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克雷伯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269.04 KB
- 文档页数:3
鸭常见疾病诊断#优选.肉鸭常见的病毒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常见的细菌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支原体病;寄生虫病多见于球虫病。
1. 鸭病毒性肝炎: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多见于3周以下的雏鸭发病。
①表现: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精神委靡、缩头、垂翅、闭眼;运动失调,倒地旋转,角弓反张;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便,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②剖检: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班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肿大,呈班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胰腺肿大。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病鸭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2.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多见于15—20天以后的肉鸭发病。
①表现:病鸭高热不退,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常卧地不起;病鸭眼,流泪,有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流鼻涕,头颈肿大;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粪便,翻开泄殖腔可见黏膜上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时覆盖一层假膜。
②剖检:皮肤皮下充血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腺胃黏膜出血,淋巴组织坏死,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斑点、出血、溃疡或形成假膜;肝脏上有白色点状坏死和出血斑,胆囊肿大,气管黏膜出血。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高免血清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1.0ml,3天1次,连用2—3次。
3. 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2周以后易发病。
①表现: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呆立、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也有的鸭死前阵发性痉挛。
②剖检:主要特征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被膜、气囊及脑膜常见。
一、鸭瘟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大敌。
[病原] 该病病原为鸭瘟病毒(即鸭疱疹病毒I型),系疱疹病毒科成员,有囊膜,病毒粒子直径大多为90~160nm,无血凝活性,目前只有一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特点1、易感鸭各品种鸭都能感染发病,但以绍鸭、番鸭、绵鸭、麻鸭及其杂交鸭等更为易感,而北京鸭、半番鸭(骡鸭)和樱桃谷鸭等易感性较差。
2、发病日龄不同日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以舍饲或圈养为主的1月龄内的雏鸭少见大批发病死亡。
在鸭瘟流行时,成年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
3、发病率与病死率该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很高,有时高达100%。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夏之交、秋冬之交运销旺季时发病较多。
[临床症状]病鸭流泪,眼结膜充血水肿,有的外翻;眼睑周围羽毛湿润呈湿圈,严重者上下眼睑粘连。
部分病鸭头部皮下水肿使得头部肿大,故有“大头瘟”或“肿头瘟”之俗称。
倒提病鸭或病死鸭时可见从口腔或鼻腔流出黄色或褐色液体。
大多数病鸭表现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
[剖检病变] 病死鸭皮肤、心冠脂肪及心肌外膜、肝脏、肠道淋巴集结、腺胃及食道交界处、喉头及食道粘膜、盲肠、直肠后段及泄殖腔粘膜、肌胃角质下层、气管、肺、肾、卵黄蒂、胰腺、法氏囊和气管粘膜等出血。
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不规格的白色或红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而有的白色坏死灶中心为红色出血点。
在脾脏也见类似坏死点。
病程稍长的病例在喉头、食道和泄殖腔等处粘膜可见不规则、条纹样的灰黄色或黄色粗糙假膜,剥离假膜后见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灶。
[诊断]1、临床诊断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一般较易做出初诊。
2、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3、类症鉴别(1)鸭瘟与鸭霍乱可根据鸭霍乱无鸭瘟特性临床症状与病变、发病率及病死率比鸭瘟低、但发病与死亡比鸭瘟快、肝脏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脾脏表面多量白色坏死点、心肌和心冠脂肪出血、肠道出血肠内容物呈胶冻样以及可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等与鸭瘟加以区别。
鸭疫里氏杆菌病怎么办?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鸭是常见的家禽之一,是雁形目鸭科鸭亚科水禽的统称,主要有家鸭、野鸭两种。
疫里氏杆菌病是一种常发于鸭身上的疾病,先通过自然感染1-8周龄的鸭,而后在鸭群里传播蔓延,从而降低鸭的存活率。
那么大家知道鸭疫里氏杆菌病怎么办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临床症状:1、最急性型:见不到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病初表现眼流出浆液性或粘性的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或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有时分泌物干涸,堵塞鼻孔;轻度咳嗽和打喷嚏;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嗜睡、缩颈或嘴抵地面、腿软、不愿走动、步态蹒跚;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背脖、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摇摆等,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2-3天。
3、慢性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小鸭,病程1周以上。
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少食、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前仰后翻、翻转后仰卧、不易翻起等症状。
少数鸭出现头颈歪斜,遇惊扰时不断鸣叫和转圈、倒退等,而安静时头颈稍弯曲,尤如正常。
因采食困难,逐渐消瘦而死亡。
预防与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育雏室的通风换气,干燥防寒。
适宜饲养密度,清洁卫生等是控制和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2、药物防治: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鸭疫里氏杆菌易产生抗药性,用药前最好能做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
一般可选用下列药物:复方敌菌净0.04%比例拌料口服4-6天;庆大霉素按4000-8000微克/公斤体重肌注,每天1-2次,连用2-3天;利高霉素按药物有效成分0.044%拌料口服3-5天;磺胺喹沙啉,按0.1-0.2%比例拌料口服3天,停药2天后再喂3天;青霉素、链霉素肌注,雏鸭各0.5-1万微克,中幼鸭各4-8万微克。
3、疫苗预防:鸭疫里氏杆菌血清型较复杂,美国成功研制了包括1、2、5三种血清型的多价弱毒活疫苗,经气雾或饮水免疫1日龄雏鸭,可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鸭胚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分析作者:王苗利陈静李玉杰徐鸿曹振山来源:《家禽科学》2015年第06期摘 ;要:2015年4月,滨州市无棣县某鸭场最近出现鸭胚孵化率下降,死胚率达到30%。
实验室对送检的3枚鸭胚进行了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及药敏分析。
通过对鸭胚的细菌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对两种细菌生化鉴定,结果为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两种菌进行药敏分析,根据药敏结果对鸭场进行科学用药,降低滥用药、过度用药对鸭场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鸭胚;细菌分离;生化鉴定;药敏分析;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中图分类号:S858.325.1 ; ; 文献标识码:B ; ;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6-0010-03大肠杆菌病是养鸭场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
大肠杆菌既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主要引起鸭的卵黄吸收不全、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1],本菌由于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实际生产中感染途径及感染原因不一,临床治疗越来越复杂。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该菌近年来成为仅次于大肠杆菌的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2-4],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肺炎克雷伯菌可在全身各部位发生感染,但最高的发病率在尿路和呼吸道。
近年来,禽病感染发病原因越来越复杂,混合感染越来越常见,再加上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根据实验室诊断以及科学的药敏分析,合理的指导用药治疗,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相信如果广大养殖用户都能科学、合理的用药,一定会改善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强的现象,减少抗生素给禽以及人类带来的危害,更好地应对禽场的疫病防控。
1 ;发病情况2015年4月份,滨州市无棣县某鸭场最近出现了鸭胚在孵化过程中死亡情况,经过了解,场内种鸭正常,无明显症状,之前受精卵、孵化率均正常,大约28日出壳;但最近一批鸭胚孵化至24d落盘后,至第26天开始出现死胚。
野鸭克雷伯氏菌病的防治措施概述:本病是由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雏鸭的传染病,其特征是肺炎与出血性败血症病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应引起注意。
[病原]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系肠杆菌科、克雷伯氏杆菌属细菌。
呈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卵圆状短粗杆菌,有丰富的荚膜,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为兼性厌氧菌。
在血液琼脂上生长丰满,不溶血;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迅速,呈红色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混浊。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健康动物呼吸道、肠道和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
病的自然感染途径和机理尚不清楚,很可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创伤感染,而病的发生还与饲养管理不善、抵抗力下降和应激因素的作用密切相关,从而成为一种机会性传染病。
雏鸭易感性高,发病与死亡也多。
(2)临床特征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排出黄绿色稀粪,缩颈呆立,眼半闭。
鼻、眼流桨性分泌物,呼吸困难,严重的伸颈张口,病后期出现抽搐、歪头等神经症状,转归多死亡。
(3)剖检特征鼻、咽喉部黏膜充血,胸气囊混浊,并有灰白色粟粒大结节。
肝脏出血,肾脏肿大,心外膜有出血点。
肺脏部分呈肉变样,肺泡内充满液体,小叶水肿,切开有多量泡沫液流出。
(4)涂片镜检取肺、脾、肝病料作涂(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短粗、卵圆形的阴性杆菌。
(5)分离培养取肺、肝、脾病料接种血液琼脂、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48小时,可见到在血液琼脂上不溶血、黏液状的丰满菌落;在SS琼脂上呈灰白色、特殊黏稠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长成红色菌落。
(6)动物接种取病料悬液或分离培养物悬液0.5毫升,接种10日龄敏感雏鸭,经36-72小时发病死亡。
(7)鸡胚接种取病料、分离培养物悬液0.2毫升,接种6日龄鸡胚卵黄囊,经36-48小时致死鸡胚。
[防治措施](1)治疗最好将分离菌株作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理想。
通常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疗效。
(2)预防对污染场(群)可用最敏药物作定期的、更换式的药物预防。
常见鸭病症状及防治一、鸭瘟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以上,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病程一般3-7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80%以上.防治:盐酸阿比朵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5日龄以上的鸭2-3倍量肌注或老疫区5倍量以上引水.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2、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最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3-25日龄雏鸭.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剖检:肝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肿大,有班驳状..防治:用高免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或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防治.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3、鸭副粘病毒病病原是鸭副粘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剖检: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腺胃乳头与黏膜及肌胃交界处有出血.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易剥离.防治:1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2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3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4、减蛋综合症垂直传播本病是由禽的一种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经繁殖、喉头和排粪时排毒.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群,其传染途径既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症状:病鸭一般无特殊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生产蛋明显下降,比发病前正常产蛋量下降50%左右.病鸭产软壳蛋、圆形蛋、畸形蛋、小个蛋,有的蛋清稀薄如水样.很少死亡多数鸭吃食正常.剖检:发病鸭卵巢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卵泡软化,子宫和输卵管粘膜水肿、出血、肥厚,输卵管内滞留干酪样物质或白色渗出物.防治:本病应与禽流感、蛋子瘟等传染病或其他原因如饲养管理、饲料等引起的产蛋下降相区别.预防可用疫苗接种:蛋鸭120日龄用鸭减蛋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鸭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每羽1毫升.在本病流行区域已发病鸭群,加强消毒,鸭群补充维生素和鱼肝油粉、复合维生素、增蛋宝等,以及抗病毒、抗菌药,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一定效果.5、鸭传染性脑脊髓炎可垂直传播本病主要是侵害雏鸭神经系统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运动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主要特征.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主要侵害1-3周龄雏鸭,7-14日龄最易感.发病率为50%-60% 死亡率为20%-30%.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种鸭感染后可经蛋垂直传播.症状:常出现在1-3周龄的雏鸭,开始精神不振,随之发生运动失调,跗关节着地,前后摇晃,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倒卧在一侧,以后症状更加明显,很少活动,如受惊扰,行走动作不能控制,足向外弯曲难以行动,两翅展开.头颈震颤,步态不稳,最后呈侧卧瘫痪状态.病初雏鸭有食欲,当病鸭完全麻痹后,则无法摄食和饮水,衰竭并相互踩踏死亡.剖检:可见大脑水肿,大脑后半部有液囊,脑膜充血,并有浅黄绿色深浊的坏死区.肌胃内层有较多细小点状白色病灶.脾脏稍肿,小肠轻度炎症.防制:无特效药物.在发病严重地区种鸭应接种疫苗,在种鸭产蛋前1个月接种禽脑脊髓炎油佐剂灭活疫苗. 当雏鸭发病时,立即淘汰重病雏鸭,并做好消毒、隔离与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病原扩散.对全群注射脑脊髓炎高免卵黄抗体,同时用中药、病毒灵粉,配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液及抗生素,连用5-7天可控制病情.6、鸭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烂肠瘟,是由坏死杆菌感染鸭的肠道后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是肠道粘膜坏死,排黑色稀粪.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泥塘、动物饲养场等处均可发现,甚至常见于健康动物的肠道内.当鸭肠道粘膜损伤或细菌、寄生虫感染,将粘膜破坏,或鸭群饲养管理不良,鸭棚潮湿、营养缺乏时最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潮湿、炎热季节多发.发病多见于育成或成年鸭. 症状:病鸭精神萎靡,鸭体消瘦,拉出腥臭的黑褐色稀粪,肛门周围常粘有粪便.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有时见病鸭口中吐出黑色液体.剖检:打开腹腔,恶腥臭气味扑面而来.肠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增厚,严重者肠粘膜坏死,甚至肠壁穿孔.肠粘连,发黑.肾肿大,肝肿大,质脆.防治: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甲削唑、杆菌肽,另外可选用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等.在临床上往往采用多种药物交替使用.对本病预防,主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抗感染能力;同时做好鸭舍的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在多发季节,可用上述药物进行预防.7、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是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主要发生于2-7周龄以下的雏鸭.饲养管理不良以及其他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症状:潜伏期1-3天.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眼周围羽毛粘湿,咳嗽、喷嚏.拉黄绿色稀便.腿软,走路摇摆,跛行卧地不起,后期倒地,两腿呈游泳状划动.肌肉痉挛,头颈震颤很快死亡.慢性病例头颈扭曲,采食困难,消瘦死亡.剖检:病死鸭心包积液,后期心包及心外膜上有纤维素附着,心包粘连.肝肿大,边缘增厚,有白色包膜,肝脏有出血点或血包.气囊浑浊不透明,有淡黄色干酪样物. 治疗:1、氟本尼考1克10-20斤料.连用3-5天2、头孢类1克3-20斤料.连用3-5天3、黄连解毒散1-3克/只.天.连用3-5天预防:17日龄雏鸭皮下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只.2在8日龄和25日龄用氟本尼考,左氧等进行预防.3棚舍、用具和场地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舍内通风.8、卵黄性腹膜炎鸭蛋子瘟本病是产蛋母鸭常见的疾病.由致病性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产蛋母鸭的卵巢、卵子和输卵管,导致母鸭发生卵黄性腹膜炎.本病流行于产蛋期间,可使母鸭产蛋率下降,并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0%-20%,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鸭群在污秽的浅水池或浅水塘内交配、公鸭的外生殖器发生溃烂等,均能传播本病.病鸭输卵管常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炎,使输卵管伞部粘连,漏斗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时不能打开,卵泡不能进入输卵管而掉入腹腔引发本病.症状: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活动,两脚紧缩,蹲伏在地.下水后常离群独自飘浮,羽毛湿水俗称游毛.肛门周围粘满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排泄物中有粘性蛋白状物或黄色碎片,粪便中有时混有蛋清、蛋黄.腹部下垂膨大.病鸭后期食欲废绝、失水、眼球凹陷,发病1周左右衰竭死亡.鸭群产蛋率缓慢下降.剖检:特征性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而混浊液体,混有破损的卵黄.腹腔内脏器官表面覆盖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相互粘连,肠浆膜上有出血点卵巢变形萎缩,卵子出血、死亡.腹腔内卵黄存在时间长久,则凝成硬块,切面呈层状.防治:平时应加强对鸭群的消毒卫生措施.对种用公鸭应逐只检查,发现外生殖器有病变的公鸭,一律淘汰.不到污秽浅水池、塘内放牧.保持产卵窝干燥清洁.及时隔离病鸭.药物治疗可选用:1、氟本尼考1克10-20斤料.连用3-5天2、头孢类1克3-20斤料.连用3天3、丁氨卡那1克15斤料.连用3天4、黄连解毒散1-3克/只.天.连用3-5天5、因配种需要,不能淘汰的公鸭,外生殖器有病变的,用双氧水清洗,并在病变部位涂擦抗菌素软膏或5%碘甘油,每天1-2次.9、鸭出败禽出败、霍乱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除鸭外,鸡、鹅和火鸡等家禽都能感染发病.由于病禽常常有剧烈下痢症状,所以统称禽霍乱.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成年鸭多发,幼鸭少发.症状:症状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最急性往往看不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或晚上进棚还正常,第二天一早发现死在棚内.急性型病鸭精神萎顿,离群,翅、尾下垂,头隐伏翅下,似睡,食欲废绝,体温℃℃,口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鸭常摇头,排灰白色或绿色稀便,病鸭瘫痪,1-2天内死亡.慢性主要表现消瘦,关节肿胀、跛行.剖检:可见心外膜或心冠部脂肪、肺、胃肠道粘膜和浆膜等有小出血点,十二指肠出现出血性肠炎.肝肿大、色淡、质变硬,散布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慢性病鸭关节肿胀,有豆渣样渗出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2月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2ml,或肌注山东省生产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1ml.药物治疗.1、氨苄1克10斤料.连用3天2、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mg一次肌注,或土霉素每公斤饲料加拌料喂鸭.3、喹乙醇按每公斤体重20-30mg,一次口服. 10、鸭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B2核黄素是机体生物氧化过程中多种酶特别是黄霉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许多的营养代谢过程,对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功能都有很大影响.发病原因:①饲料单一,缺乏维生素B2的含量;②配合料中未添加多维素,或多维素品质低劣;③饲料贮存不当,尤其是曝晒或遇碱性物质,饲料中维生素B2被破坏;④长期饲喂高脂肪低蛋白饲料,导致机体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增加;⑤环境温度或高或低,机体对维生素B2的消耗量大大增多.症状:雏鸭缺乏维生素B2,常发生在2-4周龄,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混乱、生长缓慢、消瘦、贫血、衰弱、羽毛蓬乱、绒毛稀少,严重时出现拉稀.特征性症状是趾爪向内蜷曲,不能站立,以飞关节着地,瘫痪不起,两翅展开.病鸭虽有食欲,但因无法行走站立采食或被踩而死.成年鸭主要表现产蛋率及蛋的孵化率显着降低,有些种蛋孵出的幼雏体小,浮肿趾爪蜷曲,绒毛稀少,卵黄吸收慢.剖检:可见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显着变粗.胃粘膜萎缩,胃壁变薄,肠内有多量泡沫状内容物.肝脏肿大,含较多脂肪.防治:喂富含维生素B2的饲料,或可多喂些青绿饲料,配合饲料应添加一些多维素.病鸭群饲料中,每公斤添加核黄素20毫克左右,连用一周.病重鸭可口服核黄素,雏鸭每只每天服2毫克,成年鸭5-6毫克.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维素,一般保持雏鸭每公斤饲料中含有核黄素毫克左右,育成期毫克,种鸭毫克.。
鸭常见传染病发病症状、预防及防治用药讲解1 鸭常见传染病发病症状鸭瘟属于常见的一种鸭的常见传染病,潜伏期是2 ~ 5 d,发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病症状,普遍经由体温进行划分。
当鸭的体温达到42 ℃时,病鸭会食欲不振且精神萎靡;在病鸭体温达44 ℃时,病鸭会过量饮水且出现行走不便,食欲降低等。
病鸭的羽毛凌乱、翅膀无力、头颈部以及眼睑肿胀,鼻腔会分泌大量黏液,严重会堵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
病鸭的粪便呈现灰绿色或者绿色,多为液体状的稀便。
病鸭的症状可以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鸭瘟的死亡率普遍高于80%。
传染性浆膜炎属于在8 周龄雏鸭当中拥有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在发病时,雏鸭的表现主要是神情困倦、嗜睡,眼睑与鼻腔会分泌大量黏性的分泌物,出现轻微咳嗽与打喷嚏症状。
严重时,病鸭的头颈部位或者身体能够扭曲成S 型,粪便呈现绿色。
发病主因包括饲养环境内湿度较大、通风条件不佳、养殖密度较大,或者饲料当中欠缺微量元素以及营养成分等因素导致发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春季,有极高的发病率。
2 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治技术首先,鸭瘟的防治。
应当严格管理鸭舍卫生,及时清理鸭的排泄物,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
需要根据防疫站的相关规定开展科学的免疫接种工作。
同时落实引进种鸭与雏鸭的系统化检疫工作,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必要时在免疫区中购买种鸭。
当发现疑似病鸭或者患病鸭时,应当立即隔离并且彻底消毒,紧急的组织接种鸭瘟弱毒的免疫疫苗,肌肉注射,1 d 后便能够形成免疫力。
早期患病,连续5 d 用药200 g 氨苄西林钠、100 g 盐酸环丙沙星、100 g 黄芪多糖提纯原药,与水稀释后让病鸭饮用,前期控水2 h,一次性用药。
如果产生了死亡病例,应当马上无害化处理,将病死鸭接触的用具等全部无害化处理,并且做好消毒工作。
其次,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种鸭在接种免疫弱毒疫苗的时候,首次接种应当在种鸭生产之前的4周之内,第二次接种选择在生产6 周之后。
一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肠道症状。
这种疾病对雏番鸭的生长发育具有严重的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死亡。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1. 临床表现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肠道症状。
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流清鼻涕、咳嗽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部后仰、颈部侧弯、羽毛拴弯等;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
若发现雏番鸭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并排除其他呼吸道、神经系统和肠道疾病。
2. 病理学检查对于怀疑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的病例,可以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病理学检查中,可以发现呼吸道、神经系统和肠道组织的变化,如出现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诊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测等方法来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的存在。
病毒分离是最为直接和准确的方法,通过在病变组织上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再通过电镜观察和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病毒的类型。
二、治疗1. 对症治疗对于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雏番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呼吸道症状,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症状,可给予镇痛和抗炎治疗;对于肠道症状,可给予抗菌药物和止泻药物治疗。
同时还应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保持雏番鸭的温暖和干燥。
2. 传染病防控在治疗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避免病毒的传播。
首先应对感染的雏番鸭进行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雏番鸭。
对笼舍和饲养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病毒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
还应加强对饲养人员的卫生教育,避免通过人传播病毒。
3. 免疫措施预防胜于治疗,因此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免疫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雏番鸭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畜牧与兽医2010年第42卷第3期・105・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总共216份样品中,有212份为阳性,阳性率为56.02%。
而检测的有临床症状的170份样品中,阳性121份,检出率为71.18%,所选5个地区的样品中,均有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流行,除兰州以外,其他地区的阳性率均在80%左右或以上;而46份临床健康样品,全部为阴性。
3小结与分析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在我国流行广泛,研究发现不但在家猫中流行,同时在其他猫科动物中也广泛存在。
本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在甘肃东部的西峰、中部的兰州和白银、南部的合作、西部的嘉峪关均有猫瘟阳性猫检出。
首次证明在甘肃省猫群中有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流行,且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应引起兽医从业人员和饲养户的足够重视。
在我省首次发现猫瘟流行,应该引起动物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接种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疫苗。
新养的猫必须经过免疫接种,隔离观察6日未见异常时,方可混群饲养。
同时,用猫瘟二联苗(狂犬病、猫瘟)在猫断奶前后(6—8周龄)首免,9—12周龄强化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
成年猫的免疫程序也是间隔3~4周免疫接种2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
在本试验检测的样品中,阳性率为56.02%。
而检测的170份有临床症状样品中,阳性121份,检出率为71.18%,46份临床健康样品,全部为阴性,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
但有I临床症状的样品阳性率高,这与检测样品均来自感染发病的猫有关,而该数据虽然不能代表该地区整个猫群的流行情况,但从另一方面反应出,该地区对宠物猫危害严重的具有发热、呕吐、腹泻、脱水和肠炎的疫病主要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是一种忍耐力很强的动物,在病程初期不易察觉,主要表现为精神不好、睡眠时间过长、食欲下降等,到了中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严重的会有拒食的现象。
因此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仔细观察猫咪的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及早发现更有助于治疗和恢复。
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猫,无救治希望的重病猫,应扑杀淘汰。
对猫窝、食盘、水碗、便盆等进行严格消毒。
病猫尸体应深埋或焚烧,以防本病的扩大传播。
病死猫和中后期病猫扑杀后均应深埋或焚烧。
用1%福尔马林溶液彻底消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环境,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发展。
因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对轻症病例,尤其在发病初期,应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
病猫由于腹泻,严重脱水,所以输液对本病尤其重要,目的是为了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纠正酸中毒。
输液量应根据病情特别是脱水的程度而定,一般是每千克体重50mL左右。
其次,进行抗菌消炎,各类抗菌药物对猫细小病毒是无任何医疗作用的,主要用以预防继发感染。
除此之外,可采用一些辅助疗法,如给以止血药、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类药物等。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增强猫的体质,防止猫外出乱跑和别的猫任意接触,都是预防本病的有力措施。
雏鸭克雷伯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曲悦,尚宏伟(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0)克雷伯氏菌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或肠道中,在正常条件下极少危害人和畜禽,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导致动物的肺炎、子宫炎、乳腺炎及其他化脓性炎症。
本病例发生于锦州某肉鸭养殖场,该鸭场从外地引进北京鸭5000余只,先后发病1000余只,发病率为20%,死亡100多只,致死率20%,四环素,土霉素治疗,均未得到控制。
后经本实验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学鉴定诊断为雏鸭克雷伯氏菌病。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收稿日期:2009.03-061临床症状病鸭表现精神沉郁,翅膀下垂、缩颈、眼半闭、呆立不动,食欲不振或拒食,排灰绿色或灰黄色稀便。
病鸭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头向上向后弯曲,严重的病鸭被抓后呼吸困难更为明显,病鸭被放笼内几小时后有的就死亡;病鸭放置在闷热环境中死亡更快。
2病理剖检变化取lo只病鸭剖检,鼻、喉部有黏液,黏膜充血、有出血点;胸腹气囊混浊,表面有散在数量不等的灰白色针尖至粟粒大小颗粒结节;肺脏均肿胀、充血,万方数据・106・AnimalHusbandry&VeterinaryMedicine2010Vo!.42No.3出血,作切口时实变感明显,呈肝样变和肉样变,肺切面有多量淡红色泡洙状液体,小叶间水肿;心包常有积液,心冠脂肪和一tT夕l,膜有出血点;腹腔积液,腹膜发炎浑浊;肝肿大、质地较脆、色泽变淡、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两侧胆汁外溢;脾脏、肾脏不同程度淤血、肿胀;肠内容物为灰黄或灰绿色稀糊状,部分肠道黏膜呈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腺胃、肌胃均未发现病变。
3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取10只自然发病死亡或濒死病鸭的肺、气囊、肝、脾、肾、心血和关节液等触片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单在或成对排列、有荚膜、无芽胞,两端钝圆或略尖的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
病原分离与鉴定:无菌取自然病死鸭的肺、肝悬液或濒死鸭血液接种于含有Amp(100mg/mL)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及斜面、血琼脂培养基、Ss培养基上,37℃培养24~48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挑取单个特征性菌落分别接种于含有Amp(100mg/mL)的MH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纯培养后,再分别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至含有Amp(100mg/mL)的MH肉汤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涂片镜检和生化鉴定。
本菌在普通肉汤、普通琼脂、血琼脂、麦康凯及SS琼脂培养基上均可生长。
37℃肉汤培养数天后,可见白色黏稠沉淀,振摇后呈均匀混浊。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灰白色圆形隆起,边缘整齐,湿润而黏稠,在45。
斜射光下可见明亮荧光。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浓厚、灰白色、圆凸而闪光的菌落,不溶血。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粉红色粘稠菌落,表面湿润,具有扩散性,菌苔密集处菌落呈黄色。
在SS琼脂上,37℃培养24h后形成粉红色菌落,培养基变为粉红色;培养48h后,菌落及培养基变为黄色。
在琼脂斜面上37℃培养数天后,底部凝集具有黏稠性。
半固体穿刺呈线形生长,说明该菌无运动性。
深层琼脂振摇培养,可见该菌在培养基上下生长一致,说明该菌为兼性厌氧菌。
被检材料在油镜下可见中等大小的粗短杆菌,两端顿圆或略尖,两侧平直或膨起,革兰氏阴性,多为单个散在,也有两两相连成对,荚膜明显,包于菌体外围。
纯培养物菌体多形,大小不一,不产生芽孢,不运动,在37℃时,大小约(0.5~0.9)“m×(0.8~1.6)卜m。
本菌能利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产酸产气,利用鼠李糖、木糖产酸而不产气,利用枸橼酸盐和尿素,M.R阴性,V—P阳性,不产生硫化氢和Ⅱ引哚,不液化明胶。
小白鼠接种试验:取24h该病原肉汤纯培养物1.0mL和0.5mL,腹腔及皮下接种小白鼠(各2只),观察其致病性。
结果腹腔接种20h左右,小鼠全部死亡,皮下接种未死,但用死亡小鼠体内分离的复壮株皮下接种小鼠,则可在24h内死亡,表现为脾脏严重充血,肝有坏死灶,从肝、脾、肾、心血等病理材料中均可分离到与接种菌相同细菌,但较纯培养物粗大,荚膜更为明显。
鸡胚接种试验:种蛋15枚,经新洁而灭浸泡消毒后分组实验,5枚在蛋壳涂该病原菌0.5mL,5枚在11日胚龄时经尿囊腔接种肉汤菌液O.1mL,另5枚作对照,未接细菌。
蛋壳涂菌组,2只孵出即死,1只发育后期死亡,2只弱雏;尿囊腔接种组均于36~48h死亡;对照未接种组,正常孵出小鸡。
从上述试验组死胚,死鸡中均分离到接种菌,而对照组细菌分离呈阴性。
由此说明该菌株能穿透蛋壳而感染,且对早期胚胎有强致死力。
对鸭的致病性:用本菌体外第3代肉汤纯培养物接种雏鸭和中等大鸭均未引起发病死亡,10d后只发现部分鸭肝表面呈黄色条纹,但未分离到本菌。
用小鼠复壮株肉汤培养物接种,可于48h内引起鸭发病死亡,并从其肺、肝、脾、肾等病理材料中分离到本菌。
药敏试验:用常规纸片法进行。
对磺胺嘧啶、链霉素、金霉素、氟苯尼考高敏,对四环素、土霉素、呋喃唑酮不敏感。
4讨论本菌属肠杆菌科,但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并带有荧光;麦康凯及ss琼脂上均可以生长,菌落呈粉红色,湿润而黏稠;发酵糖类产酸产气,利用枸橼酸盐和尿素,M.R阴性,V-P阳性,不运动,可与肠杆菌科其他成员区别。
本菌较肠杆菌科其他成员粗大,菌体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外有荚膜包围。
有文献报道,随着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其荚膜逐渐丢失,菌体形态也发生改变,逐渐变为与肠杆菌科其他成员相似。
在实验过程中,对已经鉴定正确的克雷伯氏菌进行生化鉴定的时候,该菌体形态似沙门氏菌,可能跟多次传代导致荚膜丢失,从而使菌体形态发生变化有关。
鸭群发病时,勿滥用药物,最好到有关部门确诊后对症治疗,否则抗菌药物会严重破坏鸭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鸭正常的生理活动及生长发育。
可通过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
本实验确定敏感药物为氟苯尼考、链霉素,磺胺拌入饲料或水中,让鸭饮食,每日1次,连用5d使疫情得到控制。
克雷伯氏菌是常在菌,当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变化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
一万方数据畜牧与兽医2010年第42卷第3期・107・般可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来增强鸭群的整体抗病力。
收稿日期:2009・02—27癸氧喹酯抗柔嫩艾美耳球虫山东临沂分离株的效果观察王慧珍1,徐福亮1,周玉武1,邹明2’(1.青岛康地恩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61;2.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目前,集约化养鸡业中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以药物防治为主。
癸氧喹酯是喹啉类新型抗球虫药,在临床上有独特的抗球虫活性,可用于防治鸡的柔嫩、毒害、堆型、巨型等艾美耳球虫引发的球虫病。
I|缶沂地区近年来养鸡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癸氧喹酯在该地区使用较少,因此,研究该药抗柔嫩艾美耳球虫临沂分离株的效果,可为临沂地区临床上合理选用该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供试卵囊:从山东省临沂地区发生球虫病的鸡场采集带血鸡粪,从中分离、纯化出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经鸡体繁殖、复壮,孢子化后4℃保存备用。
试验动物:1日龄科宝50肉鸡230只,饲养于严格消毒的笼舍中,饲喂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的全价饲料,在无球虫环境下育雏至14日龄备用。
实验前粪检无球虫方可实验。
抗球虫药:1.5%癸氧喹酯溶液,2.5%妥曲珠利溶液,复方磺胺氯吡嗪钠溶液(含磺胺氯吡嗪钠15%及增效剂)。
以上药品均由康地恩药业研制。
试验分组:将养至14日龄无球虫公雏称重,淘汰偏重与偏轻鸡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0只鸡。
组l,不感染不给药;组2,感染不给药;组3,癸氧喹酯溶液15mg/L混饮,感染后0h开始给药,连用5天;组4,癸氧喹酯溶液15mg/L混饮,感染后48h开始给药,连用5d;组5,妥曲珠利溶液25ms/L混饮,感染后48h开始给药,连用2d;组6,复方磺胺氯吡嗪钠溶液1mL/L混饮,感染后96h开始给药,连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