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
- 格式:ppt
- 大小:528.51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1】篇〗3 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地记住哪个数123412341234950382573014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个数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生1:有什么规律生2:学积的变化干什么生3: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生4: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
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①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②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 包,一共多少元③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6×2=126×20=1206×200=1200师: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1讲计算与规律1. 掌握乘法中积的位数快速确定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2. 掌握除法中商的位数快速确定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 积的变化规律1.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积不变的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判断对错两个因数(均不为0)相乘,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不变。
()1.如果让“48052⨯”的第一因数除以5,第二个因数不变,则积()A.不变B.乘以5 C.除以52.两个数相乘(非零数),把这两个数同时扩大到它们原来的10倍,积()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100倍C.不确定D.扩大到原来的10倍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要使积不变,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A.扩大10倍B.缩小10倍C.扩大100倍D.不变4.在1508012000⨯=中,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
(判断对错)5.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
(判断对错)6. 两个数相乘(非零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5倍,积()7. 两个数相乘(非零数),一个乘数扩大3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2倍,积()二.商的变化规律1. 没有余数(1)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
(2)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简便记法:商与除数的变化方向相反,商与被除数的变化相同。
2. 有余数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但余数也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已知30÷=,如果A除以6,B不变,则商是;如果A不变,B乘6,则A B商是。
1. 32040÷的结果与算式()的结果相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稿子一嘿,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里超有趣的积的变化规律!你们想啊,要是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数变一变,那积会怎么样呢?这可有意思啦!比如说,2×3=6 对吧。
那要是 2 不变,3 变成 6,变成2×6,积就从 6 变成了 12 哟!是不是很神奇?再看哦,如果 2 变成 4,3 不变,那就成了4×3=12,积也跟着变啦!其实呀,这里面有个小秘密。
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反过来呢,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 除外),积也除以几。
就像咱们做游戏一样,一个数字动一动,积就跟着跳一跳。
学会了这个规律,做题的时候可就轻松多啦。
比如说,知道3×4=12,那3×40 是多少?一下子就能想到是 120 对不对?小朋友们,好好琢磨琢磨这个规律,数学的世界可好玩啦!稿子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探索一下数学世界里特别好玩的积的变化规律!比如说5×6=30,如果 5 不变,6 变成 12,那积就变成 60 啦。
是不是像魔法一样?还有哦,如果 6 不变,5 变成 10,积就变成 60 啦。
发现没有?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跟着扩大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跟着缩小几倍。
咱们来举个例子,3×7=21,那3×70 等于多少?很简单对吧,因为 7 扩大了 10 倍变成 70,所以积也扩大 10 倍,就是 210 啦。
这个规律用处可大啦!做数学题的时候,能帮咱们又快又准地得出答案。
小朋友们,多做做练习,把这个规律掌握得牢牢的,数学就会变得超级有趣哟!加油呀!。
四年级积商的变化规律5条一、积的变化规律。
1.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 例如:在算式3×5 = 15中,如果3不变,5变为5×2 = 10,那么积就变为3×10=30,15×2 = 30,积也乘了2。
-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S =长×宽,面积也会扩大到原来的3倍。
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 例如:4×6 = 24,如果4不变,6变为6÷2 = 3,那么积就变为4×3 = 12,24÷2=12,积也除以了2。
- 假设每箱苹果的个数不变,箱数减少为原来的一半,那么苹果的总个数也会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3. 两个因数同时乘一个数(0除外),积乘这个数的平方。
- 例如:2×3 = 6,如果2变为2×2 = 4,3变为3×2 = 6,那么新的积为4×6 = 24,而6×2^2=6×4 = 24。
- 在计算长方形面积时,如果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2×2 = 4倍。
4. 两个因数同时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除以这个数的平方。
- 例如:12×8 = 96,如果12变为12÷2 = 6,8变为8÷2 = 4,新的积为6×4 = 24,而96÷2^2 = 96÷4 = 24。
- 像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一半,面积就会缩小为原来的(1)/(4)。
二、商的变化规律。
1.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0除外),商就除以几。
- 例如:12÷3 = 4,如果被除数12不变,除数3变为3×2 = 6,那么商变为12÷6 = 2,4÷2 = 2,商除以了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负数乘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可能还不能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归纳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教学环节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发学生对乘法的思考。
提问:你们发现乘法中有哪些规律?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的乘法算式,如2×3、3×4、4×5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尝试找出更多的乘法算式,观察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拓宽学生的视野。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积的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一些有关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相关推荐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
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25160=()404=() 2540=()204=() 2510=()(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题一、积的变化规律应用题。
1. 一块长方形的绿地,宽是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
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解析:根据长方形面积 = 长×宽,可先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为560÷8 = 70米。
宽从8米增加到24米,24÷8 = 3,即宽扩大了3倍。
因为长不变,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所以面积也扩大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560×3 = 1680平方米。
2. 一个因数是25,另一个因数是40。
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积是多少?- 解析:原来的积为25×40 = 1000。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积也乘3,所以积变为1000×3 = 3000。
3. 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2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多少?- 解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这里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所以积为120÷3 = 40。
4. 已知A× B = 180,如果A不变,B乘5,那么积是多少?- 解析:因为A不变,B乘5,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积也乘5,所以积为180×5 = 900。
5. 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多少?- 解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积为360×2 = 720。
6. 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240平方米,长是12米。
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菜地面积是多少?- 解析:原来的宽为240÷12 = 20米。
宽增加到原来的3倍,长不变,根据积的变化规律,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扩大后的面积是240×3 = 720平方米。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四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其中就包括了“积的变化规律”。
在这个学习内容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积”的概念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积的变化规律。
一、积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在数学中,“积”就是乘法的结果。
比如,2 × 3 = 6,这里的“6”就是“2和3的积”。
在积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重要概念:1. 乘法因数:就是进行乘法运算的数字,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的“2”和“3”;2. 乘积:就是乘法的结果,也就是上面例子中的“6”。
另外,积还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乘法交换律:乘法运算的因数可以交换,积不变。
比如,2 × 3 = 3 ×2 = 6;2. 乘法结合律:三个或以上的乘法运算是可以任意调换顺序的,积不变。
比如,2 × 3 × 4 = 3 × 4 × 2 = 24;3.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分别乘以两个数然后相加,和另一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后相加的结果相等。
比如,2 × (3 + 4) = 2 × 3 + 2 × 4 = 14。
二、积的变化规律在学习了积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我们开始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也就是乘数或被乘数变化时积的变化情况。
具体变化规律如下:1. 乘数相同,被乘数越大,积越大;被乘数越小,积越小。
比如,2 × 3 = 6,2 × 4 = 8,2 × 5 = 10,可以看出,乘数相同时,被乘数越大,积越大;被乘数越小,积越小。
2. 被乘数相同,乘数越大,积越大;乘数越小,积越小。
比如,3 × 4 = 12,4 × 4 = 16,5 × 4 = 20,可以看出,被乘数相同时,乘数越大,积越大;乘数越小,积越小。
3. 乘数和被乘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2 × 3 = 6,3 × 4 = 12,6 × 8 = 48,可以看出,当两个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计算题# 一、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点回顾1. 规律内容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例如:公式,当一个因数公式不变,另一个因数公式乘公式变为公式时,积公式也乘公式变为公式,即公式;当一个因数公式不变,另一个因数公式除以公式变为公式时,积公式也除以公式变为公式,即公式。
# 二、计算题示例1. 基础计算题目: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计算公式,如果公式不变,公式乘公式,积是多少?解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公式不变,另一个因数公式乘公式,那么积也要乘公式。
原来的积是公式,现在的积就是公式。
2. 综合计算题目:已知公式,如果公式乘公式,公式除以公式,积是多少?解析公式乘公式变为公式,按照积的变化规律,积先乘公式,公式。
然后公式除以公式变为公式,积再除以公式,公式。
所以最后的积是公式。
3. 多因数计算题目:公式,如果公式不变,公式乘公式,公式除以公式,积是多少?解析先看公式乘公式变为公式,因为公式不变,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积先乘公式,公式。
再看公式除以公式变为公式,积再除以公式,公式。
所以最后的积还是公式。
# 三、练习题1. 题目:已知公式,如果公式不变,公式乘公式,积是多少?解析:一个因数公式不变,另一个因数公式乘公式,积也要乘公式,所以积为公式。
2. 题目:公式,如果公式除以公式,公式乘公式,积是多少?解析首先公式除以公式变为公式,积先除以公式,公式。
然后公式乘公式变为公式,积再乘公式,公式。
所以最后的积是公式。
3. 题目:公式,如果公式不变,公式乘公式,公式除以公式,积是多少?解析先看公式乘公式变为公式,因为公式不变,积先乘公式,公式。
再看公式除以公式变为公式,积再除以公式,公式。
所以最后的积是公式。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2.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验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计算,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4. 应用: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3. 检查学生在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动画、图片等。
2. 实验材料:用于学生进行实验的材料,如纸张、尺子等。
3. 练习题:针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
4. 教学视频: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视频。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积的变化规律的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积的变化规律的实例。
2.学具:小卡片、计数器等。
3.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积的变化实例,如2×3=6,2×6=1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积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卡片、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积的变化规律的操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那超有趣的积的变化规律,这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魔法咒语一样。
你看啊,因数和积就像一群小伙伴在玩游戏。
一个因数就像一个大力士,当这个大力士扩大几倍的时候,积这个小跟班就像是被大力士带着飞一样,也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
比如说2×3 = 6,要是2这个大力士突然变成了4(也就是扩大了2倍),那积就像被吹了魔法气球一样,变成了12(也扩大了2倍),这就好像大力士力气变大了,带着积这个小伙伴跑得更远了。
要是两个因数都开始变化呢?那就更有趣了。
这就好比两个超级英雄一起发功,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也扩大,积就像被两个超级英雄的力量叠加影响,扩大的倍数就是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就像2×3 = 6,如果2变成4(扩大2倍),3变成9(扩大3倍),那积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变成36(扩大了2×3 = 6倍)。
不过呢,有时候因数也会缩小。
这就像大力士突然没力气了,变得弱小。
当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的时候,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跟着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8×5 = 40,要是8变成4(缩小2倍),积就像被抽走了一半空气的气球,变成20(也缩小2倍)。
要是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呢?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有个力在拉这边,有个力在拉那边。
积的变化就看谁的力量更胜一筹了。
比如说10×6 = 60,10变成20(扩大2倍),6变成3(缩小2倍),积就像被两边扯来扯去最后又回到了原点,还是60呢。
这积的变化规律啊,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阵,因数在阵里怎么变化,积就会跟着有相应的变化。
你要是掌握了这个魔法阵,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像魔法师挥动魔法棒一样轻松。
而且这个魔法还很实用呢,在生活里计算东西的总量变化的时候,就可以用到这个魔法。
比如说计算货物的总价,单价和数量变化的时候,总价这个积就会按照规律变化。
我们就像数学王国里的探险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宝藏。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三篇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
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稿子一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四年级下册数学里超级有趣的积的变化规律。
你知道吗,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会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比如说,3×5 = 15,要是 5 扩大 2 倍变成 10,那积就从 15 变成 30 啦。
是不是很神奇?再举个例子,6×7 = 42,如果 6 缩小 3 倍变成 2,积就变成14 啦。
咱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这个规律可好用啦。
比如说,如果知道一个乘法算式的积,然后其中一个因数有变化,那咱们就能很快算出新的积。
而且哦,这个规律不只是在做题的时候有用,在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场呢。
比如说买东西,单价不变,买的数量变多或者变少,总价也会跟着变呢。
怎么样,小伙伴们,积的变化规律是不是很简单又很有趣呀?稿子二亲爱的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说说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积的变化规律哟!想象一下,乘法算式就像一场有趣的游戏。
一个因数站着不动,另一个因数开始变魔术。
它变大几倍,积也跟着欢欢喜喜地变大相同的倍数;它要是变小几倍,积也乖乖地变小相同倍数。
就像4×8 = 32,要是 4 这个小伙伴不变,8 变成 16 ,扩大了2 倍,那积就从 32 变成 64 喽。
反过来,要是 8 不变,4 变成 2 ,缩小了 2 倍,积就变成 16 啦。
这个规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轻松打开很多数学难题的大门。
比如说,看到类似的题目,我们心里就有底啦,一下子就能算出答案。
在实际生活里,积的变化规律也常常出现呢。
比如我们计算面积的时候,长或者宽有变化,面积也就跟着变啦。
小朋友们,好好记住这个规律,数学会变得更有趣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