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再就业扶持
- 格式:pdf
- 大小:238.22 KB
- 文档页数:5
关爱弱势群体的三条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于各种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
他们可能因为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原因而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提出三条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是关爱弱势群体的最直接方式。
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经济投入,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缓解生活压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提高弱势群体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投入,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例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知识教育等,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关爱机制
建立关爱机制是关爱弱势群体的制度保障。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关爱机制,包括社会救助、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
例如,建立弱势群体数据库,了解其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建立弱势群体关爱热线,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关爱机制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关爱弱势群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供经济援
助、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关爱机制等。
扶持弱势群体的对策建议引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士、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
为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扶持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机会,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提出几项扶持弱势群体的对策建议。
1. 教育机会平等弱势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以下措施:•提供经济援助: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助,包括免费书籍、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经济障碍,获得良好的教育。
•平衡资源分配: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地区的学校都能获得足够的师资和设施,以保证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鼓励多元化: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如课外辅导、艺术培训和科学竞赛等,以扩大他们的学习领域。
2. 就业机会平等弱势群体往往在就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歧视。
以下措施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禁止雇主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并提供监督和维权机构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弱势群体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招聘和培训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弱势群体往往在医疗访问和社会福利方面面临困难。
以下对策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全面医保政策:政府应推行全民医保制度,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加强社会福利:提升社会救助标准,增加弱势群体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金、生活补贴和住房救助等。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志愿者组织,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4. 提高社会意识和包容性扶持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还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意识和包容性。
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行动方案
为了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我们制定了以下行动方案:
一、政策支持
1.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困难群体。
2.建立职业培训基地,为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创业指导
1.设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咨询和创业支持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和创业机会。
2.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帮助困难群体提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三、社会支持
1.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网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
2.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通过以上行动方案,我们将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改善。
- 1 -。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困境群体,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社会参与度低,难以获得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为了解决这些群体的困境,支持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社会对困境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必要选择。
困境群体困境群体又称边缘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处于弱势的群体。
他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贫困者:这类人群是经济条件最差的困境群体之一,他们的收入极低,经常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失业、下岗人员: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倒闭、重组、裁员等情况。
失业、下岗人员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生活陷入困境;•退役军人:这类人群是为国家保家卫国的英勇士兵,由于自身健康原因、部队解散等原因,脱离了军队,重新回到社会,由于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迁移难度较大;•残疾人士:残疾人群是生理功能残疾或智力残障的群体,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很多问题,缺乏社会支持和关注。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如何帮助这些困境群体克服生活中的难点,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群体,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建立基础公共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保障供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够常态化地运营。
同时,加强基层单位和部门的组织建设,强化对困境人群的社会救助服务。
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失业、下岗人员和退役军人,政府可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帮助其找到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医疗、护理等行业的培训服务,帮助残疾人士顺利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和劳动价值。
实行社会救助政策对于困境群体的救助,政府应是第一位的,“最穷的人们应得到最多的关爱”,政府将会加大力度对于困境人群的救助和保障,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补贴。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引言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存在着许多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中国政府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支持政策。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并分析了政府的社会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概述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人群:1.农民工:由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们来到城市工作,他们通常面临低工资、无社会保障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等问题。
2.女性:尽管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有一定的关注,但女性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和家庭权益方面。
3.残障人士:中国有数百万残障人士,他们在就业、教育和社会融合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4.退伍军人:退伍军人在退役后往往面临再就业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的难题。
社会支持政策农民工为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例如,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了工资支付保障,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提供更稳定的福利和退休保障。
女性为了促进性别平等,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女性的权益,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反家庭暴力法》。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针对女性的培训计划,以提升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残障人士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残障人士的福利和社会融合。
政府提供了各种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和教育援助等。
此外,政府还鼓励雇主提供适应残障人士就业的条件和机会,并设立了残疾人就业援助基金。
退伍军人为了关注退役军人的权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退役军人保障政策。
政府鼓励雇主优先招聘退伍军人,并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支持和社会保障。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退役军人的医疗保障和心理援助。
社会支持政策的问题和挑战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支持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救助体系对青年就业的促进与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在促进和支持青年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帮助,可以缓解他们生活困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其融入就业市场。
本文将从经济援助、培训和职业指导、创业支持等方面探讨社会救助体系如何对青年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1. 经济援助经济援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之一,对于青年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为青年提供失业救济金、低保金或临时救助金等补贴,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为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支持。
除了直接的经济资助,政府还可以通过贷款和利息补贴等方式激励青年创业。
青年人通常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风险大的问题,而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提供贷款便利和风险分担,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2. 培训和职业指导青年人通常缺乏职场经验和专业技能,这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注重青年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就业技能培训,增强青年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计划和就业见习,让青年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此外,社会救助体系还可以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和找到适合的岗位。
3. 创业支持对于部分青年来说,自主创业是一种就业选择。
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政府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启动资金和投资支持,减轻创业者的经济压力。
除了经济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应该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帮助青年了解创业市场,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项目评估等支持。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创业者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促进青年创业项目的成功。
总结:社会救助体系对青年就业的促进与支持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经济援助、培训和职业指导、创业支持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确保青年人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年就业,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如何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福利政策是指国家为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福利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福利政策旨在帮助弱势群体,如失业人员、贫困人口、残疾人等,以确保他们能够自主、有尊严地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一、就业援助就业是社会福利政策帮助弱势群体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国通过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力度,实施就业援助政策,包括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创业扶持等,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我国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不受歧视,提供合理的工资和劳动保障。
二、社会救助体系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确保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
其中包括提供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低保制度等政策措施。
通过发放救助金、物资援助和医疗保障等形式,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改善生活条件。
三、医疗保障国家也非常重视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旨在为全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贫困人口等,提供医疗救助、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等政策,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
四、教育扶持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还重视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针对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补助政策,提供教育资金支持,保障他们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对于残疾人群体,还建立了残疾人教育专项基金,推动残疾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益。
五、养老保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势群体尤为重要。
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同时,我国还加大对特困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和供养安排,确保他们晚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六、残疾人保障为了保障残疾人的权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提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培训,加大对特困残疾人的供养和护理服务,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
人社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内容和政策依据人社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是指根据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通过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医疗救助、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帮助困境中的群众渡过难关、改善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工作。
其政策依据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
在我国,人社部门通过“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
其中,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提供临时救助、生活救助和就业救助三方面的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社会救助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为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居民提供经济救助。
临时救助是对暂时遇到困境的群众进行短期救助,主要覆盖了因突发事件或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临时困难。
就业救助主要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这些救助工作的政策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和救助内容,为困难群众救助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该法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形式和救助标准,为人社部门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
3. “两基”、“三保险”的实施文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两基”(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和“三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具体实施文件,明确了困难群众可以享受的救助内容和标准。
4.地方性政策和文件: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特定的救助政策和文件,帮助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例如,一些地方性救助工作涵盖了特困人员救助、特困儿童救助、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
人社部门根据以上政策依据,开展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救助:为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临时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包括提供生活补助金、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形式的经济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2.医疗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费用的救助,包括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形式的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的医疗需求。
2003年第3期(总第138期)人口与经济POP ULATIO N &EC ONO MIC S No.3,2003(Tot.No.138)社会保障研究城镇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再就业扶持洪 英,邱冬阳(重庆工学院经贸学院,重庆400050)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弱势群体的形成机理和构成,提出了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并重的扶持战略,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低保;再就业中图分类号:F2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3)03-0061-05收稿日期:2002-10-18,修订日期2003-03-07作者简介:洪英(1965-),女,广东普宁人,硕士,重庆工学院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
To Assist the Urban Vulnerable Group by Social Relief and ReemploymentHO NG Ying,QI U D ong 2yang(Economics &Trade School,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how the urban vulnerable group is shaped and it .s struc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ec onomy transf er in China.Then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both social relief and reemployment should be e mphasized,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suggestionsl.Keywor ds :the urban vulnerable group;social relief;the low est living security system;reemployment 一、城镇弱势群体的界定及构成(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最初使用和界定的范畴,是指相对于社会底层能量小、势力差人群的一个泛指和统称。
经济学则引申为一个与贫困直接相关的概念,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自身客观条件,或来自社会环境的限制,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在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生活绝对和相对贫困的人群。
法学的界定则是在权益保护方面处于劣势的就是弱势群体。
在经济社会中,弱势群体划分的标准是多重、相对的:表现为社会权力(权利)掌握或享有上的弱势,财富分配上的弱势,发展机会上的弱势等等。
另外,性别上女性处于弱势;年龄上老年群体则处于弱势;城乡差别上农民是处在弱势的位置;而从身体状况出发,残疾人又是属于弱势范畴。
本文所指的弱势群体是指城镇的贫困群体。
(二)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构成城镇传统的弱势群体(城镇贫困人口)主要由/三无0人员、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构成:结构一直比较稳定。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不断深入,弱势群体构成多样化,出现了/新贫困群体0,或/职工贫困群体0)))普通失业者、下岗职工、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及他们的供养人口。
因此,城镇弱势群体构成主要包括:11#61#下岗职工,或已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未找到工作的人。
21/体制外0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企业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31进城的农民工。
41较早从集体企业退休的/体制内0人员。
51一些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
例如单亲家庭,其中多数是由妇女与孩子组成的;犯罪及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戒毒者群体;劳改犯的子女;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等等[1]。
二、城镇弱势群体已存的救助体系(一)对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历来重视对社会底层人员的救助,建国以来,每年均对灾民、/三无0人员、特困户实施钱、粮、物的救助,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常常是有钱就多救助点,没钱就少救助点,难以保障。
改革开放后,逐步实施了社会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却存在诸多困难,无法满足其需要。
11城镇社会救助覆盖面偏小。
传统的社会救助是那些没有单位归属的贫困人口的一部分,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失业、下岗的新兴弱势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经济改革配套的社会保险刚刚开始,其保障更是没有着落。
21缺乏科学的贫困线。
社会救助中的贫困是采用绝对贫困标准,从而使得大量的主要的相对贫困问题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
31资金严重不足、来源单一。
虽然社会救助经费的绝对值一直有所上升,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仅未与GD P同步增加,反而不断下降。
主要是因为中央财政预算支出有限,地方财政又依赖中央,非政府的社会救助金尚无固定来源渠道,最终形成资金短缺。
41城镇社会救助水平偏低。
上述的状况决定了社会救助的标准远远低于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水平。
(二)发展中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上海提出最低保障方案,到1997年9月的5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6,再到1999年10月l 日开始实施的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6,标志着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步入制度化管理轨道。
而1998年到2001年的4年时间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010.9亿元,使绝大多数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
但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由于收入标准难于确定而形成实际的覆盖范围有限。
二是由于低保只是对最低生活保障,并不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导致低保对象仍有生活困难。
三是/谁家的孩于谁抱走0的运行模式存在/效益不好的单位负担低保0的悖论。
四是各级财政分担的低保资金支出的比例呈现向区县财政倾斜的倾向[3]。
三、扶持城镇弱势群体的战略定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底子不厚,及人口众多,弱势群体队伍庞大,地区、城乡差别大的国情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扶持弱势群体的定位是:在保证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下,采用社会救助与就业再就业相结合;社会强制与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以国家为主,个人、集体共同负担出资,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为目标,共同构筑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来看,无论处于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采用任何制度和何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会存在弱势群体。
并非/只有懒惰才导致贫困0,政府需要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所以,对弱势群体的保障首先是保证公平,救助资金主要由国家负担,并强制实施。
从微观来看,除身体原因外,个人处于失业、下岗等生活无助状态与个体的学习、努力和吃苦耐劳分不开,为此社会救助也应该考虑贡献与保障相联系。
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社会救助中兼顾效率,采取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即/在平等中注入一些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0[4]。
此外,由于经济转型和国企改革导致的失业、下岗的人占较大比例,对于这部分人,单一采取社会救助方式超出政府的财力,是不现实的。
为此,必须走就业再就业的弱势群体扶持之路,变社会救助的/输血0为再就业的/造血0,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以积极的劳动代替消极的失业与补助,杜绝产生新的弱势群体。
# 62 #四、救助与再就业并重的扶持对策(一)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11完善低保制度对于现行的低保制度:一是完善低保标准;二是明确核定保障对象的收入。
首先应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地对最低生活保障线作出规定。
该保障线主要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消费水平,辅助其收入、产销、分配等组成一个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可由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形成加权平均指数,并由国家、地方统计局定期编制和公布。
其次,低保是动态标准,应与物价指数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挂钩,逐期调整,且以此为参照决定低保对象的进出。
再次,低保标准应与其他低保工作一道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日常运作。
在低保标准科学确定后,如何核定保障对象的收入是划分弱势与否的关键环节,其工作的重心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街道和社区,明确和核查收入的重点是:隐性收入的核定;存款数量的确定;非劳动收入的确定:增量收入和存量收入的比较;现行收入和潜在收入的预期等。
21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关键的问题是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问题。
社会救助资金应列入中央、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预算,从而使经费能稳步增加,而且必须逐步扩大非财政资金的筹资渠道,确保其在国民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同步增长,以保证其支出的需要。
(1)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推行/负所得税0方案。
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符合所得税用于调节贫富差距的国际惯例,并以此支持社会保障支出,支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个人所得税的反向延伸就形成/负所得税方案0,即收入在划定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可以从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使他们的总收入超过/贫困线0,也就是负值所得税。
其计算公式如下:负所得税收入=收入保障数额-(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率)获负所得税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收入负所得税把所得税的累进机制进一步延伸到低收入阶层,通过负所得税的形式对低于起征点的人和家庭提供生活帮助。
负所得税是/自动保障机制0,没有特定的项目限制,纯粹是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援助。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择机开征遗产(赠予)税等,提高征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法律层次。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社会保障税的税基、税率、纳税人等要素已具雏形,其开征条件已基本成熟。
国家应把握时机,促成社会保障税的早日出台,同时择机开征遗产(赠予)税,修改消费税税目,增加部分高档消费娱乐项目税收等,及时稳定地组织社会保障资金。
(3)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的积极性。
民间资金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因其具有创新性、灵活性、贴近民众、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社会问题上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政府应倡导社会转型期慈善赈济之举,营造社会扶贫帮困的道德氛围,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合力,使/举小善0成为社会风尚,造福于社会,实现社会大同。
如借助各级各类组织开展诸如/献爱心0的各种社会募捐活动;大力支持发展慈善协会、福利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从而共同募集资金,缓解社会救助经费不足的矛盾,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能力。
(4)挖掘商业保险市场潜力,分流商保资金支持社会救助。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0的社会保障模式,个人出资参与社保,同时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商业保险。