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多个问题出现,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而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答案。
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更详细的答案,循循善诱地教给孩子们蜻蜓的食物知识。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
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这就将蜻蜓与孩子的距离缩短了。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
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
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这个问题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具体点就是蜻蜓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的身体结构特点。
蜻蜓的复眼的神奇肯定吸引了孩子们。
《放飞蜻蜓》教案二: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蜻蜓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昆虫,它们的生态习性非常独特,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蜻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征。
一、色彩斑斓蜻蜓的身体多种颜色,如绿、红、紫、蓝等,非常美丽。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颜色能够帮助蜻蜓在自然环境中更好的活动。
比如,一些蜻蜓的身体颜色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人难以察觉,这对它们捕食或躲避天敌都十分有利。
二、飞行速度快蜻蜓拥有高速飞行的技巧,能够快速转弯、停止和再次起飞。
这让它们非常适应在空中飞行和捕食。
蜻蜓对于速度的控制非常准确,这得益于他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翅膀组织。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蜻蜓在飞行中的速度和控制能力,为我们设计更好的分子和飞行系统提供了借鉴。
三、营养成分丰富蜻蜓的身体在营养上非常丰富。
它们的体内含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物质。
这些天然物质可以被用来制作食品、药物和成分营养强盛的饲料。
如果人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蜻蜓这种资源,不仅可以为个体和社会健康提供保障,也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喜欢静态环境相对于躁动不安的环境,蜻蜓更喜欢比较静态的环境,如平静的水面或树林的乱叶区域。
这些地方相对安全,生存率比较大。
此外,蜻蜓还喜欢在树枝、植物叶子和草的枝头上活动。
这让它们很容易被算法和模型所模拟,为研究新的智能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对蜻蜓的一些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小昆虫,更是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作用的生物。
蜻蜓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这些生物的能力,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和推广到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三年级阅读理解训练题《放飞蜻蜓》及答案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
”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
”“吃树叶。
”“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孩子们点点头。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翠贞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小伙伴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1.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用词语替代。
(1)孩子们用多而杂乱的声音抢着回答:“吃草。
”“吃树叶。
”“吃泥土”。
( )(2)蜻蜓的眼睛是由数量很多很多的小眼睛构成的。
(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蜻蜓的尾巴是一节一节、_________ 。
它能_________ 、_________ 。
(2)蜻蜓的眼睛结构很_________,是由很多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________________。
3. 陶行知为什么劝说翠贞他们放飞蜻蜓,他是为了保护蜻蜓,还是为了教育这些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当你看见别人捕捉益虫益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参考答案:1.点拨:仔细阅读短文,通过词语的含义,可以找到相应的词语。
将蜻蜓形容为"眨着大大的眼睛"有以下好处:
1. 生动形象:描述蜻蜓眼睛大而明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蜻蜓的形象。
这种生动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想象和感受蜻蜓的形态,增强文章的可视化效果。
2. 突出特征:蜻蜓的眼睛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形容它为"大大的眼睛",可以突出蜻蜓眼睛的大小和明亮度,让读者更加关注和留意这个细节。
3. 强化个性: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个性,通过描写蜻蜓眼睛的特点,可以为蜻蜓赋予更加鲜明的个性。
大大的眼睛可以暗示蜻蜓的警觉性和好奇心,使其形象更加生动和有趣。
4. 情感表达:描写蜻蜓眼睛大大的样子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大眼睛常常被认为是可爱和迷人的特征,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蜻蜓的可爱和迷人之处,产生亲近和喜爱的情感。
5. 文章节奏:"眨着大大的眼睛"这样的描写能够给文章增加一种节奏感和流动感。
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眨眼的动态和
连贯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将蜻蜓形容为"眨着大大的眼睛"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突出蜻蜓的特征、强化个性、表达情感,并且给文章增添节奏感和流动性。
这样的描写方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章所描绘的场景。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放飞蜻蜓》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
(出示词语)慈祥抚摸复杂入神结构调整七嘴八舌蜻蜓露水苍蝇蚊子孑孓田埂不计其数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2、齐读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
(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同学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小学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小学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第一教时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
(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提醒课题1、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慈祥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构造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埂衡蝇抢翘舌音:舌多种形式练读、稳固(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
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
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文章工有11个自然段(5)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2、齐读第一段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苏教版:学校三班级语文《放飞蜻蜓》原文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祥地摩挲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
”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
”“吃树叶。
”“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伴侣?”孩子们点点头。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把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当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简单,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周八方的虫子……”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议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翠贞看着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绽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苏教版:学校三班级语文《放飞蜻蜓》学问点字:捉、摸、抢、撅、河、翻、截、词:脚步、田埂、简单、蜻蜓、翅膀重点句子:1、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祥地摩挲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2、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伴侣?”3、陶行知将蜻蜓当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4、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