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6.21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说明:工程问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已知具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的整数应用题解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来解决同一类数量关系的问题。
它的解题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之和)等于(合作的)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
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这样,由于解题时遇到的不是具体的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而不易理解。
设计理念:为此在教学中,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力图体现生活数学原则,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新知的探求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获取、主动构建和自然生成的状态之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其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应用其基本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经历“猜想、验证、拓展、对比、归纳、运用”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设计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
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
通过分析,发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101和151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果的内在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工程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分数等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 cases,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工程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 cases,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篇一:《工程问题》教学反思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
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
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
有的学生切切私语。
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
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
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
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
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
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潜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引言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惑。
工程问题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本文中,我将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反思进行总结和讨论,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我的后续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与内容工程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工程项目为目标,教授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教学内容包括工程设计流程、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安全规范等方面。
存在的问题1.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的处理不熟练,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2.缺乏实践经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理解不深刻。
他们往往只在表面上理解并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而没有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3.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别学生会把任务完全推给群组中的其他成员,导致工程项目无法顺利进行。
反思与改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思考并尝试了以下的反思和改进方法:1.强化实践操作: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我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增加了简单工具和材料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2.激发思考深度: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和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我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团队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分工合作,并共同解决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教案执教:刘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
即用分率的形式表示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2、能灵活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答工程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特点。
难点:理解用率的形式表示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的含义。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复习引入同学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我国举行了,为了办好这次体育盛会,工人叔叔在铺公路、搞绿化、修建立交桥、建造体育场馆。
这些活动我们都称为“工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工程问题。
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1、填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⑴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⑵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4,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二、新授(一)准备题: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市政府要修筑一条高速路,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1、自由读题2、看谁能够列式计算:30÷(30÷10+30÷15)3、谁来说说分析思路⑴、“30÷10”求的是什么?(甲队的工作效率)“30÷15”呢?(乙队的工作效率)(2)、“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是甲队与乙队合作的工作效率和)⑶、“再用30除以两个商的和,得到的是什么?”“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合作的工作时间)(二)例题9: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如果把题中长“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还能解答吗?讨论:1.你能找出工作量吗?可以看作多少?2. 甲的工作效率可以怎样表示?乙的工作效率可以怎样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之和是多少?3.你能列式计算吗?试试看.4. 你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三)由例9的学习,可得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用分数解工程问题的方法:1、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分数除法工程问题教学反思哎这分数除法工程问题啊,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呢!在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同学们掉下去理解不了。
就说这工程问题吧,什么甲工程队几天能做完一项工程,乙工程队又需要多久,然后两队一起做又得花多少时间之类的。
我一开始觉得这就像分蛋糕一样简单嘛,把整个工程看成一块大蛋糕,每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就是切蛋糕的速度。
比如说甲队每天能切三分之一块蛋糕,乙队每天能切四分之一块蛋糕,那两队一起切,每天就能切三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块蛋糕啦。
可是呢,同学们好像不太买账。
我记得有个同学就举手问我:“老师,为啥要把工程看成蛋糕呀?工程又不是真的蛋糕。
”哎我当时就愣住了,也许我这个比喻有点太简单粗暴了。
我就赶紧想啊,换个说法呗。
我就说这工程就像是打扫一间很大很大的屋子,每个工程队就像不同的清洁工,他们打扫的速度不一样,就像有的清洁工扫得快,有的扫得慢。
这时候又有同学说:“老师,那屋子也有大有小啊,怎么算呢?”我心里就想,这孩子可真会挑刺儿呢。
但我知道,这是他们在思考的表现。
我后来想啊,可能是我没有把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里的本质讲清楚。
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里,其实就是用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得到工作时间嘛。
可是对于五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就像一团乱麻。
我觉得我应该多举些实际的例子,不能老是用那些抽象的工程啊,工作量啊这些词。
我还想过一个办法,就是让同学们自己来当工程队。
我在教室里划分了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就当成一个小工程,让同学们分组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像整理书本啦,打扫卫生角啦。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计算自己的工作效率,再看看如果和别的组合作的话,要多久能完成整个教室的“大工程”。
刚开始的时候,那场面简直乱成一锅粥。
有的组抢着干活,有的组在旁边发呆,根本就不像工程队嘛。
不过慢慢的,同学们好像有点感觉了。
可是呢,我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没做好。
比如说,有些同学在计算分数除法的时候就容易出错。
我就一直在想,是我前面分数除法的基础没给他们打牢呢,还是在工程问题这个情境下,他们被那些新的概念搞晕了呢?我可能得重新梳理一下教学顺序,先把分数除法再好好讲讲,再来讲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反思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为新知识的展开作了解题思路的铺垫。
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时,应如何表示的方法。
从知识上为学习工程问题作了适当的铺垫。
上课时,我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列一列”,教师再“点一点”,“拔一拔”,学生也算是自主探索,完成了新知识的的学习。
课后,我进行反思,觉得应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情境,会效果更好.如在例题出示前先让学生试做一个准备题:一条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要30天,两队合做,要多少天完成?然后改变题中的条件,工作总量为120千米、30千米,其它条件不变,让学生猜测: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学生肯定会有争议),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
最后擦掉具体的工作总量,把它改成一件工程,让学生尝试完成。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通过猜测、验证、质疑、讨论、解疑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修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比大客车多.应把()看作单位“1”.A.小客车B.大客车C.小汽车和大客车的和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米。
A.16 B.48 C.963.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下面四个等式中,x和y不成比例的是()A.x﹣2y=0 B.C.0.6x=D.(x+y)×2=104.关于“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B.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C.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D.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是整数它不能化成百分数B.任何数都可以化成百分数C.求甲是乙的百分之几就是甲÷乙×100%6.从正面看下面的物体,形状相同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③7.下列图形不是左面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候是源于学生的理解困难,有时候则是因为教学方法不当所导致。
本文将针对教学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工程概念理解困难在教授工程相关课程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工程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
尤其是涉及到工程原理和实践的部分,学生经常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前介绍工程背景:在开始教授相关工程课程之前,我会花一些时间向学生介绍工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工程的基本认知,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结合实际案例:为了增加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我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的引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工作原理。
3.分阶段教学:针对复杂的工程概念,我会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阶段进行讲解。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练习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并理解工程概念。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困难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对工程课程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问题二: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另一个常见的工程教学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
虽然他们能够理解工程原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够熟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我增加了一些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实验、项目实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配备实践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实践工作,我在实验室或项目实践中配备了实践指导教师。
这些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解答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组织团队合作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组织了一些团队合作项目。
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些实际工程任务,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是分数应用题的引申与补充,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工程问题也是分数应用题中的教学难点。
工程问题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的应
用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它还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学生认知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迁移到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教学的关键。
本节课我还是以人教版教学思路为出发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先解答工作总量是420米的公路,然后改变工作总量为210米、150米等时,合做的工作时间是否改变,结果为什么还是6天?”学生通过交流得知,两队各自的工作时间不变,工作效率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跟工作总量具体是多少没什么关系。
紧接着提问:“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计算吗?”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反馈。
由此学生得出: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两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仍旧依据刚才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求出两队的合作时间。
经过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自然地从整数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迁移到用分数方法解决工程问题。
产品配套与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深入分析了产品配套与工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产品配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严重性。
一方面,产品与配套资料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配套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资料陈旧、过时,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配套服务不到位,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解答和指导。
其次,工程问题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工程案例不足,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与此同时,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充分锻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们要优化产品配套资源,确保教材、讲义等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其次,要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加工程案例、实践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知识。
此外,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主动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产品配套与工程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新版教材把“工程问题”放在了分数除法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并非是要教学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主要引导学生透过各种现实表象,找出隐藏其后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解决此类问题,经历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的过程,体验“模型思想”,本例作为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还应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东莞修地铁的情境:一段地铁,甲工程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15天完成。
现在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样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愿意也乐意解决这样一个与总结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
2、经历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的过程。
请你估计一下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很多学生会想(12+18)÷2=15天,有些学生马上提出质疑甲工程队单独修10天完成,两队合修怎么还需15天呢?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学生没去认真地思考,只是根据常规的想法。
然后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合情猜测,合理估算的能力,是国家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是尤为重要的。
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同时找出合作时间不变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运用实际数量解题的思路迁移到单位“1”的难点渗透,用分数解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所以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即可。
并适时地评价,鼓励、使学生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也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出现信息,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找信息,找问题,提问题。
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最后的回顾反思。
最后,应该让学生再一次回顾解题的过程。
从分析和思考题目中,归纳或感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多让孩子体验失败。
在让学生动手解一解之前,我就引导学生假设了最为方便的数据。
这样的“越俎代庖”实际上会滋长孩子懒惰的学习习惯。
不妨就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假设数据进行解题,然后再择优数据,说理由,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李辉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