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学会介绍 吟诵介绍(2012)
- 格式:pdf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40
中华吟诵与传承李丹一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
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
”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
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
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
”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
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
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
中华吟诵的艺术魅力中华吟诵是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系古人口传心授的读书法。
吟诵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主要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
吟诵堪称“美读” ,注重从声音证入,因声求气,涵咏入境,乃国学传承之大法,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原生态的吟诵本无乐谱,表现形式上自由、即兴,却自有其特点与规律,并非任情而发,信口成腔。
方言不同,文体相异,吟诵的行腔与调式亦各具形态。
吟诵源于我国诗乐一体的传统,吟诵声腔的形成与东晋南朝以来的佛经转读有关,主要得力于有清一代桐城派古文家的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渐趋式微。
在现代朗诵与流行歌曲盛极一时的今天,吟诵几乎沦为绝响,抢救、采录、传承吟诵实属当务之急。
吟诵之声堪称天地之元声,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位高雅,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
何为吟诵呢?简言之,“吟”是用长音“拖腔” ,长言咏叹,节奏较舒缓;“诵”则短音急读,节奏较快,不拖腔。
“吟”与“诵”交错在一起,相间而行,宽紧相济,相反相成,是吟诵在音乐节奏方面总体上的情形。
吟诵的规律大致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
平长仄短是汉语平声长仄声短的自然语音决定的。
平声字多吟,仄声字多诵。
这是吟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
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则关乎南方方言与北语(普通话)各自的声调系统,方言不同,音值亦不同。
南方方言吟诵普遍采用平低仄高的调式,普通话吟诵则转用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系吟诵旋律形态之规律,平直即平声字用平直的音去吟,仄曲即仄声字用变度音(曲折的音)去吟。
此外,吟诵如唱法,还须讲究起调、断腔、顿挫、轻重、徐疾等。
一吟诵源于我国诗乐一体的传统。
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序》)。
先秦的诗三百篇是诗与雅乐的结缘,汉魏六朝的乐府则是诗与清商乐的结合,隋唐以来的曲子词则是伴随燕乐的蕃盛而勃兴的,依次而演进,宋代的说唱文学、元明清的戏曲,无一不是诗乐的配合。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2012-06-22 11:53:32【读、吟、唱】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
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
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
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
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
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
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
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
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
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
」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
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
……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
」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
第二期“中华吟诵中级讲师班”课表7月26日(星期四)7月27日(星期五)7月28日(星期六)7月29日(星期天)7月30日(星期一)7月31日(星期二)8月1日(星期三)上午08:00——08:30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上午08:30——11:30 徐健顺孙鹏祥发声与歌唱朱立侠诗学与作诗陈琴吟诵教学法薛瑞萍吟诵教学法张阿曼华德福教育薛瑞萍吟诵教学法下午14:00——17:00徐健顺吕君忾传统吟诵讲座朱立侠诗学与作诗孙鹏祥发声与歌唱孙鹏祥发声与歌唱张阿曼华德福教育薛瑞萍吟诵教学法晚上19:00——20:00 (选修)王伊古琴孙鹏祥发声与歌唱王伊古琴孙鹏祥发声与歌唱孙鹏祥发声与歌唱王伊古琴王伊古琴晚上19:00——21:00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日期时间8月2日(星期四)8月3日(星期五)8月4日(星期六)8月5日(星期天)8月6日(星期一)8月7日(星期二)8月8日(星期三)上午08:00——08:30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上午08:30——11:30薛瑞萍吟诵教学法薛瑞萍吟诵教学法朱立侠诗学与作诗朱立侠音义学朱立侠音义学朱畅思吟诵教学法朱立侠私塾教育学下午14:00——17:00薛瑞萍吟诵教学法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朱立侠词学与填词朱立侠私塾教育学晚上19:00——20:00 (选修)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晚上19:00——21:00 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日期时间8月9日(星期四)8月10日(星期五)8月11日(星期六)8月12日(星期天)8月13日(星期一)8月14日(星期二)8月15日(星期三)上午08:00——08:30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上午08:30——11:30 徐健顺徐健顺林美娟吟诵教学法林美娟吟诵教学法待定待定徐健顺下午14:00——17:00徐健顺徐健顺林美娟吟诵教学法林美娟吟诵教学法发声与歌唱丁武将太极吟诵徐健顺晚上19:00——20:00 (选修)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晚上19:00——21:00 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日期时间8月16日(星期四)8月17日(星期五)8月18日(星期六)8月19日(星期天)8月20日(星期一)8月21日(星期二)8月22日(星期三)上午08:00——08:30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早读上午08:30——11:30 徐健顺徐健顺朱爱朝吟诵教学法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下午14:00——17:00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徐健顺晚上19:00——20:00 (选修)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王伊古琴晚上19:00——21:00 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晚自习日期时间课程安排说明:1. 徐健顺老师的授课内容包括吟诵讲座详解、吟诵方法详解、文学等课程,在不同课时间穿插讲解。
徐健顺教授:吟诵的方法(建议收藏)徐健顺,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吟诵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腔调吟诵是一种方法,不是腔调。
各地的吟诵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吟两遍,还是不一样的。
关系越近的吟诵,其腔调就越接近。
“吟”跟“唱”表面相似,实际是相反的。
吟诵更注重自我精神的表达,而不是欣赏曲调;而唱,则更注重听众对乐曲的欣赏。
一本:声韵涵义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是把诗文的涵义以及吟诵者的精神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1、入短韵长。
这是所有的汉诗文的所有的声音形式都遵守的规则:入声读短、韵字读长。
入声实际上原来是读促、读塞的,因为有塞音尾。
当然也读短。
现在想在普通话中恢复是不可能了。
而短是最重要的特征,普通话可以做到,所以我只强调短。
而且,一旦短,你想刹住读音,就自然要紧喉加上塞尾,自己就加上了,不用教。
入声之短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初哪些字是入声字,也是有规则的。
入声是感情最激烈的一类,有急促、快速、决绝、痛苦等意。
在诗文中,当别的音都拖长的时候,它拖不长,只能还是短,所以对比更加突出,它的语音的涵义也就更加突出了。
韵字之长(不包括入声韵),也是统一的。
不长不叫韵。
韵字拖长也是有意义的。
而且,押韵是汉诗最重要的事。
2、虚实重长。
这是文赋的读法。
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
我们的汉诗文,历来就是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的,而且一般是长中短、上中下这样三分的。
现在我们的朗读,都给读没了。
入声字读短。
实字和虚字,各分平、重、长三种读法。
平读,就是平常地读。
重读,就是用力地读。
实字的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要重读。
虚字的副词一般要重读。
长读,就是比重读还重读。
实字的特别重音的字,尾字重读字等等,会长读。
古诗文教学之法宝——吟诵(专题讲座稿)主讲教师:将口小学余荣芝指导教师:将口小学范素珍一、古代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古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
古代的老师不用讲,意思在声音里了。
这是诵读。
吟咏的话,还有调子,就是有旋律,更优美,意思也更明显了。
看起来是老师简简单单吟诵了几遍,课就结束了,实际上,老师是把他对这篇诗文的理解,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教给了孩子。
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是爱唱歌,于是就记下来。
等到慢慢长大,每次读这篇诗文,都是这样的,他就会慢慢体会其中的涵义——为什么这个字长,那个字短原来是那个意思啊!古代的时候,《千字文》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几分钟。
我们现在的背诵量,可能连古人的万分之一都不及,就这么点背诵,还背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死记硬背的。
在古代,一个儿童在老师教完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会开始背诵。
那种背诵,是想唱得比老师好听,比老师舒服,所以在琢磨的。
那是自觉的背诵,而且还是审美的、快乐的,当然记得快、记得牢啦。
吟诵的过程,反复吟诵,直至满意,就是在反复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觉得彻底理解了为止。
二、现在古诗文学习状态现在的孩子,若不是为了考试,或中考、或高考,估计没有几个原意学习古诗文的。
我们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什么到现在会变得这样了无情趣呢这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老师,是我们近百年来教学方式出了问题造成的。
用朗读的方式教学古诗文,只有字义,没有音义,失去音义的汉诗文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了灵魂的古诗文就仿佛甘蔗渣,自然没有啥味道了。
三、什么是吟诵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自古读书皆吟诵。
百年以前,就是辛亥革命那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
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的。
朗诵是90年前从欧洲传进来的。
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
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朗诵和唱歌,什么都不遵守,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那“自己的理解”常是无根的乱解。
朗诵来自话剧,在中国出现还不到90年。
话剧需要大声,所以“朗”读“朗”诵。
朗诵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什么是吟诵,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我现在不强调古代唱、吟、诵、读、念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强调更大、更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的差异~这里有一条巨大鸿沟,而且国人不知道有这条大沟。
古代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咏哦读念诵歌,都遵守吟诵的规则。
其间的差异,只是音乐性多少、发声方法如何等等的问题。
现在的朗诵、唱歌,都不遵守这些规则,它们的规则都是所谓“西方”的。
读错就会理解错。
现在我们读汉诗文,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唱对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没有一句理解到位,只是差多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