这一概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把两条规律合二为一。 (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在短时间内初步体验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因此本环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完成的两组算式,发语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由于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了因数与积的变化上,因此不难出现本节课的猜想: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他们的积也就乘几。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他们的积也就除以几。此时教师要让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

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4×8= 6×7= 24×1= 提出问题:口算上面这些算式,为什么要先按下面这些算式计算,再添上一个0就是它的得数呢?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规律?)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一环节是从学生已知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新知起铺垫作用。) 在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中,安排3个内容的学习,一是提出猜想,二是验证猜想,三是小结。 1、提出猜想。 首先我出示例4表格,提问:表内已经计算了哪两位数相乘的积,是多少?比较下面几行的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第二行第三行应该计算哪两个数的积?第四第五行呢?我先引导学生填第二行的数据,后面几行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进行了交流。 (这一步设计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把后面几行的算式,用连乘的方法计算,这样虽然也能算出结果,但与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不服,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要先看两个相乘的数是多少,与学生共同完成第二

四上__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总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 我想从我对教材的理解、预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预设的教学过程以及依据的设计理念这几个方面来说,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例三。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较快的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问引导法和练习巩固法。 五、教学过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学情后,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计算结果,发现变化,概括规律和应用规律第一环节:计算结果 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出示两组算式: 6×2=6×20=6×200= 20 × 4= () 10 × 4=() 5 × 4=()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环节:发现变化 仔细观察、比较两组算式

人教版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12、20×6=120、200×6=1200,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范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范文.doc》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https://m./shuokegao/1883401.html 下载说明: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 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 联系客服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我知道了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的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积的变化规律”编排在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册的学习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同时有是小学阶段初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本教材的教学基础是:“积的变化规律”是乘法中研究“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从复习题、例题、做一做、巩固练习等都充分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同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成功的一堂课应该以某种教法为主,诸种教法优化组合,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只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而本教材新旧知识联系非常密切。拟用“尝试法”为主、“讲解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类比训练,试一试,使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精讲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体魄是未来教育趋势。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师良好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教材的教学指导概括起来是:观察、思考、自学、悟理。思考包含两层意思,即回顾旧知识和思考新问题;通过思考、观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并用去“试一试”从中悟出结论,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符合本课时教材特点,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 四、说教学程序 如果我们把上面所论述的说成是教学蓝图,那下面所说的教学程序是对教学蓝图提出的目标、规格、标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师不仅仅是“设计者”而且是“实施者”。如何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第一教时的教学设想: (一)复习旧课。 1、出示下面算式,让学生观察。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二、说学生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再通过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且灵活运用规律简化运算,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总结积随因数而变化的规律。 数学思考方面: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问题解决方面:增强应用意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简化运算,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加强应用意识,灵活运用规律、简化运算。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法:学生在观察、交流、应用中,经历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这有五道题,你们任意指一道,老师都能迅速说出答案,你们相信吗? 37×3 37×6 9×37 37×12 15×37 【设计意图:创设引领学生在质疑中进入教学情境,老师为什么算的那么快,那么准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因数的特点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 观察一: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些算式中因数共有的特点,所以才能够迅速、准确,你们观察一下因数有什么特点? 37×3 37×6 37×9 37×12 37×15 观察二:重点观察3、6、9、12、15,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写三个算式:37×18 37×21 37×24 推导出得数并进行计算验证。 观察三:引导学生逆向观察,从下往上进行观察,并总结规律。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我想从我对教材的理解、预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预设的教学 过程以及依据的设计理念这几个方面来说,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较快的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推理的能力,增强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重点是掌握积的变化规律;难点是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学情后,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我分几个步骤来完成 1、提出问题。谈话,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表格,第一行中乘数分别是多少,积呢?再看第二 行,哪一个乘数变化了,积呢?与原来的算式相比,积有什么变化?会填这样的表格了么?先算一算,再填一填,再比较算出的结果,看你能发现什么? 2、提出猜想。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在乘法中,乘数变化,积也随着变化,这中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另一个乘数怎样变化,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反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请带着表格,向大家介绍你思考的过程 观察第一行与第二行,第三行的算式和积,进行比较。 发现一:第1个乘数相同(都是20),第2个乘数不断扩大,(3----3×2----- 3×10),积也不断变大(60------120--------60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 教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fourth grade first volume "The Law of Change of Volume" Said the Textbook Teaching Ed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帮大家的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欢送大家分享。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根底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拟,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拟,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根底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测、验证猜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测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答复,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测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 梨林镇中心小学商路线 各位老师: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对整数乘法运算的总结和梳理,又为今后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做好准备,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通过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对整数乘法学习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引导学生探讨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很有必要。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能力方面: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用较规范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2、数学思考方面:使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方面:使学生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自主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加深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同时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 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作为本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关注探讨过程的梳理,让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研究问题——发现规律——归纳规律——验证规律,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推进,以达到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感性认知入手,步步深入,时时让学生有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知识迁移法: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既可以巩固新知识,又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3、点拨互动法:归纳推理思想和简洁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来说,自己探索、总结有一定难度。及时点拨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六、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1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3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3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1、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只小熊正在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气球以每秒5米的速度上升,那么小熊飞2秒有多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列式4秒飞多高,为什么?列式6秒又飞多高,8秒呢,齐,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多少米? 2伸出你的手我们来指一指,10秒飞多高?12秒?能列个算式吗?14秒、18秒。什么感觉?越飞越高。为什么会越飞越高呢?有补充吗?当每秒上升的速度不变时,气球飞的时间越长,飞得越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回想一下,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做。乘号后面的

数叫做什么,所得的结果叫做。仔细观察,因数、因数、积。谁变了,谁没变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积变了,有怎样的变化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这两组算式虽然内容不同,但却藏着相同的规律,大家发现了吗?那你能不能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在学习单二上完成,汇报【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几组题找到了其中藏着的规律,下面你能把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用最简洁的方式,可以借助一句话、或一组算式表达出来吗?写在学习单的空白处

2023年《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2023年《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2023年《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